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時,我是這樣學中醫的

2021-02-22 中醫範怨武

初時,我是這樣學中醫的

作者:範怨武

2016.01.07初稿

2017.07.08重排

我這個人,寫文章,總是走題,想到哪寫到哪,思路很飄忽很跳躍很狀況外。

但是今天還是有個主題,就是——信自己!


人要做到信自己,是一件很難的事!因為,只要你走出校門,甚至還沒出校門,就被大量的信息淹沒,有真誠的,有忽悠的,真假難辨。

一,學習榜樣

我一無家學二無師承,入學報名時,當真是兩眼一抹黑。

說是學醫,這個中醫該怎麼學啊?連中醫西醫的區別都沒有搞清楚。

初入貴寶地,貴圈真是不好混啊!

課程自然是全部要跟上進度的,但是光學課本是不夠的呀!【這裡說明一下,我是五版教材的忠實擁護者】這也一直是民間中醫攻擊學院派中醫教學的地方。只看課本,是很難進入臨床狀態的【但是說實話,現在用的方子,哪一個又不是從課本上學來的呢?】

其實哪關教材事?人人發一把AK47,也不見得個個就是神槍手,再怎麼吹牛皮,還是要拉到臨床見真章。

學校的教育,苦於沒有辦法把知識直接跟臨床對應上,這是一個大短板。

那我該怎麼辦?

誰能告訴我?

有一個人,他能告訴我,他像標杆一樣立在廣州中醫藥大學的上空,他就是鄧鐵濤鄧老【轉眼,鄧老一百多歲了】。

可是我一個剛入學的鄉下小子,怎麼可能有機會跟泰鬥對上話,向他去討教我該怎麼去學中醫呢?

是的,確實我沒有機會。

於是我到圖書館,找他的書看。

《中國中醫百年百名臨床家·鄧鐵濤》看他的人物小傳,知道了他的一些人生經歷,他是家傳的中醫,這個不適合我,因為我沒有家傳。但是他提到了兩個人,這兩個人是自學成材的,一個叫李聰甫,一個叫嶽美中。

這兩個人沒有家傳沒有師承,卻牛逼閃閃,晃著我的鈦合金眼,是我學習的對象。

於是我馬上就找兩位醫家的著作來學習。

相對比之下,我更喜歡嶽美中的風格,一方一案,像是手把手在教你,十分的舒服和熨貼。於是我把嶽老的《嶽美中醫學文集》看了個遍(到2015年,我起碼看了五遍了吧)。照著他看過的書,我儘量多看,他怎麼學,我就模仿著學。

他推薦過的書,我一般都會買。他推薦的醫家,我也會去學。

後來在無意中,看到了《名老中醫師之路》(我看的是80年代版的,上中下一共三冊)。

這本書,簡直就是藏寶圖。

為什麼這麼說?

這套書,每一位醫家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條路線圖,而且很多經驗毫無保留地貢獻出來。我們只要沿著他們的路線,一路學下去,基本不會走上什麼歪路。我們總在找什麼秘方,什麼秘傳心法,我的天吶,這套書裡,遍地都是好嗎?他們在「漫洩天寶」了都。可是我們卻往往對眼前的東西視而不見。

對於這些心法,我摘抄了兩個小筆記本。你想啊,這些文章,每一篇,都是這些醫家最後的心血之作啊,濃縮了一生的精華,多寶貴。很多大家在寫完徵文後沒多久,就辭世了。有些醫家,寫不了,是躺在床上口述後,讓傳人錄成文字的,還不夠寶貴嗎?

嶽老厲害吧?可是這麼厲害的人,卻比你還努力,你做什麼感想?據何時希說,嶽老上哪都會拎著個布袋,有一回,幾個大家約好一起中午逛個公園。何老問嶽老布袋裡是啥,嶽老把布袋打開一瞧,幾本醫書。所以說,你還有什麼資格說學中醫累?

