高校職稱改革「破五唯」:我要說不

2020-08-13 一席職稱




7月24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和教育部聯合下發《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旨在為探索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探路。消息傳說,馬上成為自媒體、微博、科學網、知乎等各類媒體和平臺的熱搜。一些帶節奏的人馬上又開始大聲疾呼科研評價體系不科學、大叫發論文無用論、哀嚎每年花了多少億USD給美國出版商等等。



不知道這已經是第幾次「破」了,之前就有各種版本、國家不同部委局下發的「破四唯」,這次更厲害了,「破五唯」,即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的傾向。


其實「破四唯」也好、「破五唯」也罷,喊了好幾年了,真真切切做到了嗎?做到了幾分?看看每年國家三大獎名單、傑青名單以及百千萬人才等各類人才名單後,自然就知道答案了。為什麼不做、做不到,因為不切實際,破了以後用什麼標準評價,破了以後還要不要建設雙一流,破了以後還要不要高質量發展走在國際前列?



今天我們不吐槽,我們來一起認真學習這個指導意見。


劃重點:


1、 嚴把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考核。把好思想政治關,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職稱評審的首要條件。


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先學會做人,再學會做事。想想看,這幾年發生了多少起有違師德的事件,而這很可能僅僅是冰山一角。送論文、送課題、送獎學金、送優秀稱號、送出國名額,為了滿足一己私慾各種送。難怪武漢某大學教授驚呼:再不整治,高校將成為全中國最大的XX。


2、 突出教育教學能力和業績。高校應加強教學質量評價,把課堂教學質量作為主要標準,嚴格教學工作量,強化教學考核要求,提高教學業績和教學研究在評審中的比重。突出教書育人實績,注重對履責績效、創新成果、實際貢獻的評價。


是的,在高校,你首先是一位傳道受業解惑、教書育人的教師。你科研做得再好、文章發得再牛、成果拿得再多,一個PPT講10年、或者乾脆讓自己的博士研究生給碩士研究生上課、讓碩士研究生給本科生上課,這是負責任嗎?


3、 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傾向。不簡單把論文、專利、承擔項目、獲獎情況、出國(出境)學習經歷等作為限制性條件。


在現有的體制下,應該說論文、專利、課題、獲獎這些科研產出作為評價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合理的,因為暫時還沒有找到更加契合實際、更加科學的評價機制。即使在美國、德國、日本等科技大國,論文、專利、課題、獲獎也是評價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標,甚至更甚於國內,因為他們沒有各種科技進步獎、沒有可能一天寫10個專利。所幸,這裡依然是不唯而不是不要。


4、 分類分層評價。結合學校特點和辦學類型,針對不同類型、不同層次教師,建立科學合理的分類分層評價標準。


非常非常贊同,特別是一些綜合性高校老師肯定舉起雙手雙腳贊同。因為再一流的高校,也有一些院系非一流,而學校在職稱評審時往往搞一刀切,這就苦了這些非一流院系的教師了。


5、 推行代表性成果評價。注重標誌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影響,突出評價成果質量、原創價值和對社會發展的實際貢獻。


大聲喊三遍:同意!同意!同意!事實上現在已經逐漸在各類評審中推行了,比如科技成果申報時只要求提供5篇代表作,且不少於1/3發表在國內期刊(注意:是國內期刊,而不是中文期刊)。現在更加注重成果轉化,及對社會發展做出的實際貢獻。發表的CNS論文,5年了被引頻次還是0,那麼你對CNS的貢獻是負的,對社會發展的實際貢獻也不會大。我想,這一條會很大程度打擊那些刷文章的人。比如醫學領域的meta分析,再比如用一個基因把每一種腫瘤都試一遍的paper machine。


6、 完善信用和懲處機制。建立申報教師、評審專家及相關人員誠信承諾和誠信信息共享機制。申報教師職稱評審中存在弄虛作假、學術不端的,按國家和學校相關規定處理。因弄虛作假、學術不端等通過評審聘任的教師,撤銷其評審聘任結果。建立完善評審專家的誠信記錄、利益衝突迴避、動態調整、責任追究等制度,嚴格規範專家評審行為。對違反評審紀律的評審專家、黨政領導和其他責任人員,按照有關規定處理。


嚴懲 + 追責制度,刻不容緩。為何會有這麼多學術不端、弄虛作假,因為代價太低了。還有那些違心的評審專家、黨政領導、推薦人等責任人,因為各種利益關係而籤了同意或推薦,也應該像現在的政府部門一樣嚴肅追責。



說不吐槽,在一條條懟起來了。其實還有兩點,看了讓人很想說兩個非常流行的詞語:呵呵。

1、 這個指導意見的附件《高等學校教師職稱評價基本標準》對各級職稱申報條件作了比較詳細的規定,其實裡面已經包括了「五唯」。所以到底是破呢還是唯呢?


