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語文教師如何提升課堂境界

2020-08-31 教師吧

說到「境界」這個詞,我想大家最熟悉的莫過於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論述治學的三重境界了。


他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無不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


從王國維先生這一段描述三種境界詩意般的話語當中,我們不難看出做學問是有境界的,境界是有高低的。


其實,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也是有境界的。那麼在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當中,是否也存在著不同的境界呢?我想,我們不妨先來看一段話。這段話選自朱光潛先生的一篇文章《我們對於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朱光潛先生在這篇文章當中這樣說: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學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畫家,三人同時來看這棵古松。我們三人可以說同時都「知覺」到這一棵樹,可是三人所「知覺」到的卻是三種不同的東西。你脫離不了你的木商的心習,你所知覺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幾多錢的木料。我也脫離不了我的植物學家的心習,我所知覺到的只是一棵葉為針狀、果為球狀、四季常青的顯花植物。我們的朋友——畫家——什麼事物都不管,只管審美,他所知覺到的只是一棵蒼翠勁拔的古樹。我們三人的反應態度也不一致。你心裡盤算它是宜於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樣去買它,砍它,運它。我把它歸到某類某科裡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樹的異點,思量它何以活得這樣老。我們的朋友卻不這樣東想西想,他只在聚精會神地觀賞它的蒼翠的顏色,它的盤屈如龍蛇的線紋以及它的昂然高舉、不受屈撓的氣概。


我們對古松的三種態度:第一是實用的,第二是科學的,第三是審美的。其實,實用的、科學的、審美的,不僅僅是面對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也同樣會成為我們面對課堂教學的三種態度,而這三種態度也折射出三種不同的課堂境界。


面對課堂教學,我們可以停留在實用的境界。比如說,一堂語文課上下來,學生們識了多少字,背了幾段文章,寫了幾句話,今後他們的考試成績可能跟這些已經掌握的實用的東西有關係,這是第一種境界——實用的境界,也是我們課堂教學最基礎的境界。


第二種境界,那就是科學的境界。我的課堂教學,遵循學生的心理規律、認知規律,遵循課堂教學當中師生互動的基本規律,按照科學的方法和規律來實施我的課堂教學。於是,在實用的基礎上,我的課可能會更有效率,更有效益,這是第二種境界——科學的境界。


其實,課堂教學還有更高一層境界,那就是審美的境界。審美的境界不排斥實用,更不排斥科學。相反,審美的境界是對實用的境界、科學的境界的一種超越,一種揚棄。最終,在我們的課堂教學當中,我們是按照美的規律,按照生命的規律來實施我們的課堂教學的。


如果說課堂教學有境界的話,大體上也存在這樣三個層次的境界。而要提升課堂教學境界,我們認為應該立足於基礎的實用的境界,然後上升到科學的境界,最後上升到審美的境界,審美的境界就是生命的境界。


因此,下面我們從取法乎上這樣一個高度,來談一談如何提升我們的課堂教學境界。那就是站在生命境界的高度來改善和提升我們的課堂教學境界。


01


象:還原語文的生命圖景


要還原語文的生命圖景,提升課堂教學境界的第一個策略就是舉象。什麼叫舉象?舉象就是回到「象」,就是回到語文的源頭活水。那麼,什麼是「舉」呢?「舉」就是呈現,就是打開,就是讓語文像網頁一樣,呈現在學生的面前。語言文字是再抽象不過的符號,但是語言文字不僅僅是符號,首先是一個象。在我們小學語文教材中,大量的語言文字指向生活本身,指向事件本身,指向人物本身,而這些人物、事件、情節由象組成,由一個個生動的、豐富的、充滿感性的語言的象組成。


我覺得語文教學說白了就是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由言到意。它是理解的過程,傾聽的過程,走向視界融合的過程。第二件事情是由意到言。它是傾訴的過程,表達的過程,表現的過程,是種種思想情懷、內在體驗轉化為語言的過程。舉象,就是把語言文字還原成形象,還原成印象,還原成意象,讓語言文字成為一幅幅畫面,成為一個個場景,從而使這些畫面、這些場景能夠深入每個學生的生命世界當中去。


