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我讀書的三句話

2021-01-13 說文寫作

杭州師範大學教授,特級教師,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浙江省十大育人先鋒,浙江省小語會副會長,杭州市小語會會長,「詩意語文」倡導者。著有《詩意語文——王崧舟語文教育七講》《詩意語文課譜——王崧舟十年經典課堂實錄與品悟》《王崧舟與詩意語文》等,在公開刊物發表論文230餘篇。先後在全國29個省份開設觀摩課1100多節次、講座650多場次,其語文課在中央電視臺《實話實說》、中國教育電視臺《名師講壇》《東方名家》等欄目播出。

王崧舟:我讀書的三句話

我愛讀書。有人問:「王老師,讀書是不是你的業餘愛好?」我說:「錯了,應該把『業餘』二字去掉。」讀書是我全身心投入的愛好,於我而言,讀書跟吃飯一樣,跟呼吸一樣,在我的生活中是非常自然的。

關於讀書,我有三句話——

1

第一句:為己讀書。

孔老夫子在《論語》中說過:有兩種學問,一種叫「為己」的學問,一種叫「為人」的學問。他認為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什麼意思?老夫子認為,古時候的君子讀書是為了他自己,為了修煉自己的身心,為了充實自己的精神能量,為了提升,為了超越,為了讓自己活得更好,所以他才讀書,他才做學問、做研究。

所以我們讀書為什麼?為自己,不是為別人,為別人讀書的人時刻想著我今天讀了一本書,明天我在人前炫耀一下。為了炫耀,為了顯示自己有學問,或是為了外在的一些目標,如我要做一個課題,我要拿一張文憑,於是我不得不去讀書。這樣的讀書,跟生活、跟生命是相隔離的。用王國維的話來說,處於一種「隔」的狀態,是兩張皮。而我認為,真正的讀書完全為自己,就像吃飯。你為什麼要吃飯?我要活著呀。你為什麼要呼吸?我要活著呀!你為什麼要讀書呀?我要活著呀。道理就這麼簡單!

2

第二句:天天讀書。

人的生命有三個:生理生命、社會生命、精神生命。生理生命主要通過吃飯和呼吸來解決,社會生命主要通過交往來解決,而精神生命的成長,我認為主要是通過讀書來解決,所以你非得天天讀書不可。黃庭堅說過:「士大大一日不讀書,則塵俗生其間;三日不讀書,對鏡則面目可憎,對人則語言乏味。」三日不讀書是否面目就可憎,這很難說,語言是否很乏味,也很難說,但是我相信,一日不讀書,塵俗一定生其間。一個人心裡裝的詩書多了,書卷氣就濃了;塵俗多了,市儈氣就重了。一個老師,尤其是一個語文老師,在他的舉手投足之間能不能少一點市儈氣?能不能多一點書卷氣?取決於什麼?取決於你能否做到天天讀書。我可以很自豪地說:「這一點,我做到了。」

3

第三句:隨性讀書。

我讀書,漫無目的。錢鍾書先生的夫人楊絳先生在回憶錢鍾書讀書生涯的時候,有過這樣一句話,她說「鍾書自從擺脫了讀學位的羈束,就肆意讀書」甚至「隨遇而讀」。那是一種多麼迷人的讀書境界——隨性讀書。

我的藏書大概有六千多冊,我的書房裡,頂天立地的都是書。我自己擬了一幅對聯掛在書房,上聯是:明月一簾無心照,因為我書房的窗外是開闊的地帶,有小河,有廊橋,流水淙淙,楊柳依依,風景這邊獨好。晚上能看到月亮從東邊升起來。下聯是:詩書半齋隨意讀。

到書店,我拿到書,只要對這本書有感覺,我看一下目錄,或看一下章節,就買下來,一定讀。我讀書沒有計劃,很隨意,很隨便,比如——

流行的書,我讀。於丹的《論語心得》,讀!易中天的《品三國》,讀!劉心武的《揭秘紅樓夢》,已經出了第三部了,讀!全部都讀過!很多人罵於丹,說於丹是化神奇為腐朽。不瞞各位說,我是喜歡於丹的,我覺得於丹講得不錯。她很聰明,她講的是「於丹論語心得」——我講的是我自己讀《論語》的心得呀!這有什麼不可以呢?解構主義的哈羅德·布魯姆不是這樣講 過嗎,一切閱讀皆「誤讀」。我就是這樣理解論語的,為什麼就不能把我的心得跟大家交流呢?

