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裡的情感、審美與人生

2020-07-25 三聯生活周刊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周刊》2020年第29期,原文標題《小學語文裡的情感、審美與人生》,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教師是語文教學的前端。他們是教材的解讀和使用者,是學生進入語文世界的嚮導。他們自身對語文的參悟和理解,塑造了語文的面貌。這種塑造不是一成不變的。作為一種精神性的創造和存在,語文教育必然呈現出複雜的面貌。

主筆/徐菁菁

小學語文裡的情感、審美與人生

(插圖 範薇)


「無情」與「激情」

2019年,杭州師範大學教授王崧舟在央視《百家講壇》錄了12期節目,主題是「愛上語文」。節目播出以後,王崧舟收到了許多觀眾來信。有人說:「12集太短,再講30集、50集也聽不夠。」有人說,節目結束時,自己「難捨難分……心中的失落感難以描述……」這不是王崧舟第一次因為語文「出圈」。早在14年前,王崧舟的身份還是小學語文教師,央視當紅欄目《實話實說》把他和他的同事、學生、學生家長請到現場,討論他的一節作文課。

那是一堂實驗課,名叫《親情測試》。王崧舟讓學生們拿出一頁作文稿紙,在這張「最乾淨最純潔的紙上,寫下這個世界你最愛的五個人」。「當你寫下他們的時候,也許你會看到他們的眼神,也許你會想起他們的表情,也許他們的音容笑貌、故事、細節都會在一剎那呈現在你的面前。」

接下來,出人意料的是,他讓孩子們拿起筆,逐一划掉上面的名字,並請他們談談這個被劃掉的人讓他們想到什麼,激起了內心的何種感受。最後,全部所思所想被呈現在15分鐘的課堂練筆裡。這大概是史上最傷感的小學語文課之一,孩子們必須面對「失去」最愛的人。孩子們哭了,有人情難自禁匍倒在課桌上。聽公開課的老師們也都在抹眼淚。

這堂作文課在教育界內外引起了廣泛爭議,有人質疑課程內容過於殘酷,沒有照顧小學生的心理承受程度。「眼淚」正是王崧舟想要的。王崧舟說,自己成長過程中是一個比較木訥的人,不太善於言談,唯有寫文章的時候,那些說不出口的想法會流淌出來。可是當了語文老師,在一線課堂大量聽課,他發現一個困窘的事實:「我們說童言無忌,後來因為各種規約,人慢慢不願意說真話了。在低年級的課堂,孩子大都樂意說話,往往妙語連珠,可是當他們進入寫作,言語中的靈性就慢慢乾涸。學生作文裡呈現出兩大普遍問題:一是缺乏表達衝動的無感症;二是缺乏真情實感的妄想症。我就想在高年級課堂裡做一些突破,看看能不能讓他們找回自由表達的衝動。」

小學語文裡的情感、審美與人生

王崧舟(劉飛越 攝)


1984年,18歲的王崧舟從師範院校畢業,在浙江紹興上虞縣的一所小學擔任輔導員。一次,他臨時帶了一節語文課,恰巧被巡堂的校長看到。第二年,各級教委舉辦教壇新秀評比,王崧舟被學校推選去參加語文評比。這一比,他成了紹興市教壇新秀。20歲,他當上了教導主任,32歲被評為浙江省特級教師,是當時全省最年輕的小學語文特級教師。