02


造境:創生語文的生命境域


創生語文的生命境域需要造境,「造」就是營造,「境」就是環境,就是情境,就是意境。如果說舉象所舉之象可能是單一的,還是單個的象,相互之間不一定能完全建立起意義上的聯繫。那麼,造境所造之境,一定是連續呈現的象,並且已經融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了,這就進一步將語言文字還原成特定的情境、意境、心境。而當這樣的場景、這樣的意境出現的時候,學生們的生命就會有在場的感覺。


03


入情:體驗語文的生命溫度


要想體驗語文的生命溫度,我覺得語文教育的靈魂就應該在「情」字上。文字的背後一定承載著人的思想情感。


有人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有人說「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這些話講的是什麼呢?講的是語言文字是有溫度的,是有脈搏的,是有心跳的。這種溫度、脈搏和心跳就是語言文字本身所承載的人的感情、人的真情、人的摯情。


所以要想上好語文課,教師光造境不夠,還要入情——這個情,可能是一種情緒表現,可能是一種情感狀態,也可能是一種情懷氣象。因此,好的語文教師總會千方百計地讓學生觸動情感,甚至讓學生自己的真情噴湧而出。


如果說「情」是一種情緒,它來就來了,去就去了,像颳風,像潮起潮落;如果說「情」是一種情感,它不會像情緒那樣說來就來,說去就去,往往是持續的、比較深層次的;如果說「情」是一種情懷,它就可能表現為一種人格特徵、一種生命氣象,比情感更深入也更豐厚。學生們在學習課文後情感得到陶冶的同時,他們的語言文字能力也往往會得到提升和發展。


04


會意:感悟語文的生命哲思


所謂「會意」,就是在特定的情境中感悟並體會文字所包含的意義、意蘊和意趣。因此,好的語言文字、經典的語言文字需要我們的學生咀嚼、推敲、品味,需要我們的學生整個身心沉入文字當中去虛心涵泳,熟讀精思,切己體察,從而感悟到文字背後的生命哲思。


05


求氣:觸摸語文的生命律動


什麼叫「求氣」?清代有一個著名的古文流派叫桐城派,出現在安徽,姚鼐就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桐城派強調學古文要「因聲求氣」,即通過誦讀來探求文字背後的節奏、韻律,進而領會作品的「神氣」,這就是「求氣」。


所以,我們的文字,特別是漢字,要想因聲求氣就要靠反覆誦讀。要在反覆誦讀當中觸摸和體認文字的節奏、文字的韻律和文字的「神氣」。文字的節奏和韻律就是一個人生命氣息的自然體現。


06


尋根:傳承語文的生命價值


「尋」就是追尋,就是探尋;「根」就是文化之根,就是精神之根。所謂「尋根」,就是在特定的語境中,開掘語言文字背後的價值取向、精神母題和文化傳承。


我覺得,談語文不談文化,教語文不教文化,這是無論如何也說不過去的。語文既處在文化的奠基層面,也處在文化的最高層面,可以說,語文既是文化的「地」,也是文化的「天」,用一個詞來形容,語文在文化的世界裡「頂天立地」。語言就是存在之家。詞語破碎處,無物存在。這個世界就是一個語文的世界,一個符號的世界。語文有多遠,世界就有多遠;語文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從根本上說,我們活在語文的世界中,活在文化的世界中。離開了語言和文化,我們既無法定義自己,也無法理解世界。尋根,就是在語文教學中探尋文字深處的文化根系。我們說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延續我們祖先的文化血脈。只有這樣,你才能夠在文化意義上面成為一個真正的、大寫的、頂天立地的中國人。


所以我們的語文教學應該有文化的自覺、文化的自信和擔當,應該帶領我們的學生去探尋中華文化的精神之歌。


來源:源創圖書《美其所美:王崧舟講語文課怎麼上》,王崧舟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