流行的書讀,不流行的書也讀。汪榮祖的《史學九章》賣不動呀,滯銷的書,也讀;錢穆的《晚學盲言》是先生晚年,在眼睛失明的情況下,由他自己口述,他的夫人、他的弟子幫他整理的一本書,寫得好!核心內容談中西文化傳統的異同,你想把握國學的精要,可能這是一本最好的入門書。楊成寅的《太極哲學》很難懂,說老實話,我到現在還讀不懂,但我愛讀,越是讀不懂就越是想讀下去,一種好奇的欲望吧。

人世的書,幫助我更好地活在俗世的書,我讀。比如臺灣傅佩榮的《哲學人生》,這書寫得好,深入淺出。早幾年卡耐基的《積極的人生》,幫助我克服了自己的焦慮,幫助我看到了自己人性上的弱點。彼得·聖吉的《第五項修煉》,什麼系統思考啊、共同願景啊、自我超越啊、心智模式啊、團隊學習啊,很難讀,沒辦法,就是愛讀。

出世的書我也讀。六祖慧能的《壇經》,這個好讀,讀起來有味道。南懷瑾先生的《如何修證佛法》,這本書真好!你要坐禪,你要修行佛法,你要求開悟、求解脫,最好的入門書就是南先生的《如何修證佛法》。索甲仁波切的《西藏生死書》,好!臨終關懷,全都實實在在地寫在裡面了,告訴你怎麼走得坦然、走得從容。人生最大的兩門學問,一門是出生的學問,一門是死亡的學問,這本書專講死亡的學問。

教育類的書,我讀。蘇霍姆林斯基的《怎樣培養真正的人》,我推薦給我們學校的老師。我到杭州市拱宸橋小學當校長,給老師的見面禮就是送給大家人手一本書,書名就是蘇霍姆林斯基的《給老師的一百條建議》,我們讀了一個學期。田正平先生的《中國教育經典解讀》,一冊在手,中國教育的經典思想、經典理論全部都在裡面了。石中英寫的《教育學的文化性格》,視野宏闊,學養深厚,是迄今為止我讀到過的最有文化底蘊的教育類專著。

非教育類的書我也讀。比如範曾的《吟賞風雅》,寫得灑脫,寫得雅致!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園》,一邊讀一邊偷著樂,黑色幽默,寫得真好!劉小楓的《沉重的肉身》,試圖回答困擾所有當代人的一個重大問題——性倫理的問題,儘管讀得艱澀、讀得雲裡霧裡的,但還是讀著,因為我依然困惑。

語文課程類的書我讀。王尚文先生的《語感論》,寫得好!我的語文教育思想一多半受他老人家的影響。潘新和先生的《語文:表現與存在》,上下兩冊,洋洋一百多萬字,這是我所看到的迄今為止中國當代語文課程理論方面最有建樹、最有見地的一本書。王榮生先生的《語文科課程論基礎》,那叫真做學問,那種理論的涵養,那個思辨的功底,真叫過硬,確確實實是科班出身。

非語文專業的書也讀。比如蘭色姆的《新批評》,我建議我們的語文老師都能夠學會文本細讀,這「文本細讀」的理論和技術就是新批評學派提出來的。韋勒克的《文學理論》,美國人寫的,搞文學理論的人都知道,在全球範圍內,這是一本最為經典的文學理論教材。汪曾祺先生的《人間草木》,真好!文字的功夫已經到了出神人化的地步。在中國作家中,他的文字風格我最喜歡。史鐵生的《務虛筆記》,半自傳體的小說,史鐵生小說的核心思想深受劉小楓先生神學思想的影響,你要讀懂史鐵生,你就要讀懂劉小楓。

學術類的書我也讀。比如朱光潛先生的《詩論》,太好了!我教《長相思》,在這個課裡面,最核心的教學思想就是受了朱光潛先生《詩論》的啟示,朱光潛先生認為詩是不可解的。詩最重要的是一個「見」字,你只有「見」到它,你才能深得詩之三昧。你可以把《紅樓夢》和《詩論》對照起來讀,形成一種互文式的「參讀」,能更好地體會朱光潛的觀點。

