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板橋:學不泥古,自成一家

2020-12-22 大道知行知行堂

鄭板橋(1693—1766年),原名鄭燮,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清代傑出的書畫家、文學家。作為「揚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人物,鄭板橋以其詩、書、畫「三絕」而蜚聲於世。觀其治學,不苟同俗,不泥古法,為文作畫能自樹其幟,自成一家,表現出強烈的創新精神和人民情懷。鄭板橋的這種治學精神,時至今日,仍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自刻苦、自憤激、自豎立」的學習態度

鄭板橋出生在一個清貧的讀書人家,自幼便隨父讀書識字,養成了良好的讀書習慣。他稱自己幼時並無過人之處,只是「讀書能自刻苦,自憤激,自豎立」罷了。鄭板橋晚年回憶自己當年讀書:「每讀一書,必千百遍。舟中、馬上、被底,或當食忘匕箸,或對客不聽其語,並自忘其所語,皆記書默誦也。」可見其讀書之精勤,學習之刻苦。

在鄭板橋看來,學貴刻苦,知識的獲得往往是「學而知之」「困而知之」,雖聖人亦不能不如此。孔子「讀《易》至韋編三絕,不知翻閱過幾千百遍來」,「東坡讀書不用兩遍,然其在翰林讀《阿房宮賦》至四鼓,老吏苦之,坡洒然不倦」,孔子、蘇軾天資卓越,才高如此,尚且勤奮刻苦,「不廢困勉下學之功」,故其學能蔚為大觀、傳誦不絕。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學習是一個由淺入深、由卑及高、由近達遠的過程,同時也是「微言精義,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窮」的過程,若只是淺嘗輒止、不求甚解,其結果只能是徒耗光陰,毫無一得。所以,鄭板橋極不贊成追求「過目不忘」和「過目成誦」式的讀書方法。在他看來,「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雖然「過目」的很多,但「留心」的卻很少,「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無多」,如走馬觀花,一眼就過,只知其表而不知其裡,終究是所獲不多。

讀書如嘗美食,質之高下,味之精粗,必須經過一番咀嚼功夫,然後才能知其質味,辨其美惡。鄭板橋強調,「讀書以字字咀嚼,潛心探討,不放一字一句含糊過去為上」,切忌淺嘗輒止。讀書如是,習畫亦如是,厚積才能薄發,「必極工而後能寫意」。

「不泥古法、不執己見」的創新精神

讀書既要從實在研索,求解古人真義,同時也要自樹其幟,自出眼孔。鄭板橋反對不假思索地照搬照抄前人的東西。在他看來,無論是讀書治學,還是寫字習畫,「雖雲不悖於古,亦不可信古太過」。信古太過,便要受古人之欺;泥古太過,就要為古人所縛。所以,讀書學習要有向古人發「難」的勇氣,要懷古、疑古、不泥古。

他還強調,「讀書要有特識」,既不能為書本所困,亦不能被前人所惑,而是要獨立思考,探微索隱,有所發明,否則只能是「依樣葫蘆,無有是處」。但自樹其幟不等於一味地標新立異,而是要實事求是,合乎情理,「特識又不外乎至情至理,歪扭亂竄,無有是處」。

鄭板橋習畫,不宗一家,既學習時人,也遠追古人,凡合乎己意者,無論其聲名如何,只要是風格獨具,皆能心摹手追,習之不輟。鄭板橋學習他人有兩大原則:一是突出重點,專畫蘭竹;二是突出特點,靈活變化。

他學習石濤,不求其全,專畫蘭竹,「彼務博,我務專,安見專之不如博乎」,所以能在蘭竹上勝過石濤。鄭板橋亦有詩云:「十分學七要拋三,各有靈苗各自探。當面石濤還不學,何能萬裡學雲南?」學一半,撇一半,不能全學,也不必全學,關鍵是藉助學習,發現各自的「靈苗」,探索和啟發個性,創作出屬於自己的作品。

又如他學習蘇軾作枯木竹石圖,「昔東坡居士作枯木竹石,使有枯木石而無竹,則黯然無色矣。餘作竹作石,固無取於枯木也。意在畫竹,則竹為主,以石輔之。今石反大於竹,多於竹,又出于格外也。不泥古法,不執己見,惟在活而已矣」。一個「活」字道出了鄭板橋學習他人的密鑰。在他看來,學習貴在求活求變,所謂「師法古人,變化在我,如此始能卓拔成家,與古抗爭」,若一味求古而不知變化,終要為古人所困,刻鵠不成尚類鶩。所以鄭板橋作畫決不從人之法,而是主張要自出新意、獨具一格,不宗一家故能自成一家。

