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知觀志士之所為,而天下無志者可以愧矣;觀仁人之所為,而天下之不仁者可以思矣。」新學期伊始,浙江省杭州市高級中學高二學生翻看自己的語文教材時發現,這篇《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八股文是他們接下去要學習的內容。
八股文入選杭州高中語文教材
兩篇八股文入選教材
一提到八股文,很多人就會把它與「刻板」「陳腐」「明清科舉」聯繫起來,往往會引起人們的反感。八股文是中國古代封建科舉制度的產物,後因科舉考試規定必須採用固定格式(即要求四段對偶對仗)而僵化。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顧炎武就曾說過:八股之害等於焚書。
杭州高級中學選編的語文教材中包含的兩篇八股文分別是明朝初期王鏊的殿試之作《民既富於下,君自富於上》,著名心學大師王陽明的《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另外一篇則來自於「科舉」緊密聯繫的多次擔任科舉監考官——曾國藩的《與諸弟書》。
「這種嘗試不是要害學生」
主持新教材選編的杭州高級中學語文組教研室組長周偉表示,當前孩子們在寫作上「想法好,但寫出文章來卻沒有體制」,會出現新聞報導寫成散文、散文寫成議論文的情況,學習八股文則可以讓學生的文章有「體」。
「我們對孩子的指導,沒有我們老祖宗對文章的指導來得好。」周偉說,八股文可以反映思維的過程,其中的由淺入深、起承轉合都值得學習。
推薦王鏊和王陽明兩篇八股文的高利認為八股文的價值不可否定:「明清兩個朝代600年的八股文,是有合理成分的。知識只是載體,希望學生能夠開闊視野,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學。」
在採訪的過程中,每位杭州高級中學的老師都提到了杭高的貢院文化:這所學校建校所在正是浙江省貢院的舊址,即古代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地方。這也是杭高將八股文選入教材的原因之一。
「這是我們杭高的底蘊,也是過去讀書人的文化,不能廢棄的。」周偉認為雖然在一段時間內八股文受到了批判,但是歷史上很多的名家大師參加過科舉,留下過很好的八股文,八股文不只是陳腐和流於形式的文字。
「這種嘗試不是要害學生,絕對不會影響到學生成績和高考。」面對改編高中教材會影響學生高考的質疑,周偉很肯定地表示:此次編寫不是推翻原來的教材,而是對原教材中的篇目進行刪減和順序的調整,「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篇目只有三十篇,我們全部做了保留,要考的都在,外延還擴大了。」周偉口中的外延就包括八股文。
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教研員胡勤認為不能只看到兩篇八股文,而是要看到杭高課程改革和學校課程體系:「選擇什麼樣的內容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系統化和選擇性。任何的教材和篇目,是用它來學習並了解思想、文化、樣式的,而不能囫圇吞棗地學習。」
小貼士
