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多元互動策略研究微課題論文
摘要: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和實踐性課程。語文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養成,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教學的綜合性,決定了教學中參與對象的多元;語文教學的實踐性,決定了教學中的互動必不可少。因此,要實現語文高效課堂的形成,在課堂教學中採取多元互動策略,實現多種知識的習得,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最終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形成。
關鍵詞:語文教學;多元;互動;策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語文課程基本理念進行了闡述,指出語文應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學習需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在教學建議部分提出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通過體驗、實踐、討論、合作、探究等方式發展聽、說、讀、寫的綜合語言技能。教師應該創設各種合作學習的活動,促使學生做到合作互助。這正是對當前教學中如何實現多元互動,尊重學生主體,構建開放課堂的指導思想。
當前的語文教學,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教師主導課堂、以分析課文代替學生主動探究學習、課堂交互主體單一、互動程度不夠、深度不深等現象。要真正實現小學語文「聚焦課程課堂,實施快樂教育」的課改目標,實現小學語文高效課堂建設,就必須要在課堂交互主體、互動方式和策略上做文章。對小學語文教學多元互動策略的研究,旨在探索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通過多主體的多元互動,創新課堂教學形式、拓寬信息廣度和深度,使學生在多元交互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從而實現高效課堂的目標。
一、科學認識「教學多元互動」的內涵。
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語文課堂,是新課改背景下語文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也是真正培養學生多元理解、創新思維的關鍵因素。讓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才能真正培養學生在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素養。
那麼,如何結合地區和學科實際,科學界定研究的關鍵詞呢?根據當前我校語文教學實際和研究的目標,我們對研究關鍵詞進行了如下界定:
多元:與單一相對應。指語文教學中互動主體、互動內容、互動形式多樣。
互動:互相作用,互相影響。指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學生、教材、課程資源、媒體等通過各類活動實現信息交流和相互影響,實現師生的提高。
多元互動:多個主體通過多種形式手段的互動,實現信息的最大化。指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通過多個主體、多種形式的相互影響,使學生最大程度獲取課堂信息、進行語言實踐,從而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本研究通過探索參與課堂教學的多個「主體」,開闢多種互動途徑,總結多種互動方式,建立較為有效的互動策略,建立以「師師──師生──生生──人本──人機」等多元互動式小學語文教學模式,連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情境」「協作」「會話」「意義建構」四大要素,教師發揮「引導、促進、協調」作用,學生通過探索、實踐與合作,在做中學、探中學,突顯語文課堂在教與學活動中的多主體,改變傳統小學語文教學模式所具有的被動、單項、封閉等為主動、多向、開放等特徵的新教學模式。
二、準確定位教學多元互動參與對象的角色。
傳統教育學理論認為,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一種人類特有的人才培養活動。通過這種活動,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學生積極自覺學習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促進學生多方面素質全面提高,使他們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隨著小學語文課程體系建設的日趨完善,課堂教學內容的不斷融合,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融入,決定了新環境下的小學語文課堂,將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課程為平臺的多主體、多角色共同參與的課堂。如何準確界定小學語文教學中主體的角色定位,實現教學中各角色的多元互動,相互作用,將直接決定課堂教學的成敗。
(一)學生。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是一切教學活動的任務主體,也是衡量教學成敗的核心因素。通過語文教學活動,讓學生學習祖國語言文字,培養語文素養,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因此,學生在教學中的成長,就是教學的出發點與歸宿,也是檢驗教學成敗的核心指標。
(二)教師。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與引導者,也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夥伴。教師對教學過程的前期預設,在過程中的相機引導,在教學後的反饋組織,都將決定教學的成功與否。從某種程序上說,教師是整個教學過程幕後的調控者,是教學活動科學、高效開展的調控者,是教學組織與指導不可或缺的角色。
(三)課程資源。
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資源是教材,也包括教師在教學中所提供的其他資源。課程資源是實施教學活動的主要內容,也是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提升語文素養的重要憑藉。提供的課程資源是否科學、涵蓋面是否合理、價值引導是否正確、是否對教學效益,有著重要影響。