2、 一直以來,國家乃至省裡各級行政部門對各類職稱申報資格條件都有明確規定。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大多單位目前實行的是評聘分開的原則,即你即使通過了上級部門的評審,但是單位會另外再設置一些更高的門檻條件,因為上級部門的評審條件肯定低於單位的聘任條件,所以你還是跨不過單位的門檻條件,所以還是聘不上、無法獲得該有的待遇。


最後想說的話


強者渴望競爭,因為這樣才能脫穎而出;弱者害怕競爭,因為怕砸了飯碗。


不鼓勵、不唯各種灌水的meta分析、各種發了沒幾天就撤稿或者經不起時間考驗的Nature、Lancet論文,但是要贏得國際競爭、突破各類「卡脖子」技術,CNS文章、國際專利越多越好。

相關焦點

  • 破五唯背景下,高校教師職稱到底該怎麼評?
    從去年以來,國家密集發布各種意見,包括專利、項目、論文的認定和權重等等,目標直指科技人才評價的「五唯」傾向。此後,不管是在項目、獎勵還是各類人才稱號申報工作中,都開始進行改革。可以說,破五唯,已經是大勢所趨。而7月底,兩部委又發布了高校職稱改革指導意見,正式把破五唯的關口移到了高校教師職稱評審工作上來了。
  • 「破五唯」!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指導意見來了
    高校要加強對院系的指導和監管,院系要將符合條件的教師向上一級評審組織推薦。條件不具備、尚不能獨立組織評審的高等學校,可採取聯合評審、委託評審的方式。高校自主制定教師職稱評審辦法、操作方案等評審文件,按相關規定進行備案。職稱評審辦法應包括教師評價標準、評審程序、評審委員會人員構成規則、議事規則、迴避制度等內容。高校制定的教師評價標準不低於國家規定的基本標準,可結合實際明確破格條件。
  • 破「五唯」後,怎麼評價高校教師?
    一段時間以來,在高校教師的職稱評價當中,唯論文、唯「帽子」、唯學歷、唯獎項、唯項目的不良傾向,讓大家反響強烈。近日,教育部會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出臺《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強調要設置更加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持續激發高校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 直面教師「晉升之痛」,高校職稱評審如何「破」與「立」?
    之所以會出臺「改革方案」是因為長期以來,高校教師評價中出現了「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的「五唯」問題,這也成為很多高校教師職稱評審中的「晉升之痛」。近幾年,上百所高校進行了職稱評審改革的探索,試圖改變這一局面,那麼效果和現狀如何?困擾高校和教師的問題又有哪些?
  • 西工大出臺職稱評審新辦法!破「五唯」我們是認真的~
    2020年學校職稱評審工作如何開展?趕快隨小編一起看過來!1.黨和國家對深化高校人才評價體制機制改革提出了怎樣的要求?修訂新的職稱文件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人才觀的應有之義。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2018年兩院院士大會、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等多個重要會議上強調指出要「改變片面將論文、專利、資金數量作為人才評價標準的做法」、「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
  • 「高校職稱改革指導意見」來了!評職稱不再折騰了?
    筆者之所以在前面描述時對「密切相關」加上了引號,想說的是:說也相關,其實也不怎麼密切相關。因為,這很可能又只是在以前的折騰上再折騰一把而已,一個文件很難真正做到破「四唯」、破「五唯」。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當前最根本的是職稱指標有限,與已經達標和需要晉升的老師數量太多之間的矛盾!
  • 高校教師職稱改革意見來了:克服「五唯」,不得填寫人才帽子
    高校應加強教學質量評價,把課堂教學質量作為主要標準,嚴格教學工作量,強化教學考核要求,提高教學業績和教學研究在評審中的比重。突出教書育人實績,注重對履責績效、創新成果、實際貢獻的評價。3.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傾向。不簡單把論文、專利、承擔項目、獲獎情況、出國(出境)學習經歷等作為限制性條件。
  • 人社部等五部門聯合開展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
    這背後暴露的是科技界詬病已久的人才評價「四唯」傾向,即「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  呼聲在哪裡,改革就延伸到哪裡。2018年以來,中央密集出臺政策文件向「四唯」亮劍。北京汽車工程學會秘書長陳衛民告訴記者,「以往業內擁有修車『三劍客』等名頭的技術大拿都因為論文、學歷的限制,在職稱晉升時吃過閉門羹,近兩年他們都評上了高級職稱。」  不唯論文、職稱、學歷和獎項,注重品德、業績和能力,正是人才評價體制機制改革和此次清理行動的題中之義。  近年來,人社部牽頭制定的人才評價政策文件,均將破除「四唯」作為重要內容。
  • 高校教師評職稱應摒棄「五唯」傾向
    為進一步完善高校教師評價機制,人社部、教育部前不久發布的《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中,明確提出克服在高校教師職稱評定中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傾向。  新華社記者就此走訪了多地高校與相關教育管理部門。
  • 兩部門發布高校教師職稱改革意見稿:克服唯學歷、唯論文傾向
    兩部門發布高校教師職稱改革意見稿:克服唯學歷、唯論文傾向 近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發布《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
  • 「破五唯」,兩部委發布高校職稱改革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
