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託成長故事(十四)陶益:繼承不泥古, 創新不離宗

2020-12-23 澎湃新聞

青託成長故事(十四)陶益:繼承不泥古, 創新不離宗

2020-08-03 20: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繼承不泥古, 創新不離宗

陶益

2017年,我有幸在原工作單位南京中醫藥大學獲得中華中醫藥學會的人才託舉工程項目B類資助,結果既出乎意料,也在意料之中。在浙江大學碩博連讀期間,我的主攻方向是基於化學生物學的中藥藥效物質基礎研究,使用的是色譜質譜聯用等現代儀器分析技術。2013年到南京中醫藥大學工作,主攻方向轉為中藥炮製學,可謂是半路出家。儘管沒有中藥炮製學基礎,通過多年來融入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炮製團隊,我慢慢地體會到炮製的重要性,慢慢地入了炮製的門,這裡要感謝原工作單位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炮製團隊為我提供的優質實驗條件和專業指導。

中藥炮製是一門最能反映中醫藥特色的學科,是一門與中藥的四氣五味、升降沉浮、歸經、毒性等密切相關的學科,是一門服務於中藥臨床製劑、調劑需要的學科。作為一門古老的學科,中藥炮製之根在化學物質基礎的轉變,通過將我所掌握的現代化儀器分析分離技術與中藥炮製理論結合,就能很好地解釋為什麼要炮製的問題?老子說:有道無術,術尚可求也,有術無道,止於術。莊子說:以道馭術,術必成,離道之術,術必衰。傳統的中藥炮製理論就是「道」,而現代分析技術就是「術」,先繼承「道」後創新「術」,這就是我在南京中醫藥大學領悟的科研之道。

一、用現代分析技術揭示傳統中藥酒制和鹽制理論的內涵

選擇「酒制增效」和「鹽制入腎」的傳統炮製理論以及酒續斷和鹽牛膝為研究對象,從炮製前後作用部位的改變有其相應物質基礎改變的思路出發,通過化學、藥效學和藥動學相結合的評價體系進行對比研究,闡明上述傳統炮製理論的科學性和可行性,以及臨床應用相關炮製品產生相應療效的可靠性,為臨床應用和組方配伍提供科學理論依據,並能夠在現代科學的框架下創新相關的理論。

二、用現代高清4K影像技術記錄傳統炮製技藝

參與中藥炮製技術傳承基地南京基地的炮製紀錄片建設,通過與專業的影視傳媒公司合作,去全國炮製傳承基地拍攝傳統炮製技藝,包括採訪中國中醫研究院王孝濤教授;河南禹州老藥工朱清山九蒸九曬熟地黃、百刀檳榔;山東青州老藥工姜寶生傳統炮製荷葉炭;四川成都資陽輔正藥業老藥工孫繼林古法炮製六神曲;四川成都胡昌江教授炮製酒大黃;西藏八珍八鐵的炮製等。通過實地採訪拍攝,讓我深刻理解了炮製中蘊含著很多隱性知識,需要我們去繼承和發展。

三、通過學術論壇報告進行交流,集思廣益

參加了中華中醫藥學會製藥工程分會、炮製分會和世界中醫藥聯合會中藥飲片質量分會的年會,並在會議上做「牛膝鹽制入腎機理研究」、「基於斑馬魚模型的牛膝鹽制增效機理」等報告。通過聆聽專家的意見,讓我能夠從不同維度考慮問題,這對我的炮製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青託項目增強了我對炮製理論研究的信心,拓寬了我的視野,為我提供了一個大的交流平臺,讓我能夠發現自己的不足,不斷改進,在中藥炮製的路上越走越好。

他託舉期間,主要聚焦中藥炮製的關鍵科學問題,以中醫藥傳統理論為指導,以炮製理論、機理的闡釋為基石,融合傳統炮製理論和現代科學方法和技術,提出新的研究方法:「傳統炮製輔料增效研究體系」等,以相應的代表藥物牛膝等為研究對象進行深入探討,以炮製前後性味、歸經的改變為主要切入點,從炮製前後作用部位的改變有其相應物質基礎改變的思路出發,通過化學、藥效學和藥動學相結合的評價體系進行對比研究。

