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類比象——真中醫的思維,學習中醫的捷徑

2021-02-12 針灸百家


萬物皆有「象」,按同象同類的原則,由一般到個別,從已知推導未知,以類萬物,中國古代聖賢即是以這種演繹方法來認識世界,建立了整個傳統文化體系。

中醫是傳統文化中的瑰寶,中醫學中亦有「象」,古人發現,人與萬物皆在天地間,其實和天地自然並無二致,天地是一個大宇宙,自身即有一個小宇宙。

因此說,天地之象、萬物之象與人之象可互相對應。

學習中醫,先要領會這個「象」,這是學習中醫,進而深悟中醫的必需方法和必然過程。

中醫治病,很多時候是比「象」用方。症有象,方有象,藥有象,穴有象,能夠「取類比象」,並且融會貫通,把治病與時間和空間結合起來,即是最高明的中醫。

比如:葉天士用梧桐葉催生,即以落葉稟金氣而下降,類比孕婦產子之不下,這個例子即是「近取諸身,遠取諸象」的體現。

中醫重視「取類比象」,這是中醫獨有的思維模式,是精通中醫的關鍵。把「象」悟透了,萬事萬物都可與中醫產生聯繫。【北京●3月10日】古脈法臨床實戰班丨練出準確脈診手感

學習中醫就是要把握古人認識事物的方式,從思維方法和哲學方法上去理解古人,如此才能如庖丁解牛般順暢自然。天地萬物莫不有象,透過「象」去感悟中醫,是我們進步的捷徑。

1、「象」從何處來?

《大學》說:「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格,推究;致,求得。窮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即是格物致知。

數理化也是格致的學問,但數理化並不能達到誠意正心的效果。為什麼呢?古人的格物致致,其源於「天人合一」,是一種「取類比象」思維,物與人互通。而現代的數理化與人是不相通的。

也就是說,所謂的「象」,是從格物來的,但格物的思維是「取類比象」。

以經絡氣血為例,經絡調節氣血運行的規律與洋流的規律運動有一定的相似之處,經絡氣血的運行即是由主幹及細枝,由主及次。

再以中藥功效為例,中醫認為:物從其類,同形相趨,同氣相求。故「皮以治皮、節以治骨,核以治丸」,「子能明目」,「蔓藤舒筋脈,枝條達四肢」。

比如五皮散可以治皮水,《成藥便讀》雲其「皆用皮者,因病在皮,以皮行皮之意」,藉以說明藥用部位與病位的療效關係。再如《本草思辨錄》中云:石膏「絲之縱列,無一縷橫陳」,極似肌肉紋理,其性主解橫溢之熱邪,故善治肌膚大熱。

又如,陳皮外有棕眼似毛竅,內白又象肌肉,故可入脾肺二經;丹參、茜草之類色赤走血,而山藥、白朮則色白入氣;忍冬藤、首烏藤可舒筋活絡,以藤之象比類於人的筋,等等。

【鄭州●3月16日】一指縮陰、陰道大力士、陰道舞蹈、催乳、產後修復、男士壯陽、項目落地全修班復。

2、「取類比象」的原理是什麼?

天地之間,萬物萬命,不離五行;人生天地之間,亦稟五行而有生長壯老死。人吃五穀雜糧,人的五臟六腑各稟五行,與萬物萬命互相關聯。

能知五行生剋制化之理,則人的生命與萬物萬命自然相應。所謂取類比象,即是人與萬物萬命之間所稟受的五行之氣相互貫通而已。

中醫四大經典最重視「取類比象」,整個髒象體系就是「取類比象」思維的延伸,「取類比象」思維在中醫的起源、形成及發展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內經》有言:「覽觀雜學,及於比類,通合道理。」又言:「不引比類,是知不明也。」藉助取類比象,我們不但可以學習傳統中藥,還可重新認識某些藥物,甚至發現新中藥。

