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學習中醫三十年,讀書、臨證、思考、寫作,三十年未曾懈怠。有初學中醫者問我,能否講講應該如何學好中醫。關於這個話題,我曾經在之前的文章中也從不同的角度談論過。本文換個角度,再談談如何學習中醫。
一、中醫的現狀
自《內經》問世,至今已經兩千多年了。中醫理論代有發展,代有創新。今天,中醫傳承到了我們這一輩人的手中,中醫的現狀如何呢?我的觀點是,我們這一輩先天不足,後天失調,與前輩相比,一代不如一代。但我也熱切盼望,在我們之後,能夠一代勝於一代。
為什麼這樣說?
在我看來,歷代中醫人都很努力,特別到了民國時期,中醫學術達到了巔峰。之後即開始沒落。沒落的原因有兩個方面,在外來說,受西醫的衝擊。中醫既是傳統文化的旗幟和潮頭,也是敵對的西方醫療資本勢力最忌憚和猛烈攻擊的方向。中醫財力不足,無力與西方醫療資本抗爭,最終還是從國醫沒落了;在內來說,中醫人對中醫缺乏自信,反而追著西醫的屁股,以搞中西醫結合為榮。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目前,中醫即處於內外交困的境地。
但是,中醫有著極大的生命力,中醫一定可以崛起。理由是,一則,國家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中醫即屬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分支;二則,中醫人自強不息。今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願意學習中醫,並且願意去挺起中醫的脊梁;三則,老百姓的健康需要。今時的西醫越來越市場化和資本化了,結果就是醫院大樓越蓋越高,醫療病床數越來越多,但醫療費用越來越貴。沒有錢,都不敢進醫院的門。如此搞下去,西醫必將失去老百姓的支持。更何況,西醫治病療效差,目前連個新冠疫情都無力控制。
作為中醫人,我們一定要定於中醫,心靜而安,精研中醫。目前正是我們中華民族復興的關鍵時刻,也是中醫崛起的關鍵時刻。作為一個中醫人,我們要傳承祖宗的智慧,我們要為子孫後代謀萬世健康,我們要擺脫現代邪惡資本奴役老百姓的歷史,我們就應該儘自己一份力量,在中醫領域不懈進取,為中醫之崛起而奮鬥不止,且無怨無悔。
要想學好中醫,就要有這樣的立志。這就是我們中醫人的初心。不忘初心,矢志向前。
於我而言,時光流轉,自第一天進入中醫的課堂,轉瞬三十年了。回首過去,心中很是感慨。如果,能有辦法穿越回去,如果可以重新開始,那麼,我將全心全意地執著於中醫,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中醫,絕不會象現在這樣,空度歲月,至今還是沒有什麼成就。
我相信,後來者一定能勝於我們。將來,中國傳統文化將璀璨勃發;將來,中醫也將成為主流醫學。依靠的,就是新的一代年輕人。
作為新時代的年輕人,既然選擇了中醫,那麼,就要有為中醫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志向越高,將來的成就就越大。
二、好好掌握繁體字
今時流行的是簡體字,我們從小所學的,就是簡體字,甚至從來就沒有在課堂上學習過繁體字。那麼,繁體字還有市場嗎?還有必要學習繁體字嗎?我的回答是肯定的。繁體字將來大有市場,當然有必要這習繁體字。
上世紀文字改革,現在看來,流弊是十分明顯的。不在於簡化筆劃字形,而是很不適當地歸併文字。有學者批評簡化字破壞了中國傳統文化,我是同意的。比如,嶽飛五個兒子都是「雨」旁,非要將嶽雲改成嶽雲,而他四個弟弟卻是使用「雨」字旁的嶽雷、嶽霖、嶽震和嶽靄,合適嗎?
今時比前輩優勝之處,是電腦與網絡的普及,信息更容易獲得了。但也有負面效應,就是年輕人不願意認真通讀古籍了。為什麼不願意去讀古籍,根本原因還是不識字,就是不能掌握繁體字和古文了。
我的建議是,對於準備學習中醫的青年人而言,學習繁體字應該是第一位的基本訓練。我常跟我的弟子們強調,要像學習外文那樣學習繁體字,千萬不要掉以輕心。
簡化字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性,這是無法否認的,那麼為什麼要學習繁體字?
一方面,中醫古籍上都是繁體字,沒有簡體字。有人說,有呀。今時出版的中醫古籍,都已經改成簡體了。但我認為,自己認識繁體字,可以更方便地閱讀中醫古籍,相當於掌握了閱讀古籍的能力。由此說,識繁體字者,得中醫古籍;能讀中醫古籍者,即能得真正的中醫學問。
另一方面,繁體字是漢字的原始形態,是中華民族正宗的文字,是老祖宗留下的寶貴文化財富。學習繁體漢字的過程,即是學習漢語文字的內涵,可以提升我們的傳統文化素質。於中醫人而言,只有傳統文化的,才是真正中醫的,也才是世界的。
繁體字是中醫的載體。我們要學好中醫,要傳承中醫,要挺起中醫的脊梁,卻連繁體字都不認識,還怎麼談中醫?!更何況學習繁體字的過程,其實也是我們的內心接觸中國傳統文化的過程,何樂而不為呢!
