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清晨,溫暖的陽光照進門診室,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以下簡稱「廣醫三院」)中醫科主任馮崇廉甫一出現,早早等候的患者就圍了上來。「早上好!」馮崇廉微笑著跟他的患者打著招呼,患者也緩釋焦慮,平靜地述說病情。這天上午的看診,從上午8時一直持續到下午2時許,送走最後一位患者,馮崇廉連午飯都沒來得及吃。但他依然臉上含笑地說,今天特高興,20多位腫瘤切除術後出現不適的患者,經他調理,都有明顯好轉,沒有出現腫瘤復發。「有好多患者已經十幾年沒有復發,我們基於中醫經典理論的分消走洩法幫他們改善了基礎體質,剷除腫瘤孳生的土壤。」
如何加強古典醫籍精華的梳理和挖掘,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這是中醫藥守正創新的關鍵課題。馮崇廉師從國醫大師、中醫泰鬥鄧鐵濤,從事中醫臨床與教學工作30多年,注重運用中醫思維進行臨床指導,善於辨證使用經方治療疑難雜症,曾獲「廣東省名中醫」「全國百名傑出青年中醫」「南粵最美中醫」等稱號。
跟師鄧老入門中醫 悟經典終成「鐵桿中醫」
「我曾祖父是中醫,算是有些醫緣,但學中醫純屬偶然。我高考的分數不錯,當時希望能去重點大學讀理科專業,結果被中醫學院錄取。後來想,既然學了就要學好,就試著報考『杏林北鬥』鄧鐵濤教授的研究生。」憑藉著紮實的學術功底,馮崇廉一考即中,鄧鐵濤教授成為真正引他走入中醫門的老師。
馮崇廉說,鄧老對學生有個要求,就是一定要跟他出診,手把手地教。馮崇廉從頭到尾地跟診學習,一個細節也不落下,潛移默化中對中醫越來越感興趣。
「鄧老說,中醫自信來自臨床。」馮崇廉回憶道,他讀研究生的第一年回海南老家,有位年輕小夥在水井旁暈倒,大家都很慌張。他跟著鄧老出診時常見這種情形,心裡不慌,就走上前去,鎮靜地摸脈、看舌,判斷是中暑,開了一副根據甘露消毒丹加減的方子。兩劑下來,小夥子就退燒了,很快又活蹦亂跳起來。「中醫學好了,還真是管用。」馮崇廉心想。自此,「鐵桿中醫」的種子在他心裡深深紮根。
在馮崇廉看來,師從鄧老只是入門,獲得正高職稱之後的重溫經典,才讓他領悟到中醫的精髓,治療疑難雜症時觸類旁通。自2005年以來,他先後考取「廣州市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廣東省中醫名醫培養項目」及「國家第三批優秀中醫人才研修項目」。通過為期約九年的經典班學習,馮崇廉重溫《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易經》等相關典籍,中醫理論和臨床水平突飛猛進,以往不能解決的臨床難題逐步破解,進一步堅定了「鐵桿中醫」的信念。
結合嶺南特點辨證施治 先看人後看病
從地鐵口出來,沿著多寶路西行,一路上能遇到幾幢清末民初的舊民居建築,趟櫳門、灰磚牆,勾勒著西關舊貌,廣醫三院的中醫科深藏於此,來此看病的多是嶺南居民,附近的老廣尤其喜歡找馮崇廉診治。
「用了馮主任的藥,兩劑之後就很有效。這些天老公腸胃不好,今天也拉他一起來看看。」家住荔灣區的黎姐前幾個月反覆胸悶、心悸失眠、頭暈噁心,經馮崇廉診斷,認為是痰火擾心,用溫膽湯加減調理,通陽洩濁,滌痰開結,症狀明顯減緩。
把脈、看舌,問起居飲食,「胃口怎麼樣,睡眠呢,有沒有夜尿,心情好不好?」馮崇廉看診以整體觀為指導,臨證注意因時因地因人制宜。他認為,臟腑之間相互聯繫,處理複雜臨床問題要面對的是生病的人,而不是人的病,重視扶正祛邪。
