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被指重記住輕思考 作文幾成八股文翻版

2020-12-17 中國新聞網

  怎麼給孩子解釋「水仙花」的定義?「同心協力」是正確答案,為什麼「齊心協力」就不對?有文採的作文就得多用形容詞、比喻和成語?那個以前喜歡問為什麼的孩子,開始謹慎用詞;那個以前寫「指尖在空氣中快樂蹭癢」的孩子,開始背作文。作為漢語主陣地的語文教學,怎樣汲取新力量?如何讓我們的孩子,愛上漢語,愛上語文?

  4月2日,泰國曼谷市教育局本土化漢語教師啟程來到天津師範大學,進行為期1個月的漢語培訓和中國文化考察活動。來中國,親身感受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成為不少海外漢語教師的願望。同期,2012年孔子學院/課堂、國家公派漢語教師遴選工作已經展開,將於4月22日結束報名,也吸引了各省優秀教師報名。曾赴英國從事漢語教學的劉浩成了同事們諮詢的對象。劉浩耐心地回答著同事們的諮詢,思緒又回到了兩年前的對外漢語教學經歷。一邊是海外掀起的漢語熱,一邊是國內語文教學的尷尬,讓劉浩感慨不已。

  文字,記住還是思考?

  我們的語文課太強調讓學生記住一個現成的內容,很少去問學生想知道什麼,為什麼想知道這些。所以語文課的任務,更多成了記生詞、背課文、做筆記。

  2010年,成都師範銀都小學教師劉浩受國家漢辦和成都市教育局選派,赴英國考文垂地區兩所學校從事漢語教學1年。在有290多種語言可供修習的初級中學階段,劉浩帶兩個班共計54名學生,除這些七年級學生之外,劉浩還帶有6名高三學生。「與國內語文教學不同,在英國教漢語,必須花很長時間給學生解釋漢字的形成,直到兩個月後,才可能進入正題。」劉浩說。

  「漢字是漢語言文化的基石,也是漢語的微縮景觀,與其他拼音文字不同,漢字有著很強的表意功能,超越了語音的羈絆和時空的界限,這正是那些英國孩子選修漢語的興趣所在。」劉浩說。

  不過,這些漢語初學者並不好對付。有一次,一名高三學生問劉浩:「『栩栩如生』和『惟妙惟肖』有什麼不同?」劉浩張了張嘴,愣是沒回答上來,思來想去,他先穩住學生,下課後再翻《現代漢語詞典》,查到「妙」和「肖」是「如生」的意思,而「栩栩」解釋為「生動活潑的樣子」,但是到最後,劉浩也沒想通這兩個自己讀書時就常用的成語究竟有什麼不同。

  不過,劉浩還是必須給學生一個解釋,於是,他回答說:「在漢語裡,這兩個詞是可以通用的。」學生緊接著又問「為什麼?」劉浩解釋說:「在漢語裡,這兩個詞是近義詞。」

  英國孩子在課堂上,常常會不依不饒地問「為什麼」,面對這些「為什麼」,教法語的老師往往可以延伸為一堂課,而劉浩給孩子們的答覆卻簡單得只有一句話。回國後,劉浩在學校組織的「教師講壇」上,就漢語教育和教師們進行交流。在劉浩草擬的交流提綱裡,有這麼兩條:「如何解答學生對某個詞語提出的『為什麼』?」「我們的語文教學側重讓孩子記住,而不是鼓勵他們思考。」

  記住,而不是思考,也難住了不少家長。

  「如何給孩子解釋『水仙花』是一種什麼樣的花?速求答案。」QQ群裡,家長周蕊提出了這個問題。

  有人回覆:「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水仙是植物的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鱗莖作卵圓形,葉子條形,傘狀花序,花白色,中心黃色,有香味,供觀賞,也可入藥。」

  周蕊回復了一長串省略號,外加一個囧臉圖形。

  又有人回覆:「水仙性喜溫暖、溼潤,又被稱為『凌波仙子』、『金盞銀臺』、『落神香妃』、『玉玲瓏』。」

  「這會不會太抽象了?我還要跟孩子解釋什麼是『凌波』,什麼是『香妃』,我孩子才二年級啊……」周蕊感嘆道。

  這時,群友孫磊回覆說:「買一朵水仙,告訴孩子,這就是水仙。」

  周蕊立刻打了個笑臉符號並說:「好主意!」

  此前,也有人在群裡問如何解釋「灰溜溜」這個詞,標準答案很專業:「第一個意思是形容顏色暗淡,有厭惡的情緒在裡面,第二個意思是形容精神懊喪或消沉。」

  孫磊問:「你的孩子本來會用這個詞嗎?」提問者說:「會,還會造句呢。」孫磊說:「那就夠了,會用就行,解釋這個詞就像解釋『饅頭』一樣毫無意義。」提問者說:「沒辦法,作業要求這樣。」

