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一)選題緣由
1.宏觀背景——教育信息化的高速發展
習近平主席在致首屆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的賀信中「積極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創新發展」,「堅持不懈推進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為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通過教育信息化,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數字差距,大力促進教育公平,讓億萬孩子同在藍天下共享優質教育、通過知識改變命運」的論述指明了教育信息化今後工作的目標、方向和途徑。「十三五」期間,全面提升教育質量、在更高層次上促進教育公平、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進程等重要任務對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在國家教育政策支持下,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大膽應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改革實驗,總結課改經驗,探索如何讓信息技術在課堂上發揮更大的作用,正是技術與教育教學密切結合的必經之路。這些經驗和教訓可以給其他教師作為參考,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步伐。
2.現實背景——基於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老師為中心,由老師到學生單向的傳授,一堂課要面對四十多個學生,教師只能通過作業和課堂提問等手段推測學生反饋,教師無法及時全面地了解學生學習狀況。為了提高成績不得不布置大量練習題目,使學生陷入題海之中,每天重複低效能的作業和練習。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被壓抑,不僅影響學生創造力的發展,甚至使部分學生產生厭學情緒。
教師同樣面臨著沉重的工作壓力,批改作業統計成績等事務性工作耗費老師大量精力,很難把精力集中在研究教材教法,科學組織教學,做到精講精練構建高效課堂。
我區目前有多所學校參與互反饋技術支持下的課堂教學實驗研究,實驗校教師教學熱情飽滿能基本掌握相關技術。但是教學經驗不足,對於使用的時機、目的等不夠明確,不能很好的通過互動反饋技術提高教學效率,達到預期的目標。回龍觀第二小學教師隊伍年輕,精力充沛,學歷高,參與互動反饋技術課題實驗已經三年,依舊存在很多困惑,針對語文課堂教學不同的課型特點如何具體運用才能達到省時高效感到迷茫。
(二)研究意義
1.理論意義
本課題研究重點在於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實踐,如何在傳統教育領域最大限度地發揮先進技術的作用。通過實踐研究,探索出基於網際網路環境支持下的互動反饋技術對小學語文原有的課堂教學模式的拓展與創新。同時,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建設「數據驅動的課堂」是未來的發展方向,我們力爭探索出成熟的模式和經驗,從而推動我區「三通兩平臺」的普及工作。
2.實踐意義
全新的語文教育理念,核心是注重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個性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教師在課堂上要以學生個性為依據,指導和幫助學生進行獨立研究,學生由不會學轉變為主動學。本研究的實踐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互動反饋技術改變課堂教學模式。我們期待經過課題研究之後,課堂呈現出一種新的課堂文化,一種靈活且高效的陽光課堂狀態。在這樣的課堂上,課堂是開放的、民主的、自由的、尊重的、平等的,呈現一種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
互動反饋技術提升學生核心素養。通過本課題的實踐研究,使所有學生都參與到學習實踐中來,為學生創造表達自己的機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學生運用互動反饋技術表達自己的觀點並評價自己和他人,從中體會學習的樂趣。學生利用互動反饋技術,學會深入合作。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擴大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互動反饋技術促進教師專業成長。通過該課題實踐研究,教師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總結出新的教學策略,優化教學行為,探索出提高教學實效的教學模式,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
二、文獻綜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1、 互動反饋技術:
互動反饋技術在課堂上被稱為互動反饋系統,它以多媒體,計算機網絡等現代信息為基礎。在這樣的系統中,班上每位同學人手一個pad來進行教學的互動與參與,通過接受系統和軟體,將參與教學的結果生成為即時的統計信息,最後通過投影顯示出來並將數據記錄到後臺。互動反饋技術作為一種新型教育手段逐漸在課堂教學中被老師廣泛的應用著,成為了課堂教學中教與學過程的重要輔助手段,推動了教師教學手段和方式的變革。在課堂上使用互動反饋技最大的優勢就是能夠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做到了關注全體學生,從而提高課堂實效性。
