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專業是西醫臨床,但是從大一進入國學社到參加允中文教院「大醫教育」基地課程的過程中,我一直被中醫深深地感動和震撼著,因為中醫是幾千年中華文化土壤中醞釀出的瑰寶,有著超越時空的價值,它展現出的人文關懷和對生命的認知尤其深邃而極致。特別珍惜每一次的「允中大醫教育」課程,我會將自己清空了,用最空靈的身心來連接和接收大醫能量,把自己放在天地間來體悟,身心隨時空的變化而變化,那種美妙的、內在的、看得見的變化,是時時刻刻都在發生的,所以更加堅定了學習中醫的信念。以前在學校時去蹭中醫課,但是不成體系,在實習之時,得德音老師推薦,遇吾師於此。對自己而言,相見恨晚,跟師學習已一年,離別之際,總覺意猶未盡,每每想起,覺得傳奇一般,以文記之,願能與我一樣曾經在學習中醫的路上不得要領、難以上路的學子們共勉。
建立中醫思維
整個親近師父學習的過程中,於我而言,最大的困難就是不能建立中醫思維。滿滿四五年的西醫病理、生理等思維,與中醫產生了深深地碰撞,這對我無疑是一場挑戰,跨不過就困於此間,與「信」的建立和鞏固是背道而馳的,跨過去就是一個新的視野與起點。
在這個過程中,師父真的是讓我把中醫思維方式的建立融入到日常行住坐臥中,聊天的時候、走路的時候、吃飯的時候、下棋的時候等等。不論是學習、臨證還是下棋,師父都強調把文字的東西在腦子裡變成圖象,掌握取類比象的思維模式,而不是拼命地背誦。天地之象、萬物之象與人之象可互相對應。「象」,是學習中醫,進而深悟中醫的必需方法和必然過程。中醫治病,很多時候是比「象」用方。症有象,方有象,藥有象,穴有象,融會貫通,把治病與時間和空間結合起來。如中藥功效:物從其類,同形相趨,同氣相求。故「皮以治皮、節以治骨,核以治丸」,「子能明目」,「蔓藤舒筋脈,枝條達四肢」。陳皮外有棕眼似毛竅,內白又象肌肉,故可入脾肺二經;丹參、茜草之類色赤走血,而山藥、白朮則色白入氣;忍冬藤、首烏藤可舒筋活絡,以藤之象比類於人的筋。再如蟬,其聲清響,晝鳴夜息,故以蟬蛻治失音、小兒夜啼諸症;蟲類善能走竄,具搜剔之性,多具活血、祛風溼等功用,如土元、蜈蚣。又如「提壺揭蓋」法,用宣肺之法來通小便;「增水行舟」法,以生津潤腸之法通便等等。把握了古人認識事物的方式,從思維方法和哲學方法上去理解古人,才能如庖丁解牛般順暢自然。
極致的「段子手」
建立了思維,還要會運用,這就不得說師父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段子手」。
日常工作中總是用各種「治癒系段子」調治我的各種負面情緒,剛開始我搜腸刮肚,依然一個也接不住,即使現在也不完全能接住。
醫患溝通是最讓我長見識的,師父先把病情勾勒成圖像,然後再通過舉例子的方式把圖像展現給病人,清晰明了,「圖文並茂」都難以形容,不知道病人有沒有get到笑點,一旁的我已笑趴……有不少患者認定自己是多年的頑症,堅持認同西醫或者中醫所定的病名。對此,師父都會舉個恰到好處的例子讓患者淡化這些概念,效果自是不言而喻了。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距,不是情商和智商,而是「思維模式」,普通人改變結果,優秀的人改變原因,而頂級優秀的人改變模式。
在師父身上,真正體會到了「醫易同源」;體會到了德音老師反覆講過的「《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易•繫辭》)。
思維層次
建立了思維,學會了運用,至於效果如何,那就是思維層次、思維高度的問題了。一維,是一條線,如單一成分的藥物治療疾病,有很大的局限性;二維,是一個面,如果把單味藥治療疾病或去除一些症狀理解成一維,那麼複方可以考慮為二維,是藥物之間的協同作用,從診斷角度說,建立起症狀與疾病的聯繫也算是二維;三維,是一個立體的結構,會對同一現象有很多的解釋;四維,是在三維的基礎上,加了一個時間維度,考慮了疾病發生發展的過程;更有五維,六七八維……這裡面需要的,不僅僅是勤奮,還需要融會貫通。《莊子》有言:「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我想這裡的知與不知應該和思維的維度層次應該是一樣的。
信為道元功德母
這個信既是信心,也包括信任。以信心而言,至少包括三個層面。第一是醫者自己的信心:要充滿自信(當然前提是功夫、能力到位),不要患得患失。第二是患者對針藥的信心。患者如果對中醫理念不認同,治療很可能難以奏效。第三是患者對治癒疾病的信心。以信任而言,一個是患者對醫者的信任。患者如果不信任,就如同是一個封閉體,醫者無從下手。另外一個就是醫患雙方的信任。
信心,就是回歸簡單的相信,步步前行,建立、夯實信心。對大道至簡的法理不斷反觀、時時照見。對針藥的信心,說來也不低。因為親眼目睹師父解決了很多病痛,也包括一些疑難雜症,自己和家人也是最好的證明,「在變好的路上一去不復返」。在師父的指導下我用針藥為親人朋友處理了一些問題,雖尚未能盡愈諸病,但確實都是很有效果的。
授人魚,授人漁