蒲輔周,蒲老厲害吧?人家七八十歲,還每天早上凌晨起來讀書兩小時。我說,你有什麼資格說自己累?

趙炳南趙老,從小當學徒,端屎端尿啥都幹,製藥時,犯睏,打了個盹,失神還把整隻手伸進了熬藥的藥膏裡,燙傷了,這夠苦吧?

所以,每當我覺得氣餒的時候,我就會看一遍《名老中醫之路》(截至2015年,我看了十遍),每看一遍,就像被打了雞血一樣興奮,我要學習老前輩們不放棄的精神。

我相信自己也能做到那樣刻苦(但當你真正愛上一個職業時,你完全是樂在其中,毫不覺苦的)!

二,要有熊熊的八卦之心

學醫之初,總是會有很多困擾。

光是有激情是不夠的,做醫生,最實實在在的東西,就是看好病,有療效。

光想著到附院去跟老教授抄方子,人老教授也不搭理你,周圍圍著一圈的研究生,你一個大專生,真心是怕被奚落。

能怎麼辦?我這個人,有個毛病,就是不愛聽課,喜歡自己看文字,大概是高中時大量閱讀武俠小說留下的習慣。

所以,中醫類的講程,基本是開課前,就全部自習一遍。然後,儘量多的去泡圖書館,到了第二學期開始,我基本上翹課的時間比較多,寧願泡圖書館,也不去上課了。

我這個人,對什麼都不上心,就是對中醫人的八卦上心,就是愛八他們的過往。於是我在圖書館,首先看的是《中國百年百名臨床家》這套書——的醫家小傳。

醫家小傳,往往都很有趣,能看到不少閃光點。

特別愛八醫家與醫家之前的關係。

比如:

葉心清,你會看到他,他有個師父叫魏庭蘭。再往上查,魏庭蘭是神針黃石屏的兩大弟子之一。

黃石屏是誰?這個可是大咖了,據說神針黃可是給袁大頭扎過腦袋的。要問神針黃是誰,那可是相當具有傳奇色彩,神針黃的老爹當過縣官。他爹當縣官時,當地的一間寺廟的地,被鄉霸給佔了,後來縣官申張正義,把寺廟的地給要還那些和尚。主持記恩在心。

黃石屏他爹退休榮歸後不久就中風了,有一天,突然來了一個和尚,就把他爹給治好了,然後收了黃石屏為弟子,教了他一身的醫術。黃石屏後來在上海行醫。名氣很大。

著名武俠小說作家平江不肖生,傳門給黃石屏寫了一篇文章叫《神針》,收錄進了他的《江湖異人傳》裡,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

再比如:

應該是我實習那會兒吧,有一天,中醫類的報紙,好像幾天都看到關於一個人的悼文,說一個德高望重的前輩,死在講臺上。心裡想,怎麼那麼多人去紀念他?我就去看這這個人寫的書《讀書析疑與臨證得失》。

由於我大學兩年,讀了不少醫案和醫話,所以,我看這本書的時候,就是眼前一亮的感覺。

真心是好書啊。我就好奇這個人的平生。

原來是個學霸,恢復研究生招生的,他是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中國中醫研究院的。

他有兩個牛逼閃閃的老師,一個叫蒲輔周,一個叫朱良春。

然後我這個人吧,還是太八卦了,看完何的書後,想著,就看他師父的吧!於是就把朱良春前輩的書給看了。朱老的書真心是好書,會把每味藥的用法講得很透徹,學起來,特別容易上手,很多成方的加味上,我用的就是朱老的經驗。推薦大家看看《朱良春用藥經驗集》《蟲類藥的應用》《中國中醫百年百名臨床家·朱良春》。

隨後,呃,再往上翻,我去,誰啊?他師父,章次公啊?發皇古義,融會新知啊。看他的字,章太炎怎麼評價章次公的?筆短如其人!總之,章次公,我覺得他牛,不是因為別的,就是他做學術的態度,看他的《論藥物》就很贊。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何時希寫的一篇關於他的文章《外狂內謹的章次公》,讓我對他更佩服。

再往上翻翻,呃,哇塞,章次公的兩位師父,又是大咖,丁甘仁啊!上海中醫專門學校的校董啊!中醫界黃埔軍校校長式的人物喲!另一位師父是現曹穎甫,那位寧死不做漢奸被日軍槍殺的漢子,想想就熱淚盈眶!關於曹穎甫,還得看看他學生薑佐景寫的《經方實驗錄》那簡直比小說還精彩啦!