八股文是明清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文體有固定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題目一律出自四書五經中的原文,內容必須用古人的語氣,絕對不允許自由發揮,而句子的長短、字的繁簡、聲調高低等也都要相對成文,字數也有限制。文章開始先揭示題旨,為「破題」。接著承上文而加以闡發,叫「承題」。然後開始議論,稱「起講」。再後為「入手」,為起講後的入手之處。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後股」和「束股」四個段落,而每個段落中,都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稱八股文。
八股文的文字組織意義
註:作者為新浪博主「聖手書生1968」 此文曾被紙媒刊載。在這篇文章中,作者以一個八股文的例子來分析說明了八股文的結構。
八股文到底是什麼樣的一種文體呢?它的基本形式其實很簡單,開頭是「破題」,就是用很簡潔的語言來說明本文主要是講什麼內容,用現代文章學的話來說就是用一個首位中心句在文章前概括文章內容。次是「承題」,就是接著「破題」,對主題作補充,把中心中的核心內容作進一步的解釋。再是「起講」,就是進一步解說一下題意。下面是「入題」,也叫「過接」。就是進入正題的意思,是前面解題和下面具體分析之間的「承上啟下」。然後是「分股」,文章算是進入具體的分析、論述了,作者可以作逐條分析、可以正反羅列、可以反覆申說。最後是「作結」,也就是結尾,有點象現在的尾位中心句的意思。
為了更好的說明這個問題,我們舉一個八股文的例子來說明。
狗吠,清蔣拭之(此題出自《孟子》《公孫丑·上》「雞鳴狗吠相聞而達乎四境」。是孟子對齊宣王說的話。)
物又有以類應者,可以觀齊俗矣。(破題。孟子當時說齊國富庶,不是憑空為說狗吠,用「觀齊俗」來籠罩全文。此句也是全文中心。讀此句,讀者難免會問,為什麼聞狗吠即可以觀齊俗。這也是對中心的提問,如果文章內容能夠回答這個問題,就說明文章中心得到了貫徹。)
夫狗,亦民間之常畜也,乃即其吠而推之,其景象果何如耶? (承題。意為,狗是民間常見的家畜,從它的吠聲推出齊國的景象果真富庶嗎?孟子的話是為了說明齊國的富庶,富庶的景象又怎麼樣呢?作者從狗吠,再推到狗吠的背景範圍,使題目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
若曰:辨物情者,所以觀國俗,覩物產者,所以驗民風。吾嘗入齊之疆,而又竊嘆其聚俗之盛也。(起講。這是模仿孟子的口氣說話,是八股文特殊的要求。大意是說辨別事物的情狀和物產的情況,可以了解民風民俗。自己曾到過齊國,私下佩嘆齊國村俗的熱鬧。這一段話,就將狗吠和狗生存的背景,也就是齊國民風民俗聯繫起來了。)
豈但徵之雞鳴已哉!(起講。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承啟位的中心句。意為豈但雞鳴就完了嗎?八股文要求嚴扣題目,不得「犯上」,也不能「犯下」。本文的題目是「狗吠」,而題目出處中前有「雞鳴」,後有「達乎四境」,只寫「雞鳴」則「犯上」,寫「達乎四境」則「犯下」。所以,作者用這樣一個問句,引出潛臺詞「狗吠」,就不會「犯上」了,同時還起到了啟下的作用。)
自功利之習既成,而人爭誇詐。故鬥雞之外,尤多走狗之雄。
自山海之資既啟,而戶饒蓋藏。則吠夜之聲,不減司晨之唱。(分股之一比。一比為兩股。第一股接上文,引出走狗。第二股從人民富足的生活說到養狗的漸漸增多,暗中引出狗吠。這兩股分別在講狗或狗吠時用雞或雞鳴作陪襯,既接上文的「豈但徵之雞鳴已哉」,又不脫離狗吠的題目,還沒有完全說明狗吠,為下文進一步申說留下餘地。)
分瀝粒之餘甘,而馴擾優遊,不過與彘豚並畜。乃暮柝(tuò)相傳,而人為之守望者,狗亦共之徼巡。蓋風雨晦明之間,嘊嘊者經宵而未靜矣。
撫胎伏之無傷,而塵囂角逐,亦只與牛犢同群。乃夜扉既闔,而人樂其安居,狗尚嚴其戒備。蓋草露寒瀼之際,狺狺著達旦而未休矣。(分股之二比。這兩股的意思是說,養狗和養豬一樣簡單,人在夜間巡遊或守夜時,狗也一起守夜。狗的繁殖很多,和牛群一起放養。夜深人靜了,但狗還在守夜戒備,狗的吠聲整夜都能聽見。這一比是全文的重要部分,寫了狗的生活、繁殖、功用和對人的幫助,並落腳到狗吠上來。)