語文是王崧舟的「生命圖騰」。王崧舟的語文啟蒙來自父親。父親是個漆匠,工房就在家裡。他記得幼年時的那些夜晚,燈光下,父親在雕花木床、太師椅背上畫花鳥、畫山水、畫西湖十景,然後用漂亮的隸書提上一首古詩。那些詩句,王崧舟不大懂,但不妨礙他覺得很美。小學時有一次作文要求寫春遊祭掃烈士墓。講評的時候,語文老師胡曉東說:今天要特別表揚一位同學寫的一篇作文,他在文章裡用了兩個成語——死傷枕藉、捨生忘死。胡老師把音調高了八度,他一面說,一面抬起頭來看向天花板,沉醉得不得了:「這篇文章是王崧舟寫的。」王崧舟嚇了一大跳。他並不知道,父親給自己修改了作文,添上了這兩個詞。但這並不妨礙他「小臉通紅、兩眼放光」地收下了老師的讚賞。從那以後,他開始搜刮各種成語,把它們填進自己的文章裡。別的孩子有了零花錢,拿去買零食,他著急去買書。童年紮下的根,一輩子都不會忘。寫作、閱讀一直是王崧舟的精神家園。王崧舟的書房裡頂天立地都是書,超過6000冊。他擬了一副對聯掛在書房:明月一簾無心照,詩書半齋隨意讀。

在王崧舟看來,兒童的語文教育,「雙基」(基礎知識、基礎技能)還在其次,閱讀、寫作習慣的養成才是基礎中的基礎,這是對語文興趣的培養。換句話說,只要「愛上語文」,一切都有可能。

可是到了課堂,語文往往不令人著迷了。問題出在哪兒?有一次,王崧舟聽一位老師執教邱少雲的生前戰友李元興寫的《我的戰友邱少雲》。教學進入到課文的第六自然段:「我的心繃得緊緊的,這怎麼忍受得了呢?我擔心這個年輕的戰士會突然跳起來,或者突然叫起來。我不敢朝他那兒看,不忍眼巴巴地看著我的戰友被活活燒死。但是我忍不住不看,我盼望出現什麼奇蹟火突然間熄滅。我的心像刀絞一般,淚水迷糊了我的眼睛。」

授課老師平靜地向學生們交代:「同學們,自由讀一讀這段話,看看你能讀懂作者的哪些心情,讀懂一處是一處。」學生們平靜地在文字中挑揀著詞句,隨後就是慣例性的全班交流。孩子們說體會到了「緊張」「擔心」「痛苦」,老師將這些詞逐一板書。看看沒舉手的人了,老師說:「同學們啊,你們把剩下的那幾句話再讀讀看,你們還體會到了『我』的一種怎樣的心情啊?」有學生提出「不忍」。「後面他不是忍住了嗎?」老師否定了。於是又有孩子說「忍住了」,當然又被否定了。第三個孩子說體會到了「盼望」。老師遲疑了一下,最終放棄了板書的衝動。時間不允許這麼沒完沒了地討論了。「還是讓我來告訴你們吧,」老師說,「同學們,這種心情叫作矛盾的心情。」於是,黑板上就有了這樣的文字和符號:緊張→擔心→矛盾→痛苦。

老師總結道:「同學們請看,『我』的心情是怎麼變化的呢?先是緊張,然後呢?是擔心,接著呢?是矛盾,最後呢?是痛苦。是啊,你們看,『我』的心情變化寫得多麼有條理呀!我們寫文章的時候,就是要學習作者的這種寫法,要有條不紊地把事情把心理變化的過程寫清楚,懂了嗎?」學生齊聲高喊:「懂啦!」

課後,這位老師請王崧舟提改進的意見和建議。王崧舟說:「人有性格,文章也有性格。看來,你的性格不太適合上這類性格的文章。」對方有點驚訝。王崧舟不管,繼續直言:「你的課,沒有情!沒有情,語言只是一種蒼白的符號,教學呢,就是一種冷漠的訓練。面對這樣一篇至情至性的文字,老師,你怎能無動於衷呢?」

「麻木的『有條理』!冷漠的『寫清楚』!鐵石心腸般的『懂了嗎』和『懂啦』!」王崧舟受不了這樣的「零度教學」。他推崇《文心雕龍》的作者劉勰的話:「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剝離了情感的語文不是語文,讓人愛不起來。

王崧舟的課堂裡有大量的「至情至性」的時刻。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張華說,王崧舟的課堂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有藝術家的充滿激情的心靈」。2004年,在一次公開課裡,王崧舟講何其芳寫周恩來總理的課文《一夜的工作》。他宣布下課的時候,沒有孩子離開座位。哭聲在整個禮堂蔓延開來。「我不想羞羞答答地遮掩自己的這份感動和內心深處的某種東西,」王崧舟也是流著淚走下講臺的,「我渴望與學生一起分享這份心靈的溼潤和戰慄。」

