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留下的四診不得不傳承扁鵲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四診法」,即:望、聞、問、切。這四種診法至今依然普遍使用,是中醫辨證施治的重要依據。下面,就讓我們進一步去了解四診吧。
望診根據臟腑、經絡等理論診察疾病醫者運用視覺,對人體全身和局部的一切可見徵象以及排出物等進行有目的地觀察,以了解健康或疾病狀態,稱為望診。望診的內容主要包括:觀察人的神、色、形、態、舌象、絡脈、皮膚、五官九竅等情況以及排洩物、分泌物、分泌物的形、色、質量等,現將望診分為整體望診、局部望診、望舌、望排出物、望小兒指紋等五項敘述。
聞診運用聽覺和嗅覺的手段診察疾病聞診是中醫診斷學名詞,中醫望聞問切四診方法之一。運用聽覺和嗅覺的手段,通過對病人發出的聲音和體內排洩物發出的各種氣味的診察來推斷疾病的診法。在臨床上,聞診同望診、問診、切診相結合,才能全面系統地了解病情,對疾病作出正確判斷。
問診採用對話方式診察疾病中醫採用對話方式,向病人及其知情者查詢疾病的發生、發展情況和現在症狀、治療經過等,以診斷疾病的方法。為四診之一。其內容最早見於《素問·徵四失論》等篇。《難經》則將望、聞、問、切四種診法並列。明代張景嶽《景嶽全書·十問篇》,較全面地歸納總結了問診的內容、順序及其辨證意義。清代林之翰《四診抉微》將問診始列為專篇。
切診對一定部位觸摸按壓診察疾病切診是中醫四診之一,它包括兩個部分,即切脈和按診,因脈診有獨特的中醫特色,故有人也將脈診稱為切診。但在臨床上,脈診和按診均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不可偏頗側重,需合參診病。醫者運用手和指端的觸覺,對病人體表的一定部位進行觸摸按壓,從而了解病情的一種診斷方法。作者:蒼朮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