瞻之以影,聽之以聲,非其見聞習熟而猙獰欲噉者,一若有異言異服之譏。
深巷之中,蓬門之下,苟其一唱嗥然而嘈雜齊喧者,並若有同聲同氣之助。(分股之三比。這兩股的意思是,狗可以通過觀人形,聽人聲來辨別人是否熟悉。對不熟悉就會兇猛地咬。在一個小巷之中,一個小院子門前的狗叫起來,周圍許多狗都會同聲叫起來。這是進一步細述狗的生活習性,還是落腳到狗吠上來。)
由是國風十五,而盧令志美,獨誇東海之強。
甚而食客三千,而狗盜爭雄,嘗脫西秦之險。(分股之四比。這兩股從現代的狗追溯到古代的狗,用了《國風》和孟嘗君的典故,說明狗的歷史上有著光榮的事跡。這一股的寫法很像我們現在寫文章的發揮,在言將盡之時,奇峰突現,給人以新意。)
苟使居民寥落,安能群吠之相呼;倘非萬室雲連,豈必村厖之四應也哉。(作結。這是全文的結尾。意為,如果齊國的居民很少,即使有狗吠,也不會連成一片,一狗吠而群狗應。文章非常嚴格地遵守了八股文的要求,沒有明寫「達乎四境」而犯下,卻暗藏了達乎四境的含義,完整地照應了「觀齊俗」的主題。)(此例據啟功《說八股》,筆者在此作了進一步的闡發。)
有人看了會說,這和我們平時寫文章、說話的過程還有些象。例如:老師上課,說「我們今天講文體產生的根源。」(這是「破題」),接著說「文章寫作的目的針對性是文體產生的決定性因素」(這是「承題」),接著講「文章寫作的目的針對性是文章解決現實問題的必然要求」(這是「起講」),接著老師從文章寫作的不同目的針對性對內容的限定、對文章外在形式的限定、對措辭的要求等方面說明文章的目的針對性對文體產生的決定因素(這是「分股」)。最後老師作結,說明文體產生的根源正是現實的目的針對性。我們看看許多文章,仔細分析一下也大都存在這樣的情況。
這麼一說,有人就會反問,我們現在是不是也在寫八股、講八股呢?當然不是。八股文讓我們覺得在某些方面的「似曾相識」,正是文章組織的基本規律在八股文中的體現。文章組織的一般規律總是寓於個別之中,八股文作為一種文章樣式,是經過長期的演化而定型的。在這個演化過程中,它繼承了文章組織的基本規律,體現了文章組織學的基本意義。這正是本文要論述的核心。
文章組織學上的基本規律是由千百年來文章實踐過程中約定俗成的交際規範和語文技術的發展所決定的,是人們在文章寫作實踐中一貫遵守,並得到人們承認的。八股文的社會功用價值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而作為文章組織學的意義仍然是存在的。
越劇《範進中舉》劇照
八股文在文章組織學上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八股文各部分要求語語不離中心
八股文的文章題目嚴格起到了篇中心句的作用。八股文是闡發經書(主要是《四書》、《五經》)文意的。 作者必須要「代聖賢立言」,不能隨意發表自己的見解,在文中闡述程朱理學的儒學思想。題目一出,內容的範圍也就明確了。對此,古人也多有認識。明代學者凌義渠說:「夫有題,然後有制義。」清代學者劉熙載說:「文莫貴於尊題。」焦循也說:「時文之義根於題。」這些,都說明了文題對中心的限制。如《狗吠》,「狗吠」一詞是孟子中一句話的中間兩個詞,只能在這個題目範圍內論述,否則就會「犯上」,或「犯下」。現代人寫文章也莫不如此。
