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民有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策略

2020-12-14 齊民有約

(導語:知識需要分享,我們願意分享給您,通過您分享給您最關心的人!

研究使人進步,我們願意與您共同研究,讓孩子的學習省力高效!)

一、語文學習的核心追求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特點。」用崔巒老師的話說就是:「它們猶如硬幣的兩個面,誰也離不開誰,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礎,是人文性的載體,人文性是工具性的『精、氣、神』離開工具性談人文性,有舟無水,寸步難行;同樣,只有工具性,沒有人文性,有水無舟,亦舉步維艱。」由此可見,學習小學語文的核心價值在於以語言文字的訓練為核心,在大量的實踐中理解和運用語言,從而形成理解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語文教學的理念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所謂「語文素養」是指:中小學生具有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聽說讀寫能力以及在語文方面表現出來的文學、文章等學識修養和文風、情趣等人格修養。語文教學過程中應當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同時,語文課堂教學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薰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和諧發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求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由於學生個體存在著差異,他們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往往也不盡相同。因此,語文教學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語文學習環境的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說:「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由此可見,閱讀教學是我們語文教學的重頭戲,旨在幫助學生建立起閱讀的策略,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鞏固他們的閱讀習慣,進而發展成一生的閱讀興趣。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引導學生鑽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教學過程中應當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不應完全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代替個人閱讀,或遠離文本過度發揮。

然而,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往往將字、詞、句等基本語文知識的傳授作為重點,忽視了認真讀書、邊讀邊想、使用工具書、課外閱讀等良好習慣和語言運用習慣的培養。進行閱讀教學時,分析課文內容多,語言文字訓練少,導致無效勞動佔據大量的課堂時間,剝奪了學生閱讀的時間、積累的時間。大多數老師還是在語文課上教教材,用教材比較少,導致學生的閱讀量太少,語言積累太少,不能充分發揮教材這個「例子」的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用好手中的教材,藉助教材的學習,讓孩子的語文素養得到全面的提高。

閱讀教學的根本是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要想培養孩子們的閱讀能力就要加深學生的閱讀實踐。閱讀是學生自主建構意義的過程,閱讀不是老師教的,是學生自己讀的,自己建構的。葉聖陶老先生說:「『教』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要完成小學語文課標「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培養目標,學生就要真正的去接觸語言文字,在識字、品詞、學文中去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和發展語言。

1.選準課文中的訓練點,教材是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憑藉,內容分析式的教學,眼中只有課文,教師更多的是關注故事或內容本身,不管解讀得多深,都不能很好地提高學生的能力。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要求教師心中應該有學生,應該有課程標準訓練要求,解讀課文是為了更好的尋找到達成訓練要求的著力點。

2.孩子的學習是需要建模的,如果一味的強調想怎麼樣就怎麼樣的學習方式,孩子如何去理解語言文字?如何去構建符合我們文化的語言系統?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把握學生年齡的特點和年級段訓練的要求,用符合孩子年齡的特點和年級段訓練的要求的方法去進行訓練。

樹立正確的語文教學價值觀念才能有正確的語文教學策略和方法,才能真正的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我們要自覺調整教學的價值追求:語文教學的核心價值在於培養學生理解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

三、構建語文「韻味閱讀、生動學習」課堂教學模式

教學四環節:「預、讀、誦、用」。其中,預:激趣導入、展示預習;讀:讀文體驗、探究交流;誦:美讀成誦、點撥升華;用:延讀創新 、拓展運用。

該模式的運用說明:該模式強調以人為本,以讀為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閱讀的全過程中自讀自悟,讀出自己的情感體驗,讀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運用此模式教學旨在將這一教學理念滲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而不能唯模式而模式。本模式適用於低、中、高三個年級段教學,不同的是隨著年級的降低,每個教學環節的要求也應降低,老師們在教學實踐中要靈活使用。

(一)、預。即:激趣導入 展示預習

1、這一環節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他們參與本節課學習的欲望,形成閱讀期待,為學好本節課的內容打下情感基礎。

2、展示課前預習的成果。包括作者資料、寫作背景的資源;生字詞的認讀理解與書寫。要注意低年級與中高年級有所不同,低年級著重放在課文的朗讀,生字的認識和書寫上;高年級可以拓展到用自己的話概括課文內容。

