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不泥古!「鐵桿中醫」談如何讓中醫經典「活起來」

2020-12-22 騰訊網

11月11日清晨,溫暖的陽光照進門診室,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以下簡稱「廣醫三院」)中醫科主任馮崇廉甫一出現,早早等候的患者就圍了上來。「早上好!」馮崇廉微笑著跟他的患者打著招呼,患者也緩釋焦慮,平靜地述說病情。這天上午的看診,從上午8時一直持續到下午2時許,送走最後一位患者,馮崇廉連午飯都沒來得及吃。但他依然臉上含笑地說,今天特高興,20多位腫瘤切除術後出現不適的患者,經他調理,都有明顯好轉,沒有出現腫瘤復發。「有好多患者已經十幾年沒有復發,我們基於中醫經典理論的分消走洩法幫他們改善了基礎體質,剷除腫瘤孳生的土壤。」

如何加強古典醫籍精華的梳理和挖掘,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這是中醫藥守正創新的關鍵課題。馮崇廉師從國醫大師、中醫泰鬥鄧鐵濤,從事中醫臨床與教學工作30多年,注重運用中醫思維進行臨床指導,善於辨證使用經方治療疑難雜症,曾獲「廣東省名中醫」「全國百名傑出青年中醫」「南粵最美中醫」等稱號。

跟師鄧老入門中醫 悟經典終成「鐵桿中醫」

「我曾祖父是中醫,算是有些醫緣,但學中醫純屬偶然。我高考的分數不錯,當時希望能去重點大學讀理科專業,結果被中醫學院錄取。後來想,既然學了就要學好,就試著報考『杏林北鬥』鄧鐵濤教授的研究生。」憑藉著紮實的學術功底,馮崇廉一考即中,鄧鐵濤教授成為真正引他走入中醫門的老師。

馮崇廉說,鄧老對學生有個要求,就是一定要跟他出診,手把手地教。馮崇廉從頭到尾地跟診學習,一個細節也不落下,潛移默化中對中醫越來越感興趣。

「鄧老說,中醫自信來自臨床。」馮崇廉回憶道,他讀研究生的第一年回海南老家,有位年輕小夥在水井旁暈倒,大家都很慌張。他跟著鄧老出診時常見這種情形,心裡不慌,就走上前去,鎮靜地摸脈、看舌,判斷是中暑,開了一副根據甘露消毒丹加減的方子。兩劑下來,小夥子就退燒了,很快又活蹦亂跳起來。「中醫學好了,還真是管用。」馮崇廉心想。自此,「鐵桿中醫」的種子在他心裡深深紮根。

在馮崇廉看來,師從鄧老只是入門,獲得正高職稱之後的重溫經典,才讓他領悟到中醫的精髓,治療疑難雜症時觸類旁通。自2005年以來,他先後考取「廣州市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廣東省中醫名醫培養項目」及「國家第三批優秀中醫人才研修項目」。通過為期約九年的經典班學習,馮崇廉重溫《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易經》等相關典籍,中醫理論和臨床水平突飛猛進,以往不能解決的臨床難題逐步破解,進一步堅定了「鐵桿中醫」的信念。

結合嶺南特點辨證施治 先看人後看病

從地鐵口出來,沿著多寶路西行,一路上能遇到幾幢清末民初的舊民居建築,趟櫳門、灰磚牆,勾勒著西關舊貌,廣醫三院的中醫科深藏於此,來此看病的多是嶺南居民,附近的老廣尤其喜歡找馮崇廉診治。

「用了馮主任的藥,兩劑之後就很有效。這些天老公腸胃不好,今天也拉他一起來看看。」家住荔灣區的黎姐前幾個月反覆胸悶、心悸失眠、頭暈噁心,經馮崇廉診斷,認為是痰火擾心,用溫膽湯加減調理,通陽洩濁,滌痰開結,症狀明顯減緩。

把脈、看舌,問起居飲食,「胃口怎麼樣,睡眠呢,有沒有夜尿,心情好不好?」馮崇廉看診以整體觀為指導,臨證注意因時因地因人制宜。他認為,臟腑之間相互聯繫,處理複雜臨床問題要面對的是生病的人,而不是人的病,重視扶正祛邪。

