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其實很難

2021-02-07 民間歷史故事

科舉制「對中國古代政經影響深遠,它從隋唐時開始出現,一直到清朝末年才退出歷史舞臺,從出現到鼎盛以至衰落差不多延續了一千多年的時間。

這種由朝廷設立科目,統一考試,士子可以自由投考的選撥官吏的制度,曾經一度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文官選撥方式,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它也越來越變得僵化、腐朽,最終被更加現代的學校替代。

不過,說到「科舉」,經常會有個詞一併被人們提及,那便是「八股取士」,其實中國科舉制度中的「八股文取士」是明朝才開始的。

早在元朝時,當時的人們就認為唐代的科舉考試,連詩賦一起考,會讓士子們棄本逐末,而宋朝人又大興「文治」,「專尚科目」,這又造成文體「卑弱」,士子風氣愈發萎靡,同時也認為科舉取士過於「浮華過實」,所以,元朝的政府,對於科舉並不是特別認可,屢興屢廢。

明朝建立後,初期因為急用人才,薦舉一度很興盛,但是隨著政治穩定後,朱元璋開始極為重視科舉考試,薦舉「恐開私悻之門,而長奔競之風」,便衰落,科舉正式成為帝國的重要制度。

明朝的科舉考試,專以「四書」、「五經」命題,士子應答也只能「代聖人立言」,即用聖人口氣行文。因而從出題範圍、答題標準到試卷文體都成為定式。

在以儒家學說為「治國理政」的時代,在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中國封建社會,掌握了這些儒家經典和文史知識,及第從政後,便可以此為基礎,徹底堅定不移的貫徹實施,「毫不動搖」的堅持以儒家學說為中心的思想,而統治階層則不會擔心知識分子反對孔孟之道,同時也壓制了異端學說,從而鞏固了封建專制,維護了皇權。

將科舉考試的範圍限制在「四書」、「五經」之中,同時必須以程朱學派的注釋為標準,除了強化思想上的統一,防範「政無所統」、「人言各殊」,還有考試制度方面的考慮。因為參加考試的考生時間精力有限,面對漫無邊際的典籍,幾乎無法備考。

從漢代開始,儒學經典便開始作為學校裡的主要教材,到了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命令胡廣等編著《四書大全》、《五經大義》頒布天下,作為各級官學及科舉的法定教科書,排斥各家之學,只以程朱理學為根據,士子們應試,按照《明會要·選舉》記載,「不能引秦漢以後之書,不能引秦漢以後之事」,「凡不合者,無緣中式」。

當時人即指出:「國家以經術取士,自五經、四書、二十一史、通鑑、性理諸書而外,不列於學官,而經書傳注又以宋儒所訂者為準,此即古人罷黜百家獨尊孔氏之旨」。也有人尖銳的將這種做法比作「秦始皇焚書」之舉,說「明太祖以制義取士,與秦焚書之術無異,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則一也」。

這些評論是很有道理的,可以說,明代的「八股取士」學習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文化政策,將文化專制政策發揮到了新的階段。

雖然「八股取士」制度「統一了思想」,「愚天下之心」,但「八股取士」在防範作弊上卻是「有所見樹」。因為自古考試,沒有不作弊的,宋代時有人以試卷內容或者開頭結尾中用虛詞作暗號,串通考官作弊。明朝時,根據前朝防止作弊的經驗和教訓,認識到採取糊名、謄抄等措施外,要杜絕作弊,還要必須從文章的內容和格式上作出規定。

八股文結構題材有特別的限制,它由「破題」,即破釋題意,為文章起始,有明破、暗破、順破、逆破、正破、反破、分破、對破的分別,並且多為對偶句;「承題」,就是承破題的意思,進一步闡明題意,有正承、反承、順承、逆承之分,但必須要與破題相反,一般用四五句,要求是必須要明快關聯;「起講」,也是議論的開始,這裡必須要用聖賢的口氣,一般用三四句或者十來句,或用對偶或用散行,要求必須總結全題,簡明扼要;「入題」,又稱之「入手」,用三五句將上文帶入本題;接著便是「起股」、「中股」、「後股」、「束股」,這中間都要具體規定,不得擅自為之,最後「落下」收尾。

在如此細緻規範下,士子們必須嚴格按照格式作文,想要作弊非常難。到了清朝乾隆四十七年,朝廷命令:「考官預擬破、承、開講虛字,隨題紙發給士子遵用」,也就是每一位考生必須用相同的虛字,如果違反,試卷作廢。這樣一來更加防範了作弊的可能。

八股文得以長期存在,是因為知識分子寧可在公平競爭的環境接受死板的考試,也不願意接受不公平的考試。八股文雖然在防範作弊上有所進步,但是也將考試的僵化刻板發揮到了極致。顧炎武在《日知錄》中寫道:「考試之弊,在乎求才之道不足而防奸之法有餘。」

