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板橋竹子與蘭花繪畫賞析

2020-12-17 PPT設計與技巧

鄭板橋出身清苦,此人生閱歷對其後來的文風與繪畫的風格均有些影響。他的竹子與蘭花享譽後世,特別是竹子為後人倍加推崇。今天我們來欣賞一下鄭板橋的竹子,其竹子的構圖風格疏朗空靈,其主杆柔韌,有風扶楊柳的韻致,竹葉的生長多成簇怒張。多與畫家的性格類似,竹葉筆墨多以側峰皴擦,墨色由筆鋒至筆肚變淡。這樣畫出的竹葉有了空間感的變化。呈現了竹葉在三維方向上的指向。這種竹葉表現出非常靈動有人性化的氣質。在空間關係上使用淡墨來勾畫出遠處的竹子,讓這個畫面很有層次感,豐富了畫面的形式感。

山石的勾畫也是用淡墨若隱若現的勾出輪廓,產生薄霧氤氳的效果,呼應了前面的竹子的形態,產生輕重緩急的視覺張力。鄭板橋的竹子基本上都有風雨之後的飄搖之態,這讓人很容易聯想到悽苦風雨的情緒與心境。

在同一株竹子上其墨色也有濃淡的變化。由竹根到竹杪形成了竹子的新舊變化。這裡的新舊指的是新生的竹葉與茁壯的竹葉。這在同一竹子上也產生了層次的變化。與現實的竹子的生長非常的契合,說明畫家有很深的生活體驗與對竹子的洞察力。

鄭板橋的蘭花業餘他的竹子一樣,疏朗而空靈,給人很高古的感覺,蘭花的葉子同樣細而柔韌,繼承了畫竹子的一貫的風骨,用山石來襯託蘭花的靈性,其蘭花的造型有風雨不屈的氣質。展現了畫家的人格秉性。

