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中醫也要從娃娃抓起,沒有「童子功」,不可能學好中醫

2020-08-26 外行人說的外行話

無論是古代禮樂射御書數的等六藝,還是現在所說的琴棋書畫、詩詞歌賦等傳統文化,如要有所成就,絕非一日之功,如要達到一定的造詣,更是難上加難。

所謂的難度主要有兩點:一、要有一定的天賦,二、要有童子功。

天賦決定了所能達到的高度,而「童子功」甚至決定了成敗。

比如書法、國畫、戲曲、武術、圍棋、象棋等國粹級別的傳統文化,如果沒有從幼就開始習學,沒有紮實的童子功,達到專業級別水準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原來佔據上風的「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的論調現在受到了很大的質疑,但不可否認的是:很多技藝的學習和傳承,只能從孩子抓起,而且越早越好。

現在為了弘揚傳統文化,書畫課成為一些中小學校的常設課程,還有比如京劇進校園的活動,開設特長班或組織學習傳統文化的社團,但形式多為蜻蜓點水。家長為了培養孩子興趣愛好或增強孩子體質的熱情,隨著孩子學習任務的逐漸加重也在逐漸減退,直至消失。

所以,雖然現在各方面都在大力宣傳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但整體的社會環境和運作機制還是導致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和目的。

雖然不可能都是天才,也不可能都會成為藝術家,但從娃娃抓起才會為傳統文化的振興帶來廣泛的群眾基礎,而紮實的幼功還是會成功多增添一份砝碼。

而且藝術是相通的。比如書法,練習的過程中會涉及詩詞歌賦,會涉及神氣法度,也會涉及文人騷客。學過書法和未學過書法那是一目了然的,對學生而言,練習書法會對語文、歷史等學科都有很大的裨益。

而作為國粹之一的中醫,似乎也可以延續這樣的思路。

很多大學所開設的專業,都和小學、或初高中所學知識有很強的關聯性。而醫學專業則不是如此,在學生步入大學之前,其相關的知識量幾乎為零。這導致醫學專業學生的大學生活要面對更繁重的學習任務,而且所學內容多為囫圇吞棗,畢業後也不能快速並有效的應用到工作之中去。

中醫的特點是易學而難工。入門比較容易,但想要達到一定的高度卻很難。這也是很多中醫專業學生比較困惑和迷茫的原因。如果只通過四年的大學學習和一年的實習,便能夠有效的運用中醫手段治病救人是很難的。要麼知難而退,要麼只能繼續考研深造,而無論是對學生本人,還是對中醫行業和整個社會,都是一種浪費。

所以,中醫行業要有所發展,學生學習中醫的時間還要提前開展,而不是往後延伸。

中醫注重防治未病。所謂未病,也可以理解為現代通常所說的保健養生。學習一些中醫知識,提高人們的健康意識和自我診斷水平,對於避免醫療資源的浪費,緩解社會醫療的巨大壓力都是有效的辦法。只是這樣的辦法需要一段比較長的時間才能奏效。

中醫最大的特點就是整體觀念,講求「天人合一」。這和其他很多中國傳統文化是一致的。而且中醫有很強的學以致用性。即使是小學生,也可以把學到的哪怕是最基本的中醫知識,很方便、很廣泛的應用到生活的很多方面,這對於新一代的年輕人了解中醫、了解傳統文化,並進而對傳統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都有很強的引導作用。

剛才也說過,中醫易學難工,所以學習中醫也要有循序漸進的過程。中小學生可以從最基本的中醫基礎理論、最常用的中藥飲片、湯頭、穴位,最重要的醫藥名家開始學習,讓學生對中醫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並形成初步的知識框架。

而且中小學生學習中醫,也會和其他學科產生密切關聯。

比如,學習一些醫古文,對語文會相互照應;

學習醫學名家,會涉及歷史知識;

學習中藥飲片,會涉及地理、生物等科目的知識。

多學科有效互動,相得益彰。

雖然每年都有大批的醫學專業學生畢業,醫院數量和規模都不斷提高,國家也以建立了全方位的醫療保障體系,但醫療資源緊張,醫保資金壓力巨大的問題還是越來越明顯,人均治療和費用住院費用更是逐年攀升。

為什麼有越來越多的醫療糾紛,而且醫患關係緊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醫患雙方所掌握的知識極度不對等!

