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留下的四診不得不傳承

2020-12-22 百度百科

中醫留下的四診不得不傳承扁鵲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四診法」,即:望、聞、問、切。這四種診法至今依然普遍使用,是中醫辨證施治的重要依據。下面,就讓我們進一步去了解四診吧。

望診根據臟腑、經絡等理論診察疾病醫者運用視覺,對人體全身和局部的一切可見徵象以及排出物等進行有目的地觀察,以了解健康或疾病狀態,稱為望診。望診的內容主要包括:觀察人的神、色、形、態、舌象、絡脈、皮膚、五官九竅等情況以及排洩物、分泌物、分泌物的形、色、質量等,現將望診分為整體望診、局部望診、望舌、望排出物、望小兒指紋等五項敘述。

聞診運用聽覺和嗅覺的手段診察疾病聞診是中醫診斷學名詞,中醫望聞問切四診方法之一。運用聽覺和嗅覺的手段,通過對病人發出的聲音和體內排洩物發出的各種氣味的診察來推斷疾病的診法。在臨床上,聞診同望診、問診、切診相結合,才能全面系統地了解病情,對疾病作出正確判斷。

問診採用對話方式診察疾病中醫採用對話方式,向病人及其知情者查詢疾病的發生、發展情況和現在症狀、治療經過等,以診斷疾病的方法。為四診之一。其內容最早見於《素問·徵四失論》等篇。《難經》則將望、聞、問、切四種診法並列。明代張景嶽《景嶽全書·十問篇》,較全面地歸納總結了問診的內容、順序及其辨證意義。清代林之翰《四診抉微》將問診始列為專篇。

切診對一定部位觸摸按壓診察疾病切診是中醫四診之一,它包括兩個部分,即切脈和按診,因脈診有獨特的中醫特色,故有人也將脈診稱為切診。但在臨床上,脈診和按診均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不可偏頗側重,需合參診病。醫者運用手和指端的觸覺,對病人體表的一定部位進行觸摸按壓,從而了解病情的一種診斷方法。作者:蒼朮D