結合嶺南溼熱之地民眾的體質、飲食嗜好、居住環境、工作性質等,馮崇廉用藥一般輕靈。他說,現在物質生活富足、衣食溫飽無憂,老百姓的生活條件可比古代富人階層,體質上多偏重於形盛而氣虛;飲食嗜好結構改變,缺少適當運動,高脂血症、動脈硬化、糖尿病等所謂「富貴病」發病率上升;工作壓力大,思慮煩勞過度,不能淡泊靜以養精神而固精氣,出現疲勞症候群。這些致病因素都屬於中醫所說的「內因」,以虛證為主,應注重培補精血以扶正氣。馮崇廉推崇清朝醫學家葉天士的觀點,治療雜病用藥宜輕靈柔潤。

馮崇廉(左)為患者把脈。李玉靈 攝

繼承不泥古 帶徒弟注重中醫思維

身穿卡其色便服,左手持話筒,講到重點處,右手示意、比劃,聲音洪亮,直抵階梯教室最後一排的學生。「都是治拉肚子,什麼時候用葛根芩連湯,什麼時候用桂枝人參湯,要注意看症狀,仲景沒講的,自己要去思考。」站在廣州醫科大學的講臺上,馮崇廉授課興致盎然。剛剛離開診室,一路匆匆,趕來上課,他毫無倦意。

馮崇廉很喜歡跟學生交流,給他們解疑釋惑,但他認為學中醫僅靠大學的中醫課程是遠遠不夠的。「蓋樓要打地基,中醫的地基是文化基礎課,包括《周易》『河圖洛書』『五運六氣』等等,沒有這些基礎,理解不了方書的精髓。」

熟讀經典之後,還要用於臨床,融會貫通。梁偉豪跟師馮崇廉學習已經1年多,他原本是電子專業本科畢業生,出於對中醫的濃厚興趣,進入廣東中醫師承教育研究中心學習。讀經方時他常有很多困惑,跟著老師做臨床之後,才理解透徹。梁偉豪說:「在《傷寒論》裡面有一條方,叫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條文是: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當時我看著,迷迷糊糊的,不知道這條方要怎麼用,跟馮主任出門診之後,才知道這個方治療的是『柴胡人』。用這條方的人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徵,很多時候比較焦慮,睡眠不好,時而胸悶心悸。在看過實際的患者之後,又了解到馮主任如何運用這條方,我腦子裡就清晰多了。」

讓梁偉豪最佩服的是,馮主任擅用經典名方化裁,解決臨床疑難雜症。馮崇廉用小柴胡湯方治病,對仲景方適應證有所發揮,其處方多用柴胡、黃芩、黨參、半夏、甘草和解少陽為主藥的基礎上隨證化裁,「宗仲景法而不泥其方」。運用「和法」,不拘一格,寒溫互用,補瀉兼施,拆解小柴胡湯方,方方切用,尤其治療月經不調、抗精抗體陽性不孕、反覆發作痤瘡等,療效比較明顯。有一位27歲的女患者,結婚3年多,一直懷不上寶寶。來看診時面色暗滯、精神抑鬱,腰骶部自覺發冷隱痛,檢查顯示抗精子抗體呈陽性,並有盆腔炎。馮崇廉以小柴胡湯加減運用,調理3個月後,患者成功懷孕,之後生下一名健康的男孩。患者一家對馮崇廉很是感激。

學中醫,最難也最重要的是培養中醫思維。幾千年來,以師帶徒的人才培養模式可能更適合接近「個人知識」的中醫傳承。馮崇廉認為,師承教育與院校教育最大的區別在於,注重經典學習、臨床跟師。學生在老師與病人的交流、開方、治療中學習,琢磨老師的思路,經過一段較長的時間,才能將老師的學術思想化為自己的本領。他經常跟學生說,「當醫生要麼學好,要麼不學。對醫生的要求是零差錯。庸醫不僅害人,還會讓人們對中醫這門學科喪失信心。讀經典、做臨床、跟名師,才能成為一名好中醫。」