《一夜的工作》在小學語文界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如此情感化的課堂在當時並不多見。王崧舟就此提出了「詩意語文」。那時,他自己對這個概念也沒有清晰的認識。新的教學方式更多是對那時教學過度功利化,語文課程的文化語境變得蒼白的現實的矯正和回應。

「情」雖動人,但這種新的嘗試也並非沒有引起爭議。王崧舟承認,自己那時「視激情為語文課堂的最高價值」,「以課堂是否感動人心為衡量教學效果的核心尺度」。有人稱他為「情感派」的代表人物,一種普遍的批評是「激情泛化導致語文弱化」,這也促使王崧舟對「矯枉」進行了再調校。

小學語文裡的情感、審美與人生

陸遊圖。陸遊(1125年11月13日~ 1210年1月26日) ,南宋詩人(視覺中國供圖)


鐘聲與大雁

古詩文進入教材,是語文教學中過另一類充滿爭議的課文。一個語文老師對三個問題的回答,將使古詩文的教學呈現不同的面貌:古詩教學究竟是理性為重還是詩性為重?究竟是意思為重還是意象為重?究竟是獨感為重還是共感為重?

王崧舟的選擇是:詩興、意象和共感。他認為,中國古詩的邏輯,是情感的邏輯、生命的邏輯;古詩之美來自意象,如李清照《聲聲慢》「淡酒」「曉風」「滿地黃花」「梧桐更兼細雨」,意思容易理解,重點是能不能領悟到背後的孤獨和悶鬱。所謂「獨感」,就是讀詩時讀出自己的理解。「獨感」和「共感」在今天強調個性化教育的背景下最容易起爭議。王崧舟的看法是:「我們常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把邏輯重音放在了『一千個』上,其實邏輯重音還可以放在『哈姆雷特』上,『哈姆雷特』是什麼?是『共感』。」他認為,學古詩文的價值在文化傳承,首先要去把握這種共感。

有一次,王崧舟給學生上唐朝詩人張繼的代表作《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課畢,現場聽課的一位老師提出有兩個地方教錯了:第一,「江楓」不是江邊的楓樹,而是蘇州段運河上兩座橋「江村橋」和「楓橋」的合稱;第二,「愁眠」不是寫因愁失眠的人。寒山寺不遠處有一座「愁眠山」。王崧舟回答:如果把這首詩當作地理課、考古課來上,也許,我就照著您剛才講的這個意思上了。但是,不好意思,我現在上的是詩,是古詩,是中國古詩,是流傳千年的中國古詩,那我一定不能這麼上。「一字一詞都落實到具體事物上,結果就會使詩的意境全失,興味索然。這樣的考證、新解,即使不是牽強附會,也是以犧牲詩的藝術為代價的。」

王崧舟想讓學生建立「對母語的敏感和熱愛」。在他看來,漢字、漢語本身就是詩意的。

小學語文裡的情感、審美與人生

2013年12月29日,余光中參加在海南舉辦的兩岸詩會活動(視覺中國供圖)


在語文教材(人教版)中,「大」是第四個生字。老師們講讀音、講字義、講字形,然後讓孩子們組幾個詞,「大小」「大米」「大爺」,再按照田字格認認真真練寫三五遍,用上「一橫平正寫中間,撇長捺揚分兩邊」的口訣。如此這般,教學似已滴水不漏。但王崧舟總覺得,缺了點什麼。直到他看謝飛東、聶暉的《讀字》,《讀字》裡這樣解讀「大」字:正面站立的人形,本義可能是指成年人。古時胎兒為「巳」,小孩為「子」,側立為「人」,「大」字則是手腳伸展、頂天立地、能擔當的大人。

古人為什麼要用正面站立的人表示「大」呢?《讀字》的作者引用《盤古開天》這個神話故事,而後問道:天地相距九萬裡,而盤古日長一丈,高達四萬多裡,這種頂天立地、開天闢地的形象,夠不夠得上一個「大」字?