只要合乎取類比象原則,其功效必能在臨床實踐中得到不斷印證——這正是中醫藥的精髓。

3、《內經》與「取類比象」

若問,《素問》八十一篇,哪一篇最能代表《內經》的學術水平呢?我選擇《陰陽應象大論》篇。

此篇講解陰陽,包括天地、萬物以及人體陰陽,雖然以陰陽為本,但重在「應象」。

所謂「應象」,即是「取類比象」。可以說,整個中醫理論的核心就是在「天人合一」理論下的「取類比象」,五臟六腑、中藥功效、穴位主治等等皆對應於天地陰陽。

我認為,這篇文章代表著《內經》「取類比象」思維的最高水平,若能悟透其理,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臨床以及養生之中,必然有助於醫術提高。

其中的許多概念都不能忽視,如「天有精,地有形」、「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洩為陰」、「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等等,皆是分析人應該如何取法天地之象。

歷代中醫有大成就者,無不精熟《內經》。反覆閱讀《內經》,可以鍛鍊醫者的思維方式,從而使醫家在臨床上靈活圓融,左右逢源。《內經》的主要思維模式是「天人合一」、「整體觀念」、「取類比象」,這些思維模式很難直接訓練,精讀《內經》則是一個方便法門,從而讓學者進入整體性直覺領悟的境界。中醫證書線上取證班 | 線上學習 | 線上考試 | 課程可以反覆收聽

4、中藥與「取類比象」

古人觀天察地,自有一套格物致知的學問與方法。本文重點談「取類比象」,掌握這個方法,比單純記誦中藥的功用更有意義。

中醫的「取類比象」是一門格物的學問,把生命與自然界的萬事萬物互相結合,去分析其中的聯繫。取類比象並非胡亂聯繫,而是符合天人合一的規律的,且經得起臨床驗證。

比如,按此法可迅速識別自然界中的多種藥物的功用,且驗之臨床亦能屢用屢效。嚴格來說,整個《本草經》其實就是一部取類比象的學問。

中藥學是格物致知的學問,要求「取類比象」,而不是分析成分。我們學習中藥,就是要掌握這個取類比象的思維模式,而不是拼命地背誦每味中藥的現代功用。

中藥離不開取類比象思維,千萬不能依賴藥物成分。比如,諸藤皆纏繞蔓延,縱橫交錯,無所不至,以之比象人體的絡脈,故有通絡散結之效,治療久病入絡者,如絡石藤、忍冬藤、葡萄藤、雞血藤等等皆有同樣的功效。

再如,牛膝其節如膝故可治膝關節病,續斷多筋而能續絕傷,杜仲多筋堅韌則可堅筋骨,伸筋草其形似筋而能舒筋通絡等。

又比如,蟬,其聲清響,晝鳴夜息,故以蟬蛻治失音、小兒夜啼諸症;蟲類善能走竄,具搜剔之性,多具活血、祛風溼等功用,如土元、蜈蚣等。徐靈胎的《神農本草經百種錄》即是依據「取類比象」思維寫就的。

5、「取類比象」是中醫核心思維之一

以象論「天人合一」:中秋時節,月得水氣而成滿月,正是金水相生之時。應之於人:肺為金,腎為水。經雲「其本在腎,其末在肺」,即是講金水合為一氣。〖3月9號●廣州班〗龍氏正骨<脊柱病因治療學>手法復位精講班!