《紅樓夢》裡有個語文特級教師,誰?林黛玉!她教香菱作詩。那真叫教得好。香菱初學詩時,喜歡陸遊的詩,林黛玉對她說:「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次。」你一開始一定要讀最經典的:老杜的詩讀一百首,青蓮的詩讀一百首,摩詰的詩讀一百首。這三個人,一個是詩聖,一個是詩仙,一個是詩佛。你看林黛玉教香菱的方法就是「先學後導」。果然有一天,香菱來找黛玉,匯報讀書心得。她說,詩的好處就是想來你有嘴上說不出的,但閉上眼睛一想,好像這個景就在眼前似的。想來這個地方似乎沒有什麼道理,但你倘若要找一個別的什麼字來代替,卻不行。她說這就是詩的好處。比如王維的《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這個煙怎麼會直呢?可閉上眼睛,仿佛這景就真的在眼前,想來這個落日自然是圓的,這個「圓」字似乎用得太俗,想找個字來換,可再怎麼找也找不出比原字更恰當的字。這個時候賈寶玉來了,聽了香菱的話說,既然這樣,也用不著看詩了,會心處不在多,聽你說了這兩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你看,林老師的教學效果多好!

王元化先生的《文心雕龍講疏》,這本書厲害,是極品。朱良志的《中國美學十五講》,看得我三日不知肉味啊,好書!

國學經典類的書我也讀。王陽明的《傳習錄》,是王陽明傳心法給弟子們的各種言說,由弟子記錄下來的。陽明的學問是致良知的學問。他認為,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用。心念一動,就有善有惡。知善知惡、為善去惡,這就叫致良知了。他認定每一個人都有良知,這個良知是讓人做善的事情。

西方經典的書我也讀,比如:尼採的《人性的,太人性的》,尼採的哲學有很多可取的地方,他強調人是一種唯一需要超越自己的動物。天地萬物當中,只有人會不斷地超越自己。再比如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說老實話這本書我讀不懂,讀得我頭都大了,還是讀不懂,但我有種癮,想讀下去的癮,這種癮,可能比讀得懂更過癮。再比如說漢默頓的《思想的盛宴》,把西方兩千多年來最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宗教家、科學家、文學家的代表思想都彙編在這本書裡,值得一讀。