簡簡單單一個「大」字,蘊含了如此的形象和哲理。王崧舟感慨:荒荒油雲,寥寥長風;天地與立,神化攸同。真是無與倫比的美,讓人感動。「東坡有詩道:『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作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常見的『大』的教學,形似已足,字面也在,所缺者,神也。」

王崧舟想在他的語文課裡傳達出這種「神」來。這種「神」,是漢字所保存的民族精神生活的全部痕跡,就像余光中在《聽聽那冷雨》中的描述:「杏花。春雨。江南。六個方塊字,或許那片土地就在那裡面。而無論赤縣也好神州也好中國也好,變來變去,只要倉頡的靈感不滅,美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必然長在。」

王崧舟上詩詞課,往往用時很長,看上去很沒效率。他講《楓橋夜泊》,重點放在「半夜鍾」上。「半夜鍾」在《楓橋夜泊》之後成了具有母題性質的意象。王崧舟從當代詩人陳小奇的《濤聲依舊》講起:「流連的鐘聲,還在敲打我的無眠。」然後是清朝詩人王士禎的《夜雨題寒山寺》:「十年舊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半夜鍾。」接著是明朝詩人高啟的《泊楓橋》、宋朝詩人陸遊的《宿楓橋》。當他將「半夜鍾」清晰地呈現在時間的縱軸線上,學生們會問:為什麼一代又一代的詩人都要寫鐘聲?為什麼一代又一代的詩人所寫的鐘聲都是在夜半時分?為什麼一代又一代的詩人所寫的鐘聲都跟寒山寺連在一起?王崧舟讓孩子們進入張繼落榜功名的人生際遇:寫「愁情」,《楓橋夜泊》算不上傳世經典,但他的夜半鐘聲勾起了人們的另一種心情,那是曾經被塵世蒙蔽、被功名掩埋了的一種內在的寧靜和澄明。

「統編本」語文教材一年級的第一篇課文是《秋天》,全國的小學生都會讀到這些句子:

天氣涼了,樹葉黃了,一片片葉子從樹上落下來。

天空那麼藍,那麼高。一群大雁往南飛,一會兒排成個「人」字,一會兒排成個「一」字。

啊!秋天來了!

全文55個字,看起來非常淺近。論教學,也可以非常直接。但王崧舟一樣會做「加法」:寫秋天可以寫很多東西,為什麼文章只選擇了兩個內容,一個是落葉,一個大雁?為什麼漢語語感銳敏的人見了「落葉」二字就會感到無常、寂寥?「大雁」二字又可能產生怎樣的情趣和詩味呢?

王崧舟這樣教語文,總有人會問:你講那麼多文化、審美和情感,學生們年齡這麼小,他們能明白嗎?王崧舟沒有這樣的擔憂。講《楓橋夜泊》,愁緒容易理解,「鐘聲」背後的寧靜和澄明似乎就很難了。可他在課上放手讓五年級學生來寫:「這悠悠傳來的鐘聲,仿佛在對一夜無眠的張繼說些什麼呢?」一個孩子這樣寫道:「張繼啊張繼,不要覺得孤獨,天地間萬物雖若有若無,可現在有鐘聲陪你做伴,有何可愁的呢?放下一切不開心之事,放下人情的冷,放下不應有的愁與仇,心靜自然涼。」又一個孩子寫:「張繼啊張繼,不要憂愁,不要孤寂,這鐘聲能帶給你快樂的心情。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煩躁,不要發愁,拾起快樂和自信,保持好心情,挺過這個難關,快樂的日子就會來到。」