結合嶺南溼熱之地民眾的體質、飲食嗜好、居住環境、工作性質等,馮崇廉用藥一般輕靈。他說,現在物質生活富足、衣食溫飽無憂,老百姓的生活條件可比古代富人階層,體質上多偏重於形盛而氣虛;飲食嗜好結構改變,缺少適當運動,高脂血症、動脈硬化、糖尿病等所謂「富貴病」發病率上升;工作壓力大,思慮煩勞過度,不能淡泊靜以養精神而固精氣,出現疲勞症候群。這些致病因素都屬於中醫所說的「內因」,以虛證為主,應注重培補精血以扶正氣。馮崇廉推崇清朝醫學家葉天士的觀點,治療雜病用藥宜輕靈柔潤。
馮崇廉(左)為患者把脈。李玉靈 攝
繼承不泥古 帶徒弟注重中醫思維
身穿卡其色便服,左手持話筒,講到重點處,右手示意、比劃,聲音洪亮,直抵階梯教室最後一排的學生。「都是治拉肚子,什麼時候用葛根芩連湯,什麼時候用桂枝人參湯,要注意看症狀,仲景沒講的,自己要去思考。」站在廣州醫科大學的講臺上,馮崇廉授課興致盎然。剛剛離開診室,一路匆匆,趕來上課,他毫無倦意。
馮崇廉很喜歡跟學生交流,給他們解疑釋惑,但他認為學中醫僅靠大學的中醫課程是遠遠不夠的。「蓋樓要打地基,中醫的地基是文化基礎課,包括《周易》『河圖洛書』『五運六氣』等等,沒有這些基礎,理解不了方書的精髓。」
熟讀經典之後,還要用於臨床,融會貫通。梁偉豪跟師馮崇廉學習已經1年多,他原本是電子專業本科畢業生,出於對中醫的濃厚興趣,進入廣東中醫師承教育研究中心學習。讀經方時他常有很多困惑,跟著老師做臨床之後,才理解透徹。梁偉豪說:「在《傷寒論》裡面有一條方,叫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條文是: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當時我看著,迷迷糊糊的,不知道這條方要怎麼用,跟馮主任出門診之後,才知道這個方治療的是『柴胡人』。用這條方的人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徵,很多時候比較焦慮,睡眠不好,時而胸悶心悸。在看過實際的患者之後,又了解到馮主任如何運用這條方,我腦子裡就清晰多了。」
讓梁偉豪最佩服的是,馮主任擅用經典名方化裁,解決臨床疑難雜症。馮崇廉用小柴胡湯方治病,對仲景方適應證有所發揮,其處方多用柴胡、黃芩、黨參、半夏、甘草和解少陽為主藥的基礎上隨證化裁,「宗仲景法而不泥其方」。運用「和法」,不拘一格,寒溫互用,補瀉兼施,拆解小柴胡湯方,方方切用,尤其治療月經不調、抗精抗體陽性不孕、反覆發作痤瘡等,療效比較明顯。有一位27歲的女患者,結婚3年多,一直懷不上寶寶。來看診時面色暗滯、精神抑鬱,腰骶部自覺發冷隱痛,檢查顯示抗精子抗體呈陽性,並有盆腔炎。馮崇廉以小柴胡湯加減運用,調理3個月後,患者成功懷孕,之後生下一名健康的男孩。患者一家對馮崇廉很是感激。
學中醫,最難也最重要的是培養中醫思維。幾千年來,以師帶徒的人才培養模式可能更適合接近「個人知識」的中醫傳承。馮崇廉認為,師承教育與院校教育最大的區別在於,注重經典學習、臨床跟師。學生在老師與病人的交流、開方、治療中學習,琢磨老師的思路,經過一段較長的時間,才能將老師的學術思想化為自己的本領。他經常跟學生說,「當醫生要麼學好,要麼不學。對醫生的要求是零差錯。庸醫不僅害人,還會讓人們對中醫這門學科喪失信心。讀經典、做臨床、跟名師,才能成為一名好中醫。」
來源:廣東衛生健康委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