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知識需要分享,我們願意分享給您,通過您分享給您最關心的人!
研究使人進步,我們願意與您共同研究,讓孩子的學習省力高效!)
一、語文學習的核心追求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特點。」用崔巒老師的話說就是:「它們猶如硬幣的兩個面,誰也離不開誰,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礎,是人文性的載體,人文性是工具性的『精、氣、神』離開工具性談人文性,有舟無水,寸步難行;同樣,只有工具性,沒有人文性,有水無舟,亦舉步維艱。」由此可見,學習小學語文的核心價值在於以語言文字的訓練為核心,在大量的實踐中理解和運用語言,從而形成理解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語文教學的理念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所謂「語文素養」是指:中小學生具有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聽說讀寫能力以及在語文方面表現出來的文學、文章等學識修養和文風、情趣等人格修養。語文教學過程中應當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同時,語文課堂教學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薰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和諧發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求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由於學生個體存在著差異,他們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往往也不盡相同。因此,語文教學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語文學習環境的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說:「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由此可見,閱讀教學是我們語文教學的重頭戲,旨在幫助學生建立起閱讀的策略,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鞏固他們的閱讀習慣,進而發展成一生的閱讀興趣。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引導學生鑽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教學過程中應當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不應完全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代替個人閱讀,或遠離文本過度發揮。
然而,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往往將字、詞、句等基本語文知識的傳授作為重點,忽視了認真讀書、邊讀邊想、使用工具書、課外閱讀等良好習慣和語言運用習慣的培養。進行閱讀教學時,分析課文內容多,語言文字訓練少,導致無效勞動佔據大量的課堂時間,剝奪了學生閱讀的時間、積累的時間。大多數老師還是在語文課上教教材,用教材比較少,導致學生的閱讀量太少,語言積累太少,不能充分發揮教材這個「例子」的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用好手中的教材,藉助教材的學習,讓孩子的語文素養得到全面的提高。
閱讀教學的根本是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要想培養孩子們的閱讀能力就要加深學生的閱讀實踐。閱讀是學生自主建構意義的過程,閱讀不是老師教的,是學生自己讀的,自己建構的。葉聖陶老先生說:「『教』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要完成小學語文課標「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培養目標,學生就要真正的去接觸語言文字,在識字、品詞、學文中去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和發展語言。
1.選準課文中的訓練點,教材是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憑藉,內容分析式的教學,眼中只有課文,教師更多的是關注故事或內容本身,不管解讀得多深,都不能很好地提高學生的能力。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要求教師心中應該有學生,應該有課程標準訓練要求,解讀課文是為了更好的尋找到達成訓練要求的著力點。
2.孩子的學習是需要建模的,如果一味的強調想怎麼樣就怎麼樣的學習方式,孩子如何去理解語言文字?如何去構建符合我們文化的語言系統?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把握學生年齡的特點和年級段訓練的要求,用符合孩子年齡的特點和年級段訓練的要求的方法去進行訓練。
樹立正確的語文教學價值觀念才能有正確的語文教學策略和方法,才能真正的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我們要自覺調整教學的價值追求:語文教學的核心價值在於培養學生理解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
三、構建語文「韻味閱讀、生動學習」課堂教學模式
教學四環節:「預、讀、誦、用」。其中,預:激趣導入、展示預習;讀:讀文體驗、探究交流;誦:美讀成誦、點撥升華;用:延讀創新 、拓展運用。
該模式的運用說明:該模式強調以人為本,以讀為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閱讀的全過程中自讀自悟,讀出自己的情感體驗,讀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運用此模式教學旨在將這一教學理念滲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而不能唯模式而模式。本模式適用於低、中、高三個年級段教學,不同的是隨著年級的降低,每個教學環節的要求也應降低,老師們在教學實踐中要靈活使用。
(一)、預。即:激趣導入 展示預習