還有一次,王崧舟被一個六年級的孩子「驚得目瞪口呆」。他講明末文學家張岱的《湖心亭看雪》。張岱寫他眼中的景象,文辭極美:「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王崧舟講解完畢,問孩子們會用什麼詞語來描述這段話帶給他們的感受。他預期,孩子們能參悟到「天人合一」這一層。不料一個學習並不算拔尖,但是很愛讀書的孩子站起來答:我想起「太倉稊米」。在課堂上,王崧舟坦陳,自己不知道這個詞,請孩子把四個字逐一解釋一下。孩子告訴他,這是他從《莊子》裡看來的。「太倉稊米」即大穀倉裡的一粒米,形容人和物處在無限的時空中極其渺小。

小學語文裡的情感、審美與人生

漢字裡有民族精神生活的痕跡(視覺中國供圖)


活出來的語文

這些年,王崧舟千百次地問自己:語文是什麼?學語文是為什麼?他參悟到一條:教學的方法可以有不同,但語文的真諦在於人和語文的關係。在教學中,有許多因素會讓「人」消失。在課堂上,老師有應試教學的壓力,有時間的緊迫性,還有成人的虛榮心。「情感」和「審美」被高效和安全的解讀取代,文本背後活生生的作者和他們所想要傳達的真切的人生和情感體驗就消失了。而被迫接受這樣的語文教育的孩子,則是另一批不被看到的人。

總有人說孩子們寫不出作文是因為沒有生活,於是作文教育的慣常模式是:「組織一次秋遊,寫一篇遊記;組織一次義賣,寫一篇愛的體驗;組織一次給父母洗腳,寫一篇孝心溫暖我家;組織一次登山比賽,寫一篇挑戰極限。」換句話說,要製造一些非常態的生活讓孩子們來寫。王崧舟不同意:「孩子們怎麼可能沒有生活呢?除非他們沒有活過。」他和學生講,吃水果、刷牙、洗臉、上廁所都能寫進作文。他讓孩子們回家,留意家裡人怎麼刷牙,有什麼不同。一個孩子繪聲繪色地描寫了一家三口人如何擠牙膏:「每個人擠牙膏的方式都會有所不同,從中會流露出你的個性。」

講作文,人們總是談意義。一個三年級孩子寫《我的理想》:「爸爸沒有走的時候,希望我當個科學家。爸爸走了以後,媽媽希望我當個公安。我不想當科學家,也不想當公安,我的理想是當一條狗。因為,我和媽媽都怕鬼。聽說,狗是不怕鬼的。如果我成了狗,我們就不用怕鬼了。」語文老師給這篇作文打了一個大大的叉,寫上評語:「你成了狗,你的爸爸媽媽不就成了狗爸狗媽了嗎?記住,世界上根本沒有鬼。」可是王崧舟說,他要給這篇文章打90分。「在成人世界中,科學家、公安是有意義的,但在兒童世界中,自己成為狗從而保護媽媽,這才是他生命的意義。這是一種多麼純粹、多麼富有想像力的情感表達啊!」

「真感覺、真性情就是作文的意義所在。」王崧舟記得周國平在談到寫作時這樣說:「對於我來說,人類歷史上任何一部不朽之作都只是在某些時辰進入我的生命,唯有我自己的易朽的作品才與我終生相伴。我不企求身後的不朽。在我有生之年,我的文字陪伴著我,喚回我的記憶,溝通我的歲月,這就夠了,這就是我唯一可以把握的永恆。」在王崧舟看來,學者、作家的文章如此,孩子們的作文也如此。「寫作是對人生的二次建構。我們去追求真情實感的寫作,意義遠遠超過了掌握一門學科技能。」

小學語文裡的情感、審美與人生

2011年9月6日,杭州拱宸橋小學「明仁書院」,老師和學生都穿著漢服上國學課(視覺中國供圖)