鄭板橋《仿文同竹石圖》,故宮博物院藏

「以造物為師」的藝術追求

鄭板橋作畫追求自然,注重在自然和生活中尋找靈感和契機。他說:「古之善畫者,大都以造物為師。天之所生,即吾之所畫。」所謂「造物」,也就是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造化無窮,故畫之「生」意亦有無窮。以他最拿手的墨竹來說,便是師法自然的結果。他說:「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於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後園竹十萬個,皆吾師也,復何師乎?」從這個理念出發,鄭板橋主張學者要走出書齋,走出畫室,到自然和社會中去體悟生活,觀察世界,不斷豐富人生閱歷,積累藝術造詣。

藝術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繪畫以自然為師,但自然若不經過藝術的追琢,同樣是率易無味。在鄭板橋看來,胸中之竹非眼中之竹,手中之竹亦非胸中之竹,從自然到藝術需要細細揣摩、層層加工,直至「天機流露」,方能創作出「無古無今」的佳作。他說:「大率作畫之道,先從天而入於人,則規矩法律景然;後從人而返於天,則造化生成無跡。」鄭板橋此言甚為精到。作畫始於自然,然後超越自然,最終返歸自然,從「自然」到「自然」,不僅是技巧上的提高,同時也是境界上的升華。這種「天機」的流露,必須經過一番苦思苦練之後方能領悟,惟有如此,才能夠「自爾成局」「神理具足」,才能夠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未畫以前,不立一格;既畫以後,不留一格。」

「一枝一葉總關情」的現實關懷

貧苦出身的鄭板橋對底層勞動人民一直懷有特殊的情感。他山東濰縣做官時作過一幅墨竹圖,圖中題詩:「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觀此詩畫,字字珠璣,拳拳為民,竹葉蕭蕭似百姓之疾苦,枝幹挺立若生民之堅強,這既是鄭板橋情系人民深刻體現,也是他對廣大勞苦人民的真情讚頌。

鄭板橋說:「凡吾畫蘭畫竹畫石,用以慰天下之勞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那些供文人雅士觀賞的山水畫、花鳥畫,因其與下層人民距離較遠,所以很少出現在鄭板橋筆下。在他看來,寫字作畫既是件雅事,也是件俗事。「大丈夫不能立功天地,字養生民,而以區區筆墨供人玩好,非俗事而何?」鄭板橋之「俗」,非庸俗、媚俗之「俗」,而是在於他的世俗,在於他能貼近生活、關心民生,在於他能「歌詠百姓之勤苦」,道著民間之痛癢。

著名國畫大師傅抱石曾這樣評價鄭板橋,板橋的詩、書、畫「三絕」,分開來看,其成就和地位並不太高,但他之所以能在民間取得如此高的聲譽,就在於他「怪過當時的荒淫無恥、民不聊生的現實,說出幾句同情人民的話兒來」。追求自然,師法造化,關心現實,反映民生,既能獨具一格,又能為百姓所喜愛,這才是鄭板橋真正「自樹其幟」的地方。