3、要想讓孩子們取得良好的預習效果,教師要精心設置預習要求,讓學生在預習時有明確的任務,知道從哪些方面入手。

(二)、讀。即:讀文體驗 探究交流

這一環節可以分為初讀課文和精讀課文兩個階段。

初讀課文階段目的是讓學生讀通課文,初步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是閱讀教學的基礎。初讀時,要讓學生直接面對課文,進入課文。即,一開始就要讓學生靜下心來,充分地讀書,自由地讀,根據自己的習慣與速度,邊讀邊初步感知語言,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內容,找出精讀課文的切入點(大問題)。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具有大問題意識,不要把問題設置零散了,抓住重點找出一個主問題,讓孩子們圍繞這個問題展開學習。

精讀課文環節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採用「讀」、「悟」的方式,品味課文的語言文字,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學生讀的過程要有目的、有層次,默讀思考和動筆圈畫結合,讓學生讀出自己的思考,讀出自己的見解。在精讀的基礎上,學生再進行獨學、對學、群學後進行形式多樣的展示。引導學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維-----感悟課文的人物形象,感悟文本的語言特點,感悟課文蘊含的道理。對於重要詞語的理解和認識,需要循序漸進,從詞語的品味,到課文的理解,到體會作者用詞的妙處,對課文的語言魅力,讓學生從讀中充分地揣摩。需要說明的是不同階段的學生對於文本的品味要求是不一樣的。低年級的學生主要是讀懂課文內容;中年級學生可以引導讀懂課文的內容,品味課文的語言;到了高年級以後,還要引導學生關注、揣摩文本的表達順序。

(三)、誦。即:美讀成誦 點撥升華

這一環節目的是在理解、感悟的基礎上創設情境,營造氛圍,促使學生入情入境,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在老師畫龍點睛的點撥下,使學生與文中的情感產生共鳴,並把自己喜歡的句段背誦下來,逐步內化,成為自己的語言,為學生今後語言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領悟、掌握讀書的方法。比如:不動筆墨不讀書,讓學生邊讀書、邊思考,用筆圈出關鍵的詞語或句子,有感觸的地方在旁邊寫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透過文字的表面意義想像背後的蘊意。

(四)、用。即:延讀創新 拓展運用

這一環節目的是運用語文,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讓學生學以致用,舉一反三,真正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延讀的內容可以是課文中知識的遷移,也可以是課外閱讀。遷移的內容可以是讀寫方法,也可以是課文的語言材料,形式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是書面的,還可以是語文實踐活動。課外閱讀的內容可以搜集、整理與課文有關的資料,也可以閱讀合適的課外讀物,並對其中的句、段進行摘錄,寫寫讀後感。教師要利用一定的時間組織交流、評議,以提高全體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教師要抓住課文中的語言訓練點,及時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低年級的學生可以說幾句話,高年級的學生要形成自己的見解,能夠把自己的感受、想法充分表達出來。

(四)、語文課堂教學評價要素及分值

1、教學理念:以學生自主樂學為主,體現信息化耕道課堂理念;準確把握引導者、組織者、促進者的角色定位;體現完整高效的課堂。5分

2、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明確、可操作,符合新課標要求和學生學情,重難點突出;三維目標有機融合。5分

3、學習內容:結合單元訓練要求和學生學情,深入地理解並整合學習內容,精心選擇、組織活動內容;抓住重點,突破難點;重視並恰當開發利用課程資源;延讀素材緊扣課堂主題,拓展學生能力;課堂容量、密度恰當。10分

4、教學過程:思路清晰,重點突出,節奏合理;創設激勵學生學習的情境;教師、學生和文本的對話有量、質保證;教學真實有效,預設到位,生成精彩;重學法和習慣培養;因材施教;教學方法手段真正服務於教學;評價多樣,針對性強。20分

5、教師素養:課前準備充分,基本功過硬,有一定文化積澱;教態大方、有親和力;有一定教學機智,具有較強的應變能力;關注不同層次的學生表現,及時、準確、富有激勵性的評價;教學態度認真,有個人特色。5分

6、參與狀態:學生全員、全程、積極主動、饒有興致地參與學習。學生善於傾聽、合作、交流,勇於發表自己的見解,思維活躍,共同進步。保證課堂1/3以上的時間學生自主學習,2/3以上的學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展示與提升。10分

7、思維狀態:學生圍繞文本能自主閱讀、積極思維、質疑探究;閱讀經歷由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過程;圍繞重難點進行有效的分析與討論,見解有價值、有個性、有創意;拓展應用、發散思維恰到好處。10分