在王崧舟看來,「語言文字運用」是語文的起點,而教育必須追問「運用語言文字做什麼」,這是語文課程的終極關懷。錢理群講文史哲教育的目的:「你們將傾聽對人生萬物宇宙萬物深切的關懷與深邃的思考,對彼岸理想美好的想像和熱情的呼喚,對此岸人的生存困境的痛苦的逼視、勇敢的揭露;你們將觸摸集中了人世大智大勇的高貴的頭顱,融匯了人間大悲憫大歡喜大憎恨的博大情懷和博大心胸;你們將在有聲有色有思想有韻味的語言世界裡流連忘返,通過美的語言,你窺見的是美的心靈、美的世界。這是一個燃燒的大海,你不能隔岸觀火,你必定要把自己也燒了進去,把你的心交出來,與這些民族的乃至人類的精英,一起思考探索,共同承擔生命的重與輕。……總之一句話,使人及人的世界更美好,這就是一切文學、藝術、歷史與哲學的創造及其被接受的最終目的。」

王崧舟想,他在小學課堂上講的語文,並無不同。一個小學語文老師,也依託和藉助一切「不朽的文字」,在童年時期為學生培植「善根」,為他們的人生塗上一抹溫暖的底色。張潔在《我盼春天的薺菜》裡表達了「精神的苦難比物質的苦難更為可怕」,這是博大、深刻的人文主義精神。安徒生寫《賣火柴的小女孩》,引發孩子對貧苦、對孤獨的深深同情,也能讓他們感受到夢想對痛苦的超越。

小學五年級的孩子會學到納蘭性德的《長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備課這首詩,王崧舟花了三個月時間。他把納蘭性德的生平、作品全部研究了一遍。他有個目標:「讀《長相思》,你不能只為納蘭性德本人去讀,你也不能只為那些研究納蘭性德的人去讀,你最終要為自己讀。讀出自己,讀成自己。」

何永康教授曾在一篇文章裡回憶一代詞學大師唐圭璋先生上課的情形,王崧舟對此印象深刻:「只見他老人家端坐在黑板前,一遍又一遍地將名篇誦讀。『對瀟瀟暮雨灑江天,對瀟瀟暮雨灑江天,對瀟瀟暮雨灑江天……』這抑揚頓挫的吟誦聲,把我們漸漸地、靜靜地帶入了美妙的詩境;然後,『柳永啊,他想啊,想啊,想啊……』想什麼呢?唐老未做一字解釋,只讓我們全班同學由著性子自己去想像,去補充……」

王崧舟想,唐圭璋先生忘情地沉浸在柳永詞的意境裡,這個時候,他不是在理性地思考,而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加以體驗。他不僅把自己放進去,還把學生也一起帶進了詞的意境,讓學生的心靈也在詞的意境中自由飛翔、率性體驗。

小學語文裡的情感、審美與人生

2017年12月12日,來自杭州的特級教師、杭州師範大學教授王崧舟正在給新疆烏魯木齊市第一小學的學生講授語文


在課堂上,王崧舟也忘情地朗讀《長相思》。他讓孩子們閉上眼,一邊聽一邊想像,再把他們腦海中浮現的畫面講述出來。《長相思》的核心意象是「故園」。「如果說故園就是故鄉、就是故土、就是家鄉、就是家園、就是自己的出生地,那麼這個『故園』是一個抽象的符號,沒有溫度、沒有氣息、沒有脈搏、沒有心跳。你也可以說故園就是『慈母手中線』、就是『共剪西窗燭』、就是『溪頭臥剝蓮蓬』、就是『忙趁東風放紙鳶』、就是『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但那畢竟屬於別人的生活、別人的體驗,跟你自己的生命畢竟還是隔了一層。」其實,納蘭性德的故園是什麼樣子,也有定論。它在北京城裡,人們叫它「淥水亭」。納蘭在《淥水亭宴集詩序》描繪過自己的家。但是,王崧舟也不願把這個「故園」原封不動地搬給孩子。

他讓孩子們帶著各自的生活經驗、閱讀積澱、生命體驗和審美幻想,把他們自己腦海裡的「故園」寫下來。一個孩子這樣寫道:「那正是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時節,家人們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在巷口玩遊戲,牧童趕著牛羊去吃草,姑娘們在家門口繡著花兒,放學歸來的孩子們,放下書包,趁著東風,放起了風箏,有的還用野花編成花環戴在自己的頭上。」另一個孩子寫:「那是一個寧靜的夜晚,月光皎潔,星星一閃一閃的。納蘭的親人坐在窗前,望著圓圓的月亮。鳥兒們都歸巢了,不再嘰嘰喳喳地鳴叫。在涼涼的晚風中,花兒也合上了鮮豔的花瓣。納蘭的妻子摟著孩子,輕輕地哼著一首好聽的催眠曲。」