隨著「八股取士」產生的惡劣後果遠遠大於其實際效用時,那麼這種考試制度越來越不受士人們喜歡,也越來越阻擋著真正有才華的知識分子進入政府部門。

南宋時著名的歷史學家、目錄學家李燾曾經說:「詩賦聲病易考,而策論汗漫難知」。科舉考試產生以來,如何將評卷標準化、客觀化,一直是考試制度最難以實現的要求。範衝淹指責當時的考生:「賦或八百字,論或千餘字,策或置所問而妄肆胸臆,漫陳他事,驅扇浮薄,重虧雅俗。」宋朝《貢舉令》規定賦限三百六十字,論限五百字,但是士子們往往不守規矩。

《容齋隨筆》的作者洪邁也說:「今經義、論、策一道至三千言,賦一篇幾六百言,寸晷之下,唯務貪多,累牘連篇,和有精妙?宜俾各遵體格,以返渾淳。」所以,明朝時,八股文的字數上有嚴格的限制。鄉試、會試「五經」義一道,限字五百;「四書」義一道限字三百。

清朝康熙年間要求五百五十字,乾隆以後,一律以七百字為準,否則試卷就作廢。如此一來,使得八股文,在評卷過程變得比從前更加客觀和標準,也更加有效率。當然,這種「標準」和「客觀」,在其弊端面前也失去了正面的意義了。

清朝末年,中國面臨「千古未有之大變局」,西方先進思想傳入國內,眾多有識之士紛紛呼籲改良制度,以改變虛弱殘破任人宰割的現狀,「八股取士」首當其衝。「戊戌變法」時,八股文變先於科舉制廢除,雖然其後,又被恢復,但是從光緒二十七年,八股文已經變得可有可無,無關及第當官了。

到了光緒三十一年,八股文正式徹底被廢除,從此退出了存在千年的歷史舞臺。

搜索<minjianlishigushi>

立即關注商務合作qq:3286623970

閒聊歷史個人微信號:lsgs2016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你若喜歡,請點「在看」


