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雪顏攝
開欄的話
近年來,中醫藥走出去步伐愈加穩健,也吸引全世界眾多人士愛上了中醫,其中不少人更是來到中國學習中醫,並且在學成之後用中醫為社會、為大眾提供服務,中醫藥的影響力進一步擴散。本版今天開始推出系列報導,請幾位與中醫結緣的外國朋友講講他們的故事,聊聊他們眼中的中醫。
學中醫,對於中國人也非易事,對於外國人更是犯難。
2006年高中畢業後,19歲的馬來西亞女孩嚴利依隻身一人,漂洋過海來到中國,開啟中醫學習之旅。
她是第五代在當地出生的華人,只學過有限的中文。10年磨一劍,學古漢語,研究中醫經典,跟師出診,拜師學藝,她如今是北京中醫藥大學2014級博士生,能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把脈、針灸、開方,中醫功夫樣樣能上手。「中醫藥的魅力和中國的文化,一直吸引著我。中醫的根在中國,必須到發源地學中醫。」她說。
身為早產兒的她,體質因中醫好了起來
說起為何學中醫,嚴利依回憶起一個揮之不去的心結。她是一個早產兒,提早3周出生,在溫箱裡吸氧兩天,才活了下來。利依幼時體質特別差,經常生病,反覆出現呼吸道感染、發燒等。她成了個藥罐子,動不動就吃藥,吃西藥還總冒冷汗。正在無計可施的時候,媽媽找來中醫治療。老中醫讓利依用黨參、紅棗當水飲,每隔一日喝一次,持續地喝了兩年。神奇的是,她的體質好了起來,很少生病,在流感季節也不易被感染。
中醫的種子,在嚴利依幼小的心靈中紮根。堅定地學中醫,卻是由於外婆中風。外婆經常心疼,還有一些其他的不舒服症狀。家人沒一個人有學醫背景,對這些小症狀沒重視,覺得沒啥事。有一天,外婆突然中風,導致半身不遂,家人非常傷心。嚴利依說,疾病是慢慢累積起來的,未病先防,就可以避免患重病。她立志當一名中醫,管理好自己的健康,也為別人防治疾病。
學中醫,了卻了嚴利依的心願,還讓她為堂姐治好了蕁麻疹。
堂姐接連生了4個孩子,瘦得嚇人。她患上一種身體癢的怪病,晚上不能入睡,癢了3個月,嚴重影響生活,看了不少西醫,都沒辦法。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堂姐問大學畢業回到馬來西亞的嚴利依:「你能治嗎?」
嚴利依一看堂姐就是陰血虧虛的體質,「血虛生風」。嚴利依給她開了三劑藥,這是出自《重訂嚴氏濟生方》的當歸飲子。沒想到,她吃了兩劑就好了,沒有再復發,皮膚也比以前光滑了。首診告捷,對嚴利依來說,這不只是辛苦學習的認可、驗證,更重要的是增強了她學中醫的信心。
將中醫和生活相結合,從原文裡感受醫家思想
對於外籍中醫生來說,最大的挑戰是語言。嚴利依在馬來西亞學習,用的是英語,到中國完全不能會話,發條簡訊,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學醫時,弄不清古文的意思,她就不停地查字典、學語法。她說,要學好中醫,必須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從古人的智慧裡學習。
下苦功學古文,還不算最難的,最讓她犯難的,是中醫的相對枯燥。陰陽五行、溫熱寒涼、性味歸經,藏象經絡,一大堆枯燥的名詞術語,一度讓她感覺有點學不下去了。
現在香港中文大學執教的吳梓新,是嚴利依的師兄。當初,他發現了初學中醫者的嚴利依的困惑,將深奧的中醫理論和日常生活相結合,讓她產生了學習興趣。有一次,師兄問她,吃素的人為什麼需要吃薑?利依一下子就明白了:姜是溫熱的,常吃素食容易胃寒,姜能去除食物的寒性。
將中醫與生活結合起來後,嚴利依發現,中醫並不是一門枯燥的學科,學起來很有趣。同門師弟顧然及中華中醫藥學會學術部的鄧楊春,經常和她聚餐,邊享受美食邊討論中醫。有時觀點不同,大家辯論起來都顧不上吃飯。
學中醫不能死讀書,因為書上學的東西不能直接應用於臨床。到了大四,嚴利依跟著老師連暐暐在浙江省中醫院中醫內科出門診。連暐暐把她當成個零基礎的人,手把手從最基礎的技能開始教。28種脈象各有不同,弦脈如同手放在琴弦上,滑脈如同圓珠滾過。連暐暐細心地教脈法、教問診、教用藥,一點點把嚴利依引入了門。
從理論到臨床,從臨床到理論,如此反覆多次,才能悟到中醫的奧秘。本科畢業後,嚴利依繼續讀碩,導師是浙江中醫藥大學的連建偉教授。連建偉開出處方後,讓學生回去查出處、文章原意,並透過處方了解創方醫家的學術思想。有一次,他給嚴利依布置了古代名醫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湯」。查找原文之後,嚴利依明白了所謂「甘溫除大熱」即通過補益脾氣,使陰火自滅。靠著平時點滴的領悟,嚴利依邁進了中醫之門。
跟隨導師體悟中醫思維,學做人、學醫德
2014年,嚴利依成為北京中醫藥大學的一名在讀博士生,師從谷曉紅教授學習中醫臨床。
「失眠30餘年,近10年加重,吃安眠藥也睡不著。」一位患者向谷曉紅訴說痛苦的失眠經歷。谷曉紅仔細為患者把脈,詢問患者生活起居,然後讓跟師出診的嚴利依搭脈。
「腎水不足,不能上濟於心,心火無水濡養,心火上炎,不能達下,故水火不濟,心腎不交,導致心神不養。」聽了嚴利依的回答,谷曉紅微微點頭,開出了丹參、元參、遠志三味藥為主的調神藥,要求患者白天、晚上吃不同的方子。不出所料,一周過後,患者來複診說,她吃藥後睡覺踏實多了。看在眼裡,記在心上,嚴利依總結谷曉紅以調心腎治療失眠的臨床經驗,撰寫成學術論文,已被某中醫藥雜誌錄用,即將刊出。
學中醫,最難學的是中醫思維。具備良好的中醫思維,才能收穫較好的臨床療效。跟著導師谷曉紅,嚴利依逐漸去體悟中醫思維。谷曉紅問診時詢問患者職業、年齡、家庭等,不厭其煩,耐心地對病人進行心理疏導。谷曉紅為一位女患者把脈,問診大約半個小時,輕輕一句話:「有些事不要想太多。」患者忍不住失聲大哭,心結一下解開了。中醫不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而是要找到病根,心病還用心藥醫。嚴利依跟著谷曉紅出門診,學到的不只是醫術,還有做人的原則、為醫的醫德。
學好中醫需要多訪名師。每周六上午,嚴利依跟隨從業50多年的主任醫師李致重教授在北京平心堂中醫門診部出診,拓寬中醫思維,提高臨床技能。2017年伊始,學習中醫進入第十一個年頭,嚴利依更加堅信,當初的選擇是正確的。她說,中醫博大精深,學無止境,活到老,學到老。中醫藥的未來,不僅在中國,也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