「這一個又一個生動形象的故園畫面,不再屬於任何其他人。從根本上說,孩子們描繪的正是他們自己心中的故園。」「把自己放進去,這是讀活的第一步;讀活的最後一步,是讓自己活出來。」王崧舟希望,一首《長相思》能讓孩子們的情感變得更豐富、更細膩,心靈變得更純粹、更高貴,人生變得更溫暖、更柔軟。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本期新刊《什麼是好的語文教育》,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語感教學——語文教學中實施審美教育的最優策略
    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將「審美鑑賞與創造」列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之一,這是語文教育界對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正確定位,那麼,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如何落實這一要求呢?筆者以為,通過語感教學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是語文教學中對學生實施美感教育的最佳途徑。下邊筆者將從兩個方面來談談這個問題:語感教學為什麼是語文教學實施審美教育的最優策略,語感教學實施審美教育的基本途徑。
  • 在語文教學中應把握古詩的教學內容,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打開小學語文課本,您會發現古詩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古詩編成小學語文課本,筆法簡潔生動,語言生動生動,向我們描繪了各種生動的色彩,深刻的含義,生機勃勃,生機勃勃,悲壯而悽涼的景象。通過圖片的文字渲染,將古詩情境之美和情感之美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達到了特殊的審美效果。因此,應把握古詩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受到美的影響,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 體驗·評鑑·創造 丨高中語文核心素養「審美鑑賞與創造」解讀及其實踐路徑
    在學習實踐、生活實踐和藝術實踐中,學生的「審美鑑賞與創造」具體表現為:感受和體驗漢語漢字之美,熱愛漢民族的語言文字;欣賞、鑑別和評價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語言文字作品,分析其情感和語言特點,認識其形象和情感之美;具備正確的價值觀、高雅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審美品位;能熟練運用漢民族的語言文字表達自身審美體驗,表現對美好事物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具有創新意識,表現和創造有個性特點的美好形象。
  • 如果我當初有這樣的小學語文老師……
    作為一種精神性的創造和存在,語文教育必然呈現出複雜的面貌。(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周刊》2020年29期,原標題:《小學語文裡的情感、審美與人生》)2019年,杭州師範大學教授王崧舟在央視《百家講壇》錄了12期節目,主題是「愛上語文」。節目播出以後,王崧舟收到了許多觀眾來信。有人說:「12集太短,再講30集、50集也聽不夠。」
  • 80年前民國小學課本 傳授禮儀審美被贊字字珠璣
    80年前民國小學課本 傳授禮儀審美被贊字字珠璣 老蔡說,這兩本書他沒事總喜歡翻翻
  • 高中語文散文閱讀教學審美困境與突破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高中語文散文閱讀教學已經越來越受到廣泛關注和重視。但目前散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們經常出現審美困境。就高中語文散文閱讀教學如何有效擺脫審美困境進行一定的分析和探究,並且提出一些合理化教學策略,以供參考。
  • 義務教育語文課標裡提到的「語文素養」指的是什麼?
    2義務教育語文課標裡的「語文素養」是針對中小學生而言的,這些素養要求體現在課標的總目標及學段目標內容裡。語文學習領域的「學識、能力、技藝」素養比較明確,較好把握;語文學習領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素養較為複雜,既包括學習習慣、規範意識、批評精神,也包括審美情趣、人生觀、世界觀諸多內涵。
  • 教材教法丨溫儒敏:小學語文中「詩教」
    高中語文新課標提出:「語文核心素養」有語言、思維、審美和文化四個維度,其中一個維度就是 「審美鑑賞與創造」,而這正是和文學教育密切相關的。「審美鑑賞與創造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通過審美體驗、評價等活動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鑑賞品味,並在此過程中逐步掌握表現美、創造美的方法。」