相關焦點

  • 欣賞鄭板橋的竹子,耐人尋味
    竹子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植物,在南方要比北方多見。因為氣候適宜它生長!在中國畫中,竹子也是經常入畫的植物。今天看到大師鄭板橋的竹子作品,甚是欣賞,分享給大家!一幅墨竹,本身就是清風亮節,氣韻高雅的佳作。再看看大師的筆法和墨色都運用的非常到位。
  • 愛竹發燒友鄭板橋和他的竹子之間的故事,看這一篇就夠了
    這個是鄭板橋對自己的稱呼的一生文化創作的自傳。他的前半生,四十歲之前的日子,過得很是艱辛困苦,曾經考賣畫為生,在他四十歲的時候得中舉人,後面的日子才慢慢好轉。鄭板橋喜愛繪畫蘭花、石頭、以及竹子,但是,從他的畫作之中,可以看出,他的最愛,還是竹子。也許是和他艱苦的成長經歷有關,就像那長在石頭縫裡的竹子一般,不管颳風下雨,嚴寒酷暑,竹子依然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
  • 「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怪」在哪裡?他為何一生只畫蘭和竹
    鄭板橋一生喜愛畫蘭花鄭板橋一生不去畫那些漂亮的牡丹、荷花,他卻最喜歡畫竹和蘭,有人問他為什麼總是喜歡畫竹子和蘭花呢?鄭板橋創作的《竹》局部鄭板橋曾經告訴人們說竹子外硬內空即結實又虛心。竹子有節,節裡有氣,做人也要像竹子一樣有節有氣。竹子很樸實,它一生不開花,不像別花卉那樣炫耀,華而不實的。
  • 穀雨時節,賞析清代鄭板橋的《七言詩》
    賞析談到鄭板橋,就繞不開一個「竹」。鄭板橋的畫,鄭板橋的字,鄭板橋的詩,都離不開「竹」。就連寫穀雨,也要扯上心愛的「竹」,才好下筆。總共兩首,每首都寫「竹」。仿佛鄭板橋喜歡的松蘿茶,不是為好友準備的,倒像是為筆下的竹子準備的。
  • 將鄭板橋的《蘭》,放大20倍後,竟發現這朵「花瓣」隱藏的秘密
    ,生性喜歡喝茶,性格乖僻,因此,他筆下的竹子、蘭花等形狀都比較奇特、怪異。鄭板橋一生仕途不是很順暢,因為他不喜歡官場的爾虞我詐,因此儘管考上了進士,在朝為官沒多久就主動辭官回家,一生靠賣畫為生,鄭板橋筆下的著名畫作,最出名的就是竹子和蘭花,對於書法家來說見字如見人,同理,見到畫家,見畫如見人。
  • 超凡脫俗的美感,鄭板橋的竹子,為何寫得如此俊俏?
    超凡脫俗的美感,鄭板橋的竹子,為何寫得如此俊俏?文/風流佳畫竹子作為清高自潔的象徵,自古以來便是文人志士借物抒情的憑藉,成為證明自身品格的利器。而也有對竹子格外鍾愛的畫家,能夠藉助於竹子的特徵,描繪出精妙的竹子世界,讓後人從中也有所感悟,其一便是鄭板橋。 縱觀其畫作之精妙奇特,不免讓人發出感嘆,他的竹子為何生得如此俊俏?
  • 為什麼人人都說鄭板橋的竹子畫得好?
    也因為這首詩,鄭板橋擅長畫竹的印象也牢牢地印在了我們的記憶裡。不過,他的竹子到底好在哪裡,為何賣得那麼貴還有人求畫,卻未必有多少人說得清楚。先要聲明下,不是所有人畫竹子都是黑白一片,其實原本畫家們畫竹子是有!顏!色!的!比如宋徽宗的竹子,清麗典雅,裝飾性很強
  • 鄭板橋這首詩表現手法高超,寫出了不一樣的竹子,同時通篇還充滿了...
    清朝的詩人很多都與眾不同,他們與唐朝的詩人不同,自然也宋朝的也不一樣,特別是鄭板橋作為「揚州八怪」知名度最高的一位,而且他的詩也是寫得別具一格,另外他在書畫方面,也是有著極高的造詣,特別是他的竹子和蘭花更是一絕,不僅在當時被無數收藏家爭相收藏,即使是到了今天,也依舊還是收藏家的寵兒。
  • 從鄭板橋這三首詩,看蘭花的君子氣質
    可見我國古代早就非常崇拜蘭花,並把它作為高尚人格情操的象徵。我們今天來看清代畫家、詩人鄭板橋寫的三首蘭花詩。鄭板橋是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曾經擔任範縣、濰縣縣令,後來客居揚州,以賣文為生。他的詩書畫都有自己獨到的特點。他是揚州八怪之一,性格有點古怪,一般的事物入不了他的法眼。
  • 鄭板橋為什麼喜歡竹子?對竹子清高,堅韌不拔的精神所吸引
    今天我們來說一下愛竹子的鄭板橋!主要喜歡竹子的精神。在乾隆年間的時候,揚州城是一個有色彩的地方,意思就是說這個地方非常的出名!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裡經濟發展比較快,人們的思想有提高!這裡出現了很多的畫家,當時這裡有揚州八怪,其中一個是鄭板橋,他出生的家裡都是有學問的,他爺爺那時候家裡的土地很多,但是知道他出現後,家產慢慢的減少了!