反正呢,我就這樣,一條線一條線,帶著八卦的心去看的,主要不是學習,是滿足好奇心,但收穫,就是不經意間看到一些治法。

總之醫林之間很多秘辛,這些秘辛,不要想著老師會告訴你,要自己去挖掘,指不定就挖到金礦。

所以說,學中醫,你首先得有興趣,沒有興趣,就培養興趣,你只要有了尋根就底的心思,就肯定會有收穫。

三,亂撞

我真的是亂撞的。

我說我至今也不會背內經,也不會背傷寒,連一首方歌都不會背。

但是我把《中醫基礎理論》看了十遍。

不會背傷寒,但是我把《張仲景用方解析》《張仲景50味藥證》《經方100首》這些書看了兩三遍,摘抄了一些心得。

剛開始學時,我不愛看古籍,就愛看清末民國時期出生的那一批人的書。可以列出一大堆來。

有一回,我不記得在哪本書裡看到說,一個女子不孕,後來吃了藥了,懷上了小孩,連帶著,搓衣板一樣的胸又豐滿起來了,當時沒在意。後來,不記得過了多久,腦子一抽,尋思著,以後賣豐胸藥說不定能賺錢,就想回過頭來找那個醫案。

當時記岔了,以為是張錫純的醫案,愣是把《醫學衷中參西錄》給翻了兩遍。好沮喪,沒找著。最後才想起,是嶽美中的一則關於婦寶勝金丹的醫案,雖然白忙活了一回,卻是把張錫純的書學多兩遍。

我這個人吧,有時愛耍點小聰明。知道自己不是什麼大智慧的人,自然要藉助前人的智慧與力量。

我是怎麼做的呢?

一上大學,我就知道自己註定是進不了公立醫院的,而且當時的小心思是開一間鄉村衛生站。

所以,你得要知道各科知識吧?

雖然內外婦兒骨傷眼五官,課文是有的,但是只學知識,沒人教你實踐啊?這是不行的,不能到時候邊看病邊翻書吧?

於是我選了個討巧的方法——每個科,找幾個當代比較頂尖的代表性的醫家的醫案來看。

隨便舉個例子

婦科——朱小南、羅元愷、徐榮齋、楊志一

兒科——金厚如、劉弼臣

皮科——朱仁康、趙炳南

眼科——韋文貴

五官科——幹祖望、張贊臣

推拿——朱春庭

針灸——陸瘦燕、承淡安、鄭魁山、彭靜山

內科——這個太多了啊,我專找那些醫案看,並且有自帶解讀功能按語的那種,看起來比較爽。

心血管——趙錫武

肝病——楊志一、劉渡舟

腎病——嶽美中、趙紹琴

脾胃——鄧鐵濤

肺病——趙紹琴、劉仕昌、何炎燊

上面只在大概舉了一些例子,看的肯定不止這些人的書。

還有一個很確定的就是我這輩子,應該是主要在嶺南行醫,對這裡的人文氣候都比較熟悉,雖然我都看各家的書籍吧!最後還是覺得應該以學習廣東出名的醫家的著作為主比較好!

