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中甲:中醫思維在診法中的應用

2021-02-23 人衛中醫

鄧中甲教授從教數十年,在任教過程中,發現有些學生覺得中醫的思維模式落後,動輒陰陽、五行,仿似「算命先生」;不少學生學習中醫的興趣濃厚,但不得其法,學習進步較慢;還有一些學中醫的學員,覺得中藥很好用,但是道理說不清,總覺得在西醫面前,矮人一截……於是開始思考,如何能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掌握中醫學的思維方式?

老百姓都知道中醫治病從整體、從全身出發,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所以把它叫整體反應也就指的局部病變,要從整體的角度出發,去綜合診察,並且得出結論,但是現在的趨勢是越來越容易脫離整體。

我們學校五官科曾經有一位陳達夫教授,他臨床辨證治療的整體性很強,他的眼科病例記載了一例。一個中學教師,宜賓人,五十多歲,他晚上輔導學生上課,晚上天氣很冷,下了點雪,他回來以後,懶得燒熱水,就把腳在冷水裡面涮涮擦擦就睡覺,沒幾天,除了感冒之外,眼睛看東西開始模糊了,按西醫學角度,檢查眼睛查不出什麼異常。

最後他到成都找陳達夫教授,陳教授問了病史,診脈看舌,之後從整體角度出發,認為是大寒犯腎,因為腳底有個穴位,是腎經的湧泉穴,大冷天用冷水洗腳,大寒犯腎,腎精本要灌注瞳仁,腎精不能上承,就造成了黑色的瞳仁沒有腎精,雙眼無神。陳老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效果很好。

第二部分是見微知著。我剛才講到,局部是整體的縮影,這在我們古代哲學叫見微知著,是一種思想方法,見到小的,見到局部的可以推理出大的整體

見微知著,反映了生物全息方法的運用,那這個方面在我們中醫學當中,在診斷當中用得非常多,實際上,這種方法在其他的傳統醫學當中也在用。

20世紀70年代,我到四川甘孜州的藏區,開衛生工作會,聽說有個活佛,藏醫老師還去參觀他的家,他用觀察小便的方法診病,就用眼睛看一看小便,很多關於疾病的信息都從小便裡看出來,小便攪一攪,搖一搖,放在那裡24小時再去看,就能說出一個病。

當然他用的也是功能定位,說腎怎麼樣。那就是說局部是整體的縮影,它也包括了小便,那作為藏醫學來講,診察小便方面的經驗要比中醫學豐富得多,有它自己的特色,所以很多傳統醫學有自己的「局部是整體縮影」這種思想,就是見微知著這種特點。

中醫學基本思維原理在診法中的運用的第三個方面,辯證定量,包括動量原理量值辯證量勢綜合。這個辯證定量上一次講過,在講到動態原理的時候,中醫學處理量的特點,具有動量原理,是辯證,是綜合,具有這種特點。我想這個就不再具體舉例子了,上次講到的例子已經舉了不少了。

在診法運用當中還有第四個,以表知裡,也就是以象測藏,「有諸內者必形諸外」

這個思想,我們在講到中醫病因學說特點時,講到它是一種間接綜合推導為主,直接觀察分析為輔,以表知裡,通過間接綜合推導,探求疾病本質的方法,這也是中醫在診斷當中常用的一種思想,反映了以象測藏,以表知裡,有諸內形諸外這一種思想,而這種思想上次講藏象的時候提到過。

藏象就是說,藏是居於內,可以反映於表,古代不只中醫學在用,古代的天文、氣象、地質,都用這種以表知裡的思想。《黃帝內經》寫了「下有漸洳,上生葦蒲,此所以知形氣之多少也。」地質學上,像《管子》書裡面,也寫了「上有丹沙者,下有黃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銅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鉛、錫、赤銅;上有赫者,下有鐵。此山之見榮者也。」

這種思想在中醫學上,用得可以說是非常多,非常普遍,這也是一種思維方法,也是診法裡面的一個思維方法。

第五個方面,我覺得知常達變很重要。

現在我們教學生診斷,或者我們現在有很多研究生自己也在學習臨床,大家互摸脈象,很少看到一個學生把正常脈象摸了再摸。什麼樣是正常的脈象?你只有摸了很多基本上是正常的人以後,你才能夠確定。

