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古代禮樂射御書數的等六藝,還是現在所說的琴棋書畫、詩詞歌賦等傳統文化,如要有所成就,絕非一日之功,如要達到一定的造詣,更是難上加難。
所謂的難度主要有兩點:一、要有一定的天賦,二、要有童子功。
天賦決定了所能達到的高度,而「童子功」甚至決定了成敗。
比如書法、國畫、戲曲、武術、圍棋、象棋等國粹級別的傳統文化,如果沒有從幼就開始習學,沒有紮實的童子功,達到專業級別水準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原來佔據上風的「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的論調現在受到了很大的質疑,但不可否認的是:很多技藝的學習和傳承,只能從孩子抓起,而且越早越好。
現在為了弘揚傳統文化,書畫課成為一些中小學校的常設課程,還有比如京劇進校園的活動,開設特長班或組織學習傳統文化的社團,但形式多為蜻蜓點水。家長為了培養孩子興趣愛好或增強孩子體質的熱情,隨著孩子學習任務的逐漸加重也在逐漸減退,直至消失。
所以,雖然現在各方面都在大力宣傳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但整體的社會環境和運作機制還是導致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和目的。
雖然不可能都是天才,也不可能都會成為藝術家,但從娃娃抓起才會為傳統文化的振興帶來廣泛的群眾基礎,而紮實的幼功還是會成功多增添一份砝碼。
而且藝術是相通的。比如書法,練習的過程中會涉及詩詞歌賦,會涉及神氣法度,也會涉及文人騷客。學過書法和未學過書法那是一目了然的,對學生而言,練習書法會對語文、歷史等學科都有很大的裨益。
而作為國粹之一的中醫,似乎也可以延續這樣的思路。
很多大學所開設的專業,都和小學、或初高中所學知識有很強的關聯性。而醫學專業則不是如此,在學生步入大學之前,其相關的知識量幾乎為零。這導致醫學專業學生的大學生活要面對更繁重的學習任務,而且所學內容多為囫圇吞棗,畢業後也不能快速並有效的應用到工作之中去。
中醫的特點是易學而難工。入門比較容易,但想要達到一定的高度卻很難。這也是很多中醫專業學生比較困惑和迷茫的原因。如果只通過四年的大學學習和一年的實習,便能夠有效的運用中醫手段治病救人是很難的。要麼知難而退,要麼只能繼續考研深造,而無論是對學生本人,還是對中醫行業和整個社會,都是一種浪費。
所以,中醫行業要有所發展,學生學習中醫的時間還要提前開展,而不是往後延伸。
中醫注重防治未病。所謂未病,也可以理解為現代通常所說的保健養生。學習一些中醫知識,提高人們的健康意識和自我診斷水平,對於避免醫療資源的浪費,緩解社會醫療的巨大壓力都是有效的辦法。只是這樣的辦法需要一段比較長的時間才能奏效。
中醫最大的特點就是整體觀念,講求「天人合一」。這和其他很多中國傳統文化是一致的。而且中醫有很強的學以致用性。即使是小學生,也可以把學到的哪怕是最基本的中醫知識,很方便、很廣泛的應用到生活的很多方面,這對於新一代的年輕人了解中醫、了解傳統文化,並進而對傳統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都有很強的引導作用。
剛才也說過,中醫易學難工,所以學習中醫也要有循序漸進的過程。中小學生可以從最基本的中醫基礎理論、最常用的中藥飲片、湯頭、穴位,最重要的醫藥名家開始學習,讓學生對中醫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並形成初步的知識框架。
而且中小學生學習中醫,也會和其他學科產生密切關聯。
比如,學習一些醫古文,對語文會相互照應;
學習醫學名家,會涉及歷史知識;
學習中藥飲片,會涉及地理、生物等科目的知識。
多學科有效互動,相得益彰。
雖然每年都有大批的醫學專業學生畢業,醫院數量和規模都不斷提高,國家也以建立了全方位的醫療保障體系,但醫療資源緊張,醫保資金壓力巨大的問題還是越來越明顯,人均治療和費用住院費用更是逐年攀升。
為什麼有越來越多的醫療糾紛,而且醫患關係緊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醫患雙方所掌握的知識極度不對等!
所有問題的根本解決,還要依賴於全民醫療知識的提高。
從中小學開始普及中醫,才能培養更多的中醫人才,也才能促進中醫的發展、真正提高國民的健康意識和整體健康指數的提高。
中小學生開設中醫課程,比背三字經百家姓更能鍛鍊大腦,比背唐詩宋詞更易學以致用,至少比學英語的作用大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