我過濾了一下,選定了三家,那就是鄧鐵濤、劉仕昌、何炎燊。

通過三家醫案的比較,我比較認定何炎燊老先生的著作,於是著重學習了他的醫案,發現何老先生原來也是個自學成材的,對我激勵比較大。

但是我發現這樣也是不夠的。

嶺南地區為溼為主,同樣有溼這個特點的地區,範圍很廣。

江南梅雨就不用提了,江南醫家的醫案必須留意——範文甫、金子久、葉熙春、陳良夫。

周邊省份的福建要看吧?——俞慎初

看了福建,沒理由不看看江西的吧?——姚荷生

好了,湖南的能放過嗎?——劉炳凡

那廣西的呢?—— 

好吧,大概我就是這麼學過來的。

這個年代,你想學什麼,都會有相關的專業的頂尖人士的著作可以學習,這真是一個最好的時代。

不要總是相信什麼一百天學會中醫。或者哪個犄角旮旯冒出來的神醫開速成班!速成是很難的,學到手了,還要天天練,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最後才能大成。開頭,都是師父領進門而己,別指望短時間速成!

中醫要真能速度,就我這種蠻勁還能用十幾年時間來學?

我想我的努力程度,很多人都趕不上,但是跟《名老中醫之路》裡的大家一比,我這屁都不是。

我一個師兄跟我講:速效不求,小利莫爭。

這八個字,放在學醫上也是行得通的。

學醫要踏實,基礎是必須要牢的,一步一個腳印,別想馬上就飛上天去。

四,沒有權威。主動學習。

我是屬於野生的中醫,就像是野生的自乾五(自帶乾糧的五毛黨)一樣。

所以,我管你是什麼名家教授或者頭銜比我的身高還長。我就是自己按照自己的喜歡的舒服的路子走。

用難聽一點的話說——我這叫目中無人。好聽一點的話講——初生牛犢。

因為剛開始時,別人也沒有拿正眼瞧過我,索性我就關起門來造車,等的就是有一天——出門合轍

不要以為閉門造車,就是自我封閉。

想學西醫知識,丁香園裡面大把。想學中醫,愛愛醫的中醫資源任君選擇,你想學什麼不能下載?

就是信息這麼多,看你會不會篩選了。

學習要主動,不要總等著別人給你講課講課,等別人講時,你已經晚了一步了。

要主動去學。

學完了就要去用,用了就熟了。

這個就要膽大心細了,這個講起來就像裹腳布那麼長了。

我講一個非常隱私的醫案,這個醫案是在04年上完大一後的暑假治療的,那時我剛在學《醫林改錯》。

這個患者是跟我同在廣州讀書的高中同學,他是個什麼問題呢?就是陰莖上,出現一條蚯蚓一樣的曲張的血管,質地很硬,但是不影響勃起,他嚇得要死。

剛好我學醫,問我怎麼解決。

當時放暑假了,大家都回了老家。

我翻著手頭上的書——《醫林改錯》——專治瘀血。

病因就自己想吧!

我就翻啊翻啊,五大逐瘀湯中,有個通竅活血湯。

通竅活血湯怎麼說呢?以我當時理解,當時我認為書上王清任的意思是這樣的,除了軀幹外,頭面五官,都算竅樣子的感覺,我瞎理解的。我又嘀咕,前陰也是竅嘛!

於是我就給他用了通竅活血湯。

但是這個方子,要用到麝香,我上哪去給他弄啊?

我們鎮上有個藥材批發店,是我同學家開的。我去問了,竟然有,可能是人工的,還不貴,當時一瓶好像是0.2克還是0.02克來著,反正一瓶才2塊錢,那時是2004年哦!

於是配了五付藥,要用到老薑和蔥白,最後還要衝麝香。

五付藥下去後,一點反應也沒有。

當時我很沮喪。

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給人開方子,竟然失敗了,太打擊我的積極性了。

誰知道過了一個多月後,他突然告訴我,那個血管不見了。

可想而知,學以致用後,我對中醫的信心是有多大啊!

那時我不過是剛念完大一而己!

只有見識到中醫的力量後,才會成為我學習中醫的源源不絕的動力!