我記得我們當年讀書的時候,上中醫診斷課的那學期,老師規定我們一學期要診脈一萬次,看舌兩千次。每天記帳,每天晚上睡覺時,每個宿舍有一個室長,室長要登記,今天每個人摸了多少脈。

「持脈有道,虛靜為保」,所以我們一早起來就要摸脈,一早上起來收一收床鋪,大家互相都在摸。摸脈每隻手起碼要數50動,還要摸左右兩手,每天都要留一點時間做這個功課,然後再刷牙、洗臉,再下去做早操。但現在的學生很少去診察正常的脈象。


知常才能達變啊,這非常重要,沒有這種觀念不行,你只有知道正常的脈象,才能知道什麼是異常的脈象,即使有很多異常,異常當中又有一般規律,一般規律掌握好了,你才能掌握一般規律下的個體。

後面我們要分析到這個,中醫診法運用當中的體察領悟,我們《黃帝內經》上也講到揆度奇恆,正常、異常來比較。我覺得醫生診察當中對正常狀態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你望面色看多了,自然異常的就很容易看出來,因為動量原理,在正常浮動狀況下你對他這種閾值把握得比較好,產生了異常你一下就能看出來。

如果一個人不掌握正常的話,隨便摸一個人的脈,看一個舌頭,我們這些學生,要不就一無所知,要不就說別人有毛病。什麼意思呢?學生都當病來看,覺得都是異常的。沒有掌握正常的偏白,正常的偏黑,看到一個人臉色黑,就認為有水氣啊!看到另一個人臉上偏白,就認為氣血不足啊!

我們診法上面不是還有主色、有客色嗎?各種季節定一個客色,只有掌握了大量正常的信息,才能掌握這些主色、客色,否則把書本的知識背得滾瓜爛熟,一到臨床上一看,掌握不了。所以知常達變,是非常重要的,這是在診法運用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第六個方面,是體察和領悟的問題。

當前,不少中醫院校青年學生和青年教師在診法學習和實踐中常感困惑的一些問題,如:為什麼學習診脈時,背得很熟,但按脈時很難把握,即「心中了了,指下難明」?為什麼中醫十分重視經驗?為什麼當前青年中醫臨床診察能力下降?為什麼至今計算機診病「難以實現」?為什麼中醫人才「大器晚成」?

要解答這些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中西醫對診斷方法的學習和把握以及診察信息的處理方法有何不同之處。

這種差別除了具體方法和手段的不同之外,人們往往忽略了思維方式上三方面的差別:

1.認識共性規律和個性意義的側重不同;

2.對待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關係的差別;

3.相關理論高度的典型性和概括性與具體精確性的差別。

我們知道,共性規律重視其必然性,即普遍性,相應地探求其精確性,個性意義重視其現實性,相應地重視探求其精確性。我們中醫在臨床上既要把握診察方法和診察信息的共性意義,即一般規律,更要重視複雜聯繫中的個性意義,即具體經驗。

西醫則是把握共性意義,即一般規律為主,因此,相對來說,經驗性的體察和領悟就顯得較為次要了,這也是中西醫對醫案學習重視程度不同的原因。

由上面分析可以看出,要學好中醫診法,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和條件是:①深厚的東方文化底蘊;②古代綜合時代的整體動態思維;③豐富的實踐體察領悟。