八股文的「破、承、起、比、結」必須語語不離中心。「破題為一篇之綱領」。試看剛才說的《狗吠》,作者用「物又有以類應者,可以觀齊俗矣」來破題,也即點出文章主旨,提出「如何通過物類(沒有明點狗吠)來推斷齊國的民風民俗」的中心設問。「承題」說狗是常見家畜,通過它的生存背景可以推斷民風民俗。「起講」 模仿孟子的口氣說,辨別物產的情況可以了解民風民俗。言下之意就是通過狗可以了解齊國的民風民俗。「分股」的內容則完全進入對「狗吠」的申述,講狗的生存、繁殖、功用、習性等,其中狗吠正是這些情狀的體現。「作結」對全文中心作了總括。這些部分語語不離文章中心,「承題」以下的內容都回答了「破題」的提問,嚴格的將內容限定在了中心範圍之內。順便說一句,「問答邏輯」是中心和內容之間存在的必然規律,我們可以用這種關係來判斷文章內容是否限定在文章中心範圍內。如,我們對文章中心可以提出「怎麼樣」或者「為什麼」的問題,而在闡述中心時就要回答這個問題。
王夫之說:「若經義,一題自一理,一篇自一意。」八股文對文章中心的限制是十分嚴格的,這種要求對於做到文章中心明確,使文章中心「一線到底,百變不離其宗」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八股文各部分使文章的層次更加顯豁
八股文講究層次顯豁的一個表現是每一部分內容的單一。八股文的每一個部分都有不同的名稱,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任務,每一部分的內容和做法都有嚴格的限定,每一個部分的內容單一,都不能和其他部分內容交叉或者重複,同時又緊密相連。從「集數句而顯一意」的要求來看,一篇八股文各部分既不交叉、重複又銜接緊密。八股文的這種格式,使得它的層次更加顯豁,人們在閱讀八股文的時候,能夠很快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了解文章的層次順序,了解文章每一個層次之間的關係。這正是八股文這種文體對層次順序做了嚴格規定的結果。我們現代人學習文章寫作,不會再走八股文的老路,對每一個部分寫什麼內容,怎麼寫給一個死板的規定。但是做到層次顯豁的這種要求是沒有變的,也即是每一個層次講一個意思,各層次之間不交叉、不重複。就象俗話說的「一行蘿蔔,一行白菜」要清清楚楚。
八股文講究層次顯豁的另一個表現是嚴格遵守起承轉合的邏輯順序。也就是說,它把不同的內容單一的部分(或層次)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組合成一篇完整地文章。起承轉合是古人對文章寫作的邏輯關係的總結,八股文作為古代文章『言有序』的典型表現,從形式上將這一寫作規律固定了下來。上面我們已經介紹了八股文的結構和每一個部分的任務。從邏輯上來講,「破題」就是八股文的「起」;「承題」、「起講」、「入題」就是「承」;「分股」就是「轉」;「收結」就是「合」。這樣的邏輯順序,作為一種文章思路,各部分之間嚴密順暢,保證了文章的完整性,文章氣脈的順暢,及文章思路的清晰。
八股文為了使層次顯豁還採用過渡和照應等手段。過渡和照應的方法,可將文章前後內容聯繫起來,使之成為整體,文章氣脈暢達,前後貫通。八股文的結構中,有專門的部分用來過渡和照應。「起講」就是專門用來過渡的。古人講得很清楚,說「起講」「或曰領上,或曰領題,或曰入題,或曰落題,也有稱之為提筆者。有上文者領上以入題,無上文者只以領題叫題為入題,無上文而有下文者,則領題後仍要留下文地步,有上文兼有下文者,則領上文入題點清本題界限,意仍留照下文。」用現代文章學的觀點來說,就是過渡段,或者叫「承上啟下」段。「束二股」、「收結」就是專門用來照應總括全文的,我們在前面的例子中已經做了說明。
八股文為使層次顯豁還十分注意文脈標誌的運用。如在「承題」一般用「夫」、「蓋」、「而」等語氣詞開頭,都有承上點題的意思。在「作結」時,也會用一些如「謂之曰」、「故曰」等詞來開頭,就象我們現在所用的「總之」、「因此」等標示中心的詞語。這種做法並不是八股文的專利,而是文章發展過程中人們經常採用的方法,只是八股文繼承了這種方法。
三、八股文短小精悍的歷史原因與社會交際要求的一致
八股文顯得短小精悍。它的篇幅不長,字數有嚴格的規定,不能超過800字。格式也有嚴格要求。八股文為什麼會是這樣呢?