兒童的書我也讀,比如《小王子》,比如《愛的教育》,再比如塞林格的《麥田裡的守望者》,裡面粗話、髒話多得很,但很有味道,我一邊讀就一邊笑。

相關焦點

  • 育海外國語學校請來王崧舟教授
    在這個暑假,《百家講壇》這檔著名欄目開播19年來,第一次邀請一位小學語文老師登臺講語文,他就是浙江省語文特級教師、杭州師範大學王崧舟教授!集團特聘王崧舟教授為浙江育英教育集團總顧問,今後將全面參與指導學校的發展方向規劃,校園文化建設,課程體系架構,師資隊伍建設等工作,藉助王崧舟教授的學術影響,與相關高校開展教育教學項目合作,與全國各地教育同仁開展最前沿的教學研討交流活動。為打造育海教育品牌,塑造育海教育文化提供新的契機與發展機遇。
  • 王崧舟教授《爸爸的花兒落了》示範課賞析
    我把錢戰戰兢兢地交給了櫃檯裡的小日本,爸爸的叮囑又一次在耳邊響了起來——「闖練,闖練,英子。」這是在解讀文本插敘第三件事「爸爸叫『我』去寄錢」,王老師對文本的改動,用的就是「復沓」的妙計。原文只寫了「我心情緊張地手裡捏緊一卷鈔票到銀行去。等到從最高臺階的正金銀行出來」,「我很高興地想:闖過來了」,王老師將其鋪成了三個語段。復沓,詞典定義是1.重複。
  • 王崧舟:「陌生化」課堂模式創新策略(四)
    你向人們來推薦,說:「哎呀,我的小艇非常有特色。你們看,這是我們的小艇『貢都拉』,船頭和船梢向上翹起,像彎彎的新月,行動起來輕快靈活,仿佛一條蛇。你們坐我的小艇,我絕對保證你們安全,我操作小艇是遊刃有餘啊!」孩子們,你可以吹一大套,是吧?這個時候的練筆,也有明確的身份定位。第三,假設你是坐在船上的遊客,請你描述一下,自己在威尼斯的所見所聞和特殊感受。
  • 賞王崧舟老師《愛上語文》
    多年前看王崧舟老師的錄像課《長相思》,印象深刻。去年網絡研修選學他執教的《楓橋夜泊》。都是有關古詩詞的,兩節課都讓我著迷。得知王崧舟老師登上《百家講壇》講述《愛上語文》,心頭一喜,見到資源後立馬收藏細看細聽。王老師文化底蘊深厚,做足了功課,侃侃而談,深入淺出。看第二遍我做了簡單的記錄,有些許的收穫。王老師把古詩中的文化結合課堂教學來講。
  • 王崧舟:推敲語文就是推敲思想丨名師有招
    王崧舟,杭州師範大學教授,特級教師。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浙江省十大育人先鋒、中國教育學會傳統文化教育分會副理事長、浙江省教育學會小學語文教學分會副理事長。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本文已獲得授權,來源王崧舟(ID:wangsongzhou2018)學語文,無論是讀書還是寫文章,推敲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習慣。我們的語文書上有一篇關於推敲的課文,題目就叫《推敲》:唐朝有個詩人叫賈島,早年因家境貧寒,出家當了和尚。一天,賈島去長安城郊外拜訪一個叫李凝的朋友。他沿著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
  • 春風化雨 潤物無聲 ——聽王崧舟老師講課反思
    懷著一顆虔誠的心,我聆聽了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的《記承天寺夜遊》一課。王老師的課如綿綿春雨,滋潤萬物而悄無聲息。王老師的課堂,如詩如歌;聽王老師的課,令我如痴如醉。
  • 教研新幹線 語文的詩意構建:美讀、復沓和陌生化——王崧舟《去年的樹》賞析
    近十年來一直致力於「詩意語文」建設的王崧舟,最近又推出了公開課《去年的樹》。這堂時長80分鐘的課如一首流動的歌,結課時讓許多人靜默欲哭,是王菘舟詩意語文的又一成功樣本。分析這一課例,有益於探討建構詩意語文的普遍路徑。從教學流程上看,王崧舟《去年的樹》跟一般課堂比,除沒有學生相互討論環節外,讀、寫、說的活動全都具備。那麼,王崧舟是怎樣在讀、寫、說中達成平常課堂難以企及的詩意之美的呢?
  • 重磅┃今天幾乎所有小學語文老師都在討論這件事——且聽王崧舟自己說:我為什麼辭去公辦小學校長?
    「孩子們,這是我最後一次給你們講話啦,感謝你們,是你們成就了我……」今天是杭城各中小學舉行休業式的日子,但拱宸橋小學的學校禮堂裡,氣氛有些凝重。這是王崧舟最後一次以校長身份給大家作報告,臺下學生們很安靜地聆聽著,邊上有些老師還忍不住抹眼淚。在上虞從教17年,2001年王崧舟來到拱墅,在拱宸橋小學一待就是15年。這麼多年來,王崧舟一直耕耘在小學語文教學第一線。
  • 試試杭州語文名師王崧舟的小技巧
    杭州語文名師王崧舟認為,「背書這種東西非常客觀地講,是有個體差異的,有些孩子就是厲害,背得就是快,而有些孩子就是背得慢。」到底有沒有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  昨天,王崧舟就在其個人微信公眾號「王崧舟」上發布了一篇題為《背書背不出?有些小妙招你收好》的原創文章,文章結合案例和方法說明,給家長支了四招。  首先是學會切分背誦內容。
  • 勸孩子讀書三句話
