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為何愛中醫①:中醫 學起來很有趣

2020-12-20 華龍網

馬雪顏攝

開欄的話

近年來,中醫藥走出去步伐愈加穩健,也吸引全世界眾多人士愛上了中醫,其中不少人更是來到中國學習中醫,並且在學成之後用中醫為社會、為大眾提供服務,中醫藥的影響力進一步擴散。本版今天開始推出系列報導,請幾位與中醫結緣的外國朋友講講他們的故事,聊聊他們眼中的中醫。

學中醫,對於中國人也非易事,對於外國人更是犯難。

2006年高中畢業後,19歲的馬來西亞女孩嚴利依隻身一人,漂洋過海來到中國,開啟中醫學習之旅。

她是第五代在當地出生的華人,只學過有限的中文。10年磨一劍,學古漢語,研究中醫經典,跟師出診,拜師學藝,她如今是北京中醫藥大學2014級博士生,能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把脈、針灸、開方,中醫功夫樣樣能上手。「中醫藥的魅力和中國的文化,一直吸引著我。中醫的根在中國,必須到發源地學中醫。」她說。

身為早產兒的她,體質因中醫好了起來

說起為何學中醫,嚴利依回憶起一個揮之不去的心結。她是一個早產兒,提早3周出生,在溫箱裡吸氧兩天,才活了下來。利依幼時體質特別差,經常生病,反覆出現呼吸道感染、發燒等。她成了個藥罐子,動不動就吃藥,吃西藥還總冒冷汗。正在無計可施的時候,媽媽找來中醫治療。老中醫讓利依用黨參、紅棗當水飲,每隔一日喝一次,持續地喝了兩年。神奇的是,她的體質好了起來,很少生病,在流感季節也不易被感染。

中醫的種子,在嚴利依幼小的心靈中紮根。堅定地學中醫,卻是由於外婆中風。外婆經常心疼,還有一些其他的不舒服症狀。家人沒一個人有學醫背景,對這些小症狀沒重視,覺得沒啥事。有一天,外婆突然中風,導致半身不遂,家人非常傷心。嚴利依說,疾病是慢慢累積起來的,未病先防,就可以避免患重病。她立志當一名中醫,管理好自己的健康,也為別人防治疾病。

學中醫,了卻了嚴利依的心願,還讓她為堂姐治好了蕁麻疹。

堂姐接連生了4個孩子,瘦得嚇人。她患上一種身體癢的怪病,晚上不能入睡,癢了3個月,嚴重影響生活,看了不少西醫,都沒辦法。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堂姐問大學畢業回到馬來西亞的嚴利依:「你能治嗎?」

嚴利依一看堂姐就是陰血虧虛的體質,「血虛生風」。嚴利依給她開了三劑藥,這是出自《重訂嚴氏濟生方》的當歸飲子。沒想到,她吃了兩劑就好了,沒有再復發,皮膚也比以前光滑了。首診告捷,對嚴利依來說,這不只是辛苦學習的認可、驗證,更重要的是增強了她學中醫的信心。

將中醫和生活相結合,從原文裡感受醫家思想

對於外籍中醫生來說,最大的挑戰是語言。嚴利依在馬來西亞學習,用的是英語,到中國完全不能會話,發條簡訊,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學醫時,弄不清古文的意思,她就不停地查字典、學語法。她說,要學好中醫,必須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從古人的智慧裡學習。

下苦功學古文,還不算最難的,最讓她犯難的,是中醫的相對枯燥。陰陽五行、溫熱寒涼、性味歸經,藏象經絡,一大堆枯燥的名詞術語,一度讓她感覺有點學不下去了。

現在香港中文大學執教的吳梓新,是嚴利依的師兄。當初,他發現了初學中醫者的嚴利依的困惑,將深奧的中醫理論和日常生活相結合,讓她產生了學習興趣。有一次,師兄問她,吃素的人為什麼需要吃薑?利依一下子就明白了:姜是溫熱的,常吃素食容易胃寒,姜能去除食物的寒性。

將中醫與生活結合起來後,嚴利依發現,中醫並不是一門枯燥的學科,學起來很有趣。同門師弟顧然及中華中醫藥學會學術部的鄧楊春,經常和她聚餐,邊享受美食邊討論中醫。有時觀點不同,大家辯論起來都顧不上吃飯。