    中新網7月24日電 據人社部網站消息,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日前起草了《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指導意見》擬提出,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傾向。不簡單把論文、專利、承擔項目、獲獎情況、出國(出境)學習經歷等作為限制性條件。
  • 「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終於發布啦
    教育部發布了「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該意見明確指出,師德 表現將作為教師職稱評審的首要條件,克服「五唯」傾向,即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唯「帽子」、唯項目。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職稱評審的首要條件,破除「五唯」,不以論文為前置條件,是很多改革的「亮點」,同時也是輿論所關注的重點。
  • 高校教師職稱咋評更科學?聚焦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
    為進一步完善高校教師評價機制,人社部、教育部前不久發布的《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中,明確提出克服在高校教師職稱評定中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傾向。  相關不良傾向如何破?改革還要過幾道關?新華社記者就此走訪了多地高校與相關教育管理部門。
  • 如何堅持高校教師職稱評價破「五唯」、破立結合?人社部、教育部5問答詳解
    答:《指導意見》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圍繞高校教師職稱評審重點難點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革舉措,以品德、能力和業績為導向,構建評價科學、規範有序、競爭擇優的高校教師職稱制度。一是完善評價標準。為進一步明確評價導向,《指導意見》強調嚴把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考核,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職稱評審的首要條件,突出教育教學能力和業績,注重對履責績效、創新成果、人才培養實際貢獻的評價,強化教師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把課程思政建設情況和育人效果作為評價的重要內容,推行代表性成果評價,克服唯論文、唯「帽子」、唯學歷、唯獎項、唯項目等傾向。
  • 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改革,要深化也要細化
    文丨圳論評論員 莊媛教育部網站27日公布的消息,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和教育部共同研究起草了《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目前正在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徵求意見稿明確,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職稱評審的首要條件,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傾向。
  • 高校教師職稱不好進!如何破?
    為進一步完善高校教師評價機制,人社部、教育部前不久發布的《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中,明確提出克服在高校教師職稱評定中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傾向。
  • 科研評價體系破「五唯」,立什麼?
    中國財富網訊(毛超)近期,教育部發布了《關於開展清理「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的通知》(簡稱《通知》)指出,將在各有關高校開展「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簡稱「五唯」)清理,教育評價要回歸教育的本質、教育的初心、立德樹人或成為高校首要任務。
  • 高校教師職稱咋評更科學?——聚焦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
    新華社北京9月13日電題:高校教師職稱咋評更科學?——聚焦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新華社記者為進一步完善高校教師評價機制,人社部、教育部前不久發布的《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中,明確提出克服在高校教師職稱評定中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傾向。相關不良傾向如何破?改革還要過幾道關?
  • 高校教師職稱咋評更科學?——聚焦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
    新華社北京9月13日電 題:高校教師職稱咋評更科學?——聚焦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新華社記者為進一步完善高校教師評價機制,人社部、教育部前不久發布的《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中,明確提出克服在高校教師職稱評定中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傾向。相關不良傾向如何破?
  • 高校教師職稱制度將迎重大改革——「指揮棒」轉向,高校教師怎麼看
    但也有老師擔憂,如果不進一步深化、細化細則,這些改革很可能「知易行難」,難保實效。如何讓職稱改革的好意見真正落到實處?「破」之後需要如何「立」?哪些監督保障機制需要完善?專家學者紛紛建言獻策。【教師提問】職稱評審的核心指標是什麼?不看論文看什麼?此次徵求意見稿中,對論文發表數量、論文引用榜單等如何使用也備受高校教師關注。「破五唯」後立什麼,才能避免職稱評審過多地被人情關係和學術權威主導?「不唯論文不等於不要論文,這是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