(四)其他教學媒介。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課程資源和課堂教學方式的不斷開放,新課改背景下的教學參與對象正不斷增加,互動方式正不斷多元化,如何充分發揮它們在教學中的作用,也能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益,起到巨大作用。當前,課改課堂中出現的媒介角色主要有多媒體課件、可供資源查找的網站、供學生自主學習的微課視頻、教師組織設計的語文實踐活動、有目的提供的社會實踐環境等。這些媒介由於本身所能提供的巨大信息量,因此對教學目標的達成及語文素養的培養,也能起到巨大的作用。
三、教學多元互動的有效實施。
(一)精心設計,發揮教學中主要參與對象的相應作用。
在傳統的教學設計中,把教師和學生視作教學活動中的絕對主體,教學設計變成了師生對話的設計,忽視了新課程背景下開放、多元的小學語文課堂的特徵,既禁錮了教師創新教學思想,又使學生失去了很多深入參與語文實踐的機會,使學生掌握了知識,丟掉了能力;知道了方法,卻無法應用於語言實踐。
要實現小學語文教學多元互動,就要根據不同的學生、不同的語文課程、不同的課型,明確主要參與對象和各角色應該發揮的作用,科學設計適合在教學中多元互動的教學活動,使學生能在與不同主體的交互影響中,形成語文學習能力,提升語文素養。
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民族之花」單元中的《愛我中華》一課時,根據文本是一篇歌詞的特點,在教學設計中,減少了常規的教師、學生、文本對話的設計,我主要設置了一段介紹我國基本情況和改革開放成果的視頻和歌曲《愛我中華》的MTV,並利用接入教室的教師教學電腦,讓學生可以網絡查詢資料。在教學設計時,在導入新課,組織學生自讀課文後,我組織學生觀看介紹中國的視頻,組織學生談感受。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並順勢提出:偉大祖國今天取得的成績,是怎麼得來的?學生的情感激起後,順勢播放歌曲,讓學生跟著歌曲,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對作者情感的體悟,水到渠成。
(二)以活動為載體,實現教學中主要參與對象的自主互動。
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和實踐性課程。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體系,而創設更多語文實踐機會是關鍵。高效的課堂教學觀認為,應改變傳統以講授灌輸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堂教學應是一個個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組成的。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師生雙邊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活動為載體,實現活動中多個參與角色的互動。教師是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學生是活動的主要參與者,也是活動中最直接的實踐與體驗者。教學活動成敗的關鍵,應是學生在活動中參與的面和量,在參與中吸收的信息的多少和受到的積極影響的大小。因此,教學活動的組織和實施應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1.學生能力的培養與語文素養的養成是教學活動的核心。
活動的開展,目的不單是知識的傳授、鞏固,應為學生提供更廣的實踐機會,更深入的實踐操作,從而真正在實踐中習得知識,形成能力。
如組織學生進行了生字教學的小組學習時,不要應試地把活動的目的定位在學生會寫會認上,而應給學生創設更多聽、說、讀、寫、思的機會,學生在有序的活動中,自然能實現三維目標的達成。
2.教學活動中主要參與對象的自主互動,相互影響是關鍵。
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不同的教學方式,促使主要參與對象更自主、更充分的互動、影響,才能實現高效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教學活動中,這種影響是自主的,是交互的,而不是被動的、單一的。
如在閱讀教學中,要求學生獨立默讀批註。此時,默讀活動參與的主要對象,就應是學生與文本,教師就應儘量減少其他對象的參與,放大學生與文本的反覆影響。默讀前,提出學生默讀的要求,讓學生帶著要求,去進行較深入的自主閱讀,學生通過「讀──思──寫」的學習方式的反覆,通過「走進文本──深入文本──走出文本」的過程反覆,讓學生在文本中涵泳,實現與文本的對話,從而實現默讀目標的達成。此時,教師的參與、課件的參與,都是低效,甚至是多餘的。
3.教學策略的選擇,應以促進學生實踐互動為重要標準。
科學有效地選擇課堂教學的策略,是課堂是否高效的關鍵。而教學策略的選擇,應關注以學生為主體的參與對象是否能真正參與語文實踐,是否能實現深層互動為目標。
在識字教學中,生字是學習的主要對象,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可以藉助圖片、實物,並創設說、用的活動,實現這二者的深層互動,提高識字教學效益;在閱讀教學中,文本是學習對象,學生是主體,利用教材、補充資料,設置默讀、朗讀、探究讀、品讀的活動,利用多媒體等實現實踐互動,能提高閱讀教學效益;在口語交際中,語言表達是主要目標,因此所有人都是參與的主體,通過提供說的主題、營造說的情境、創設說的機會,就能實現教學目標;習作教學中,寫是主要目標,因此,教師設置寫的主題,通過讀文本、看圖片、參與活動、教師講授、師生討論,引導學生想寫、能寫、會寫,就能實現教學目標。
因此,以教學目標為導向,選擇適合主要參與對象互動的策略,就能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的達成。
(三)以能力和素養為重要指標,進行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
實現高效課堂建設,必須建立科學合理的課堂教學評價機制。什麼樣的課堂,才是真正的高效課堂,是我們實現高效課堂首先要思考的問題。
教學多元互動的理念,倡導教學活動參與對象實現多元的、深入的互動,在語文實踐中培養學生語文能力,幫助學生形成語文素養。那麼,我們在對課堂教學的評價中,是不是也要關注多個參與對象呢?其實,課堂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實現全體學生知識能力及素養的成長。教學實施中,要考慮多個參與對象,他們都是為全體學生的成長服務的。教學評價中,考慮多個參與對象在教學中效果的發揮,考慮組織和實施是否恰當,根本目的都是為達成學生成長這一目標服務的。因此,學生的成長,是評價高效課堂的核心標準,甚至可以說是唯一標準。
當前,有很多教學評價,有抓不住核心,捨本逐末的傾向。教學評價中,過份強調教師講得是否精妙、活動組織是否精彩、教學課件設計是否精美、個別學生的發言是否出彩,而忽視了,教學的根本任務是全體學生成長。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培養,而語文能力,必須在具體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習得。小學語文教學多元互動,正是基於語文實踐能力培養的理論基礎,倡導通過組織多個對象參與的,深層互動的語文教學活動,實現學生語文知識的習得、語文能力的培養,語文素養的形成,真正實現語文高效課堂的建設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