醫者有兩個責任。一是通過湯藥給患者傳遞能量。一方、一藥,甚至每一味藥的位置排布,都是一種能量的傳遞。但這個能量可能管一個月兩個月,或者稍微再多點,管不了一輩子。因此,醫者的另外的一個責任就是用自己的智慧給患者傳遞養心的思想、體系,改變人的心靈。給人以物質上的幫助是相對容易的,但立人於心靈和精神則是我們的使命!患者所急需的不僅是藥物治療,還有心靈啟迪。
「真功夫在醫外,技術的成就只能是下工,非道無以御術。」醫道只是一個方便法門,醫外的功夫尤需錘鍊。一是慈悲惻隱之心;二是無私無欲之念;三是見素抱樸之志。必須始終保持一份平和心態,必須不斷提升自己的心性修為,逐漸做到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學醫與做人
師父說:「學醫如果沒有濟世救人的志向,有的只是名利,註定是學不成的。要是有濟世救人的大願心,你的思路一下子就變了,真的!」
「德不近佛者不可以為醫,才不近仙者不可以為醫。」醫者在對人、對疾病以及對生命的見地上必須清晰,樹立正確的宇宙觀、生命觀,看待生命要有一定的深度、高度和廣度,多維立體地認識疾病和健康。在熟練術的基礎上,更要注重道層面的修煉。「不患無位,患所以立」,站在醫者的角度來思考這句話,更有深意。因為醫者做的是人命關天的大事,一定要有一個清晰的主軸,對於自己從事的職業要有正知正見。
跟對師父選對路
師父,亦師亦父,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引路人,甚至並不需要告訴我們該如何去做,當我們以一顆毫無保留的清淨之心存在時, 就已然被師父那潤物細無聲的能量感染。師父,時而如孩童般的純真,時而如長者般的莊肅,時而如佛菩薩般的慈悲,時而如春風般的清涼,時時處處散發著自然的魅力,為我照出自己問題與前進的方向。
跟師學習,三分之二是笑著過的,師父笑他講得太多、太深,我笑自己太無知……有時候的狀態是:師父問我西醫,我不知,問我中醫,我也不知。從來不想讓人失望,可是每次我茫然無神的眼,是讓師父失望的了。甚至有時候師父對我越包容,越覺得自己太差,沒心沒肺地大笑,卻被看得很明了。「一個人的思維層次永遠比他的知識重要」,「真傳一句話,假傳萬言書」,遇到我這種傻白的徒弟,師父把一句話都不知道掰開揉碎講了多少次。聽師父一節課,勝過自學一個月,簡直爽歪歪!
師父說:「我亦無他,唯手熟爾。」師父說:「你要培養的不是智識,而是慧識。」師父還說……。這個過程中,我也不知道偷偷地哭了多少次,真的很難……
哼個小曲兒:
老師教我學中醫,
我就練習打基礎,
一字一句,
學得艱難又快樂,
師父教我學中醫,
我跟師父學臨證,
一方一藥一思路,
跟師學的都是寶,
跟師學習樂無窮,
教我玩、教我鬧 ,
教我整天哈哈笑,
學中醫、用中醫,
讀中醫、悟中醫,
一遍一遍專心學,
一遍一遍用心讀,
中醫思維不可少,
回歸經典有源頭,
培養智識和慧識,
身心安樂意無窮。
每個人做自己健康的主人
一路走來,自己仍存在很多問題:
1.心浮氣躁,靜不下來。
2.思維片面,沒有形成體系。
3.沒有建立起中醫思維。
4.面對病人,不能進入角色。
5.不論是學習還是寫病歷,缺少主見,人云亦云。
7.不會學習,沒有思想,只是用了眼、口,心、信都沒用,走馬觀花。
8.心思比較重,心理負擔大。
9.不細心,不會善用其心。
知識是永遠學不完的,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常常覺得自己知道的太少,積累的太少,能夠幫助和給予患者太少。即將步入工作崗位的我,感到責任和壓力並存,所以更應該努力學習,找準自己的位置,明確目標,不怨天尤人。德音老師曾說:「真正的大醫精神是永遠矢志不渝的、生生世世不忘的、堅定不移的天下無病的信念。」我相信:所有人都能掌握健康無病的法寶,所有人都能無比的安樂、富足、莊嚴!願以至誠的真心、精純的醫術和所有病患一起遠離病苦,回到生命本初的安詳與喜樂。
越來越體會到西醫習慣在有形的物質結構中觀察人體,一旦離開了醫院沒法操作。中醫著重的是在自然和生命的無限變化過程中,尋找本原規律,發現自然和人之間的關係,再用來探索自然與生命,發現更深的奧秘與原理,而且針、灸、藥、砭石、導引,人人可以運用,沒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作為一個中醫的受益者和踐行者,我對此深以為信:祖國醫學是真正可以家家自學,人人自曉的。如果今天我們願意補上這堂課,那麼明天,我們每一個人或許就能夠安在當下,做健康的主人。也希望有志於此的同仁們都能為祖國醫學的傳承與發揚盡一份綿薄之力。
附:關於「遠志當歸」這個筆名,當時剛上大學玩微信,就想著要勵志學成了回到家鄉,所以就起了這個網名,後來到了國學社接觸了中醫,才知道是中藥名,誤打誤撞,現在算是真正當歸了。
【作者遠志當歸為2016級允中大醫教育資助學員】
「大醫教育」是允中文教基金會的品牌公益項目,通過設立大醫教育獎勵基金和系統舉辦大醫教育深度專題研修課程,培養具有大醫精神的健康教育師資、醫道傳承人才和具備中醫與中國文化智慧的傳媒編輯與文創人才;同時,深入開展健康教育研究與傳播工作,在基礎教育中落實青少年健康教育,以多種形式開展公民健康教育,以倡導醫界新風,促進社會文明。
【允中大醫教育】
培養「大醫」傳承人才,
致力全民健康教育,
倡導醫界新風。
點擊擴展連結,支持大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