相關焦點

  • 《佛州漢唐跟診日誌》作者林大棟見證倪海廈中醫傳承
    隨著圖書出版拉開帷幕的還有一項中醫界盛舉,以紀念經方大師倪海廈為主題的"見證倪師傳承"活動正式啟動,中醫同道可以通過關注"深圳問止中醫"公眾號,點擊"見證倪師傳承"頁面參與紀念活動,主辦方將每日隨機抽取10名傳承者贈送《佛州漢唐跟診日誌—師從倪海廈先生見聞錄》書籍,以網絡薪火相傳的形式讓更多中醫同仁見證倪海廈精神、了解倪海廈學術,感受源自倪海廈思想的中醫人工智慧技術,傳承中國中醫瑰寶。
  • 站在AI十字路口的中醫,四診儀如何創新?
    本以傳統著稱的中醫診療和中醫傳承也擁抱了人工智慧,徹底顛覆了對中醫藥的未來定義。提起望、聞、問、切,人們通常會想起頭髮花白的老中醫搭脈問診的場景,而在道生醫療的展覽區,有一位「電子中醫」,同樣可以像老中醫那樣為病人進行中醫診斷。這是一臺由上海中醫藥大學與道生醫療合作開發的中醫數位化四診儀,集舌診、面診、脈診及問診於一體。
  • 中醫四診常考知識點!
    從去年開始,中醫醫師技能考試越來越注重中醫四診的考查。那麼,中醫四診到底考察哪些內容呢?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的整理的內容吧!扁鵲很重視也很善於望診,把它列為四診之首。所謂「聞診」,是指聽病人說話的聲音、呼吸、咳嗽、嘔吐、呃逆、噯氣等的聲動,還要以鼻聞病人的體味、口臭、痰涕、大小便發出的氣味。所謂「問診」,就是問病人起病和轉變的情形,寒熱、汗、頭身感、大小便、飲食、胸腹、耳、口等各種狀況。
  • 首臺中醫診療設備問世 可實現「望、聞、問、切」四診
    【天地網訊】10月8日,首屆中醫診療設備論壇在上海舉行,在本次論壇上,「中醫四診整體性檢測分析系統」引起了許多與會者的極大興趣,因為它把中醫傳統的「望、聞、問、切」四診在醫療設備上獲得了實現。
  • 中醫四診,被閒置的聞診,到底有沒有用呢?
    中醫四診之聞診 我們知道,《難經》裡「聞而知之謂之聖」這句話,意思就是憑聽聲音、嗅氣味就能診病,四診裡的既然現在不能通過學習和掌握五音辨病,那麼就暫不去討論它,我們還得按照現在的聞診,即從聽聲音、嗅氣味來判斷疾病,也就是四診中講的聞診。健康平人,聲音自然、圓潤,以和暢為貴,圓潤就是氣血充盈,有精氣神。男性聲音低而稍濁,女性高而輕清,小孩輕快、尖利、清脆,老年人多渾圓、和緩而低沉。孔子說:年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活到七十歲時,人生已經比較圓滿,雖然隨意,但也不會越過章法和規矩。
  • 中醫四診是指望、聞、問、切
    關於中醫,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A.《神農本草經》中,將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B.《黃帝內經》是黃帝所著的中國最早的醫學理論典籍C.中醫四診是指望、聞、問、切D.針灸是兩種不同治療疾病方法的合稱【答案】B【解析】B項說法不正確,《黃帝內經》為古代醫者託黃帝之名所作,其具體作者已不可考,它既非一時之作,亦非自一人之手,而是戰國以前的許許多多的醫學著作的總結
  • 中醫四診記憶歌訣,記住就能得分!
    根據此前中國中醫藥考試認證網的通知,將注重四診四診即指傳統的「望聞問切」四診法。那麼,在醫師資格考試中,中醫四診到底要考察哪些內容呢?今天老師帶領大家進行複習! 所謂「望診」,就是觀察病人的神、色、形、態的變化。
  • 世界首臺中醫「四診」診療設備面世 可為人診脈
    世界首臺中醫「四診」診療設備面世  為病人搭脈 儀器可代勞  董川峰  □記者 董川峰  晨報訊 傳統中醫看病「一個老頭,三個指頭」的方式即將改變,在昨天舉行的首屆中醫診療設備論壇暨展覽會上,世界首臺中醫診療設備
  • 2020中醫執考—中診考點梳理解析
    2020年中醫診斷學中醫執業增加了第十五單元中醫診斷思維與應用,這個單元並不是本身考試的重點,而是可以把在前面學的四診——辯證——應用,怎麼在臨床應用主要是在中間的四診6單元和辨證7單元(助理3單元)。其中四診和臟腑辯證是絕對的重點,佔25分(2/3以上)以上的分數。中診考試的特點是,可以考的很細,當然細代表很難,也可以考的很常見,有時候,其他的單元較為容易時,會明顯增加中診的難度,這也是為什麼大家在做題的時候有時候覺得中診可以不複習都簡單,有時候卻覺得複習過後,做的題好像書上都翻不到,其實這是學科的特點。
  • 20200901期《中醫針灸臨床跟診班》開課典禮
    20200901期《中醫針灸臨床跟診班》正式開課啦首先熱烈歡迎由本校的張副校長帶領學員們來到文化牆了解學校的校園文化,文化牆講述了傳統中醫的骨傷科歷史以及數千年來一代又一代的前輩傳承下來的知識為傳承中醫藥事業一直在奮鬥著。
  • 「為你喝彩」百歲中醫的堅守與傳承 她是美容中醫皮膚學科的開拓者