◎本文原載於《學習時報》(作者馬永鵬),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殷江林:學古而不泥古
    殷江林書法 原標題:殷江林:學古而不泥古   河南省直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殷江林師古為了創新,不為創新的師古,就失去了現實意義。創新必先師古,未經師古的創新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的隨心所欲和我行我素。三是秉持藝術為人民的宗旨。老老實實、扎紮實實學習好被歷史、被人民大眾公認的精品力作,發現和書寫人民大眾崇尚嚮往的『真善美』,不以奇取悅,不以怪取勝,既要讓專家和業內人士認可肯定,更要讓人民大眾看懂,既叫好又叫座;不為人民大眾所接受的作品沒有生命力。」
  • 索畫不賣,不索偏畫——「揚州八怪」鄭板橋到底有多怪?
    鄭板橋,原名,江蘇興化人,秀才,十年舉人,元年(1736年)進士。既是畫家更是怪人。有人索畫更是「傲嬌」:「索我畫,偏不畫,不索我畫,偏要畫」。這種如熊孩子一樣的怪脾氣,也難怪傳出去是「八怪」之一。所以,文人裡,官場上,看老鄭不爽的人很多,有人說他「狂奴故態」,他倒也不惱火,依舊我行我素。
  • 鄭板橋的「六分半書」
    乾隆三十年(1765)鄭板橋病逝,享年73歲。 鄭板橋詩、書、畫創作以真氣、真意、真趣而獨步文壇,彪炳藝林,尤以書法獨樹一幟形成獨具特色的「板橋體」,「六分半書」甲天下。 作為清代中期頗具影響的著名的書法家,鄭板橋在藝術上反對墨守成規,刻意創新,敢於衝破「館閣體」的藩籬,領異標新以「怪」獨步書壇,學古而不泥古,在繼承的基礎上,獨闢蹊徑自樹一幟,形成了「隸、楷參半,有時雜以行草,亦間以畫法行之」。在章法上大小相間,濃淡並用,「亂石鋪街」般錯落有致。
  • 糊塗是一門學問,鄭板橋的「難得糊塗」到底是什麼意思?
    美於中,頑於外,藏野人之廬,不入富貴門也。」並且也蓋上一方章。鄭板橋一看,那章寫的是「院試第一,鄉試第二,殿試第三。」不由得一驚,連忙對老人行禮,知道自己遇到高人。便提筆補寫道:「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鄭板橋對這位老人敬慕不已,兩人是相見恨晚,成了人生摯友。這位老人就是當時的著名禪師恆徹上人大師。
  • 清代畫家 鄭板橋
    蘭葉之妙以焦墨揮毫,藉草書中之中豎,長撇運之,多不亂,少不疏,脫盡時習,秀勁絕倫。書亦有別致,隸、楷參半,自稱「六分半書」。間亦以畫法行之。印章筆力樸古逼文、何。為人疏放不羈,以進士選縣令,日事詩酒,及調濰縣,因歲飢為民請賑,忤大吏,罷歸,居揚州,聲譽大著。恣情山水,與騷人、野衲作醉鄉遊。時寫叢蘭瘦石於酒廊、僧壁,隨手題句,觀者嘆絕。著有板橋全集,手書刻之。所作賣畫潤格,傳頌一時。
  • 鄭板橋整惡學官的故事
    在鄭板橋還沒有當官的時候,那時他才考中秀才,當時就發生過一個故事,這個故事非常的有意思,故事是這樣的,清朝時期考上秀才之後還得繼續上府學讀書學習,鄭板橋當時也一樣他考上秀才之後就離開家鄉到揚州去上府學了,這個故事就發生在他上府學的時候,我們今天就講一講這個故事。
  • 難得糊塗的鄭板橋詩詞10句,你最喜歡哪一句?
    難得糊塗的鄭板橋詩詞10句,你最喜歡哪一句?1、有學而無問,雖讀書萬卷,只是一條鈍漢爾。——清·鄭板橋《隨獵詩草·花間堂詩草跋》只管自己埋頭苦讀,而不去向別人請教,雖然讀了很多書,只不過是個笨人罷了。2、善讀書者曰攻,曰掃。攻則直透重圍,掃則了無一物。
  • 師古而不泥古—貴在創新
    蔣喜/圖文「師古」是指以前人為師,學習前人優秀的東西,以提高自己現有的水平;「泥古」是指拘泥於前人的陳規,而不加以變通,死板地照搬,不能活用。師古而不泥古是指師法古代的東西而不拘泥於古代的東西,即在向前人學習的同時要力求變化、力求創新。
  • 鄭板橋為何稱自己書法「六分半書」
    真正反映鄭板橋書法藝術最高成就的是其標新立異、獨樹一幟的「六分半書」,「六分半書」是鄭板橋個性化的書法語言和風格範式的展示。他在《板橋自敘》自號其書法為「六分半書」。他所創造的這種全新的藝術形象,在當時即受到人們的推崇,並超越了時代的局限,探索取法古碑斷碣的實踐,對後世碑學產生了深遠影響。鄭板橋對傳統書法的學習,是博學眾長、融會貫通、既學帖又學碑。
  • 青託成長故事(十四)陶益:繼承不泥古, 創新不離宗
    青託成長故事(十四)陶益:繼承不泥古, 創新不離宗 2020-08-03 20: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怪人鄭板橋,既幽默又奸詐,還被稱為痴人!
