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關。中醫古籍文獻是以古文字寫成的,和現代白話文差距較大,又經過流傳輾轉,版本繁雜,字詞缺錯,詮釋者多。如果沒有一定的古文知識,古籍文獻就不易讀懂;讀懂了,也難於讀深。古今精於醫者,無不文理精通。文是基礎,醫是樓,文理不通則醫理難明,學好古文當是學好中醫的基本功之一。而有些人連《本草綱目》的序言都無法讀懂,焉能學好經典浩瀚的中醫!
經典關。名醫成材,無不以熟諳經典為本,以奠定學術基礎,並在此基礎上旁及各家,博及醫源。
而眼下情況是,大學時學了經典以後,多年甚至幾十年便把經典書本束之高閣了。加強傳統文化和中醫經典文獻學習,培養傳統思維模式,將中醫放到傳統文化大背景下,才是中醫傳承的當務之急。
思想關。在中醫學習與實踐中,要牢固樹立中醫姓「中」的信念,唯此才能夠在臨床中勇於用中醫,敢於用中醫,進而更加致力於專業技能上精益求精。
倘若沒有堅定的中醫信念,沒有頑強的自立精神,沒有刻苦鑽研的毅力,沒有高度的責任感,定是無法成為一名合格的中醫,更不要奢談精誠大醫了。作為中醫人,要將自己的命運同中醫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做鐵桿中醫,堅決捍衛中醫。任何反對中醫、玷汙中醫,甚至是取消中醫的奇談怪論都無法讓一個真正的中醫人動搖。
創新關。昔年學術繼承主要靠師傳、私塾、自學等方式,使人們圈子局限;加之各承家技,秘而不宣,很難成為醫學界共同掌握的技術,因此,要突破創新關。
所以,中醫要與現代院校規模化教育密切結合起來,取長補短,為我所用。時下循證醫學要求,醫生將個體經驗與科學依據結合起來做出決策,不但要有知識經驗,而且要全方位地搜集證據、分析、運用證據,還必須通過研究去創造證據。
毋庸置疑,創新開拓精神是實踐循證醫學,也是中醫學的客觀需要。熟讀經典,不是墨守成規,而是承接薪火,並在遵循中醫思路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在中醫這個獨特的體系裡,創新首先應強調是在繼承基礎上發展的,沒有繼承就談不上創新。
最後,我以「為醫須立德,治事必修身,勤學多交流,臨症求真知」與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