相關焦點

  • 王崧舟:「陌生化」課堂模式創新策略(四)
    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有一篇課文叫《只有一個地球》。《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教學,有的老師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我們都知道,地球是生命的搖籃,是人類共同的母親。然而今天的地球卻是滿目瘡痍。地球的出路何在?人類的出路又何在呢?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篇和咱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息息相關的課文。請大家齊讀課題《只有一個地球》,這是一種導入。這種導入有陌生化的效果嗎?
  • 專家雲集附校 共話童趣語文 施黎明特級教師「童趣語文」工作室...
    這是一場別開生面的小語盛會,與會的專家有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副主任柯孔標、杭州市基礎教育研究室主任曹寶龍、「詩意語文」流派創始人王崧舟等。還有來自上城、下城、西湖、江幹、拱墅、濱江、餘杭七個兄弟城區的70餘位教師和開發區各個學校的教師也來到現場參加活動。
  • 賞王崧舟老師《愛上語文》
    多年前看王崧舟老師的錄像課《長相思》,印象深刻。去年網絡研修選學他執教的《楓橋夜泊》。都是有關古詩詞的,兩節課都讓我著迷。得知王崧舟老師登上《百家講壇》講述《愛上語文》,心頭一喜,見到資源後立馬收藏細看細聽。王老師文化底蘊深厚,做足了功課,侃侃而談,深入淺出。看第二遍我做了簡單的記錄,有些許的收穫。王老師把古詩中的文化結合課堂教學來講。
  • 春風化雨 潤物無聲 ——聽王崧舟老師講課反思
    懷著一顆虔誠的心,我聆聽了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的《記承天寺夜遊》一課。王老師的課如綿綿春雨,滋潤萬物而悄無聲息。王老師的課堂,如詩如歌;聽王老師的課,令我如痴如醉。
  • 重磅┃今天幾乎所有小學語文老師都在討論這件事——且聽王崧舟自己說:我為什麼辭去公辦小學校長?
    王崧舟,著名語文特級教師,曾獲全國勞動模範、浙江省十大育人先鋒等殊榮。因其課堂的無窮魅力,更是追隨者無數,全國各地的「崧粉」不計其數,是當今中國小語界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如此業內人人仰慕的「偶像」級人物離開小學教育戰線,不乏朋友和「粉絲」的祝福、讚譽和期待,但更多的是譁然和惋惜……
  • 教研新幹線 語文的詩意構建:美讀、復沓和陌生化——王崧舟《去年的樹》賞析
  • 撥開雲霧見晴天,許昌市古槐街學校教育集團語文組線上培訓研討
    古小語文,生機盎然。疫情籠罩下的特殊時期,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雖不能像曙光下的逆行者那樣衝到抗疫一線,但仍謹守教師之職責,不讓教育在疫情面前停滯。2020年3月14日,許昌市古槐街學校教育集團的語文老師有幸聆聽了王崧舟老師以「語文統編六下第三單元備課指導」為主題的線上專題培訓,王崧舟老師的教學步驟清晰,教學紮實有效。先進的經驗,實用的策略,巧妙的方法,讓老師們感到豁然開朗。王崧舟老師說,語文老師可以有多種角色,但一個角色應該至死不渝,這個角色就是終生閱讀者。
  • 讓詩意走進語文教育,我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些實踐與嘗試
    語文老師,更是一個用充滿詩意的情懷行走在課堂之上,至始至終是給孩子的生命播種詩意的過程。教師的職責不僅僅是授業,更是將他們那種普濟莘莘學子的信念充實到舉手投足之間,讓每一位孩子享有語文詩意的薰陶,享有詩意語文的快樂。
  • 如何使初中語文課堂變得有詩意?教師要掌握做好這些方面
    由於應試教育的影響本該具有詩意的語文課堂,現在變得是那樣枯燥,本是有血有肉的故事也被「肢解」的支離破碎。在當今的課堂教學中,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普遍缺少詩意,這樣不利於學生更好的發展。「詩意課堂」的教學活動,對培養學生對語文的興趣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把詩意帶到課堂中已成為眾多語文老師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因而本文就如何構建詩意的初中語文課堂提出相關建議。
  • 王崧舟:我讀書的三句話
    王崧舟杭州師範大學教授,特級教師,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浙江省十大育人先鋒,浙江省小語會副會長,杭州市小語會會長,「詩意語文」倡導者。著有《詩意語文——王崧舟語文教育七講》《詩意語文課譜——王崧舟十年經典課堂實錄與品悟》《王崧舟與詩意語文》等,在公開刊物發表論文230餘篇。