若金水不相生,則肺腎不交而患成燥咳。應之於藥:玄參與天門冬二藥皆入肺腎二經,皆能稟金水二氣,得上下環轉、生生不息之妙用。

以象論用藥:發為腎之餘,頭髮得腎氣之精而能烏黑髮亮。若腎氣虧虛,就會出現頭髮斑白。

中醫治療腎虛發白,多從補腎入手。常用四季長青的女貞、側柏葉等來烏髮。從醫理分析,這類中藥經冬而不凋,其「腎」氣旺盛,故可取類比象,以之入腎補腎。

推之,諸藤以舒筋、中空以發汗、花善解鬱等,都是「取類比象」的臨床應用。

再如,凡諸皮膚病,以及過敏性疾病,我都囑咐病人忌食雞。按天地自然之理,取類比象,則雞屬巽,屬風,易致內風妄動。且中風患者亦需忌雞,以防風從內動。

以象論生理:有的家長不肯讓孩子多做戶外運動,怕汗出易感冒。卻不知汗出是自然反應。

按中醫取類比象思維,出汗有如下雨,下雨是天地陰陽趨向和諧的反應,出汗也是機體陰陽和諧的反應。

能出汗,說明孩子的身體滿足了兩個條件,一則陰陽充盛;二則陰陽升降出入的道路通暢。這樣才能高下相召,陰陽相因,陽加於陰而為汗。

6、什麼是真中醫?

以中醫執業,卻不相信中醫,掛羊頭賣狗肉,這是真中醫嗎?當然不是。

除此之外,只會開西藥的不是真中醫;用現代藥理學指導中醫臨床的不是真中醫;遇到大病急病即不再相信中醫的不是真中醫。

3月4日(鄭州) 祖傳黑膏藥、新型膏藥、養生泥灸、液體膏藥等製作班

真正的中醫人,其思維必需是純中醫的,必需有「天人合一」和「取類比象」思維。舍此,絕非真中醫。比如「提壺揭蓋」一法,用宣肺之法來通小便;「增水行舟」法,以生津潤腸之法通便,這即是「取類比象」思維的具體運用。

近年來中醫界走了一條所謂「科學化」的道路。忽視「取類比象」思維而搞中藥的成分認證,將中醫的概念理論作客觀化、定量化研究,採取實驗、實證、分析的方法,從組織、細胞、分子水平研究中醫,結果是把中醫搞得面目全非。

真正的中醫,必然是依據「取類比象」理論來臨床應用中藥的,而絕不是依據成分。

我堅持認為,是否運用「取類比象」思維,這是判斷真假中醫的金標準。

關注我們,每天閱讀更多免費精彩文章!