所有問題的根本解決,還要依賴於全民醫療知識的提高。

從中小學開始普及中醫,才能培養更多的中醫人才,也才能促進中醫的發展、真正提高國民的健康意識和整體健康指數的提高。

中小學生開設中醫課程,比背三字經百家姓更能鍛鍊大腦,比背唐詩宋詞更易學以致用,至少比學英語的作用大些吧。

相關焦點

  • 中小學開設中醫課程,促進中醫發展、提高國民素質的捷徑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說法在目前的輿論上已經落於下風,但不可否認的是:很多技藝的學習和傳承,只能從孩子抓起。比如,琴棋書畫等技藝,如要有所成就,絕非一日之功,如要達到一定的造詣,更是難上加難。既要有一定的天賦,更要有童子功。天賦決定了所能達到的高度,而「童子功」甚至決定了成敗。
  • 健康中國 傳承中醫 從娃娃抓起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2016年8月,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 指出要堅持正確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以基層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預防為主,中西醫並重,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從戰略和全局高度對建設健康中國等重大任務作了深刻闡述,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 何志明 || 學中醫,從娃娃抓起
    每次我孫子孫女生病,我就不開心。
  • 中醫從娃娃抓起,中醫一枝花,花開幼兒園
    健康啟蒙 3到6歲幼兒健康領域學什麼怎麼學?系統而深度融合的繪本;真正面向3到6歲的幼兒健康圖畫書,開創了中醫特色健康啟蒙新形式;中國特色幼兒園必備,中醫主題幼兒園專屬,幼兒健康教育第一啟蒙,幼兒園及家庭健康教育首選。
  • 要學好中醫,讀書可分為三步走
    何況,中醫是一門應用之學,書本更不能承載中醫的全部,書本中記載的又不一定能運用到實踐中。好比讀兵書戰策,不在多,而在熟讀;不在讀,而在運用。衡量一個將軍的水平,就看他打了多少勝仗。醫書太多了,你可能一輩子都讀不完。關鍵是如何讀,掌握好一個次第。 要學好中醫,讀書可分為三步走: 第一步,精讀老師讓你讀的那幾本書。
  • 怎樣才能學好中醫
    但又有《醫學實在易》一書,反而談中醫如何容易學。後人豈不是被搞糊塗了,到底中醫好不好學呀。 我認為,中醫不容易學好,但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如果學者能有志向,有方法,循序漸進,則必能有所成就。 經常有中醫愛好者以及一些年輕學子問我學中醫要看什麼書,我曾經  寫過幾篇關於如何學習中醫的一些文章,並且也曾提供了 可以讀的中醫書。但對於志在專精醫術的同道看來,原來的答覆有些粗糙了。  要學中醫,就要學最上乘的中醫學。有了這個目標,才算是有了入門的動力。中醫入門極為不容易,登堂入室則更是難上加難。因此,既要求學者吃苦肯學,還需要不錯的天賦,那就是悟性。
  • 怎樣學好中醫,非常值得一讀
    中醫書友會很早之前曾發表過本文,閱讀轉發量非常高,今天重讀依然獲益良多,因此再次推薦。當時為了轉載這篇文章,編者用了一個多小時考證作者及出處,在此呼籲各微信平臺轉載文章時務必註明出處。導讀:能讀到這一類文章的機會的確不多。從作者那充滿了智慧、誠懇和推心置腹的交流中,既看到當代中醫的無奈,也燃燒著明天的希望。
  • 彭堅:學好中醫的幾點訣竅
    「訣竅」,非常全面而細緻。要讀懂它的方法論的語言,這雖然難,但不是很難,不要花太多的功夫往裡鑽,鑽牛角尖,尤其不要脫離臨床空想,要集中精力把經驗繼承下來,而經驗流傳最主要的載體是方劑,古今至少幾十萬首,要學、要記、要用,很不容易,這就需要長期下紮實的功夫,而且是一輩子的功夫。全世界只有中醫留下了幾千年積累的醫學遺產,遺產太多太沉重,就產生了兩面性。
  • 中醫知識從「小」抓起!《中醫藥文化中小學生讀本》發布會舉行
    該讀本與統編教材知識相連接、相呼應,遵循中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以引導學生產生興趣為切入點,在注重中醫藥文化知識普及的同時,強調中醫思維體系的建立。其目的並不是培養一批「小中醫」,而是讓學生學會中醫藥的思維,同時學習一些養生保健知識。
  • 想學好中醫,都非常值得一讀!
    首先應該明確我的本意,學中醫、做中醫與學好中醫之間不是一回事。弄個手藝混飯吃不是我們討論的範疇,其實還真不 如幹點別的,中醫這碗飯最難吃! 許多人是好不容易考上醫學專業的,也必然很是珍惜,直到一級一級 熬到副高級、正高級,也未必就學好了中醫。以我的看法――他根本不應該進這個門。 學中醫難不難?不難!