2019年,晉升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持並參與國家、省基金等項目10項;發表高質量論文50餘篇,其中SCI 35篇,授權發明專利3項。入選浙江省科協育才工程、浙江工業大學青年英才計劃(優青)等人才項目;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在中華中醫藥學會、世界中醫藥聯合會、浙江省藥學會等均有任職。

本微信號為中華中醫藥學會官方微信,郵箱:xinxibu102@126.com

原標題:《青託成長故事(十四)陶益:繼承不泥古, 創新不離宗》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青託工程】青託人才成長故事——陳立明
    青年人才成長故事——人生在勤,勤則不匱陳立明,男,1986年1月生,山東臨朐人,重慶大學航空航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院長助理。這些成績的取得與「青年人才託舉工程項目」的支持密不可分,對我個人成長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我科研道路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 師古而不泥古—貴在創新
    蔣喜/圖文「師古」是指以前人為師,學習前人優秀的東西,以提高自己現有的水平;「泥古」是指拘泥於前人的陳規,而不加以變通,死板地照搬,不能活用。師古而不泥古是指師法古代的東西而不拘泥於古代的東西,即在向前人學習的同時要力求變化、力求創新。
  • 青託成長故事(二十九)餘卓:中西結合,守正創新
    青託成長故事(二十九)餘卓:中西結合,守正創新 2020-08-25 16: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青託成長故事(二十四)張愛華:建立創新研究方法,揭秘中醫藥科學內涵
    青託成長故事(二十四)張愛華:建立創新研究方法,揭秘中醫藥科學內涵 2020-08-17 15: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青託成長故事(五)方南元:太陽上的星星之火
    青託成長故事(五)方南元:太陽上的星星之火 2020-07-21 15: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鄭板橋:學不泥古,自成一家
    觀其治學,不苟同俗,不泥古法,為文作畫能自樹其幟,自成一家,表現出強烈的創新精神和人民情懷。鄭板橋的這種治學精神,時至今日,仍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自刻苦、自憤激、自豎立」的學習態度鄭板橋出生在一個清貧的讀書人家,自幼便隨父讀書識字,養成了良好的讀書習慣。
  • 陶益的詩有哪些?陶益的詩詞全集15首
    明代詩人陶益,陶益(一五二○?—一六○○?),字允謙,號練江居士、江門迂客。其祖本為鬱林人,附籍新會。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一五五六)以明經授江西永新訓導。讀書博學強記,精易通理。嘗日集諸生,講白沙之學於明倫堂;又構樾墩書屋,讀書其中。撫按交薦,以目疾辭歸,年八十卒。著有《練江子樾墩集》。
  • 青託成長故事(十二)李欣:天助自助者
    那段時間每天三四點起床寫標書,又向其他老師、師兄請教,忙了近一個月,老師看了卻不滿意。於是,反覆討論、修改,但始終達不到要求。師母看不下去了,說剛畢業,壓力也別太大了。「我也知道老師很著急,但是他不會失態,眼見許多次修改都不能令他滿意,也不會說一句重話。這是對我們年輕人最大的愛護和體諒。
  • 殷江林:學古而不泥古
    殷江林書法 原標題:殷江林:學古而不泥古   河南省直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殷江林二是要處理好師古與創新的關係。以古人為師,以名帖為鑑,以精品為要。只有下工夫讀臨古人的精品、吸收精華,才能從中得其精髓。師古為了創新,不為創新的師古,就失去了現實意義。創新必先師古,未經師古的創新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的隨心所欲和我行我素。三是秉持藝術為人民的宗旨。
  • 繼承不泥古!「鐵桿中醫」談如何讓中醫經典「活起來」