  這不是孫磊第一次聽見「要求這樣」的答覆。

  「有一次,我給兒子檢查語文卷子,發現有一處老師給了『叉』,要求根據句子的意思寫成語,題目是『思想一致,共同努力』,孩子的答案是『齊心協力』,老師判了錯,在旁邊用紅筆寫出了正確答案——『同心協力』。」孫磊說。

  「齊心」和「同心」有什麼不同?他問孩子。孩子很茫然,最後說:「老師要求這樣」。

  劉浩說:「我們的語文課太強調讓學生記住一個現成的內容,很少去問學生想知道什麼,為什麼想知道這些。所以語文課的任務,更多成了記生詞、背課文、做筆記。」

  劉浩認為,作為教師,首先得有一種心態,就是不能講究經驗主義,不要以自己接受的教育以及對某件事固有的理解,把一些內容強加到學生身上。教師的職責雖然是教,但學無止境,教師也不可能什麼都懂,什麼都對。「教師應該抱著和孩子一起探究知識的起源、發展和內涵的觀念去教育孩子,如果語文教學能這樣堅持下去,孩子們會更深刻地理解漢語這種最美的語言。」劉浩說。

相關焦點

  • 八股文與高考作文
    八股素來聲名不佳。我輩束髮之年,就知道八股「空話連篇,言之無物」;到而立之年,更懂得其罪在「思想僵化,形式固化」。「八股」究竟何物,卻是片鱗碎甲數十載,才漸知子醜寅卯。本著唯物史觀,不妨掀開塵封故紙,鉤沉稽古,「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鑑於時文,資於作文。
  • 語文教學不能重「寫」輕「說」
    確實,語文教學再也不能重「寫」輕「說」了。新中國成立以來,語文教學的改革從沒有停步。只是改革不大理想。主要原因在哪裡?我認為重「寫」輕「說」就是其中之一。「應試教育」嘛,其中表現就是語文教學上的重「寫」輕「說」。應試教育,說白了就是考什麼重視什麼。「說」的重要,誰都知道,也列到教學大綱上。「說」沒有考,就不要真正重視了。
  • 八股文入選杭州高中語文教材 學者分析八股文起承轉合組織意義
    新學期伊始,浙江省杭州市高級中學高二學生翻看自己的語文教材時發現,這篇《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八股文是他們接下去要學習的內容。八股文入選杭州高中語文教材兩篇八股文入選教材一提到八股文,很多人就會把它與「刻板」「陳腐」「明清科舉」聯繫起來
  • 重新理解八股文的科考意義
    重新理解八股文的科考意義現在高考工廠加工就是一種偷雞式教育,讓作文高分的甚至滿分的不會寫文章,而中國古代就是文章取仕,中國上千年下來,積累了豐富的考試與命題的博弈經驗,隨著科舉的逐步發展,逐步固定為以考八股文為核心的科舉,雖然近代八股文成為了僵化死板沒有創意的代名詞,是一切僵死文字的總代表,但對其科考的意義,在當今高考偷雞問題面前需要重新的思考,為何古代就不能這麼偷雞呢
  • 重「法」輕「道」,遺患無窮,高中語文老師教學不要太過功利
    但語文不同,以中文為載體,學習的要求不僅是讀書習字,還要能做到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應用,語言文字在工具之外還有歷史載體的意義,因此對待高中語文,以「工具」看待其實是有偏頗的。語文教學除了為「應試」為教學外, 不能忽略了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僅以高三複習為例,一些語文老師特別重視語文做題的方法總結,解題技巧,答題模式等等。
  • 閒話八股文
    但在明清時期,文人士子要想入仕途、享富貴,全靠科舉考試,而考試又全憑八股文。寫得好,立馬飛黃騰達;寫不好,永無出頭之日。八股文起源於宋元,定型於明成化,至清光緒末壽終正寢。科舉考試不同於現在的高考綜合測試,那時候只考一場作文,就是八股文。這是一種特定的科舉文體,也稱制義、制藝、經義、時文、八比文。文章死守固定的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組成。
  • 八股文簡介
    八股文章就"四書五經"取題,內容必須用古人的語氣,絕對不允許自由發揮,而句子的長短、字的繁簡、聲調高低等也都要相對成文,字數也有限制。      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個部分,文體有固定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題目一律出自四書五經中的原文。後四個部分每部分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合起來共八股。
  • 高考範文、八股文與原創才子
    自勉,共勉。二)明八股明代的八股文,由「起、承、轉、合」四個部分組成。具體來說,八個股分:起:破題承:承題、起講、入題轉:起股、中股、後股合:束股寫文章中,第一句最重要。第一句話叫做:「破題」。好比今天高考「上海卷」。
  • 例解八股文
    在中國歷史上,八股文曾是只文化恐龍。明洪武八年,朱元璋頒布開科取士,是年八月,京師及各省舉行鄉試,次年三月,在京師舉行會試。由於所試的《四書》疑問及經義所採用的仍然是元代格式,考出的人才不符合朱元璋的要求,深感失望的朱元璋遂於洪武六年下令停考,開始思考科舉考試的文體問題。之後十年,他與劉伯溫經過反覆的研究,創製了一種新的考試文體,這就是八股文。