  • 他們為何愛中醫①:中醫 學起來很有趣
    正在無計可施的時候,媽媽找來中醫治療。老中醫讓利依用黨參、紅棗當水飲,每隔一日喝一次,持續地喝了兩年。神奇的是,她的體質好了起來,很少生病,在流感季節也不易被感染。中醫的種子,在嚴利依幼小的心靈中紮根。堅定地學中醫,卻是由於外婆中風。外婆經常心疼,還有一些其他的不舒服症狀。家人沒一個人有學醫背景,對這些小症狀沒重視,覺得沒啥事。
  • 學中醫該怎麼入門?
    沒有《黃帝內經》之前照樣有好中醫。」建議讀者千萬別認為不讀書一樣可以成就明醫,或許過去的時代可以,今時卻絕對不可以了。且不說今時識字已經具有普遍性,就說《內經》裡所內涵的正信正念,若不去讀,如何學到呢?除非天資聰穎,不學而知者,我們都不是這樣的人,還是要老老實實地讀《內經》。
  • 要不要學醫?學中醫還是學西醫?
    ​高考結束了,很多孩子和家長在考慮是不是要報考醫學院,報考西醫還是中醫?這個話題是老話題了,但卻總是讓人反覆考慮,因為畢竟牽扯到一生。男怕選錯行,女怕嫁錯郎。首先我們考慮一下學醫的好處:1. 永遠不用擔心失業。因為醫學是技術性很強的專業,只要被人需要,一般是不會失業的。
  • 用心讀書是學好中醫的第一步
    學有餘力之時,也會旁涉各家,儘可能的多讀,中醫一途,雖說殊途同歸,但真要達到那步,非廣讀、深悟不可,大多數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還是老老實實多讀、多積累為妙。畢竟真要做到「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不是光靠耍嘴皮子就可以的。
  • 老外紛紛來華學中醫 中醫在國外比在中國還流行
    中國中醫科學院的李醫生這樣感嘆道。從今年過完年李醫生就一直沒閒過,「來中國學中醫的外國留學生團一撥接著一撥,剛送走了墨西哥團和德國團,現在又來了巴西團,緊接著還有好幾個外國團,真是連喘口氣的機會都沒有啊。」  李醫生說,最近一兩年來中國學中醫的外國人特別多,她已接待了來自30多個國家的「中醫學生團」了。留學生團主要來自歐美、中東、韓國等國家,而且越是發達國家留學生團就越多。
  • 外國人認識不到中醫的作用,但每個中國人都應該清楚中醫的價值
    5月12日,美國海關和邊防巡邏隊扣留了一批連花清瘟膠囊,理由是:該藥未經美國食品與藥品監管管理局批准,他們也不清楚療效,所以將他們扣留!5月7日,瑞典海關已限制連花清瘟藥品入境,理由是:還沒有任何研究表明該藥品有效,它絕對不是我們推薦的東西。
  • 十條呼籲,國醫啟蒙中醫特色健康主題幼兒園建設
    1、愛中國,愛中醫,愛健康,中醫從娃娃抓起,健康從娃娃抓起。堅定中醫特色現代化幼兒園建設的信心。這是中醫藥文化自信的必然,是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的必需,是中國特色學前教育發展創新的題中之義。2、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一切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中醫健康教育活動要結合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及其需求。
  • 這世道,學點中醫很必要
    】關於實踐問題,對於業餘愛好者,缺乏醫生處方,很多藥店可能不讓抓藥。這也正是困擾我多年,以致10年前最終沒有繼續學下去的原因之一。但是現在淘寶網上,什麼都買得到,藥材又便宜,質量又好(我是買散藥、自備小天平,自己在家裡配藥的),網上論壇裡還有很多學友互相交流,更有大量的現實生活中求醫無門而渴求網診的網友。只要好好學習,根本不愁實踐機會。 【我對中醫的感悟】學中醫是一條很艱難的路。
  • 如何才能學習好中醫
    今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願意學習中醫,並且願意去挺起中醫的脊梁;三則,老百姓的健康需要。今時的西醫越來越市場化和資本化了,結果就是醫院大樓越蓋越高,醫療病床數越來越多,但醫療費用越來越貴。沒有錢,都不敢進醫院的門。如此搞下去,西醫必將失去老百姓的支持。更何況,西醫治病療效差,目前連個新冠疫情都無力控制。作為中醫人,我們一定要定於中醫,心靜而安,精研中醫。
  • 作家六六:我為什麼要學中醫
    他指出你觀點的錯處的時候,你很難反駁,因為你閱讀少知識淺且沒有形成理論體系。   《新民周刊》:後來是怎樣成為劉老師的學生的?在大學裡,都學些什麼?   六六:很多學生會問老師:這種病要怎麼治?但是,病情是千變萬化的,一萬種病有一萬種解,這個思維方式就不對。我問劉老師:「這個人為什麼會得這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