    哎呀,真是有才,得了便宜還不賣乖,還要損損這土豪,真不知道花了一千兩銀子的土豪還會不會把這酸不拉幾的對聯掛在他的豪宅之中呢?還有一個小故事說的是鄭板橋,這一生雖然才高八鬥,名氣很大,但是他的官場生涯卻是不盡如人意的。他的一生只做過兩任的知縣,而且能為官清正體察民情。後來也是因為他幫助農民工打官司,得罪了權貴就被罷了官職,他被罷官之後,一時間沒有一個安身之所怎麼辦呢?
  • 鄭板橋的「糊塗」人生,是別人無法超越的大境界?
    鄭板橋爽快答應了,欣然寫了「難得糊塗」四個字,然後取出刻有「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的閒章蓋上。長者眯著眼睛端祥了一下這章的題款,提筆在鄭板橋那幅「難得糊塗」書法上寫了一個跋:「得美石難,得頑石尤難,由美石轉入頑石更難。美於中,頑於外,藏野人之廬,不入富貴門也。」
  • 鄭板橋題詠蘭竹26首!
    鄭板橋 蘭竹石 鄭板橋的詩、書、畫世稱「三絕」,特別是他的蘭竹石,更為世人所膜拜。對於他的書畫,板橋曾自評道:真氣、真趣、真意。 (清)鄭板橋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 鄭板橋有一個台州府臨海縣的弟弟?
    侯嘉璠與「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友善,鄭板橋常常親切地叫他「臨海老弟」。侯的朋友還有袁枚等人。    鄭板橋三歲時就死了生母汪氏,此時侯嘉璠還沒有出生,他不可能是鄭板橋的親弟弟。鄭板橋十四歲時死了繼母鄭氏,弟弟鄭墨估計是繼母所生。侯嘉璠應該是鄭板橋的浙江朋友,兩人在雍乾年間認識。在鄭板橋全集裡有關於臨海侯嘉璠的詩—首,信札四通。
  • 國慶節手抄報資料:一塵不染的鄭板橋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相信大家對這首詩再熟悉不過了,這就是清代詩人寫的《竹石》。眾所周知,鄭燮,號板橋,是「揚州八怪」之一,以畫竹出名。他的為人和品格又如何呢?我要講的故事就是「一塵不染的鄭板橋」。  乾隆元年,鄭板橋在朋友們的幫助下,去應試,中了進士,擔任濰縣縣令。
  • 鄭板橋甘做其「門下走狗」,自殺九次的青藤老人
    青藤門下走狗故事出自袁枚的《隨園詩話》:「鄭板橋愛徐青藤詩,嘗刻一印雲「徐青藤門下走狗鄭燮。」意思是說鄭板橋特別喜愛徐青藤的詩才,就給自己刻了一枚印章,上面寫著「青藤門下走狗鄭燮」。徐渭,號青藤老人鄭燮(xiè)是鄭板橋的原名,大家都知道他是「揚州八怪」之一,擅長畫竹,其詩書畫並稱「三絕」,民間關於他的故事很多,可謂名氣極大。
  • 冒險私自開倉放糧,救全縣百姓,原來你是這樣的鄭板橋
    江蘇興化古稱昭陽,又名楚水,歷史文化底蘊豐厚,源遠流長。到了興化,如果不看四牌樓,就等於沒有到過興化。47塊匾額環環相接,好似一座座燈塔,閃耀在這座古城流淌千年的文化長河中。「開科第一」說的是興化歷史上第一位進士時夢珙;「狀元宰相」是表彰明朝內閣首輔李春芳;「忠誠正直」是紀念明朝尚書解學龍;而「才步七子」則是讚美「揚州八怪」的代表人物鄭板橋。
  • 古法手工印泥:一兩黃金一兩泥
    把古法手工印泥做成藝術品一兩黃金一兩泥文/葉彬松 美術報曹勤是西泠印社古法手工印泥製作技藝的傳承人。這種不計成本的製造方法,使得一種說法在當時廣為流傳:一兩黃金一兩泥。這些印泥一度不公開售賣,只有西泠印社的社員才有資格享用這些當時全國質量最好的印泥。西泠印泥從王福庵傳到韓登安先生、韓君佐夫婦再到茅大容先生,已日臻完美,達至頂峰。
  • 鄭板橋竹子與蘭花繪畫賞析
    鄭板橋出身清苦,此人生閱歷對其後來的文風與繪畫的風格均有些影響。他的竹子與蘭花享譽後世,特別是竹子為後人倍加推崇。今天我們來欣賞一下鄭板橋的竹子,其竹子的構圖風格疏朗空靈,其主杆柔韌,有風扶楊柳的韻致,竹葉的生長多成簇怒張。
  • 鄭板橋: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好漢
    鄭板橋肖像畫人生艱難坎坷,官場率性失意,藝壇風生水起的鄭板橋,卻子嗣不旺,52歲時才有了一個兒子。不過,雖然晚年得子,但家教甚嚴,從不溺愛。鄭板橋出生於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那時,家道中落,生活拮据,而且幼年不幸,三歲喪母,十四歲繼母也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