  • 陳立彤 反思英語教育八股文
  • 全網批評《生活在樹上》高考滿分作文,是在扼殺「八股文」天才
    可在寫作文時,抓住閱卷老師的眼球才是最關鍵的,這才有了高分的可能!太多太多普通文章了,閱卷老師批改的時候早已看膩,一下子出來一個不一樣的「妖豔貨」,便瞬間都抓住了老師的眼球。這種方法在社會上亦是如此,你有特色,別人瞬間記住了你,這不好嗎?
  • 八股文是什麼?八股文是怎麼毀掉人才的
    八股文的現代定義:八股文,明清兩朝考試制度規定的文體。始於明朝永樂年間。
  • 國學常識:八股文集
    八股文是遵命文學。科舉是皇命,總考官是皇帝。貢生,舉人,進士這些名目,是向皇帝貢奉,舉薦,進呈之意的直率表達。皇帝的命令依古訓叫「制」,因此八股文的別名又叫「制藝」。也叫「制義」,指寫文章要微言大義。八股文還叫「四書文」,明清的科考,「四書」是考試範圍,但標準答案只能是朱熹注的「四書」,這項硬性規定出自明朝。朱元璋學習唐朝李世民攀文化親戚的做法,李唐攀老子李洱為遠祖,朱明攀朱熹為近親,於是宋代的朱熹跨朝代成了明朝的講師團團長。清襲明制,一直到1905年八股皇考被廢止。
  • 語文教學中的幾個不可思議
    然而現實是,我們的語文教學卻困難重重,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累,而且效果還不好。是什麼原因?作者早就意識到這個問題並不斷思考,最後寫成了《重中之重的語文教學,違背了人類學習語言的規律》一文,揭示了問題的實質。之後還寫了幾篇,這裡,在之前文章的基礎上,作者再提出幾個「不可思議」的問題,與讀者諸君共同思考。一、固守「字、詞、句、段、篇」的教學不可思議。
  • 八股文
    而這恰恰就是八股文的結構。——也就是說,八股文是中國古代議論文體發展到極致的產物。用八股文的術語講,第一部分「點出主題」,就叫做「破題」,第二部分「概括說明」就叫做「承題」和「起講」,而第三部分「從各個方面進行論證」就是八股文的主題部分,一般說來是八個段落,兩兩對偶,分別叫做提比、中比、後比、束比,也可以叫第一股、第二股、第三股、第四股,一直到第八股,——這也就是「八股文」這個名字的來由。
  • 《反對黨八股》教學反思——升級版
    學以致用,升格作文,提高寫作水平;探討社會同類現象,尋道踐真,升華認識。 讀文尋道——抽絲剝繭求真知情境一:1942年2月8日聽完《反對黨八股》演講之後,我們黨員幹部就節選內容進行研討交流。但也有家長擔心,孩子的學業負擔很重,每天都很累了,再強制跑操會加重孩子的負擔;也有一些高三學生認為,跑操會耽誤自己寶貴的備考時間。讀了以上材料,你有什麼感想?請你以復興中學學生李軍的身份給材料中的家長或者高三學生寫一封信,談談你的思考和感悟。
  • 漲知識|八股文是什麼意思
    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個部分,文體有固定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題目一律出自四書五經中的原文。後四個部分每部分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合起來共八股。舊時科舉,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氣說話,四副對子平仄對仗,不能用風花雪月的典故褻瀆聖人,每篇文章包括從起股到束股四個部分。八股文的形式,最早可溯源於唐朝的「帖括」。所謂「帖括」,就是概括地默寫某一種經書的註解。唐代雖以詩、賦取士,但並未完全廢除讀「經」。
  • 【文海拾貝】另說「八股」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功名利祿的驅動誘惑,致天下學子以讀書習文(八股文)為「舉業」,窮盡精力,閉門苦讀,不少人終其一生,了無建樹,但客觀上帶動了明清古文閱讀和寫作的持續繁盛,也促進了鄉塾、縣學等各級教育機構的發展。
  • 八股文入選杭州高中語文教材 老師稱為讓文章有「體」
    八股文入選杭州高中語文教材 老師稱為讓文章有「體」 2014-09-02 17:20:25新學期伊始,浙江省杭州市高級中學高二學生翻看自己的語文教材時發現,這篇《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八股文將是他們接下去要學習的內容。  一提到八股文,很多人就會把它與「刻板」、「陳腐」、「明清科舉」聯繫起來,往往會引起人們的反感。八股文是中國古代封建科舉制度的產物,後因科舉考試規定必須採用固定格式(即要求四段對偶對仗)而僵化。
  • 【升學路】高考作文的前世今生:零分作文已成新寵
    百年白雲蒼狗,時至2014年,像胡適這樣的高分作文似乎越來越不大為人所關注,倒是高考語文考試一結束,零分作文即粉墨登場,受到歡迎。此一流變,意味深長。不過,要對作文考試真正有所理解,還得從它的源頭——科舉考試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