我們首先要了解八股文存在的歷史條件。八股文是明清兩代的科舉文體,意思就是說,它就是用來考試的,是古人進入官場的「敲門磚」。考試用考文章的方式固然是不錯的,可以考察每個人的才能,考察個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考察個人思維能力和運用語言的能力。但是,我們也知道文如百面,個個不同,閱卷者很難在眾多的試卷中選出優秀的文章來。再者閱卷者水平不一,看法不同,對優秀的文章也會產生不同的認識,難免有主觀的地方。再加上,考試人數眾多,閱卷者又寥寥無幾,在短時間內批閱大量試卷,任務十分繁重,必然會出現敷衍了事的閱卷者,也容易產生徇私舞弊。
正是由於這樣的原因,八股文的形式在長期的科舉考試過程中逐步被規範化、程式化。字數有了限制,格式有了規定,所有的文章都是一個模式,閱卷者不需再為閱捲髮愁,只要抓住「破題」就可以看出文章論述的內容,評定出優劣。所以,許多考生抓住了考官的心理,大都在「破題」上下功夫。到了明代成化年間,八股文格式已經十分純熟,就象現在的標準化試題一樣,使閱卷者在較短的時間內能夠抓住文章的中心和脈絡,大大方便了考官的閱卷,提高了閱卷的效率。
可見,八股文的演化和嚴格過程,和閱卷的需要有密切的關係。事實上,這正是人們社會交際的需要。從文章組織學意義上講,八股文短小精悍的原因與人們社會交際的要求是一致的。在社會交際過程中,人們喜歡短小精悍,層次清晰的文章,因為這些文章節約了人們寶貴的時間。八股文在文章的組織上,順應了這一交際要求,做到了短小精悍,做到了層次清晰。人們在閱讀的時候可以大量節約時間,提高交際效能。這樣說,當然不是鼓勵現代人去寫八股文,而是要通過八股文產生的歷史原因看到社會交際要求對文章組織的指導意義,也就是,儘量寫短小精悍的文章,寫言之有序的文章,寫層次清晰的文章,寫言之有物的文章。
四、八股文把漢語文章組織的規範化推向了極端
漢語文章的規範化是文章交際效能的要求,規範化的文章在文章組織上表現出中心明確突出,一般置於文首或段首,或用中心標誌予以提示,易於把握;層次脈絡清晰,易於理解;格式相對穩定,易於操作;篇幅短小而內容豐富,能夠提高人們閱讀的效率,節約閱讀時間。千百年來文章發展的過程也是一個逐步規範的過程。戰國秦漢已具規模,至唐宋古文更臻完備,而八股文在某些方面繼承了這樣的優點,甚至可以說是千百年文章規範化的總結。
八股文的規範要求,在促進思維訓練上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清人高塘在《論文集鈔·雜條》中說:「『古文氣息,時文法脈』二語,乃不易之論也。」這是說,古文尚情,尚文,而八股文則講究法度和脈絡格套,寫作者「屏息怵志於法度,不敢稍有逾越」。著名學者錢基博先生在《現代中國文學史》中,把邏輯學與八股文聯繫在一起,指出兩者之間的內在關係:「然就耳目所暗記,語言文章之工,合於邏輯者,無有逾八股文者也。」這充分肯定了八股文在促進文章邏輯訓練上的重要意義。錢鍾書在《談藝錄》七二中,引《池北偶談》一段話說:「時文雖無興詩古文,然不解八股,即理路終不分明。近見王惲《玉堂嘉話》一條,鹿廠先生曰:作文字當從科舉中來,不然汗漫披猖,是出入不由戶也。亦與此言同。」[4]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作文要理路清楚,須了解、學習八股文。通過學習八股文促進思維的訓練。八股文的嚴格的結構順序體現了「起承轉合」的邏輯要求,人們通過八股文的嚴格訓練,可以幫助人們使文章條理化,甚至可以促進思維的訓練。這是對形式的把握反作用於內容的把握。
但是八股文對文章各部分的嚴格規定,使漢語文章規範化走向了極端。事物的發展一旦走向極端,也就走向了死亡。八股文刻板的格套要求,使天下文章變成了千人一面,失去了文章的個性。文章寫作是大體有,定體無,不是所有的文章都是把中心放在第一句,如果前面有較長的鋪墊,中心就不得不在中間出現。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必須要「承題」、「起講」,如果前面的中心很清楚,就不必要這樣羅嗦了。這樣的例子是很多的。因此,八股文讓人們一定要按照嚴格的程式寫作,違反了「文無定法」的原則 。加之,內容要求只能講「四書」、「五經」的經義,代聖賢立言,使八股文從內容到形式都失去了生氣和活力,它的消亡也就不足為怪了。
談八股文在文章組織學上的意義,目的並不是為八股文唱讚歌,也不是要復闢八股文的寫作方法,而是從八股文這個文體形式中繼承中國古典文章篇章組織的優秀傳統,使我們的文章寫得中心更明確,條理更清楚,結構更嚴謹,使我們的文章更好地適應交際的需要,發揮文章的基本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