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崧
舟
杭州師範大學教授,特級教師,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浙江省十大育人先鋒,浙江省小語會副會長,杭州市小語會會長,「詩意語文」倡導者。著有《詩意語文——王崧舟語文教育七講》《詩意語文課譜——王崧舟十年經典課堂實錄與品悟》《王崧舟與詩意語文》等,在公開刊物發表論文230餘篇。先後在全國29個省份開設觀摩課1100多節次、講座650多場次,其語文課在中央電視臺《實話實說》、中國教育電視臺《名師講壇》《東方名家》等欄目播出。
王崧舟:我讀書的三句話
我愛讀書。有人問:「王老師,讀書是不是你的業餘愛好?」我說:「錯了,應該把『業餘』二字去掉。」讀書是我全身心投入的愛好,於我而言,讀書跟吃飯一樣,跟呼吸一樣,在我的生活中是非常自然的。
關於讀書,我有三句話——
1
第一句:為己讀書。
孔老夫子在《論語》中說過:有兩種學問,一種叫「為己」的學問,一種叫「為人」的學問。他認為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什麼意思?老夫子認為,古時候的君子讀書是為了他自己,為了修煉自己的身心,為了充實自己的精神能量,為了提升,為了超越,為了讓自己活得更好,所以他才讀書,他才做學問、做研究。
所以我們讀書為什麼?為自己,不是為別人,為別人讀書的人時刻想著我今天讀了一本書,明天我在人前炫耀一下。為了炫耀,為了顯示自己有學問,或是為了外在的一些目標,如我要做一個課題,我要拿一張文憑,於是我不得不去讀書。這樣的讀書,跟生活、跟生命是相隔離的。用王國維的話來說,處於一種「隔」的狀態,是兩張皮。而我認為,真正的讀書完全為自己,就像吃飯。你為什麼要吃飯?我要活著呀。你為什麼要呼吸?我要活著呀!你為什麼要讀書呀?我要活著呀。道理就這麼簡單!
2
第二句:天天讀書。
人的生命有三個:生理生命、社會生命、精神生命。生理生命主要通過吃飯和呼吸來解決,社會生命主要通過交往來解決,而精神生命的成長,我認為主要是通過讀書來解決,所以你非得天天讀書不可。黃庭堅說過:「士大大一日不讀書,則塵俗生其間;三日不讀書,對鏡則面目可憎,對人則語言乏味。」三日不讀書是否面目就可憎,這很難說,語言是否很乏味,也很難說,但是我相信,一日不讀書,塵俗一定生其間。一個人心裡裝的詩書多了,書卷氣就濃了;塵俗多了,市儈氣就重了。一個老師,尤其是一個語文老師,在他的舉手投足之間能不能少一點市儈氣?能不能多一點書卷氣?取決於什麼?取決於你能否做到天天讀書。我可以很自豪地說:「這一點,我做到了。」
3
第三句:隨性讀書。
我讀書,漫無目的。錢鍾書先生的夫人楊絳先生在回憶錢鍾書讀書生涯的時候,有過這樣一句話,她說「鍾書自從擺脫了讀學位的羈束,就肆意讀書」甚至「隨遇而讀」。那是一種多麼迷人的讀書境界——隨性讀書。
我的藏書大概有六千多冊,我的書房裡,頂天立地的都是書。我自己擬了一幅對聯掛在書房,上聯是:明月一簾無心照,因為我書房的窗外是開闊的地帶,有小河,有廊橋,流水淙淙,楊柳依依,風景這邊獨好。晚上能看到月亮從東邊升起來。下聯是:詩書半齋隨意讀。
到書店,我拿到書,只要對這本書有感覺,我看一下目錄,或看一下章節,就買下來,一定讀。我讀書沒有計劃,很隨意,很隨便,比如——
流行的書,我讀。於丹的《論語心得》,讀!易中天的《品三國》,讀!劉心武的《揭秘紅樓夢》,已經出了第三部了,讀!全部都讀過!很多人罵於丹,說於丹是化神奇為腐朽。不瞞各位說,我是喜歡於丹的,我覺得於丹講得不錯。她很聰明,她講的是「於丹論語心得」——我講的是我自己讀《論語》的心得呀!這有什麼不可以呢?解構主義的哈羅德·布魯姆不是這樣講 過嗎,一切閱讀皆「誤讀」。我就是這樣理解論語的,為什麼就不能把我的心得跟大家交流呢?