1、這一環節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他們參與本節課學習的欲望,形成閱讀期待,為學好本節課的內容打下情感基礎。
2、展示課前預習的成果。包括作者資料、寫作背景的資源;生字詞的認讀理解與書寫。要注意低年級與中高年級有所不同,低年級著重放在課文的朗讀,生字的認識和書寫上;高年級可以拓展到用自己的話概括課文內容。
3、要想讓孩子們取得良好的預習效果,教師要精心設置預習要求,讓學生在預習時有明確的任務,知道從哪些方面入手。
(二)、讀。即:讀文體驗 探究交流
這一環節可以分為初讀課文和精讀課文兩個階段。
初讀課文階段目的是讓學生讀通課文,初步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是閱讀教學的基礎。初讀時,要讓學生直接面對課文,進入課文。即,一開始就要讓學生靜下心來,充分地讀書,自由地讀,根據自己的習慣與速度,邊讀邊初步感知語言,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內容,找出精讀課文的切入點(大問題)。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具有大問題意識,不要把問題設置零散了,抓住重點找出一個主問題,讓孩子們圍繞這個問題展開學習。
精讀課文環節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採用「讀」、「悟」的方式,品味課文的語言文字,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學生讀的過程要有目的、有層次,默讀思考和動筆圈畫結合,讓學生讀出自己的思考,讀出自己的見解。在精讀的基礎上,學生再進行獨學、對學、群學後進行形式多樣的展示。引導學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維-----感悟課文的人物形象,感悟文本的語言特點,感悟課文蘊含的道理。對於重要詞語的理解和認識,需要循序漸進,從詞語的品味,到課文的理解,到體會作者用詞的妙處,對課文的語言魅力,讓學生從讀中充分地揣摩。需要說明的是不同階段的學生對於文本的品味要求是不一樣的。低年級的學生主要是讀懂課文內容;中年級學生可以引導讀懂課文的內容,品味課文的語言;到了高年級以後,還要引導學生關注、揣摩文本的表達順序。
(三)、誦。即:美讀成誦 點撥升華
這一環節目的是在理解、感悟的基礎上創設情境,營造氛圍,促使學生入情入境,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在老師畫龍點睛的點撥下,使學生與文中的情感產生共鳴,並把自己喜歡的句段背誦下來,逐步內化,成為自己的語言,為學生今後語言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領悟、掌握讀書的方法。比如:不動筆墨不讀書,讓學生邊讀書、邊思考,用筆圈出關鍵的詞語或句子,有感觸的地方在旁邊寫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透過文字的表面意義想像背後的蘊意。
(四)、用。即:延讀創新 拓展運用
這一環節目的是運用語文,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讓學生學以致用,舉一反三,真正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延讀的內容可以是課文中知識的遷移,也可以是課外閱讀。遷移的內容可以是讀寫方法,也可以是課文的語言材料,形式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是書面的,還可以是語文實踐活動。課外閱讀的內容可以搜集、整理與課文有關的資料,也可以閱讀合適的課外讀物,並對其中的句、段進行摘錄,寫寫讀後感。教師要利用一定的時間組織交流、評議,以提高全體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教師要抓住課文中的語言訓練點,及時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低年級的學生可以說幾句話,高年級的學生要形成自己的見解,能夠把自己的感受、想法充分表達出來。
(四)、語文課堂教學評價要素及分值
1、教學理念:以學生自主樂學為主,體現信息化耕道課堂理念;準確把握引導者、組織者、促進者的角色定位;體現完整高效的課堂。5分
2、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明確、可操作,符合新課標要求和學生學情,重難點突出;三維目標有機融合。5分
3、學習內容:結合單元訓練要求和學生學情,深入地理解並整合學習內容,精心選擇、組織活動內容;抓住重點,突破難點;重視並恰當開發利用課程資源;延讀素材緊扣課堂主題,拓展學生能力;課堂容量、密度恰當。10分
4、教學過程:思路清晰,重點突出,節奏合理;創設激勵學生學習的情境;教師、學生和文本的對話有量、質保證;教學真實有效,預設到位,生成精彩;重學法和習慣培養;因材施教;教學方法手段真正服務於教學;評價多樣,針對性強。20分
5、教師素養:課前準備充分,基本功過硬,有一定文化積澱;教態大方、有親和力;有一定教學機智,具有較強的應變能力;關注不同層次的學生表現,及時、準確、富有激勵性的評價;教學態度認真,有個人特色。5分
6、參與狀態:學生全員、全程、積極主動、饒有興致地參與學習。學生善於傾聽、合作、交流,勇於發表自己的見解,思維活躍,共同進步。保證課堂1/3以上的時間學生自主學習,2/3以上的學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展示與提升。10分
7、思維狀態:學生圍繞文本能自主閱讀、積極思維、質疑探究;閱讀經歷由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過程;圍繞重難點進行有效的分析與討論,見解有價值、有個性、有創意;拓展應用、發散思維恰到好處。10分
8、語文實踐:學生活動「語文味」十足,有助於語文素養的提高;讀書、探究、感悟、積累、運用等語文實踐活動貫穿始終,形式多樣、紮實有效;聽說讀寫訓練落實到各個環節,訓練嚴格規範,注重基礎,提升能力。15分
9、習慣養成:在學習的全過程中,學生注意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不良的讀書、寫字、傾聽、表達等行為能及時得到教師和同伴的糾正。5分
10、達標反饋:通過練習,學生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技能,較輕鬆地完成學習任務,並伴有滿足、成功、喜悅等體驗,對後續學習有信心;不同層次學生的語文素養都有所提高,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發展。15分
註: 95分以上為「優質課」,90-95分為 「良好課」,85-90分為「合格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