下次看看再寫個我是怎麼學方劑的吧!我真的是一首方歌都不會背啊!但是能記住一兩百首方子吧!

我再送大家一段《智慧書》裡的話:

不要滋長唱反調的習氣。

總是反駁別人只能證明你愚蠢或乖僻。

凡事你都表示異議,也許能證明你聰明。

但這類人能把最愉快的閒聊變成一場戰爭,且以這種方式與親朋好友為敵,甚至比對待陌生人更過分。

美食中的沙子尤其硌牙,娛樂中的駁斥也非常敗興。

將野蠻與溫順搭配,真是既愚蠢又殘忍。

——智慧書

寫文章只為傾述,不宣傳中醫,我沒那麼大本事!

我脾氣急躁、有點霸道,別在這亂問問題。

精力有限,拒絕一切諮詢與網診。

只歡迎默默看文章的朋友,以及能提建設性意見的朋友。

上來就指責和謾罵的,我不會客氣!

文章愛看就看吧,不愛看就趕緊的取關!

別來道德綁架,我不是神醫,只會看簡單病,難的別找我!

有事門診溝通!

拉黑這種行動,每天都在進行!

最後,可以明確的就是,我尊重一切相互尊重的人!

所以,如果有朋友用蘋果給我讚賞了,麻煩備註一下ID,也麻煩在評論再給我留個言,讓我知道您是誰,方便我備註到「拿人手短」一組!

