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中甲教授從教數十年,在任教過程中,發現有些學生覺得中醫的思維模式落後,動輒陰陽、五行,仿似「算命先生」;不少學生學習中醫的興趣濃厚,但不得其法,學習進步較慢;還有一些學中醫的學員,覺得中藥很好用,但是道理說不清,總覺得在西醫面前,矮人一截……於是開始思考,如何能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掌握中醫學的思維方式?
老百姓都知道中醫治病從整體、從全身出發,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所以把它叫整體反應,也就指的局部病變,要從整體的角度出發,去綜合診察,並且得出結論,但是現在的趨勢是越來越容易脫離整體。
我們學校五官科曾經有一位陳達夫教授,他臨床辨證治療的整體性很強,他的眼科病例記載了一例。一個中學教師,宜賓人,五十多歲,他晚上輔導學生上課,晚上天氣很冷,下了點雪,他回來以後,懶得燒熱水,就把腳在冷水裡面涮涮擦擦就睡覺,沒幾天,除了感冒之外,眼睛看東西開始模糊了,按西醫學角度,檢查眼睛查不出什麼異常。
最後他到成都找陳達夫教授,陳教授問了病史,診脈看舌,之後從整體角度出發,認為是大寒犯腎,因為腳底有個穴位,是腎經的湧泉穴,大冷天用冷水洗腳,大寒犯腎,腎精本要灌注瞳仁,腎精不能上承,就造成了黑色的瞳仁沒有腎精,雙眼無神。陳老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效果很好。
第二部分是見微知著。我剛才講到,局部是整體的縮影,這在我們古代哲學叫見微知著,是一種思想方法,見到小的,見到局部的可以推理出大的整體。
見微知著,反映了生物全息方法的運用,那這個方面在我們中醫學當中,在診斷當中用得非常多,實際上,這種方法在其他的傳統醫學當中也在用。
20世紀70年代,我到四川甘孜州的藏區,開衛生工作會,聽說有個活佛,藏醫老師還去參觀他的家,他用觀察小便的方法診病,就用眼睛看一看小便,很多關於疾病的信息都從小便裡看出來,小便攪一攪,搖一搖,放在那裡24小時再去看,就能說出一個病。
當然他用的也是功能定位,說腎怎麼樣。那就是說局部是整體的縮影,它也包括了小便,那作為藏醫學來講,診察小便方面的經驗要比中醫學豐富得多,有它自己的特色,所以很多傳統醫學有自己的「局部是整體縮影」這種思想,就是見微知著這種特點。
中醫學基本思維原理在診法中的運用的第三個方面,辯證定量,包括動量原理、量值辯證和量勢綜合。這個辯證定量上一次講過,在講到動態原理的時候,中醫學處理量的特點,具有動量原理,是辯證,是綜合,具有這種特點。我想這個就不再具體舉例子了,上次講到的例子已經舉了不少了。
在診法運用當中還有第四個,以表知裡,也就是以象測藏,「有諸內者必形諸外」。
這個思想,我們在講到中醫病因學說特點時,講到它是一種間接綜合推導為主,直接觀察分析為輔,以表知裡,通過間接綜合推導,探求疾病本質的方法,這也是中醫在診斷當中常用的一種思想,反映了以象測藏,以表知裡,有諸內形諸外這一種思想,而這種思想上次講藏象的時候提到過。
藏象就是說,藏是居於內,可以反映於表,古代不只中醫學在用,古代的天文、氣象、地質,都用這種以表知裡的思想。《黃帝內經》寫了「下有漸洳,上生葦蒲,此所以知形氣之多少也。」地質學上,像《管子》書裡面,也寫了「上有丹沙者,下有黃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銅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鉛、錫、赤銅;上有赫者,下有鐵。此山之見榮者也。」
這種思想在中醫學上,用得可以說是非常多,非常普遍,這也是一種思維方法,也是診法裡面的一個思維方法。
第五個方面,我覺得知常達變很重要。
現在我們教學生診斷,或者我們現在有很多研究生自己也在學習臨床,大家互摸脈象,很少看到一個學生把正常脈象摸了再摸。什麼樣是正常的脈象?你只有摸了很多基本上是正常的人以後,你才能夠確定。
我記得我們當年讀書的時候,上中醫診斷課的那學期,老師規定我們一學期要診脈一萬次,看舌兩千次。每天記帳,每天晚上睡覺時,每個宿舍有一個室長,室長要登記,今天每個人摸了多少脈。
「持脈有道,虛靜為保」,所以我們一早起來就要摸脈,一早上起來收一收床鋪,大家互相都在摸。摸脈每隻手起碼要數50動,還要摸左右兩手,每天都要留一點時間做這個功課,然後再刷牙、洗臉,再下去做早操。但現在的學生很少去診察正常的脈象。
知常才能達變啊,這非常重要,沒有這種觀念不行,你只有知道正常的脈象,才能知道什麼是異常的脈象,即使有很多異常,異常當中又有一般規律,一般規律掌握好了,你才能掌握一般規律下的個體。
後面我們要分析到這個,中醫診法運用當中的體察領悟,我們《黃帝內經》上也講到揆度奇恆,正常、異常來比較。我覺得醫生診察當中對正常狀態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你望面色看多了,自然異常的就很容易看出來,因為動量原理,在正常浮動狀況下你對他這種閾值把握得比較好,產生了異常你一下就能看出來。
如果一個人不掌握正常的話,隨便摸一個人的脈,看一個舌頭,我們這些學生,要不就一無所知,要不就說別人有毛病。什麼意思呢?學生都當病來看,覺得都是異常的。沒有掌握正常的偏白,正常的偏黑,看到一個人臉色黑,就認為有水氣啊!看到另一個人臉上偏白,就認為氣血不足啊!
我們診法上面不是還有主色、有客色嗎?各種季節定一個客色,只有掌握了大量正常的信息,才能掌握這些主色、客色,否則把書本的知識背得滾瓜爛熟,一到臨床上一看,掌握不了。所以知常達變,是非常重要的,這是在診法運用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第六個方面,是體察和領悟的問題。
當前,不少中醫院校青年學生和青年教師在診法學習和實踐中常感困惑的一些問題,如:為什麼學習診脈時,背得很熟,但按脈時很難把握,即「心中了了,指下難明」?為什麼中醫十分重視經驗?為什麼當前青年中醫臨床診察能力下降?為什麼至今計算機診病「難以實現」?為什麼中醫人才「大器晚成」?
要解答這些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中西醫對診斷方法的學習和把握以及診察信息的處理方法有何不同之處。
這種差別除了具體方法和手段的不同之外,人們往往忽略了思維方式上三方面的差別:
1.認識共性規律和個性意義的側重不同;
2.對待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關係的差別;
3.相關理論高度的典型性和概括性與具體精確性的差別。
我們知道,共性規律重視其必然性,即普遍性,相應地探求其精確性,個性意義重視其現實性,相應地重視探求其精確性。我們中醫在臨床上既要把握診察方法和診察信息的共性意義,即一般規律,更要重視複雜聯繫中的個性意義,即具體經驗。
西醫則是把握共性意義,即一般規律為主,因此,相對來說,經驗性的體察和領悟就顯得較為次要了,這也是中西醫對醫案學習重視程度不同的原因。
由上面分析可以看出,要學好中醫診法,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和條件是:①深厚的東方文化底蘊;②古代綜合時代的整體動態思維;③豐富的實踐體察領悟。
【本文選自《中醫學基本思維原理十講》,點擊閱讀原文可查看該書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