相關焦點

  • 學習中醫的三重境界
    小到中醫中的一個原理,大到整個中醫學術體系,都建立在一個個基本概念基礎之上。掌握這些概念,特別是吃透陰陽、五行、臟腑、氣血、津液、病機、證候、天人合一、取類比象、整理觀念、辨證論治等等核心概念,是學好中醫的重要前提。具體而言,須從兩個方面加以重視:一是對核心概念的文字表述把握務求嚴謹;二是對核心概念的內涵理解務求全面。
  • NO.49|中醫
    髒象演易  實用醫易研究張錦標著.髒象演易  實用醫易研究.瀋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03.
  • 很多中醫對「藏象」的誤解太深
    從運用解剖方法到模擬類比,認識了人體有五臟、六腑、五體、五形、五官、五液、五志、五色,以及和自然界五方、五氣、四季、五化、五味、五音等的不同層次的功能和與自然界的關聯,故藏象學說具有層次性與關聯性。同時,藏象學說是象數和五行的綜合模擬,從《易傳·象·節卦》的「天地節而四時成」到五行的「四時五方」,賦以藏象學說具有時間和空間的特性。《靈樞·本髒》說:「五臟者,所以參天地,副陰陽而連四時,化五節者也。」
  • 如何才能學習好中醫
    我學習中醫三十年,讀書、臨證、思考、寫作,三十年未曾懈怠。有初學中醫者問我,能否講講應該如何學好中醫。關於這個話題,我曾經在之前的文章中也從不同的角度談論過。本文換個角度,再談談如何學習中醫。於我而言,時光流轉,自第一天進入中醫的課堂,轉瞬三十年了。回首過去,心中很是感慨。如果,能有辦法穿越回去,如果可以重新開始,那麼,我將全心全意地執著於中醫,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中醫,絕不會象現在這樣,空度歲月,至今還是沒有什麼成就。我相信,後來者一定能勝於我們。
  • 「庚」的取類比象&取象比類
    我們先來說說這個類象「庚」的口罩,說之前要解釋下為啥如此拿「庚」和「口罩」比論:這是中國易學中一個偉大的思維模式,易學是強歸納,然後找出內在的邏輯,以化繁為簡來洞悉本真,溯本求源的全維探索,要引用幾段經典:《周易·繫辭傳》說:「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賾這個字的意思是:幽深玄妙;深入探求。
  • 中醫與「悟」
    語音 | 張雷中醫離不開心悟,悟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學習中醫如何去悟?
  • 取象比類與中醫思維
    意象思維的含義在於:一方面它通過形象性的概念與符號去理解對象世界的抽象意義,另一方面它又通過帶有直觀性的類比推理形式去把握和認識對象世界的聯繫。       傳統哲學的意象思維滲透到《內經》中,成為中醫學思維方式的主要內容之一,「取象比類」之謂,語出《周易》,為易學、五行的重要研習方法之一。
  • 中醫傳承一定要重視——象思維
    象思維的偉大就在於它是原創性的源泉,原創性的母體,西方的思維沒有像中國這樣一直保持到現代還在不斷地豐富、發展象思維,因此它是本原性的思維,最具原創性的思維,用現代科學研究的話來說,是提出和發現問題的思維。中醫把人體看成大宇宙中間的一個小宇宙,不僅僅小宇宙之間各個系統是一個整體,而且小宇宙跟大宇宙還是一個整體,因此不知中醫這種辨證遠比西方一分為二、對立統一哪種辯證高出多少。
  • 《傷寒論》是學習中醫的必讀之書!
    《傷寒論》是學習中醫的必讀之書,《傷寒論》的注釋之書極多,但至今《傷寒論》並沒有成為中醫的顯學,有志於學習中醫者,尤其是初學者還多認為《傷寒論》難懂難學,不得其門而入有了這樣的理解後,才意識到學習《傷寒論》最大的問題在於理解其一貫的思路、內在的邏輯,這也就是全書所包含的辨證思路、思維方式。那麼,這個一貫的思路是什麼呢?就是全書分篇的方式:三陰三陽。
  • 怎樣學中醫才能少走彎路 | 學習中醫的次第
    當然,如果只選《黃帝內經》的一些好玩且養生意義大的篇來作為培養中醫學習興趣去講還是不錯的,這事我自己也經常做,而且剛好這幾篇也不太難。但真正診治疾病及談醫學機理的相關內容就真不是都適合作啟蒙用的。    傷寒論亦如是,如果僅是初步了解一下六經辨證與幾個對應的代表方的應用也可以一開始就接觸,但系統地學習就是另一回事了。
  • 中醫怎麼學?那些中醫大家大多自學成才,比如他們