8、語文實踐:學生活動「語文味」十足,有助於語文素養的提高;讀書、探究、感悟、積累、運用等語文實踐活動貫穿始終,形式多樣、紮實有效;聽說讀寫訓練落實到各個環節,訓練嚴格規範,注重基礎,提升能力。15分

9、習慣養成:在學習的全過程中,學生注意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不良的讀書、寫字、傾聽、表達等行為能及時得到教師和同伴的糾正。5分

10、達標反饋:通過練習,學生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技能,較輕鬆地完成學習任務,並伴有滿足、成功、喜悅等體驗,對後續學習有信心;不同層次學生的語文素養都有所提高,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發展。15分

註: 95分以上為「優質課」,90-95分為 「良好課」,85-90分為「合格課」

相關焦點

  • 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
    摘要:語文教學,一直以來是教師非常重視的問題之一,教師要如何提高語文課堂質量,首先要為學生打造一套完整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以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同時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教師中有這樣才能提高語文課堂質量,一達到教學目標。
  •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解析
    通過這些富有成效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語文學科思維的養成以及核心素養的提升。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官網網址:http://www.chinaxinkecheng.cn)聽、說、讀、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屬於基本功。
  • 談談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提問策略
    ,是幫助學生學習新知、領會新知、探索新知、鞏固新知的重要途徑,因此,課堂提問是小學課堂教學中進行啟發式教學的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學」的關鍵所在,恰當地運用課堂提問,不僅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而且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提供橋梁和階梯。
  • 「十不」教學策略實現高效語文課堂
    為了體現上述教學理念,改變高耗低效的教學現狀,使語文課堂和諧、高效,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採取了「十不」教學策略。  一不布置預習  教學一般都有「預習」環節。預習,從本質上講有利於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新課程標準提出,「要面向每一位學生施教」,而在教學中,許多老師常常以好代差,以表面的「熱鬧」代實質的「虛假」。我們在課堂上不能隨意遷就學生,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課堂的機會。再者,對學生的回答不能一味肯定,要火眼金睛,發現問題,有策略地指出問題,提升問題,發展學生的思維,從而最有效地解決問題。
  • 青島市小學語文教學研討——讓語用和思辨成為語文課堂的閃光點
    半島記者 魏海洋日前,青島市小學語文「基於語用的思辨讀寫」策略研究教學研討活動在基隆路小學舉行。青島市教科院小學語文教研員崔志鋼老師,市南區教育中心副主任馮騁主任,市南區以及來自兄弟區市的教研員及骨幹教師二百餘人參加了本次研討活動。
  • 優秀傳統文化嵌入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部編本教材的創新教學
    部編語文教材顯著的特點之一就是增加了大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使得教材成為師生學習、欣賞、傳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載體。十二冊小學語文教材遵循著由易到難的梯度編排了不同形式的文化內容:古詩詞、文言文、俗語、諺語、歇後語、成語、文學常識等。語文教材中出現的古詩詞多至100首,小古文共有16篇。因此,如何利用部編本教材的優勢,在語文課堂中滲透文化、傳承文化來滋養我們的學生就成了小學語文老師關注的熱點問題。
  • 李凱莉: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策略
    語言理解與運用,處於語文核心素養整體結構的基礎層面;語言的發展與思維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思維能力整合到語言能力中,是因為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是思維的載體。審美能力可以視為人文修養,體現語文課程的「人文性」。有效語文課堂的實質就是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過程。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出讓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更加有跡可循。
  • 彭州市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專題研討活動在致和小學舉行
    結合部編教材閱讀單元編寫特點,為進一步通過研究課進行直觀研討活動,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以及教師閱讀教學水平的提高,9月11日上午由彭州市教研室主辦的小學語文「越讀.成長」課堂教學專題研討活動,在致和小學舉行。此次研討活動各校語文老師齊聚一堂。首先,由致和小學李維嘉老師帶來一堂生動有趣的閱讀教學研討課《總也倒不了的老屋》。
  • 重慶市小學語文學科名師培養對象送教渝北 讓語文要素在課堂教學中...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1月19日12時11分訊(凃小義)如何讓語文要素在課堂教學與學習活動中自然落地?日前,統編小學語文教材文體單元教學研討觀摩活動暨「國培計劃(2019)」重慶市小學語文學科名師培養對象送教渝北教研活動,在重慶市渝北區長安錦繡實驗小學校舉辦。
  • 小學語文多元互動策略研究微課題論文
    語文教學的綜合性,決定了教學中參與對象的多元;語文教學的實踐性,決定了教學中的互動必不可少。因此,要實現語文高效課堂的形成,在課堂教學中採取多元互動策略,實現多種知識的習得,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最終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形成。