【本文選自《中醫學基本思維原理十講》,點擊閱讀原文可查看該書詳情】

相關焦點

  • 成都中醫藥大學鄧中甲教授《方劑學》教學視頻第42集
    方劑學是研究和闡明方劑與治法的理論及其臨床應用的一門學科,是中醫藥學的主要基礎學科之一。方劑學的教學內容,通常分為總論和各論兩部分。總論主要講授中醫方劑配伍應用的基本知識;各論重點講授中醫臨床各科行之有效的常用方劑。通過方劑學學習,最終使學生認識並掌握中醫方劑的組方原理與配伍方法,培養學生分析認識方劑和運用方劑的能力,為進一步學習中醫臨床各門課程乃至日後進入醫療實踐奠定基礎。
  • 漫說中醫|聞:中醫四診法之要|王守富專欄
    現代漢語中,聞,有兩大類表述:一種表聽覺,如,欣聞你……;另一種表嗅覺,如,你聞聞……中醫診斷學中,聞,叫聞診,位列中醫四診法之二。因其位列四診之首——「望診」之後,我把它稱為「四診之要」。聞診是什麼?
  • 漫說中醫|望:中醫四診法之首
    在依據中醫學理論所產生的中醫診斷學中,望,專業術語稱為望診,列在中醫四種診法之首,是中醫醫生診斷患者的疾病種類和中醫證型的重要手段之一。望診是什麼?望診,是中醫醫生運用視覺觀察患者全身或局部表現,了解機體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的診斷方法。
  • 鄧中甲著《方劑學》(一)
    在教學中,他善於以大量的書證,嚴密的說理。新穎的觀點,開拓學生的眼界,處處給人以深刻的啟迪。在這本書中也有深刻的體現。我是在學中醫畢業後多年之後又重讀鄧老師《方劑學講稿》,可以說是帶著中藥學的很多問題來看這本書的。記得老師說過:「藥個性之特長,方有合群之妙用,合用會發揮協同作戰作用,效果更佳。」可是如何去體會其中的奇妙,正是帶著這種疑問我反覆閱讀了《鄧中甲方劑學講稿》。
  • 在紀律監督中善學活用中醫「四診法」
    做實做細日常監督和長期監督,活學善用中醫「望聞問切」四診法,切實做到防病於未萌,查病於平時,治病於初起,懲前毖後,治病救人,達到與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異曲同工之效。  善於「望」。望其「形」而曉其「神」,「望」就是強調在日常監督中,要用眼觀察、用心發現、察言觀色,要伸長耳朵、瞪大眼睛,「耳聽八方、眼觀四路」,從「蛛絲馬跡」中及時、敏銳捕捉相關信息,全面掌握黨員幹部的任職經歷、教育經歷、性格特徵、一貫表現、興趣愛好、社會關係等素材,敏銳捕捉其「病症」。
  • 傳承創新「川派」特色中醫 四川省學術流派傳承專委會成立
    為大力推進中醫傳承與創新發揮中醫學術流派的優勢作用,成都中醫藥大學組建中醫學術傳承中心,牽頭成立四川省學術流派傳承專委會,召開首屆川派中醫藥大會,為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出實招。 9月24-25日,由四川省中醫藥學會主辦,成都中醫藥大學承辦,成都中醫藥大學中醫學術傳承中心和四川省學術流派傳承專委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川派中醫藥大會舉行。
  • 傳承中心+專委會 成中醫引領川派中醫藥傳承新高度
    方清表示,成都中醫藥大學牽頭成立四川省學術流派傳承專委會,成立中醫學術傳承中心,以傳承團隊的形式開展流派傳承工作,已初步形成了巴蜀流派傳承品牌效應,對深入挖掘川派及全國中醫學術流派學術思想與特色優勢,強化中醫特色經驗的推廣應用和創造性轉化,凸顯中醫藥的當代價值有深遠的意義,為搭建全省中醫學術流派建設共享平臺,推動四川乃至全國中醫學術流派建設的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 「望聞問切」四診法,把脈學習新《森林法》~
    ▲特別是提到如何在日常工作中識別「天然林」與「人工林」時,黃勇用自創的中醫四診法「望聞問切」進行剖析解答,生動形象。
  • 中醫留下的四診不得不傳承
    中醫留下的四診不得不傳承扁鵲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四診法」,即:望、聞、問、切。這四種診法至今依然普遍使用,是中醫辨證施治的重要依據。下面,就讓我們進一步去了解四診吧。聞診運用聽覺和嗅覺的手段診察疾病聞診是中醫診斷學名詞,中醫望聞問切四診方法之一。運用聽覺和嗅覺的手段,通過對病人發出的聲音和體內排洩物發出的各種氣味的診察來推斷疾病的診法。在臨床上,聞診同望診、問診、切診相結合,才能全面系統地了解病情,對疾病作出正確判斷。
  • 懸絲診脈就是中醫的最高境界?NO,這才是中醫的「絕世武功」