學中醫不能死讀書,因為書上學的東西不能直接應用於臨床。到了大四,嚴利依跟著老師連暐暐在浙江省中醫院中醫內科出門診。連暐暐把她當成個零基礎的人,手把手從最基礎的技能開始教。28種脈象各有不同,弦脈如同手放在琴弦上,滑脈如同圓珠滾過。連暐暐細心地教脈法、教問診、教用藥,一點點把嚴利依引入了門。

從理論到臨床,從臨床到理論,如此反覆多次,才能悟到中醫的奧秘。本科畢業後,嚴利依繼續讀碩,導師是浙江中醫藥大學的連建偉教授。連建偉開出處方後,讓學生回去查出處、文章原意,並透過處方了解創方醫家的學術思想。有一次,他給嚴利依布置了古代名醫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湯」。查找原文之後,嚴利依明白了所謂「甘溫除大熱」即通過補益脾氣,使陰火自滅。靠著平時點滴的領悟,嚴利依邁進了中醫之門。

跟隨導師體悟中醫思維,學做人、學醫德

2014年,嚴利依成為北京中醫藥大學的一名在讀博士生,師從谷曉紅教授學習中醫臨床。

「失眠30餘年,近10年加重,吃安眠藥也睡不著。」一位患者向谷曉紅訴說痛苦的失眠經歷。谷曉紅仔細為患者把脈,詢問患者生活起居,然後讓跟師出診的嚴利依搭脈。

「腎水不足,不能上濟於心,心火無水濡養,心火上炎,不能達下,故水火不濟,心腎不交,導致心神不養。」聽了嚴利依的回答,谷曉紅微微點頭,開出了丹參、元參、遠志三味藥為主的調神藥,要求患者白天、晚上吃不同的方子。不出所料,一周過後,患者來複診說,她吃藥後睡覺踏實多了。看在眼裡,記在心上,嚴利依總結谷曉紅以調心腎治療失眠的臨床經驗,撰寫成學術論文,已被某中醫藥雜誌錄用,即將刊出。

學中醫,最難學的是中醫思維。具備良好的中醫思維,才能收穫較好的臨床療效。跟著導師谷曉紅,嚴利依逐漸去體悟中醫思維。谷曉紅問診時詢問患者職業、年齡、家庭等,不厭其煩,耐心地對病人進行心理疏導。谷曉紅為一位女患者把脈,問診大約半個小時,輕輕一句話:「有些事不要想太多。」患者忍不住失聲大哭,心結一下解開了。中醫不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而是要找到病根,心病還用心藥醫。嚴利依跟著谷曉紅出門診,學到的不只是醫術,還有做人的原則、為醫的醫德。

學好中醫需要多訪名師。每周六上午,嚴利依跟隨從業50多年的主任醫師李致重教授在北京平心堂中醫門診部出診,拓寬中醫思維,提高臨床技能。2017年伊始,學習中醫進入第十一個年頭,嚴利依更加堅信,當初的選擇是正確的。她說,中醫博大精深,學無止境,活到老,學到老。中醫藥的未來,不僅在中國,也在世界。