相關焦點

  • 初時,我是這樣學方劑的
    初時,我是這麼學方劑的作者:範怨武2016.01.11初稿2017.07.08重排
  • 國醫大師王世民:我就是要學中醫
    1956年我高中畢業,時值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四市分別成立中醫學院並開始招生,按照當時全國統一高考計劃,我報名應試,幸運地被北京中醫學院(現北京中醫藥大學,簡稱「北中醫」)錄取,歷經6年寒窗苦讀,於1962年順利畢業。這兩張照片,分別記錄了1956年北中醫開學典禮及第一屆學生上課時的場景。
  • 我「害怕」學中醫的人
    在他們那裡,中醫不是知識,更是魔力。尤其是對於外國友人來說,這種魔力的作用影響更甚,這也使得中醫能夠昂首進軍全世界。學中醫的人,他們懂得宇宙的奇妙,天地的萬化,總能與天地自然和平共處。他們像是自然的使者,與身體通靈,得以窺探人類的奧秘,讓人不可思議。
  • 作家六六:我為什麼要學中醫
    閱讀提示:如果有一天,中醫的老師,也能夠一言九鼎,一呼百應,青年人模仿,整個行業興盛,那這樣的導師,才是真正的引領者。   早前,六六在接受《新民周刊》專訪時,分享了拜師劉力紅的歷程。六六說,現代人留給自己的時間太少,日常生活多半被工作家庭瑣事佔據,而學習中醫正是個內修的過程。從接觸到學習中醫的幾年時間裡,除了醫學書籍,她還廣泛閱讀了中國傳統典籍如《論語》《道德經》等。
  • 零基礎學中醫,這樣學最快!
    理論是學中醫的指路明燈,如果你不懂中醫是誰,學中醫就象在黑暗的迷宮中摸索,付出很多,回報很少;臨床是驗證理論的不二法門,如果你沒有大量臨床,學的理論再多也沒有用,特別是在現在中醫教材不斷西化的情況下,你根本不知道它是否正確,學了錯的理論,即使你學一輩子,也學不好中醫。因此,要想學中醫事半功倍,就必須理論和臨床一塊學,兩者相互印證,才能夠讓你學中醫超快。醫易同源,醫理即易理。
  • 學中醫苦?中醫就業難?對我來說,學中醫是人生最明智選擇!
    我小時候身體素質不好,經常生病,因為爺爺是名土郎中,因此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吃爺爺自製的中藥,所以從小就對中醫有了初步的印象。再大點後,記得每到寒暑假,就跟著爺爺去山上採藥,酸棗仁、苦參、地榆、蕎麥……,採回來後還得需要晾曬、切片、磨粉、燒炭、熬製、制丸、熬膏……等等很多工序,在幫忙的過程中也對中醫有了些許興趣,但對未來是否從事中醫職業,仍然沒有明確目標。
  • 中醫英語|外國人和我眼中的中醫
    在開始之前,我想寫寫我眼中的中醫,和我看到老外眼中的中醫。我對中醫的最初印象是不好的。我媽媽是學中醫的,在單位做一名保健醫生。小時候眼睛不好,媽媽說可以用針灸,在一段時間裡斷斷續續地給我扎了些針灸,後來在耳部穴位做了按摩,電刺激之類的,但是效果不好,眼睛度數跟我的學習成績是反比的,度數增加,成績不見好!後來自己又學了西醫,我相信我能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血管神經細胞甚至更細微結構,生理病理藥理免疫,我希望學習時知道來龍去脈,知道原理機理。而中醫在有些方面卻不能滿足我對知識學習的要求。
  • 分享|國醫大師熊繼柏學中醫時讀過的書
    當然全部中醫學徒都像我熊某人一樣讀書是不可能的。第一,不可能人人都有很好的記憶力,有很好的悟性;第二即使有這個記憶力,下不了這個決心,不能像我這樣不要命地去讀書,去搞臨床實踐。因為我有一個環境所迫,沒有飯吃,沒有衣服穿。我學醫時吃什麼?吃紅薯。我睡什麼?一床棉絮,既沒有被套,也沒有床單。
  • 我為什麼沒有留在中醫院校
    我是理科出身,理化知識高考後至今都派不上用場,數學知識的運用也僅限於數錢、看鐘、查日曆。而英語是最深惡痛絕的,學了沒用,不學又不行,象附骨之蛆,陰魂不散地跟隨了十幾年。當初考研時,若不是運氣好,恰好猜到大作文原題,那鐵定與中醫無緣了,想想頗有些後怕。但有志於中醫卻在英語上折戟沉沙,從此一蹶不振,英雄氣短的卻肯定不少。研究生畢業時,導師讓我考慮留校,我基本沒想就拒絕了。
  • 學中醫該怎麼入門?
    建議讀者千萬別認為不讀書一樣可以成就明醫,或許過去的時代可以,今時卻絕對不可以了。且不說今時識字已經具有普遍性,就說《內經》裡所內涵的正信正念,若不去讀,如何學到呢?除非天資聰穎,不學而知者,我們都不是這樣的人,還是要老老實實地讀《內經》。