  • 小學教師李吉林的傳奇人生
    本文首發微信公眾號「教餘漫筆」李吉林,小學語文教師,一輩子教小學生,一直在江蘇省南通師範第二附屬小學執教,一教就是50多年 這正是對孩子的真愛,愛孩子就是站在兒童的角度去看待問題,並且兒童的眼睛是最澄澈的,情感是最真摯的。如何讓孩子樂學好思呢?情境教育就此誕生了苗頭。 在李吉林的眼裡,孩子們是情感王子,教育不單純是一種塑造,一種改變,一種授予,他更是兒童潛能、靈性的激活與喚醒,所以她用孩子般的童心設計出每一個教學情境。
  • 淺談音樂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在日常生活中離不開音樂,音樂使人心情舒暢,音樂可以陶冶我們的情操,音樂還可以傳達我們的情感,音樂還可以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總之音樂在我們的情感世界裡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音樂真是無處不在。
  • 小學課本醜到哭,恐怕不是審美問題!
    可惜翻開手邊的小學課本,和80年代相比,課本除了印刷和紙張有進步外,整體的外觀變化並不大,認真看裡面的插畫,現在的課本甚至比80年代的還要醜。,沒料到小學課本在這裡挖了個坑。因為,對於一個個開蒙的學子,小學教材裡的插畫、排版以及文圖搭配、色彩運用等,並不是可有可無的點綴,而本身就是教材的本體。
  • 小學語文核心素養清單!老師、家長都要了解
    未來的小學語文教育改革要適應社會發展變革對人才觀、語文教育質量觀的需求,核心素養就不能面面俱到,不能輕重不分。下面試著從理解、運用、思維與審美四個維度,列出小學語文核心素養清單。1.語言理解能力 能讀懂文本的主要內容,了解文本表達上的特點;知道積累優美的、有新鮮感的語言材料,具有初步的語感。
  •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
    【導讀】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原文)第一部分前言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地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地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地多方面。
  • 曾直言「小學語文教材編輯審美不高」的老師,自己出教材了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語文課堂呈現出的面目是淺薄的、板滯的。學生們被要求翻來覆去地背誦字詞句、文言文,對照著「標準答案」練習歸納段落大意、總結中心思想,最後再將個性打碎,填入千篇一律的作文模板中,以期獲得高分。語言和思想的光亮,就在這樣上一點點黯淡下去。
  • 教師招聘考試:小學語文教材教法複習題
    1、語文教學應在(師生 )平等對話地過程中進行。( 學生)是語文學習地主人,(教師 )是學習活動地引導者和組織者。2、課程目標按(九年一貫 )整體設計,根據(知識與能力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三個維度設計。
  • 被嫌棄的語文,也被誤解太久了
    語文課的本質是大數據新中國成立後,葉聖陶先生主導將「國語」和「國文」合為「語文」。在此之前,小學的國語課學白話,中學的國文課則保留了文言文。葉聖陶先生認為,所謂「語文」,口頭為語,書面為文,功能與審美都要學。
  • 老師,您是如何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 每周一問
    比如不盲目追趕潮流,尊重別人的審美選擇,這才是孩子們真正受用的審美觀念。讓孩子在生活中始終保持對美的敏感和追求,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找到人生的樂趣,這就是最好的審美教育。@江蘇省常熟外國語學校 嵇怡:校園裡那些美好的「約會」在詩意徜徉中體悟美。
  • 齊民有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策略
    由此可見,學習小學語文的核心價值在於以語言文字的訓練為核心,在大量的實踐中理解和運用語言,從而形成理解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二、語文教學的理念《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
  • 小學語文說課稿:《荷花》
    小學語文說課稿:《荷花》 http://www.hteacher.net 2016-05-27 15:26 教師招聘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 語文培養情感,數學培養品質,英語增益靈氣
    語文培養情感——語文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孩子們的情感。人之為人,為文化人,看待世界便不同於販夫走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