    中醫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雖然幾經努力,但在現代醫學面前,總是覺得心有餘而力不足。這並不是說中醫不好,而是中醫在大部分人的眼裡,更多的是用來養生,調養身體。說中醫是養生的科學,其實也並不能說是錯的。中醫和西醫治病的區別,在於兩者的理論不同。
  • 從「門」管窺中醫身體觀的建構
    其一,有途徑、訣竅之意,該意大多作為書籍的名稱,如《女科入門》,其義為學習女科的途徑、訣竅。其二,「門」還是古代事物分類的表達方式,如:醫門,即學醫的一類人或事物。門戶意識的產生源於構建房屋,一方面指內外空間分隔的標誌,另一方面門戶具有防護的作用。通過前文對中醫「門」「戶」的詞語語義分析可見,中醫大多運用取象比類的方法來命名穴位、人體部位、中藥、書籍等。
  • 中醫自有大氣象
    如果大家在中小學就接受過陰陽、五行、易經等中國古文化的啟蒙教育,現代人理解中醫還會那麼難嗎?作為本國文化有機部分的中醫,學習時竟然讓人產生了文化隔閡感,豈非怪事?不難看出,說不清、道不明的不是古人,而是今人學有未逮。以今天的淺薄之見,難以明了古人的智慧。將深闊如海的中醫,一味程式化、簡單化。
  • 鄧中甲:中醫思維在診法中的應用
    鄧中甲教授從教數十年,在任教過程中,發現有些學生覺得中醫的思維模式落後,動輒陰陽、五行,仿似「算命先生」;不少學生學習中醫的興趣濃厚,但不得其法
  • 中醫入捷徑-24小時中醫基礎
    初學者每感中醫學習,如入迷宮,不知究竟。有窮其精力研學某流派者,有耗重金冀圖掌握某療法者,不一而足。現實中,學習中醫之心理,或多或少希望掌握某一技能或效方,可立 竿影,以切實用。各種中醫技能班,提高課,單最基礎的中醫知識掌握了嗎?......相信你學習了這課程以後,會有一個嶄新的認識。相信你學習了這次課程以後,會明白這才是學習中醫的入門捷徑。
  • 岐黃縱橫:王琦大師提出的「中醫原創思維」是什麼?
    王世保:記者:請您闡述一下中醫原創思維模式的科學內涵是什麼?王琦:我們提出中醫原創思維是以「取象運數,形神一體,氣為一元」的整體思維模式,即中醫學的「象數觀—形神觀—一元觀」。王世保:創新本就是中醫思維的功能,不僅中醫思維具有原創功能,西醫和科學思維也有原創功能,所以用這種思維的功能在思維前面做定語,就好比「會走路的人」。問「中醫原創思維是什麼」,就好比問「會走路的人是什麼」。
  • 西醫學子學中醫系列 |「遠志當歸」她怎麼開的竅?
    對自己而言,相見恨晚,跟師學習已一年,離別之際,總覺意猶未盡,每每想起,覺得傳奇一般,以文記之,願能與我一樣曾經在學習中醫的路上不得要領、難以上路的學子們共勉。建立中醫思維整個親近師父學習的過程中,於我而言,最大的困難就是不能建立中醫思維。
  • 什麼是中醫學習的「六化思維」?現代思維方式學習中醫才是王道
    今天我們身處網際網路時代,遙看古今中醫發展之路,我們懷著敬仰的心看待每個歷史長河中的大家、宗師、大師、名醫等,我們充分尊重中醫原著經典……,與此同時我們應該深刻思考如何去學習中醫,採用什麼方法。我研究下來深刻感受我們身處新時期的我們絕對不能用古人和傳統老中醫的學習方式和路徑去學習。
  • 換個角度看問題,用中醫取象比類法解釋蟬蛻為何能治療嬰兒夜啼
    小兒有時候會出現白天能安靜入睡,一入夜則啼哭不安,時哭時止的這種現象,中醫把這種症狀叫做小兒「夜啼」。夜啼是一種嬰兒常見的症狀,中醫有一種方法治療小兒夜啼,就是用蟬蛻煮水喝,往往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們要是從中醫理論分析的話,小兒夜啼多是由餵養不及時,環境過熱,衣被過厚或者受到驚嚇等原因導致的心肝火旺,心神不寧所造成的。蟬蛻這味藥中醫認為它的功效是疏風清熱,安神定驚,所以單純從藥性角度出發的話,蟬蛻治療夜啼是能解釋得通的。但是我們如果換個角度看問題,用取象比類法解釋蟬蛻為何能治療嬰兒夜啼,其實也很有趣。
  • 張其成丨「象」模型:易醫會通的交點
    「象」思維方式的特點是:以取象(包括運數)為思維方法,以陰陽「卦象」為思維出發點和思維模型,以具有轉換性能的「象數」、「義理」兩種信息系統為思維的形式和內涵,以外延界限模糊的「象」(或稱「類」)概念對指謂對象及其發展趨勢作動態的、整體的把握和綜合的、多值的判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