相關焦點

  • 讓更多的人學中醫、懂中醫、愛中醫、信中醫,孟津縣中醫院這樣做
    內容豐富、深入淺出的講解,讓枯燥乏味的學術專業知識,變得生動有趣,通俗易懂。專家們還針對學員提出的問題答疑釋惑,互動交流,現場學習氣氛濃鬱,掌聲不斷。中醫名家誨人不倦,身邊老師傳經送寶。在為期兩天的培訓中,孟津縣中醫院醫生司全偉、趙正謙、石繼峰、王一航、楊小超、習淑靜還分別以《中風的中醫保健》《泌尿繫結石《梗阻性黃疸介入治療》《肛腸疾病的認識》《冠心病健康教育》《腦卒中的預防》為題,做了精彩的講座,受到基層醫生一致好評。
  • 中醫怎麼學?那些中醫大家大多自學成才,比如他們
    中醫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雖然幾經努力,但在現代醫學面前,總是覺得心有餘而力不足。這並不是說中醫不好,而是中醫在大部分人的眼裡,更多的是用來養生,調養身體。說中醫是養生的科學,其實也並不能說是錯的。中醫和西醫治病的區別,在於兩者的理論不同。
  • 中醫也有獨孤九劍,你愛學不學!
    2019年春天,知周的想法卻發生了變化,這次的題目叫《中醫也有獨孤九劍,你愛學不學!》,箇中原委詳見後文。2018年春之《中醫也有獨孤九劍,你學嗎?》原文如下:故事的開始,令狐衝是一個雖有豪情萬丈,卻也武功平平的小字輩。億萬次的被師父嶽不群告誡,習武必須先練氣功,最高境界是以氣馭劍。不可只注重劍術,走上了邪路。
  • 學中醫該怎麼入門?
    (一)對名老中醫成才經驗的總結有人通過文獻研究法對81位名老中醫的成才經驗進行總結,發現他們具有以下共同特點:(1)學醫動機上是篤信中醫且立志明確;(2)傳承模式主要為家傳師授,輔以科班;(3)讀書學習方面是熟讀經典,博覽群書;(4)臨床實踐上勤學持恆,善悟創新;(5)治學態度秉持虛心善問,博採眾長
  • 初時,我是這樣學中醫的
    說是學醫,這個中醫該怎麼學啊?連中醫西醫的區別都沒有搞清楚。初入貴寶地,貴圈真是不好混啊!課程自然是全部要跟上進度的,但是光學課本是不夠的呀!【這裡說明一下,我是五版教材的忠實擁護者】這也一直是民間中醫攻擊學院派中醫教學的地方。只看課本,是很難進入臨床狀態的【但是說實話,現在用的方子,哪一個又不是從課本上學來的呢?】其實哪關教材事?
  • 我「害怕」學中醫的人
    學中醫的人,他們永遠感覺不知足,活到老學到老,人生永遠沒有畢業。總是忙著澆灌自己的饑渴,讓自己成為敞開的桶子,隨時準備裝入更多。因為每多學一點,就是對生命多敬畏一分。學中醫的人,血液裡充滿答案,越來越少的問題能讓他們恐懼。
  • 老外紛紛來華學中醫 中醫在國外比在中國還流行
    「你知不知道,在英國有3000個中醫門診,在美國有100多個中醫學校,中醫在國外比在中國還流行。」埃克曼在北京呆了已經一年多了,他現在學會了針灸、推拿、搭脈,知道了各個穴位的準確位置。「我的目標很明確,等學好了,就回英國開個針灸診所。」埃克曼自信地笑著說。  記者在北京中醫藥大學遇到了一個來華學中醫的印尼團,他們說學習針灸不到中國,不算真正中醫「傳人」,畢竟中國才是中醫的發祥地。
  • 明明白白學中醫|中醫是怎樣用針灸治病的(下)
    原創 醬紫蛙 科普醬紫蛙 收錄於話題#科普醬紫蛙58#明明白白學中醫10#中醫8①部位禁忌:人體有些部位不宜或者不能施行針刺,如頭頸部、胸腹部和胸背部的腧穴應當謹慎針刺,以免損傷心、肝、肺、腎及腦臟器;大血管經過的腧穴應當謹慎針刺,以免引起大的出血;重要關節部位的腧穴也應當謹慎針刺,以免影響關節活動功能。
  • 學中醫的可以開西醫診所,學西醫的開不了中醫診所。說明什麼
    在社區開設的門診當中,學中醫的可以增設西醫診療業務。而學西醫的往往只有僱用中醫才能實現這一業務。否則只能開專門的西醫門診。而即使西醫學的很精的,這些人學起來中醫都可能很難。因為西醫的學法完全是一種理工科式的學法。死記硬背的用藥標準和頻繁的臨床實踐。並在不斷的用藥偏差中,總結出更合理的用藥標準。
  • 海外富二代來學中醫,為什麼?