來源:廣東衛生健康委官方

相關焦點

  • 國醫大師徐經世:急需培養能運用中醫思維的傳承人
    中醫古籍文獻是以古文字寫成的,和現代白話文差距較大,又經過流傳輾轉,版本繁雜,字詞缺錯,詮釋者多。如果沒有一定的古文知識,古籍文獻就不易讀懂;讀懂了,也難於讀深。古今精於醫者,無不文理精通。文是基礎,醫是樓,文理不通則醫理難明,學好古文當是學好中醫的基本功之一。而有些人連《本草綱目》的序言都無法讀懂,焉能學好經典浩瀚的中醫!經典關。
  • 鐵桿中醫,鐵桿活法!藥方如劍戟,向著新冠刺去!
    中醫八法: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其中「和法」和解疏滯,常用於治療輕症、緩症,王晞星不甘心,潛心研究,綜合辨證,他的「和法」可用於治療重症和疑難雜症。王晞星有個比喻:「就像兩軍對壘,我不一定要消滅你,而是提高自己的戰鬥力,達到一個新的力量平衡。」鐵桿中醫冬瓜子:味甘,性涼。
  • 市中醫醫院舉辦中醫經典大講堂
    本報訊(聊城日報全媒體記者 鞠聖嬌通訊員王菲菲)為慶祝第二屆「中國醫師節」,貫徹實施傳承經典著作、經典方劑和經驗心得的「三經傳承」戰略,聊城市中醫醫院將8月定為「中醫經典學習月」。近日,醫院醫務科誠邀山東省中醫院中醫經典科主任丁元慶教授來院成功舉辦了「中醫經典大講堂」,近200名臨床科室主任、醫師以及住培醫師、基層醫療機構中青年骨幹醫師參加,會場座無虛席,學習氛圍濃厚。  丁元慶,山東中醫藥大學教授,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全國第六批、山東省第五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齊魯傷寒流派第三代代表性傳承人,山東省名中醫藥專家。
  • 青託成長故事(十四)陶益:繼承不泥古, 創新不離宗
    青託成長故事(十四)陶益:繼承不泥古, 創新不離宗 2020-08-03 20: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作為中醫人,我們應向張錫純學點什麼?
    張氏錫純(1860~1933年)一生熟諳經典、勤於臨床、發遑古義、創立新說,他的精神、思想、學識、著作和成就,經過近百年的歷史淘洗,仍浮光耀金,影響之大,至今尚無來者。今天,探討中醫的繼承與創新問題,張氏作為近代「醫界群推第一人」,我們應向他學點什麼呢?繼承是離不開讀書的,然「學而不思則罔」,博覽還應善思。
  • 錢學森談中醫:中醫是頂級的生命科學!
    (錢學森《對人體科學研究的幾點認識》——《中國人體科學》1991,1卷2期53頁)7、西醫中的人知識面不廣,尤其對今天人體科學的新發現不慎了了,而新的發現卻說明經典西醫理論局限性太大,好多現象講不清。所以國外醫學家倒反而對中醫理論很感興趣。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啟發誘導這些西醫論者認識今天人體科學的實際;中醫講究意識、情緒的重要性,這又是西醫論者的大忌!
  • 邢斌:當代中醫,既有發展,也有倒退
    第二, 中醫在近現代,乃至當代有沒有發展?第三,以及第四,中醫在當前、今後還需不需要發展?如果需要發展,怎麼發展,向著什麼目標發展?對第一個問題的回答,可能會有兩種答案:一是認為,中醫以內經、傷寒、金匱、本經為經典,後世中醫不過是注經而已,中醫在古代就是一個面目的,甚至還會認為後世中醫在倒退。
  • 流傳千年的古中醫碾藥文化
    在古代沒有現在的高科技,古人中醫碾碎草藥需要嘴嚼石頭砸爛,很是費勁,還容易出事故中藥毒。非常不安全。據說據說還有一個動人的小故事。中藥鋪製藥的藥碾子,學名惠夷槽,據傳與華佗行醫有關。 有一姓王鐵匠,無兒無女,開了個小鐵匠鋪,靠打制農具 為生。
  • 26支隊伍130位中醫人同場競技!2020福建省中醫經典知識大賽開賽
    ▲省衛健委中醫處處長錢新春(左1)、四級調研員張錦豐(左2)、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人民醫院副院長肖紹堅(右1)巡視考場福建省衛健委中醫處錢新春處長表示:「中醫藥學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生命科學,其科學性主要體現在中醫「四大經典」之中,即指導中醫理論的《黃帝內經》;開創六經辨證理論體系,
  • 劉力紅|談中醫離不開中國文化,而中醫恰如中國文化的縮影