  • 「選擇學醫,我有一個理由」!青睞中醫、傳承文化
    「學醫很辛苦,當了醫生更辛苦。」許多人不無擔憂地對她這樣說。但小楊很堅持,因為自己「樂意與人打交道,樂意奉獻」。另外,她也享受持續學習的狀態。「永遠都有疑難雜症在等著,永遠都有更高效、更低價、痛苦更少的診療方式需要去探索。」
  • 學了十年中醫也沒學明白,我剛明白原因
    回想自己的成長軌跡,感覺一直是在尋找著什麼,冥冥之中的朝著中醫之路走來。作為剛八零後的我,從小沒有喜好的聽從父母老師的安排,按部就班讀到大學。第一次人生有意識地做選擇是出國讀研申請研究方向。我選擇了人工智慧自然語言處理方向,因為這個方向能幫我在浩瀚的網際網路信息中,更快更精準的找到答案,但是當時並不知道自己要找什麼。
  • 讓更多的人學中醫、懂中醫、愛中醫、信中醫,孟津縣中醫院這樣做
    中醫名家誨人不倦,身邊老師傳經送寶。在為期兩天的培訓中,孟津縣中醫院醫生司全偉、趙正謙、石繼峰、王一航、楊小超、習淑靜還分別以《中風的中醫保健》《泌尿繫結石《梗阻性黃疸介入治療》《肛腸疾病的認識》《冠心病健康教育》《腦卒中的預防》為題,做了精彩的講座,受到基層醫生一致好評。
  • 老外紛紛來華學中醫 中醫在國外比在中國還流行
    ●前來學中醫的留學生10年增長3倍,今年達到400人  ●英國有3000多家中醫門診,美國有100多個中醫學校,中醫在國外比在中國還流行  ●外國人佩服中藥標本兼治,中醫理念被逐漸接受  中醫老師忙不過來  「沒想到來學中醫的外國人那麼多,我接待留學生團的課程都已經安排到明年了!」
  • 1956年,我成為北中醫首屆大學生
    我們高中百餘人畢業,有四個人報考醫藥學專業,只有我一人報考了中醫。  我學中醫的真正原因,一是我母親因外傷感染破傷風被庸醫誤治而早逝;二是我自己患了面神經麻痺,東奔西跑治療了一年卻毫無進展,乃下決心要學醫。那時並沒有更多的雄心壯志,只是覺得學醫能治病,不僅自己方便,還能救人助人。
  • 學中醫也要從娃娃抓起,沒有「童子功」,不可能學好中醫
    學過書法和未學過書法那是一目了然的,對學生而言,練習書法會對語文、歷史等學科都有很大的裨益。而作為國粹之一的中醫,似乎也可以延續這樣的思路。很多大學所開設的專業,都和小學、或初高中所學知識有很強的關聯性。而醫學專業則不是如此,在學生步入大學之前,其相關的知識量幾乎為零。
  • 黃純富|學中醫如何從零基礎入門到精通
    如果你想進入中醫領域,可以從中醫領域裡的任何一門學科、任何一本書開始。但是,光靠那一本書是不行的,肯定要看很多書。很多時候,大家可能會面對的問題是,從什麼書開始?哪一本書可以讓你掌握的比較系統、比較全面?只通過看各種公眾號裡的文章去學習,學到的知識體系是雜亂無章的。當遇到問題時,如果從專業醫生的角度來說,就是一團糟,一團漿糊。
  • 開學了,中醫新學子們準備好了嗎?覺得學醫是自己的願望嗎?
    記得當初我初入學時,有好幾個學長告訴我大學該怎麼過,比如說多參加社團啊,多交際啊,多出去轉轉啊,多表現自己爭取當班幹部或者學生會。所以幸好是你父親說你還是喜歡中醫的,那樣不如就這樣吧,安安靜靜的學下去,從中體會學中醫的快樂,我不知道別的專業怎麼樣,我覺得中醫這個專業當職業有點窮,當興趣是很好的。因為它是令人著迷,也令人受益,讓你愉悅,讓你安靜。所以假如您喜歡,成為興趣愛好,又是職業,窮就窮點,也有清貧的快樂。不管怎麼著,還是可以養活自己是沒什麼問題的,養家的話交給另一半吧----。
  • 董洪濤:我學習中醫的幾點體會
    我讀醫案的方法。讀醫案時不妨先讀前半段的病情描述,然後自己分析,琢磨其病當辨為何證,需用何方,如何加減化裁,然後把自己的結果與原案對比,看自己差不哪裡,為什麼達不到原案的水平,還需要從哪些方面再努力。這樣讀醫案,每讀一篇,都能有所提高,多讀多提高。若能堅持數年,廣覽諸家的數百醫案,我相信,必可提高醫術,兼可學得諸家的臨證經驗。
  • 他們為何愛中醫①:中醫 學起來很有趣
    她是第五代在當地出生的華人,只學過有限的中文。10年磨一劍,學古漢語,研究中醫經典,跟師出診,拜師學藝,她如今是北京中醫藥大學2014級博士生,能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把脈、針灸、開方,中醫功夫樣樣能上手。「中醫藥的魅力和中國的文化,一直吸引著我。中醫的根在中國,必須到發源地學中醫。」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