當前簡化字已是生米煮成熟飯,不可能恢復繁體字。作為年輕的中醫學子,我們比其他專業的學生多了一重負擔,就是必須通曉繁體字。其實,繁體字並不難學,若能多多閱讀古籍,參考古漢語字典,慢慢地也就習慣了。
三、中醫人的知識貯備
大部分人都認為,只要通過高考,進入中醫藥大學,說明已經具備了學習中醫的知識貯備了。我卻認為,這還差的遠。
的確,我在讀中醫藥大學時,第一門專業課程是《中國醫學史》,同時開有《中醫基礎理論》,大學的中醫教育就算是開始了。現在想想,如果能再加一門課就更好了。
加什麼呢?建議加一門關於先秦典籍的閱讀。我的建議是,進入中醫藥大學,開始學習中醫了,那麼,一是要掌握繁體字,二是讀一些先秦典籍。我之前對於先秦典籍是不夠重視的,近數年來才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先秦典籍對於中醫學子建立純中醫思維模式非常重要。我也開始補課。可以說,先秦典籍有助於正心,幫助中醫學子對中醫理論產生信心,並且對天人合一、取類比象、整體觀念等思維模式產生信心。
中醫學子要有成就良醫的志向,那麼,就要去嘗試著閱讀先秦典籍。我自己的體會是,先秦典籍中有關於《內經》理念之所以產生的人文環境,有中醫理論的最原始形態,也有先賢對於中醫與天文的研究成果,更有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和人生觀。作為中醫人,非讀先秦典籍不可。
四、對中醫學術的態度
中醫關乎生命與健康,臨床對病處方時,一絲一毫都來不得馬虎。可以說,中醫人在平時應該是一個很嚴謹的人。只有嚴謹,才能讓病人產生信任;只有嚴謹,才能用方用藥無誤。
嚴謹源於對中醫學術的真實和客觀。簡單來說,就是不想當然,不作偽。不少人可能認為,中醫人其實是「差不多」先生,加這味藥也行,去那味藥也無所謂,談何嚴謹?!在我看來,這是誤解了中醫人。中醫證候對應於藥方,一有證則有一證之藥方,證變則方變,並不是差不多就行的。
以經方桂枝湯為例,桂枝與白芍等量是桂枝湯,功在調和營衛、調和陰陽;若重用桂枝則變成桂枝加桂湯,治療奔豚,寒氣上逆;若重用白芍,則變成桂枝加芍藥湯,治療肝脾不和的腹痛。雖然藥味沒變,因為用量變化,就有不同的功效。這就是中醫,絕不是差不多就行的。
要想提高中醫的臨床療效,我的觀點是,緊緊抓住一個「真」字。中醫是求實的學問,一切以符合臨床為目的。凡是不真的,即是作偽的,也必然會導致臨床療效不高。
做臨床要真,做人也要真。我自己體會,作為一個中醫人,要有做事求實、做人求真的精神。坦坦蕩蕩,活的真實!內心謙和,日子既平淡,又真實;既有享受,又能利他。
率直地說,我個人不喜歡中醫界同仁之間過度的誇獎。比如,動不動就把某個學者的中醫作品加以諸如新視野、新視角、新方法、新觀點、新出發、前沿論壇之類包裝。如果學力不足,特別是研究不足,就有可能名不符實。在我看來,這樣很丟人,很沒有面子。面子從來都是自己掙的,不是別人給的。
我喜歡讀書,尤其喜歡讀一些在平實處見功力的文章。我堅信,真理是樸素的,探索生命與健康真諦的文字也應該是樸素的,不需要包裝,更不需要發明和創造怪僻詞彙以自炫。如果一個人的學力不足,特別是下的真功夫不夠,其作品就顯得蒼白乏力。
中醫是學問,從事中醫即是治學。大凡中醫治學到了一定火候,知彼己、辨是非、識深淺是相當重要的。看中醫人的著述,就很容易地辨別出哪些是在下笨功夫、死功夫、苦功夫和真功夫,哪些是在取巧,不費多少工夫地搞花拳繡腿。特別對於我自己,看到人家的不足,就會更虛心地體悉自己的弱點和缺陷,儘可能予以彌補。
「學而後知不足」,依據我自己的學醫與臨床經驗,越是讀書,越覺自己有所不足;越是傳播中醫,越覺社會對於中醫還有太多的不理解。於是,就越是發奮努力,很擔心今天知其一,也許不知者十,明天知其十,也許不知者百。前賢有謂「學海無涯苦作舟」,關鍵還是個「苦」字。作為中醫人,只要能吃的苦中苦,必然能在中醫學術上走的更遠。
其實,本文所論述的一些觀點,不僅適合於學習中醫,亦適合於學習其他學問,特別是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學問。我是一個中醫人,我有志於做一個明醫,以上既是我對於年輕學子的建議,其實也促我自勉。(董洪濤)#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