2、 課堂教學模式;
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教學模式是圍繞著一定的教學目標設計的,每種教學模式的有效運用也是需要一定的條件,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教學模式是一種具體化、操作化的教學思想或理論;教學模式是教學現實和教學理論構想的統一,有完整的結構和一系列的運行要求;教學模式是大量教學實踐活動的理論概括,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學活動帶有的普遍性規律,具有一定的穩定性。
3、 拓展創新:
拓展與創新是指在傳統課堂固有的模式下的創新和拓展。就是在語文課堂中利用Pad的互動反饋功能,下發學習資源,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教師能夠在技術幫助下全面精準且及時的掌握學情,抓住時機啟發學生思維。教師能充分發揮技術優勢,基於反饋數據實施教學。相機點撥引領學生,理順思路實現質的飛越。拓展學生思維,拓寬學習的外延,創新教學模式。
(二)研究現狀述評: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技術學院朱京曦教授對多媒體支持的互動教學理論做了比較系統的研究。陳迪等對教育技術支持的互動反饋模式和設計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認為:從系統科學來看,課堂教學是由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包括教學方式方法、教學設備等)四大要素構成的信息傳播系統。任何系統只有通過反饋才能實現對系統的控制以及最優化。陳衛東等認為互動是課堂教學的靈魂。研究了泛技術支持下人、技術、資源、活動等諸因素組成的不同課堂互動類型,對如何構建高互動性課堂做了深入研究。
通過查閱相關的文獻發現對移動學習實現的技術基礎是移動計算技術和網際網路技術的研究,主要是針對移動學習的技術層面和移動學習自身的特點、本質、發展歷程以及應用原則、應用模式、應用程式進行的研究,少數是關於行動裝置應用到課堂教學中的研究。這些成果在技術支持下的互動教學理論方面有很多的參考價值,但研究者本身遠離教學一線,如何在實際教學中檢驗和發展這些理論需要更多的實踐研究。同時運用行動裝置在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科中應用研究較少。所以本次我們研究的課題為基於移動網際網路環境支持下的互動反饋技術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拓展創新。
三、 研究目標
(一)在互動反饋技術的運用過程中,對原有的課堂模式進行創新和拓展,探索新技術支持的教學環境中如何進行教學,利用即時掌握的反饋結果引導學生討論和思考,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素質,探索精講精練的高效課堂教學。
(二)深入解讀學生統計數據中隱含的信息,因材施教,提高學習成績。
根據班級以及個體學生的統計信息,結合課堂表現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對有問題的學生給予及時的幫助,通過有針對性的練習內容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成績。
(三)提高教師對教育技術的應用水平,參與課題的一線教師都能做出精品示範課例,促進青年教師成長。定期組織教師培訓交流及聽課說課活動,爭取讓參與課題的一線教師能結合不同課型的特點熟練掌握互動反饋教學技術,並能製作出精品示範課例。
四、研究範圍與內容
(一)研究範圍
基於語文學科的特點、教學內容、現有教學條件和師生具體情況,進行細微的方法上的調整,將「互動反饋技術」納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使其在運用過程中,探索出不同課型的教學模式。
包括互動反饋技術支持下的識字教學模式、互動反饋技術支持下的閱讀教學模式、互動反饋技術支持下的習作教學模式,使老師們明確語文教學中的三大領域識字、閱讀、習作如何應用互動反饋技術,進行有效的拓展創新。
(二)研究內容
教學過程是老師和學生作為主體對教學內容的客體進行不斷互動、生成知識、漸進提升知識掌握程度的過程,過程中充滿了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互動。互動反饋技術提供了傳統課堂不能達到的呈現教學材料手段,讓師生更廣泛地參與到互動教學過程中,讓互動效果更加明顯。
本課題將研究在不同的互動環節中如何使用新技術,讓技術真正融入到教學互動中去。研究教師在新媒體支持的教學中如何設計互動環節、掌握互動方向,探索不同課型的教學模式。
在長期教學實踐中,教師們初步總結出了以下幾種教學模式,有待於在本課題進行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到理論高度,在教學實踐中優化教學環節,使其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
1. 互動反饋技術支持下的識字教學模式:低年級的教學重點在識字和寫字,教學當中重在從識字方法策略方面進行研究,重在從寫字指導與講評方面進行研究。激發孩子熱愛中國漢字的情感,讓孩子寫一手好字。
2.互動反饋技術支持下的閱讀教學模式:中高年級閱讀教學是重點,常規的講讀課一般是三課時。第一課時重在感知課文內容,學習生字新詞,理清文章脈絡,提出不懂問題。第二課時重在理解文章內容,感悟寫作方法,激發學生情感。第三課時重在複習鞏固、反饋效果、拓展延伸,升華理解。
3.互動反饋技術支持下的習作教學模式:習作教學一直令語文教師感到困惑的領域。習作教學包括習作的指導和講評。教師要在學生預作的基礎上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明確習作方法,然後在講評的過程中評中導法,提升學生的習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