    那麼,「懸絲診脈」真的就是中醫的「第一武功」嗎?局我對中醫的了解,我可以肯定地道速您:不是。「懸絲診脈」只不過是中醫診斷技巧裡的「微末之技」罷了。為什麼這麼說呢?這當然是有確切依據,絕非紅口白牙說瞎話。我們知道,中醫的四大診法:望聞問切。其中排在最末尾的「切」就是診脈,那麼懸絲診脈也就是切脈的一種方法而已,只是那「道具」比較玄乎。
  • 取類比象——真中醫的思維,學習中醫的捷徑
    中醫是傳統文化中的瑰寶,中醫學中亦有「象」,古人發現,人與萬物皆在天地間,其實和天地自然並無二致,天地是一個大宇宙,自身即有一個小宇宙。因此說,天地之象、萬物之象與人之象可互相對應。學習中醫,先要領會這個「象」,這是學習中醫,進而深悟中醫的必需方法和必然過程。中醫治病,很多時候是比「象」用方。
  • 中醫常用診斷方法有哪些
    中醫診斷疾病的方法很多,但常用的是中醫四診——望、聞、問、切,另外還有不常用的診法如,經絡診法、耳診、眼診、手診等。望診:是指醫生用眼睛觀察患者全身狀況,動作神態,局部表現以及分泌物的形態等。如:胖瘦、是強壯還是柔弱、有神無神、動作是敏捷是遲緩、臉色、舌象等。
  • NO.49|中醫
    本書第一章主要闡述中醫基本概念如陰陽、五行、四氣五味等的卦理及內在關聯的卦理體現;第二章用卦圖易理分析肝氣鬱結、肝氣橫逆、肺氣虛、心氣虛等內因病機;第三章用卦圖易理分析瘧疾、霍亂等外因病機;第四章概述診法、八綱等辯證及八法等治療原則的卦理意義
  • 第二屆世界中聯中醫診斷學專業委員會在長沙召開
    紅網時刻12月4日訊(通訊員 談舟)11月30日-12月1日,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醫診斷學專業委員會換屆會議暨第五屆學術年會、2018國際數字醫學學會數字中醫藥分會年會暨第三屆數字中醫藥學術交流會,在湖南長沙瀟湘華天大酒店隆重舉行。谷醫堂創始人、集團董事長陽吉長在會上,當選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醫診斷學專業委員會第二屆理事會常務理事。
  • 號脈,中醫的千年騙局?一個中醫人的良心解讀
    文中所述配伍,方劑,須在專業人士指導下借鑑、應用!)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診斷學》、《中醫基礎理論》 你好,我是中國人,文君然。 昨天晚上,有讀者和我討論了一個問題。 這就是,中醫號脈,到底是不是擺擺樣子,充當騙人的幌子?
  • 餘瀛鰲:醫籍選讀和讀法,學好中醫的必由之路
    至於醫籍的讀法,秦老認為:一個優秀的青年中醫,至少有兩方面的書必當精讀。其一,打基礎的書(經典名著及有關診法、方藥的必讀書);其二,屬於本專業的教材和代表性著作,大量的醫籍是屬於略讀的範疇。醫籍的選讀和讀法中醫文獻的浩瀚是聞名於世的。
  • 蠟療在中醫臨床中的應用
    晉唐時代就已經完善和盛行,比法國薩脫福於1909年倡導的石蠟療法早了1000多年,在明代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蜜蠟》中就有蠟療治療凍瘡的記載,葛洪、孫思邈《千金方.蟲草部》、唐代《劉禹錫傳言方》、1086年世醫唐慎微集成32卷《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現代紫德堂蠟療科研組組長何天有教授所著《實用中醫蠟療學》都有對蠟療的記載。
  • 光明中醫教學體系探討
    很多人都知道光明教材好,但是不一定知道,光明中醫對中醫界最大的貢獻是建立了一套「培養合格臨床中醫師」的教學體系,教材只是這套體系的一部分。這套體系是經過實踐驗證的,是真實有效的。光明教材導言中說到:「中醫教育學」是一門古老而嶄新的科學。
  • 中醫典籍目錄學
    收載自清道光元年至宣統末年90餘年間的中醫古籍,分醫經、本草、食治、養生、藏象、病機、診法、明堂經脈、傷寒、溫病、金匱、臨床綜合、方書、內科、外科、傷骨科、婦產科、兒科、喉科、眼科、醫論醫話、醫案、法醫、叢書全書、史傳書目、運氣、其他共27個門類,凡8068種。
  • 現代中醫不及古人的根本原因(深度好文)!
    二是,中醫本源於道醫,其宣稱中醫中的經脈臟腑理論皆源於道教的反觀內視而發現,所以中醫人必須要重視丹道修行,不斷增強自己反觀內視的能力;認為現行本的《黃帝內經》多被世人篡改,《道藏》中的《黃帝內經》等書籍才是中醫的本源面目,所以一大批的中醫學子投入到增強反觀內視能力的丹道修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