    如何加強古典醫籍精華的梳理和挖掘,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這是中醫藥守正創新的關鍵課題。馮崇廉師從國醫大師、中醫泰鬥鄧鐵濤,從事中醫臨床與教學工作30多年,注重運用中醫思維進行臨床指導,善於辨證使用經方治療疑難雜症,曾獲「廣東省名中醫」「全國百名傑出青年中醫」「南粵最美中醫」等稱號。
  • 明武宗朱厚照駕崩後,為什麼興獻王之子朱厚熜會繼承大統呢?
    明武宗朱厚照駕崩,沒有兒子繼承皇位,當朝首輔與太后商議啟用祖制「兄終弟及」選取興獻王之子朱厚熜繼承大統。當時候能夠繼承這皇位的按宗法規矩,朱厚熜排名第一,這並不是楊廷和刻意選擇了一個17歲的少年為帝,當然也沒有想到朱厚熜具有那麼高的帝王素養。
  • 古代關於創新的8句名言,足以受用一生,值得一讀!
    事物是變化發展的,不能用老眼光、老觀點看待同一事物,要懂得創新,無論是讀書、學習還是處世,同樣是如此,只有創新才可能發展,能夠取得更大的進步。古代關於創新的8句名言,足以受用一生,值得一讀。1. 文章自得方為貴,衣缽相傳豈是真。
  • 明武宗有多少堂弟?為何選擇了群臣都無法駕馭的朱厚熜繼承大統?
    在明朝帝王中,明武宗無疑是最具有爭議的皇帝:正史記載明武宗是一位不學無術的帝王,可他卻精通5國語言;正史記載明武宗崇信以劉瑾為首的「八虎」,但頃刻間卻滅了劉瑾,手段非常;正史記載明武宗到處尋花問柳,御女無數,他卻沒有一個子嗣,以至於駕崩後,需要找小宗來繼承。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個與明武宗有關的話題:明武宗有多少堂弟?
  • 蒼南這個古村落,多的是你不知道的故事
    碗窯,顧名思義,做碗燒窯之地,制瓷歷史由明末清初開始一直繼傳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是目前全國稀少的保護較完整的古窯址和古村落。碗窯古村落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巫氏十五世由福建汀州連邑遷居此地,見這裡有漫山遍野的高嶺土,鬱鬱蔥蔥的翠林,清澈凜冽的山泉,便利的水上交通,發展陶瓷業得天獨厚,決定在這裡重操舊業,陶瓷傳家。
  • 藝讀丨淺談隸書的繼承和創新
    傳統中的精華是每位習書者必須享受的營養,舍此便成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不足以言書法。書法的生命在於求變創新。求變的過程就是不斷完善自己的過程。創新推動了書法的發展,我們對傳統學習的最終目的還是要形成自己的藝術創作語言與形式,所以創新本身是對傳統的一種延續,也是對傳統的一種發展。
  • 流傳的俗語「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有何寓意
    流傳的俗語「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有何寓意小時候,二舅就常常給我們念叨「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這些名句子,我們聽得耳朵都快起繭子了。二舅說,「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這是一種木匠文化,是從他們的老祖魯班爺那裡傳承下來的,說的都是各種木工活的尺寸講究。為什麼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呢?這些講究都不是空穴來風,都是有源緣的。
  • 以匠心守初心 淮陽泥泥狗手藝人邵波:匠心守護 古藝新生
    淮陽,古稱宛丘、陳州,是遠古時期位居三皇之首的太昊伏羲氏定都和長眠之地。太昊陵,(俗稱「人祖爺廟」)位於淮陽之北,因太昊陵的存在,民間自發形成了太昊陵廟會。每年農曆二月二至三月三,各方民眾扶老攜幼,雲集淮陽,朝祖進香,太昊陵廟會是中原大地上最古老的廟會之一。
  • 杭十四中校長唐新紅開學致辭:未來,我們用創新把握
    中國教育在線浙江站訊 (記者 白菁潔)新學期伊始,杭十四中校長唐新紅髮表了題為《未來,我們用創新把握》的開學致辭。  正是八月秋高時,十四的校園色彩繽紛,更因為同學們的回歸,而重新充滿了勃勃生機!  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改變了我們所有人的日常。空中學堂、延遲高考、線上複試……疫情給大家的學習和生活帶來諸多不便,但「疫情」並沒有阻擋高三學子追逐夢想、續寫十四輝煌。當然,疫情更沒能阻擋新高一同學來到十四,融入大家庭,成就最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