    第一,你其實不是不想讀書,你只是不願意吃讀書的苦你其實也喜歡被家長表揚,被老師喜歡;你其實也想知道別人不知道的知識,也想回答別人回答不了的問題;第一名、獎學金、榮譽證,你其實也想要,別說不想要,別人上臺領獎的時候,你眼睛裡的羨慕騙不了別人。
  • 《論語》的這三句話,讓我遇見更好的自己!
    我今天重讀《論語》的第一篇「學而」篇,對該篇內容有了更深刻的認知,特別是以下三部分的內容,讓我深有啟發。1、吾日三省吾身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心頭一震:「說好的每天三反省呢?」雖然經常跟自己說要反省,但往往的結果都是「臣妾忘了」。為了防止這種事情繼續繼續發生,我立馬啟用了在做每日時間記錄的成功模式:「我將學過的『Y23'理論和『25分鐘番茄鍾』靈活運用,做成了Y時間記錄,到今天為止已經是連續第302天」。
  • 讀書心得|以文化人,如沐春風
    像林清玄的《桃花心木》,王老師解讀出了「無常」「生活的不確定性」這樣的深度,連林清玄本人都說 「王老師,聽了你的課,我才覺得自己的這篇文章原來寫得這麼好。對,裡面是無常!」我的感受是:一、王崧舟老師的書提供我們文本細讀的角度。當然細讀的例子在孫紹振先生的《名作細讀》一書中有很多。比如孫教授對「汗滴禾下土」的「滴」的替換法解讀,真的讓人拍案叫絕。
  • 如果我當初有這樣的小學語文老師……
    有一次,王崧舟聽一位老師執教邱少雲的生前戰友李元興寫的《我的戰友邱少雲》。教學進入到課文的第六自然段:「我的心繃得緊緊的,這怎麼忍受得了呢?我擔心這個年輕的戰士會突然跳起來,或者突然叫起來。我不敢朝他那兒看,不忍眼巴巴地看著我的戰友被活活燒死。但是我忍不住不看,我盼望出現什麼奇蹟火突然間熄滅。我的心像刀絞一般,淚水迷糊了我的眼睛。」
  • 王崧舟:語文教師如何提升課堂境界
    說到「境界」這個詞,我想大家最熟悉的莫過於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論述治學的三重境界了。我也脫離不了我的植物學家的心習,我所知覺到的只是一棵葉為針狀、果為球狀、四季常青的顯花植物。我們的朋友——畫家——什麼事物都不管,只管審美,他所知覺到的只是一棵蒼翠勁拔的古樹。我們三人的反應態度也不一致。你心裡盤算它是宜於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樣去買它,砍它,運它。我把它歸到某類某科裡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樹的異點,思量它何以活得這樣老。
  • 8句話告訴你,讀書有什麼實際意義!
    從小我們的父母就告訴我們,要多讀書。可是小時候,我一直也沒有搞明白,讀書到底有什麼用。可是當我長大進入社會之後,我才明白,書本雖然不能直接給你最直觀的收益,但是在外面跟別人溝通交流的時候,從別人的嘴裡說出來的全是自己聽不懂的名詞之後,我後悔了,後悔自己沒有多看一些書,儲備一些知識。所以後來我逐漸愛上了讀書,即使每天在忙,我也會每天抽出一點時間用來閱讀,不為別的,只為了不讓自己落後。
  • 猶太人經典書籍《塔木德》:我讀了三遍,為你抽取出三句話
    可薪資高了就完全不一樣了,蘋果電腦、手機、iPad三件套一樣不差。而且消費也好了一杯30多的星巴克,幾乎每天來一杯當作犒勞自己的下午茶。買雙新款的籃球鞋好幾千,偶爾還要去看場球賽,看個演唱會。去年家裡人幫他弄了一個首付,剩下的全部靠他自己,每個月需要還款八千多。曾經的星巴克不喝了,不要說什麼演唱會,連球賽都很少去了。
  • 關於讀書我對它的理解
    為什麼要多讀書,難道真的多讀書的人就比不讀書的富有,家纏萬貫?愛讀書的人不一定家纏萬貫,但他的內心一定是一個絢麗多彩,浩瀚無垠的大宇宙或者說有一個自己五彩斑斕的城堡。因為每本書的內容不一樣,人物的角色不同。
  • 關於文字的夢想,我有三句話
    我竟啞口無聲,努力地想從過往的閱歷中尋求辯駁的素材,發現,自己真的是糟糕透頂!不禁哀嘆,自己怎麼像個幼稚的孩子,永遠停留在低齡智商階段。是作家,還是單純的文學愛好者?直到我寫下這句話的時候,我還在猶豫,內心極度排斥這個問題。
  • 一天三本書!我的高效率讀書技巧~
    別人一天看完三本書,你三天才看完一本書,為什麼這麼認真的看書卻收穫不豐?你的認真沒有錯,可你的閱讀效率太低啦,低效率,再認真也只是浪費時間呀!萬事開頭難,一本書放那,總覺得讀完肯定要花很多時間,所以就不願意讀了,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這樣讀書,自然很難。
  • 《大秦帝國》書中三句話,讓我悟到了,什麼才是中華之根本!
    以前,我一直認為漢武帝的功績,遠遠超越了秦始皇,而讀了《大秦帝國》後,書中三句話,讓我悟到了什麼才是中華之根本!《大秦帝國》這部書,我幾乎前後花了兩年才讀了,讀的過程中情緒也在不停的轉換,有時候熱血沸騰,有時候又淚流滿面,無論如何,這本書帶給了我深深的改變,而書中三句話,也讓我悟到了什麼才是中華之根本!第一句話:因人性有惡,才有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