    與黨同齡,她見證百年歷史,身為杏林中人初心未改,百年來堅守著對中醫的熱愛與傳承;與時俱進,她將老傳統引入現代製作工藝,曾創「文質」學說,她是美容中醫皮膚學科的開拓者。她就是國家級名老中醫,陳彤雲。亂世從醫扶傷濟世 百歲中醫的堅守與傳承陳彤雲,今年99歲,國家級名老中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她堅持中醫的整體觀,採用辨證論治的方法,在治療痤瘡、黃褐斑、玫瑰痤瘡等損美性皮膚病方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樹立起了金字招牌,成為享譽國內外的中醫皮膚科專家。
  • 2019中醫執業—02中診考點預測解析
    回顧前幾期考點預測解析:▶ 2019中醫執業——01中基考點預測解析2019分值的分布、四個單元具體要考的東西,目前不得而知
  • 跟診倪師心得:誓把經方傳天下
    歡迎來到《岐黃傳承道法自然》中醫公益學習平臺。我們的中醫公益班第一階段——倪海廈人紀系列線上課程,自從 2020 年 3 月 17日在兄弟公眾號《岐黃聖賢智慧》號上開班以來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海內外幾千位醫師和愛好者加入到我們這個線上的大家庭,我們不僅僅學到了很多正統的中醫知識,還收穫了許多動人的故事!
  • 教你如何用中醫四診中的'望',來判斷一所學校的辦學質量
    中醫文化博大精深,而中醫中的「望聞問切」四診也是人盡皆知啊。小編今天想教大家如何利用中醫四診中的「望」字來考量一所學校。小編本次就國際學校擇校法則的四 「望」法則來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擇校,供大家參考!擇校法則四,「望」辦學年限。
  • 爆鉛中毒後 盛唐中醫還致電患者回診
    臺中市鉛中毒案爆不完,繼臺中市議員張彥彤出面指控盛唐中醫院長呂世明蓄意殺人後,也是該診所病患的49歲婦人11日在「立委」何欣純陪同下控訴,7個月間在盛唐中醫花了約7萬元(新臺幣,下同)醫藥費,因鉛中毒住院5日就花了8萬多元治療,未來還至少要接受3個月的治療,費用不斐,最氣人的就是事件爆發後8月5日當天盛唐還去電問她要不要回診;立委何欣純也呼籲消保處協助受害者代位求償
  • 20200813期中醫針灸臨床跟診班開課典禮
    20200813期中醫針灸臨床跟診班正式開課!開學典禮其樂融融!典禮精彩回顧中醫針灸臨床跟診班的學員在助教老師的引導下學員自我介紹助教宣布進入自我展示環節,學員們滿懷激情地進行自我介紹,談起自己的家鄉,談起學習中醫學習針灸的初心
  • 動脈網發布中醫數位化報告:中醫數位化將迎來大發展
    中醫是中國五千年文明的智慧結晶,持續不斷地推動著我國醫藥健康事業的發展。黨和政府歷來高度重視中醫技術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明確提出要振興傳統中醫藥事業,並做出了全面的戰略部署。數位化技術或許是解決中醫傳承創新痛點的一劑良方,通過將物聯網、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數位化技術應用於疾病預防、中醫診療、藥事服務、診後管理等各個環節,中醫醫療服務的效率得以提升、醫生的診療負擔得以降低,患者的就診體驗也因此得到大幅改善。
  • 中醫院當以中醫為重
    之所以能歷經數千年長盛不衰,其療效是立身之本,中醫的優勢歸根結底還是遵循「天人合一」、整體觀念、辨證 論 治 。因此要「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強調在繼承基礎上的創新,尤其要重視繼承,否則空談創新、變革,就是空中樓閣、無源之水。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環境氣候的改變,疾病譜發生了許多變化。
  • 走近國醫大師王琦:傳承中醫做「潮人」—新聞—科學網
    跟診的學生掏出自己的智慧型手機放到了王琦面前,初診的病歷、藥方,還有服藥之後的效果,在屏幕上一頁頁划過。一邊看,一邊想,王琦開始寫方。   75歲的王琦,瞧病已經離不開手機。
  • 北大博士王福重:中醫是偽科學,根本不能治病,他為什麼這樣說?
    近幾年,網絡上有一句「你有行醫資格證嗎」直擊我們的靈魂,傳統中醫的地位變得非常尷尬。從實際而言,中醫的確是非常值得傳承的,它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鬥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中醫裡面很多知識連西醫也無法達到。在民間有很多老中醫,他們可能沒有行醫資格證,但也並非不想考證,而是他們只懂醫學卻不會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