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兩代科舉考試中,學子要寫一種專門的文體。這種文體要有四段對偶排比的文字,全文要分成八個部分,於是稱之為八股文。有學者考證,八股文的起源和唐代的帖經有關。帖經是唐代科舉考試的一種方法,很像現代考試中的默寫填空,寫出經書中的註疏。也有學者認為八股文起源於北宋王安石變法時期。當時科舉考試從四書中出題,要求解讀經書奧義,只不過當時對於文體的樣式沒有明確規定。
明代洪武年間,科舉考試的內容擴展到四書五經,到了成化年間,八股文的程式形成,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八股文有四大特點。首先,文章的題目一定要用四書五經中的語句。比如在考試時提供一段《論語》中的文字,從中選擇一句或者幾句當成文章的題目。到了清代,由於四書五經中的內容幾乎都被出過題了,有些考官開始割裂文義出題。這個時候,八股文從題目開始就顯得有些像文字遊戲了。
八股文的第二個特點是,解讀四書五經的內容時必須要以程朱學派的解讀為準,不能按照自己的理解解讀。程朱學派出現在宋朝,學派中的朱熹被後人尊為「聖人」。古人覺得,聖人說的話都是對的,只需要好好聽著,感受著就足夠了。八股文有點像現代的議論文,但是寫文章時不能擺事實,只能空洞地講道理。
八股文的第三個特點是,文章結構有固定規格並且必須遵守。八股文按照結構可以分為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等部分。前幾個部分很好理解,起股就是用排比發表議論,句式要一樣,結構要相同。中股是文章的重點部分,字數沒有要求,但雙行句式要保證一致。一般來講,最少要有三對這樣的句式,最多可以達到十對以上。
八股文的第四個特點是,文章的總字數和書寫格式有要求。比如清代康熙年間,要求全文字數不能超過550字,乾隆年間要求全文字數為700字。在書寫過程中要避諱,不能有塗抹等一系列的瑣碎要求。
八股文成為明清兩代文人的必修課程之後,限制了文人的創作能力。有很多著名的才子屢試不第,都是敗於八股文。比如明代的著名畫家文徵明,他原本一心想要走入仕途,他參加9次科考,然後9次落榜。不是因為他沒有真才實學,而是八股文真的不適合他的個性。這樣「變態」的文體註定要被歷史淘汰,這是文化發展的必然選擇。
拓展閱讀
明代官服的補子,從文官到武官,從一品到九品
泛舟江湖之中,這樣的快樂誰都嚮往,查士標繪《江天一色》
擅寫兒女情長、社會風情,明代著名戲曲家湯顯祖
一山一水尋其源而探其脈,明代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