流行的書讀,不流行的書也讀。汪榮祖的《史學九章》賣不動呀,滯銷的書,也讀;錢穆的《晚學盲言》是先生晚年,在眼睛失明的情況下,由他自己口述,他的夫人、他的弟子幫他整理的一本書,寫得好!核心內容談中西文化傳統的異同,你想把握國學的精要,可能這是一本最好的入門書。楊成寅的《太極哲學》很難懂,說老實話,我到現在還讀不懂,但我愛讀,越是讀不懂就越是想讀下去,一種好奇的欲望吧。
人世的書,幫助我更好地活在俗世的書,我讀。比如臺灣傅佩榮的《哲學人生》,這書寫得好,深入淺出。早幾年卡耐基的《積極的人生》,幫助我克服了自己的焦慮,幫助我看到了自己人性上的弱點。彼得·聖吉的《第五項修煉》,什麼系統思考啊、共同願景啊、自我超越啊、心智模式啊、團隊學習啊,很難讀,沒辦法,就是愛讀。
出世的書我也讀。六祖慧能的《壇經》,這個好讀,讀起來有味道。南懷瑾先生的《如何修證佛法》,這本書真好!你要坐禪,你要修行佛法,你要求開悟、求解脫,最好的入門書就是南先生的《如何修證佛法》。索甲仁波切的《西藏生死書》,好!臨終關懷,全都實實在在地寫在裡面了,告訴你怎麼走得坦然、走得從容。人生最大的兩門學問,一門是出生的學問,一門是死亡的學問,這本書專講死亡的學問。
教育類的書,我讀。蘇霍姆林斯基的《怎樣培養真正的人》,我推薦給我們學校的老師。我到杭州市拱宸橋小學當校長,給老師的見面禮就是送給大家人手一本書,書名就是蘇霍姆林斯基的《給老師的一百條建議》,我們讀了一個學期。田正平先生的《中國教育經典解讀》,一冊在手,中國教育的經典思想、經典理論全部都在裡面了。石中英寫的《教育學的文化性格》,視野宏闊,學養深厚,是迄今為止我讀到過的最有文化底蘊的教育類專著。
非教育類的書我也讀。比如範曾的《吟賞風雅》,寫得灑脫,寫得雅致!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園》,一邊讀一邊偷著樂,黑色幽默,寫得真好!劉小楓的《沉重的肉身》,試圖回答困擾所有當代人的一個重大問題——性倫理的問題,儘管讀得艱澀、讀得雲裡霧裡的,但還是讀著,因為我依然困惑。
語文課程類的書我讀。王尚文先生的《語感論》,寫得好!我的語文教育思想一多半受他老人家的影響。潘新和先生的《語文:表現與存在》,上下兩冊,洋洋一百多萬字,這是我所看到的迄今為止中國當代語文課程理論方面最有建樹、最有見地的一本書。王榮生先生的《語文科課程論基礎》,那叫真做學問,那種理論的涵養,那個思辨的功底,真叫過硬,確確實實是科班出身。
非語文專業的書也讀。比如蘭色姆的《新批評》,我建議我們的語文老師都能夠學會文本細讀,這「文本細讀」的理論和技術就是新批評學派提出來的。韋勒克的《文學理論》,美國人寫的,搞文學理論的人都知道,在全球範圍內,這是一本最為經典的文學理論教材。汪曾祺先生的《人間草木》,真好!文字的功夫已經到了出神人化的地步。在中國作家中,他的文字風格我最喜歡。史鐵生的《務虛筆記》,半自傳體的小說,史鐵生小說的核心思想深受劉小楓先生神學思想的影響,你要讀懂史鐵生,你就要讀懂劉小楓。
學術類的書我也讀。比如朱光潛先生的《詩論》,太好了!我教《長相思》,在這個課裡面,最核心的教學思想就是受了朱光潛先生《詩論》的啟示,朱光潛先生認為詩是不可解的。詩最重要的是一個「見」字,你只有「見」到它,你才能深得詩之三昧。你可以把《紅樓夢》和《詩論》對照起來讀,形成一種互文式的「參讀」,能更好地體會朱光潛的觀點。
《紅樓夢》裡有個語文特級教師,誰?林黛玉!她教香菱作詩。那真叫教得好。香菱初學詩時,喜歡陸遊的詩,林黛玉對她說:「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次。」你一開始一定要讀最經典的:老杜的詩讀一百首,青蓮的詩讀一百首,摩詰的詩讀一百首。這三個人,一個是詩聖,一個是詩仙,一個是詩佛。你看林黛玉教香菱的方法就是「先學後導」。果然有一天,香菱來找黛玉,匯報讀書心得。她說,詩的好處就是想來你有嘴上說不出的,但閉上眼睛一想,好像這個景就在眼前似的。想來這個地方似乎沒有什麼道理,但你倘若要找一個別的什麼字來代替,卻不行。她說這就是詩的好處。比如王維的《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這個煙怎麼會直呢?可閉上眼睛,仿佛這景就真的在眼前,想來這個落日自然是圓的,這個「圓」字似乎用得太俗,想找個字來換,可再怎麼找也找不出比原字更恰當的字。這個時候賈寶玉來了,聽了香菱的話說,既然這樣,也用不著看詩了,會心處不在多,聽你說了這兩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你看,林老師的教學效果多好!
王元化先生的《文心雕龍講疏》,這本書厲害,是極品。朱良志的《中國美學十五講》,看得我三日不知肉味啊,好書!
國學經典類的書我也讀。王陽明的《傳習錄》,是王陽明傳心法給弟子們的各種言說,由弟子記錄下來的。陽明的學問是致良知的學問。他認為,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用。心念一動,就有善有惡。知善知惡、為善去惡,這就叫致良知了。他認定每一個人都有良知,這個良知是讓人做善的事情。
西方經典的書我也讀,比如:尼採的《人性的,太人性的》,尼採的哲學有很多可取的地方,他強調人是一種唯一需要超越自己的動物。天地萬物當中,只有人會不斷地超越自己。再比如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說老實話這本書我讀不懂,讀得我頭都大了,還是讀不懂,但我有種癮,想讀下去的癮,這種癮,可能比讀得懂更過癮。再比如說漢默頓的《思想的盛宴》,把西方兩千多年來最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宗教家、科學家、文學家的代表思想都彙編在這本書裡,值得一讀。
兒童的書我也讀,比如《小王子》,比如《愛的教育》,再比如塞林格的《麥田裡的守望者》,裡面粗話、髒話多得很,但很有味道,我一邊讀就一邊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