相關焦點

  • 八股文
    而這恰恰就是八股文的結構。——也就是說,八股文是中國古代議論文體發展到極致的產物。用八股文的術語講,第一部分「點出主題」,就叫做「破題」,第二部分「概括說明」就叫做「承題」和「起講」,而第三部分「從各個方面進行論證」就是八股文的主題部分,一般說來是八個段落,兩兩對偶,分別叫做提比、中比、後比、束比,也可以叫第一股、第二股、第三股、第四股,一直到第八股,——這也就是「八股文」這個名字的來由。
  • 閒話八股文
    但在明清時期,文人士子要想入仕途、享富貴,全靠科舉考試,而考試又全憑八股文。寫得好,立馬飛黃騰達;寫不好,永無出頭之日。八股文起源於宋元,定型於明成化,至清光緒末壽終正寢。科舉考試不同於現在的高考綜合測試,那時候只考一場作文,就是八股文。這是一種特定的科舉文體,也稱制義、制藝、經義、時文、八比文。文章死守固定的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組成。
  • 例解八股文
    八股文自洪武十五年橫空出世,明清500年間,絕對是思想文化界的霸王龍。讀書人皓首窮經,無不競奔於科舉之途,若八股文作得不通,就百無一用。如蒲松齡這樣的奇才,放在當今,至少是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但八股文寫得不好,因此身逢康熙盛世,也只落得輾轉溝渠,一輩子當一個三家村的教書先生。
  • 八股文是什麼?八股文是怎麼毀掉人才的
    八股文的現代定義:八股文,明清兩朝考試制度規定的文體。始於明朝永樂年間。
  • 八股文簡介
    明憲宗成化年間(1464年-1487年),經王鏊、謝遷、章懋等人提倡,八股文逐漸形成了以講究格律、步驟,並逐漸形成比較嚴格的程式。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始由"經義"變為開考八股文,規定要按八股方式作文,格式嚴格,限定字數,不許違背經注,不能自由發揮。       明朝中葉,形成八股文。八股文每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等固定段落組成。
  • 八股文與高考作文
    八股素來聲名不佳。我輩束髮之年,就知道八股「空話連篇,言之無物」;到而立之年,更懂得其罪在「思想僵化,形式固化」。「八股」究竟何物,卻是片鱗碎甲數十載,才漸知子醜寅卯。本著唯物史觀,不妨掀開塵封故紙,鉤沉稽古,「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鑑於時文,資於作文。
  • 八股文入選杭州高中語文教材 學者分析八股文起承轉合組織意義
    周偉說,八股文可以反映思維的過程,其中的由淺入深、起承轉合都值得學習。推薦王鏊和王陽明兩篇八股文的高利認為八股文的價值不可否定:「明清兩個朝代600年的八股文,是有合理成分的。知識只是載體,希望學生能夠開闊視野,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學。」
  • 申論從古代的「八股文」中借鑑了什麼?
    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下詔舉行科舉考試,對八股文的制度、文體等都有了非常明確的要求。明代成化年間,經王鏊、謝遷等人提倡,八股文更顯興盛,並逐步形成比較嚴格的程序。明清兩個朝代,八股文幾乎是所有學校的必修課。從童試到鄉試、會試都要考試八股文。一直到清末戊戌變法以後,八股文才隨著科舉考試的停止而廢除。
  • 重新理解八股文的科考意義
    其實對我們現在高考遇到的問題,古人一樣遇到,古人的解決方案,就是逐步發展起來的八股文。八股文是明清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也稱制義、制藝、時文、八比文。明憲宗成化年間(1464年-1487年),經王鏊、謝遷、章懋等人提倡,八股文逐漸形成了以講究格律、步驟,並逐漸形成比較嚴格的程式。
  • 八股文大美
    八股文作為一種流行500年之文體,興於宋,行於明,盛於清,終於1905年。
  • 深受詬病的八股文,是如何形成和興起的?
    八股文自開創以來,其爭議頗大。從明清科舉時代的趨之若鶩到民國時期的極力抵制,再到潛移默化地大範圍學習,我們對八股文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曲折的過程。 幾百年來,八股文的影子似乎已經融進我們的學習生活。小學期間初見的排比句;中學時代寫的議論文;大學時期不寫論文畢不了業。
  • 八股文為什麼重新被重視?
    前幾年,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到這樣一則新聞:杭州高級中學選編的語文教材中包含的八股文,分別是明朝初期王鏊的殿試之作《民既富於下,君自富於上》,著名心學大師王陽明的《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另外一篇則來自於「科舉」緊密聯繫的多次擔任科舉監考官——曾國藩的《與諸弟書》。
  • 漲知識|八股文是什麼意思
    八股文,是明清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也稱制義、制藝、時文、八比文。舊時科舉,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氣說話,四副對子平仄對仗,不能用風花雪月的典故褻瀆聖人,每篇文章包括從起股到束股四個部分。八股文的形式,最早可溯源於唐朝的「帖括」。所謂「帖括」,就是概括地默寫某一種經書的註解。唐代雖以詩、賦取士,但並未完全廢除讀「經」。
  • 八股文的真愛粉與一生黑之爭
    《四書》偷走《五經》的蛋糕「經義之文,流俗謂之八股」,八股只是民間的叫法,考八股,其實還是考經義。但「經」是什麼,其實已經被悄悄置換掉了。 怎樣寫好八股文因為專從《四書》裡出題,所以八股文也叫四書文。但八股這種作文形式,正式出現還要更晚,要到明成化年間。八股是形式主義的極致,一篇八股只有幾百字,但要把它的體例、規則解釋清楚,不花個幾千字根本無法完成任務。
  • 八股文是什麼文,簡單講就是文章公式化
    這種文體要有四段對偶排比的文字,全文要分成八個部分,於是稱之為八股文。有學者考證,八股文的起源和唐代的帖經有關。帖經是唐代科舉考試的一種方法,很像現代考試中的默寫填空,寫出經書中的註疏。也有學者認為八股文起源於北宋王安石變法時期。當時科舉考試從四書中出題,要求解讀經書奧義,只不過當時對於文體的樣式沒有明確規定。
  • 何謂八股文?為什麼古代很多有名的才子屢試不第?
    而這恰恰就是八股文的結構。——也就是說,八股文是中國古代議論文體發展到極致的產物。我們前面說了,八股文是中國古代議論文體發展到極致的產物,其實八股文同時也是駢文發展到極致的產物。駢文是四六相對,四字句或六字句相對偶,到了八股文,就變成整個段落相對偶。
  • 徐梓八股文的作用和意義
    明清科舉考試的重要特點,就是八股文文體的出現。可以說,八股文的出現,是科舉制度在追求公平和公正過程中的內在邏輯或必然結果。當試卷之外的幹擾因素已經被排除,對公平的最主要影響,僅僅來自於考官個人的愛憎好惡;嚴定程式,客觀衡文,公正評卷,從而使評卷規範化和客觀化,最大限度地控制評卷過程中的誤差,就是科舉制度發展的內在要求。
  • 男人的皮具世界-廣州皮具廠家八股文
    廣州皮具廠家八股文皮具有限公司就是這麼一個男人的皮具世界。這個世界的色彩,好像全是女人製造的:衣服,皮具,化妝品,屬於男人的色彩中,皮具是最靚麗的一道了。廣州皮具廠家八股文專業生產男式皮具、男士皮具,包括真皮男包、真皮男士手套、真皮男士手套、男士真皮腰帶、男士真皮皮帶等等,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男人的皮具世界。
  • 古代科舉八股文到底考什麼?有什麼用?
    「經義之文,流俗謂之八股」,八股只是民間的叫法,考八股,其實還是考經義。
  • 陳立彤 反思英語教育八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