    ▪ 為什麼說中醫是通業,不是專業,每個人都應該學點中醫?▪ 小白學中醫,該從哪下手?如何才能少走彎路?▪  陰陽、術數、五行……這些詞聽起來這麼玄,到底是在講什麼?▪  劉力紅老師在三和書院的10次大課,好想知道都講了些什麼?
  • 他們為何愛中醫①:中醫 學起來很有趣
    10年磨一劍,學古漢語,研究中醫經典,跟師出診,拜師學藝,她如今是北京中醫藥大學2014級博士生,能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把脈、針灸、開方,中醫功夫樣樣能上手。「中醫藥的魅力和中國的文化,一直吸引著我。中醫的根在中國,必須到發源地學中醫。」她說。
  • 山西百年中藥老字號傳承中醫經典
    其中,山西百年中藥老字號廣譽遠積極傳承中醫經典,弘揚國粹文化。 炮製定坤丹和龜齡集等藥物所需的部分藥材。楊靜 攝  21日,「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第十二屆全國網絡媒體山西行」70餘名記者來到山西太谷廣譽遠國藥有限公司(山西中藥廠),實地探訪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龜齡集和定坤丹的製作技藝。
  • 運城市中醫藥研究院院長 柴巍--讓中醫科研插上騰飛的翅膀--山西...
    「在中醫上要有所建樹,必須耐得住性子、沉得下心。」柴巍特別注重傳統知識學習,提升理論素養,夯實中醫基礎。他在學習中始終做到舉一反三,力求創新發揮。2007年《中國中醫藥報》發表他的《師承學習的四點體會》,介紹了他從2003年開始,繼承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主任醫師柴瑞靄學術經驗的勤讀、勤問、勤悟、勤總結「四勤」方法。五年間,他撰寫臨床治療筆記六十餘本。
  • 一代宗師《中醫特色流派》欄目組拜訪婦科名醫肖承悰
    一代宗師《中醫特色流派》欄目組拜訪婦科名醫肖承悰2020年7月30日,北京夏日正濃,一代宗師《中醫特色流派》欄目組懷著無比敬仰的心情,走進北京鼓樓中醫院,尋訪「京城四大名醫之首蕭龍友之嫡孫女及學術經驗傳承人、燕京流派主要傳承人」肖承悰的醫者人生。
  • 中醫婦科名家餘芙蓉:應手輒效,名噪武漢
    涉醫五十多年來,潛心經典,勤於實踐;注重辨證,突出療效。在學術上又不囿於某一家一派,而是竭力追求醫者的最高境界:圓機活法。而尤為可貴的是,他畢生追求師古而不泥古,在立足傳承精華的同時守正創新,博採眾家、通而後達,在中醫婦科上形成了獨特的、有創見的學術風格和臨床體系,取精用宏,辨證獨到,應手輒效,名躁武漢。
  • 怎樣學中醫才能少走彎路 | 學習中醫的次第
    ▽這裡得先說清楚,學醫不從四大經典入手,不等於說,學醫不該學四大經典。要說經典,我的經典情結更重,這不,除中醫經典常溫,我甚至連經典中的經典——《易經》都援入了中醫,並作了較為系統的整理與普及,在高校正式開了好些年課。
  • 中醫治病原則
    中醫治病原則鐵桿中醫張林軍轉載▼標籤:北京同仁堂 仲景學說 肝膽胃腸疾病 疑難病專家 大醫精誠分類:博主論醫中醫治病原則治外感如將,兵貴神速,機圓法活,去邪務盡,善後務細,蓋早平一日,則人少受一日害;治內傷如相,坐鎮從容,神機默運,無功可言,無德可見,而人登壽域。
  • 三年制經典中醫 | 我們在等待這樣的你
    這個過程好似穿越於無徑之林,行走在無人之岸,中醫的傳承任重道遠,我們這群從三年制經典中醫和傳統武術學習成長起來的人,只想認真做好「經典中醫傳承」這件事兒,同心共力,和睦樂行。今年疫情的原因,讓更多人意識到學習中醫的好處首先是遇事不慌,遇病不亂。
  • 固生堂中醫:助力黃煌經方論壇落地南沙,持續傳承中醫經典
    會議上,廣東省名中醫李賽美教授分享了經方治療糖尿病的幾點經驗:糖高不離火,降糖不遠寒。降糖離不開苦寒藥,醫生在為患者降糖的同時,還要關注如何不損傷患者正氣。同時,糖尿病也是一個虛損而生實邪的疾病,在診治過程中,要牢記扶正護脾腎。加之,糖尿病併發症的病理基礎多為血瘀,因此,醫生在為患者調理疾患時,也要多加注意,保持氣血流通。
  • 繼承中醫傳統師承方式 健全中醫人才培養機制
    為滿足深圳市民的中醫醫療需求,提高中醫醫療服務水平,近年來,寶安區進一步加快轄區中醫藥事業發展,以寶安中醫院(集團)為龍頭,加速打造「中醫藥創新之都」。 中醫的發展,人才傳承是關鍵。尤其是「師帶徒」,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醫的傳統傳承方式,也是繼承名老中醫衣缽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