  • 基於生本理念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的研究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非常關鍵的教學任務之一,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語文教學的其他內容。為了能更好地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優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堂,生本教育理念越來越受到語文教師的重視。教師應當根據每個學生具體的閱讀情況,創新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的方法,讓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並深入到語文閱讀當中。
  • 王海梅:快樂教育理念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探析
    接下來,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快樂教育理念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性。首先,小學語文課堂主要提高學生識字和理解表達能力。小學生天性好玩,而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過於沉悶和呆板,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性。快樂教育理念能夠讓孩子在娛樂中學習知識,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 ...鄭州市小學語文學科「問題解決式」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會紀實
    2017年12月5日,鄭州市小學語文學科「問題解決式」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會在金水區豐慶路小學如期舉行並圓滿結束。中原區鄭上路小學的沙園園老師、管城區港灣路小學的呂玥穎老師、鄭東新區聚源路小學的韓合班老師、二七區永安街小學的許瑾老師分別從《朗讀默讀並進 少講精講重讀》《以讀代講——回歸課堂本真》《小學低年級兒童詩如何實現「以讀代講」》《「新」課堂 「心」閱讀》多個視角分享了本校「以讀代講」的研究歷程和感悟。
  • 奇蹟背後的故事——涪陵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探索之路
    特別是最近4年來,她緊跟小學語文「德育為魂,能力為重,基礎為先,守正創新」的教學要求,及時在自己課堂教學中做出改變的同時兼顧鄉村學生留守兒童多、隔代教育突出的特點,採取有效利用課餘時間一對一輔導學生閱讀,以此幫助學生不斷提升綜合素養。「從學生們的學習成績和能力來看,這樣的改變很有意義。」
  • 小學語文有效識字教學策略研究
    本文首先闡述了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的現實意義,然後探討了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的存在的問題,最後提出了小學語文有效識字教學的具體方法。期望本文的研究能夠對小學語文有效識字教學有所幫助。   [關鍵詞]: 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方法     漢字不僅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還是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2020年蒸湘區小學語文閱讀策略單元研討活動
    扎紮實實學策略,真真正正教語文——2020年蒸湘區小學語文閱讀策略單元研討活動悠悠天宇闊,漸漸秋意濃。為了進一步幫助全區一線語文教師全面理解和把握統編教材"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雙線組元的結構特點,正確處理策略單元的教材內涵,提高教學效益。9月15日,由蒸湘區教師研究中心組織,在大立實驗小學舉辦了以"聚焦策略教學,關注雙線合一"為主題的統編教材策略單元研討活動。
  •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基本步驟
    語文教學並不容易,一堂完整的語文課,一般分為兩個課時。下面,我們就來梳理一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基本步驟有哪些。第一課時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本環節的目的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迅速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課堂中來。 語文課堂教學中常用的導課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1、開門見山,導入新課。
  • 快樂識字趣味教學——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探析
    本文,筆者將以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探析為研究課題,旨在結合語文教學現狀的基礎上,以快樂教學的方式開展識字教學活動,從而滿足兒童在識字學習方面的需求,為激發學生識字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識字教學的實效,為開展語文閱讀、開闊視野、拓展知識面、提高審美能力、培育人文精神提供參考與借鑑。
  • 語文教學中,採取有效的教學策略,會讓學生更好地學好語文
    調動學生興趣,使學生積極參與活動,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想學、樂學、主動學,從而收到極佳的課堂教學效益。提供學習模式,使學生具有實踐能力,採用多元化評價,使學生享受活動快樂,從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特點出發,為學生拓寬學習的空間和時間,提供有效的展示平臺,採取有效的策略,就會使綜合性學習在語文課堂上閃亮登場,讓學生在更廣闊的生活課堂的時空裡學好語文、用好語文。
  • 互動反饋技術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拓展創新的研究
    但是教學經驗不足,對於使用的時機、目的等不夠明確,不能很好的通過互動反饋技術提高教學效率,達到預期的目標。回龍觀第二小學教師隊伍年輕,精力充沛,學歷高,參與互動反饋技術課題實驗已經三年,依舊存在很多困惑,針對語文課堂教學不同的課型特點如何具體運用才能達到省時高效感到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