    他們有的是億萬富翁的富二代來學習。張院士問他們:你們那麼大的公司,那麼有錢,你是來學中醫以後開中醫診所的嗎?他們說當然不是,是來學習中國的哲學智慧,學習中醫裡邊的養生保健經驗。學習中醫對以後掌管家族產業,對一生的身體健康會有好處。可見海外精英已經明白了學習中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們為什麼要讓孩子學習中醫?只是為了讓他從事醫生職業嗎?很顯然答案是——不是。
  • 教師節感悟:學中醫要有好老師
    一直到現在,還有不少人很好奇:當初高考明明可以上北大,為何我卻放棄了,而是選擇去學中醫。答案很簡單:我也知道北大好,但北大沒有中醫系啊,我要學中醫,就不能去北大。  很多人問我,是否後悔當時的選擇。其實,我不僅不後悔,隨著對中醫學的深入了解,越發覺得我當年的選擇無比幸運且適合自己。
  • 我省五年級小學生將設中醫課 小學生為什麼要學中醫
    我省首創小學生學中醫課有何背景  記者:給小學生開中醫課,浙江是首創,這是什麼背景下的舉措?  方劍喬:其實讓小學生學中醫知識這個提議很早就出現了。2011年全國兩會上,就有政協委員提出,要把中醫藥知識,結合到中小學生課本裡去。因為中醫藥不單單是醫學知識,還有背後的文化和哲學,對培養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很有意義。
  • 為什麼您學不到真中醫
    有的人四處拜師學中醫,但始終學不到真中醫,這是為什麼呢?
  • 「鐵桿中醫」談如何讓中醫經典「活起來」
    「有好多患者已經十幾年沒有復發,我們基於中醫經典理論的分消走洩法幫他們改善了基礎體質,剷除腫瘤孳生的土壤。」 如何加強古典醫籍精華的梳理和挖掘,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這是中醫藥守正創新的關鍵課題。
  • 中醫英語|外國人和我眼中的中醫
    在開始之前,我想寫寫我眼中的中醫,和我看到老外眼中的中醫。我對中醫的最初印象是不好的。我媽媽是學中醫的,在單位做一名保健醫生。現在想起來,我的身體好估計跟我媽媽的中醫理念是密不可分,我媽媽很注意飲食,把我餵得很好,鼓勵我多運動,要我快樂開朗,現在想起來,這些都是保持健康的最有效辦法。·德國·一次偶然機會,認識了幾個來自德國的大學生,我問他們來中國是幹嘛的?
  • 中醫分三品,為什麼說真正的中醫一定在民間?
    這些人正在系統地摧毀中醫,讓中醫的名聲掃地;他們對中醫的破壞比整個西醫系統要強得多,他們會讓真正的中醫徹底地絕滅,讓百姓們對中醫徹底地喪失信心。最可悲的是,這些庸醫都持有國家的執照,代表中國「最正宗的中醫」。中國現在的所謂「中醫」,基本上就是中醫的掘墓人,他們根本就不懂中醫,也不懂西醫。他們就是這個教育體系培養出來的怪物。
  • 李鳳軍:創造愛中醫直播群,普及中醫養生文化精髓!
    李鳳軍,吉林省中醫藥健康產業協會副會長、中醫養生研究專家,也是愛中醫群的主講人,他希望中醫的思維方式被更多的人應用,讓養生方式更健康更容易。李教授熱愛社會,熱愛中醫,弘願以有限的自我去捍衛無限
  • 《讀成語學中醫1》|學成語知中醫,長智慧更健康
    (翻拍於新書插頁)《讀成語 學中醫1》從成語典故與中醫的淵源關係上,遴選了一批故事性強又有啟發意義的成語,以成語講中醫,以中醫講故事,以故事講文化,以文化講歷史,以歷史講盛衰興替……該書語言輕鬆活潑,詼諧幽默
  • 外國醫生來中國學中醫
    「美國醫生及醫學生對中醫的認識還停留在很初級的階段,他們只能接觸和了解到針灸以及一些簡單的操作,對針灸起效背後的中醫理論支撐,以及中藥等應用更廣泛的療法知之甚少。」第一次給美國醫學生上課的情形讓趙靜記憶猶新,「我當時給他們介紹了中醫基本情況和現代研究進展,主要是想向他們展示古老中醫與時俱進的一面。
  • 零基礎學中醫,這樣學最快!
    理論是學中醫的指路明燈,如果你不懂中醫是誰,學中醫就象在黑暗的迷宮中摸索,付出很多,回報很少;臨床是驗證理論的不二法門,如果你沒有大量臨床,學的理論再多也沒有用,特別是在現在中醫教材不斷西化的情況下,你根本不知道它是否正確,學了錯的理論,即使你學一輩子,也學不好中醫。因此,要想學中醫事半功倍,就必須理論和臨床一塊學,兩者相互印證,才能夠讓你學中醫超快。醫易同源,醫理即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