  • 鄭板橋的這首七言絕句,託物言志字字珠璣,最後7字難以超越
    鄭板橋小時候,是個苦命的孩子,母親在他三歲時因病去世,幾年後父親續弦,給他娶了繼母,幸虧繼母心腸不錯,對年幼的鄭板橋挺照顧,父親教他詩文對聯,希望他以後能夠有所成就,光宗耀祖更好不過了。凡青史留名之人,大多都經歷過常人難以想像的苦難,鄭板橋太不容易了。家庭方面,幼年喪母,少年又失去繼母,好不容易熬到中年,伉儷情深的妻子撒手人寰,怎一個慘字了得。
  • 鄭板橋藝術節走過24年,呈現鄭板橋及當代興化藉名家書畫
    以詩書畫三絕名世的鄭板橋是「揚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之一,不僅在中國書畫史上影響極大,在民間也有著極大的影響力。鄭板橋是江蘇興化人,為紀念鄭板橋,自1993年開始,興化市每兩年舉辦一屆「中國·興化鄭板橋藝術節」,至今已經走過24個年頭。10月18日,恰逢興化撤縣建市三十周年,第十三屆「中國·興化鄭板橋藝術節」在興化市博物館舉辦。
  • 鄭板橋這首詩寫得很有趣,通篇富含哲理,告訴了世人許多的大道理
    清朝時期的「揚州八怪」,也是名氣很大,特別是其中的鄭板橋最具有代表性,而且他在文學和繪畫方面,那都是有著極高的造詣;一些經典的詩作,那也是膾炙人口,達到了婦孺皆知地步,例如《竹石》、《山中雪後》、《新竹》等等,那都是經典名篇,每一首都別具一格,寫得很有韻味,使得我們讀了之後,也是會難以忘懷
  • 古詩詞賞析 |《竹石》鄭燮(鄭板橋) |【清代】
    古詩今譯:竹子抓住青山一點也不放鬆,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巖石縫中。經歷無數磨難和打擊身骨仍堅勁,任憑你刮酷暑的東南風,還是嚴冬的西北風。注釋解說:(1)竹石:紮根在石縫中的竹子。詩人是著名畫家,他畫的竹子特別有名,這是他題寫在竹石畫上的一首詩。
  • 咬定青山不放鬆,鄭板橋勵志詩《竹石》賞析
    鄭板橋勵志詩《竹石》賞析●文/南郭居士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大家應該都知道這是清朝鄭板橋的詩,但如果說這是鄭燮寫的,估計許多人都不會讀燮 [xiè]這個字。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官山東範縣、濰縣縣令,政績顯著,後因得罪豪門而罷官,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 國畫竹子圖誰畫的好,易從網籤約名家石開
    中國文人墨客把竹子空心、挺直、四季青等生長特徵賦予人格化的高雅、純潔、虛心、有節、剛直等精神文化象徵,而畫竹則成為中國繪畫所特有的題材,歷史悠久。
  • 最恨雞鳴狗盜的鄭板橋,也做了一回小偷,自己竟然還詳細記載
    作為「揚州八怪」領軍人物的鄭板橋,被喻為「詩、書、畫」三絕,他一生專畫竹、蘭,猶以所畫墨竹最為著名。但是,你千萬不要以為他別的不會畫,他的梅花也是稀世珍品,只是少之又少,不見世傳。他雖然只畫竹子,但卻獨愛寒梅,愛梅而又不畫梅,還要去「竊」梅,又是怎麼回事呢?
  • 趣聞軼事:鄭板橋與賊
    雍正十年(1732年),鄭板橋中舉人。 乾隆元年(1736年)考取進士。 鄭板橋晚年客居揚州,以賣畫維持家用,與金農、黃慎、汪士慎等書畫界大師並稱為「揚州八怪」。
  • 小央美美術品牌加盟:清代書畫家、文學家,揚州八怪鄭板橋的一生
    繪畫藝術鄭板橋出身於書香門第,康熙末年中秀才,雍正十年中舉人,乾隆元年中進士,五十歲起先後任山東範縣、濰縣知縣計十二年。當鄭板橋任山東濰縣知縣,曾作過一幅畫《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畫中的竹子不再是自然竹子的「再現」,這詩題,不再是無感而發的詩題,透過畫和詩,使人們聯想到了板橋的人品,他身為知縣,從衙齋蕭蕭的竹聲,聯想到百姓困苦疾聲,說明他心中裝著百姓,情感鏈系在百姓身上。
  • 鄭板橋《竹石》詩,竹子在巖縫中頑強生長,面對困難,人也應那樣
    ——清代: 鄭板橋《竹石》鄭板橋,原名鄭燮,號板橋。清代書畫家、文學家。其詩、書、畫,世稱「三絕」,為「揚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鄭板橋一生只畫蘭、竹、石,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