  • 實驗小學開展觀摩全國名師課堂教學錄像課教研活動
    >    11月26日,莘縣實驗小學全體語文教師相聚在科學會堂
  • 語文教學的第三重境界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談到治學經驗,列出了三重境界,語文學習也遵循王國維所言的三重境界,三重境界層層遞進,就一個教師專業發展的路徑而言,一般都會經歷教技巧、教文本、教素養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教技巧」,你常常能聽到:「記熟這8種開頭,教你輕而易舉寫出精彩文章」「掌握這3步寫作法,化腐朽為神奇」「如何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教你4個方法」……隨手打開網頁,輸入「語文」等關鍵詞,鋪天蓋地都是這種極具煽動性的廣告。教技巧的做法不能說絕對不好,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掌握這些所謂的讀寫技巧,有可能暫時提高語文成績,但並不利於徹底解決語文學習之痛。
  • 王崧舟教授《爸爸的花兒落了》示範課賞析
    這兩句話在言語交際中的復沓呈現,無疑是在踐行語文教學的育人功能。6.教學用語復沓的教學語言,是王老師的重要標牌之一。朗讀語境的烘託,文本段落的小結,學生表現的啟發,作業練習的評價,課堂環節的過渡等等,無不顯現出復沓的光芒。囿於水平,來不及課堂實錄,例缺。7.音樂渲染語文課堂也是綜合性課堂。音美體是語文課堂的常客。
  • 育海外國語學校請來王崧舟教授
    育海七年級新生手牽一年級新生一一入場,登臺亮相,浙江省數學特級教師、總校執行校長朱先東先生的歡迎致辭和對新生的期許讓同學們對校訓「自主、責任」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誠懇的語言讓家長對育海的教育理念更多了一份認同。啟智典禮從「互正衣冠」、「拜師學禮」、「硃砂啟智」、「擊鼓明志」到「開筆人字」,每一個環節都見證了孩子們慢慢脫去稚氣的神情。
  • 一身詩意散芬芳 ——澧縣小學語文教師工作坊坊主唐海燕簡介
    唐海燕,1980年2月出生,澧縣一完小桃花灘分校語文教師,教科室主任。湖南省第四批小學未來教育家培養對象,常德市小學語文骨幹教師,澧縣小學語文學科帶頭人,縣小學語文工作坊坊主,王崧舟「詩意語文」的熱情踐行者。在語文教學「套路化」傾向層出不窮的今天,教師如何全身心、真性情地教書育人?教師如何自覺發展,甚至引領其他教師的成長?
  • 第841期:【詩意語文•詩意講壇】以發現的視角構建語文課堂教學內容(文字稿)
    「教師在課堂教學時,為了達成一定的教學目標,當遇到學生「讀不懂」的需要時,教學的重點是幫助學生解讀課文,使學生「讀懂課文」;當遇到「不喜歡」的需要時,教師的教學重心應該放在幫助學生運用正確的方法去「鑑賞課文」,體會課文的妙處。」(陳隆升.語文課堂「學情視角」重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216.)
  • 專家點評 | 追求「信達雅」的教學境界
    教師手中的一篇篇教材都是中文,不需要翻譯學生就能讀懂,但教師在帶著學生解讀文本的過程中,是否能做到「信」「達」「雅」呢?「信」是誠實,不欺騙,在教學中指教學目標清晰,不偏離,不遺漏;「達」可以解釋為通、到,四通八達,教師給學生打開一扇窗,讓他們看到更精彩的外面的世界。
  • 寶雞市寶橋小學劉波文:用「爆米花心態」煉成語文教學能手丨暑修班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談如何培訓教師素養一文中強調「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的教育素養正取決於此。當然,讀哪些書也很重要。在我看來,於永正的《於永正課堂教學教例與經驗》、薛法根的《呼喚智慧的語文教育》、吳忠豪的《從教課文到教語文》、王崧舟的《語文的生命意蘊》……這些專業書籍的學科特性非常明顯,指導性強,裡面有中青年教師需要的理論與實踐經驗。
  • 小學語文裡的情感、審美與人生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周刊》2020年第29期,原文標題《小學語文裡的情感、審美與人生》,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教師是語文教學的前端。他們是教材的解讀和使用者,是學生進入語文世界的嚮導。他們自身對語文的參悟和理解,塑造了語文的面貌。這種塑造不是一成不變的。
  • 「關注學生語言實踐 提升語文核心素養」高峰論壇
    「關注學生語言實踐提升語文核心素養」高峰論壇各名師工作室聯盟成員單位:關注學生語言實踐提升語文核心素養,一直以來是語文課堂教學追求的目標,早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課堂教學主張精講多練;到了七八十年代,提倡語言文字訓練;在2001年新課標中又強調語文的實踐性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