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象比類與中醫思維

2021-02-22 曹俁的岐黃之術

     

      

       中華文化的意象思維在古代得到特別的發展而早熟,《周易·繫辭傳》曰:「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象」字有三重涵義:一指事物可以感知的現象,包括肉眼可以看見的物象和雖肉眼無法看見但可以感知的物象;二指摹擬的象徵性符號,如卦象、爻象;三指取象、象徵,為動詞意。「意」是「象」所象徵的事物蘊涵的特性和規律。就「象」與「意」的關係而言,意為象之體,象為意之用;象從意,意主象。意象思維的含義在於:一方面它通過形象性的概念與符號去理解對象世界的抽象意義,另一方面它又通過帶有直觀性的類比推理形式去把握和認識對象世界的聯繫。

       傳統哲學的意象思維滲透到《內經》中,成為中醫學思維方式的主要內容之一,「取象比類」之謂,語出《周易》,為易學、五行的重要研習方法之一。世間萬物,凡物皆有陰陽,有陰陽則有交感,有交感則必「同氣相求,物以類聚」,故稱為「以類萬物之情」。即能自己看到、理解的,就按自己看到、理解的分析;不能看到的,就按與它相似的情況進行分析。中醫將事物按照不同的性質、作用與形態,分別劃歸於木、火、土、金、水五種無形的類別中,藉以闡述、辨別人體臟腑組織之間的生理、病理關係,以及人體與外界萬物之間的相互聯繫,故以天人合一謂之。

        中醫診病,多自「取象比類」之法。

       望診,是對病人的神、色、形、態、舌象等進行有目的的觀察,以測知內臟病變,經雲「有諸內者,必形諸外」。如《靈樞·本髒篇》所言:「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則知所病矣。」望,具體就是看五官:看眼睛是否有神,眼白是否有異常;舌頭是否過紅,舌苔顏色是白還是黃,口腔過紅或過白;鼻涕是稀還是稠,是黃色還是白色;耳朵外形、性狀,主要看耳輪,耳輪肉厚的,腎先天就比較好。觀察面部的顏色和光澤,根據不同的色澤,可以看出氣血盛衰和疾病發展變化。正常國人面色微黃,紅潤有澤,若出現異常色澤稱為病色,常見的如白色,主虛主寒,主失血;黃色,主虛主溼;青色,主寒主瘀主痛,主小兒驚風;紅色,主熱;黑色,主腎虛。望形態是指望形體和動態,如形肥食少為脾虛有痰;形瘦善飢,為胃中有火;躑(音zhí意為徘徊)臥喜靜,多屬寒證;煩躁喜動,多屬熱證;張口抬肩、喘息不能平臥是喘證;項背強急、角弓反張是痙病;久病循衣摸床、撮空理線是危重證候。

       聞診,包括聽聲音和嗅氣味兩個方面。現今中醫主要是聽患者語言氣息的高低、強弱、清濁、緩急等變化,以分辨病情的虛實寒熱。

       問寒熱,如惡寒、手腳冰涼,多數情況下當為陽蓄內熱,萬不可輕言為陽虛、寒證。想當我們發熱時,往往表現為惡寒;雪窖冰天的臘冬,井中之水卻是溫熱的;蟬鳴陣陣之伏天,井水反是寒徹滲骨。 此天地一理亦是可知。

       診脈,是醫者用手指按其腕後橈動脈搏動處,藉以體察脈象變化,辨別臟腑功能盛衰、氣血津精虛滯的一種方法,即所謂「獨取寸口」。寸口為手太陰肺經的動脈,而手太陰起於中焦,故《素問·五藏別論》云:「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而變見於氣口。」五臟六腑、四肢百骸都是依靠脾胃輸送水谷精微來供養的,胃氣的強弱對臟腑精氣之盛衰有直接的影響,胃氣在機體生命活動中起著極重要的作用。所謂「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而寸口與胃氣關係密切,胃氣盛衰的變化可以直接反映到寸口脈上來。寸關尺部位,《脈經》:「從魚際至高骨,卻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從寸至尺,名曰尺澤,故曰尺寸,寸後尺前名曰關。陽出陰入,以關為界。」 左手寸脈候心,關脈候肝,尺脈候腎;右手寸脈候肺,關脈候脾,尺脈候命門。總的來說是「上寸脈以候上(軀體上部),下尺脈以候下(軀體下部)」的取象比類原則。

       古人用藥遣方,精琢藥物的生長習性、氣機變化,並非什麼化學成分、有效元素之類,一般為:一取其意,如梨長得像子宮,對女性子宮有益,但意分離,故孕婦忌;雨水取其沉降之意;沸水(滾水),病滾開(離開)等等。二得其形,如諸豆形肖腎,故益於先天;食水果易瀉,取其重墜之意。三觀其色,如紅色補心、白色補肺、黃色補脾、黑色補腎、青色補肝等。

 

       首言取其意者,如阿膠是驢皮熬的膠質,固攝能力最強,古人認為驢子的性格倔強,其皮所熬出來的膠質便具有倔強的固攝能力,用它來攝血效果非凡,後來講其功效衍生,變成所謂「補血」 。張子和有言:「氣血流通方為補!」阿膠並無幫助氣血流通的作用,反而易致氣血凝滯,因此不能單純用來「補血」。又如古人發現雞不斷地吞食碎石子來幫助消化食物,無小便,故認為雞內金可用於消化不良、遺精、遺尿、盜汗等症,效果極佳,因而以「金」命名。王好古對蟬蛻去翳膜的解釋:「取其蛻義也!」 取象比類思維認為蟬晝鳴夜息,故蟬蛻止小兒夜啼,蟬鳴聲音響亮而蟬蛻能治聲嘶音啞。

       又如灸法的產生與機理,廖育群在《醫者意也》中認為:「火是鬼神所畏,用火灸含有驅逐鬼神之意」 。此外還應注意到,這一治療行為的主角,也許既非「火」也非「熱」,而是「煙」。因在古人的頭腦中,對煙的作用有著特殊的思考:靈魂、鬼物等不可見之「物」 運動的通路。這也就是說,以火接近人體或某一患處進行治療,含有令致病之「物」循人為製造的通路——煙,離去的意思。治失眠之「半夏秫米湯」為《內經》僅有十方之一,專為不寐而設: 「以流水千裡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葦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為一升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為度」。千裡之外流水、揚之萬遍,蓋取其流動之意;葦為空心管狀有通達之性;秫米湯汁有黏滑的性質;半夏到了六月份,漸成熟枯萎而具有強烈的潛陽入陰之功效。古人從取象比類思維,認為陰陽之氣不通達,陽不入陰,故不寐,取其通達滑利、引陽入陰而黏吸,使其不逸。先賢制方遣藥之真意當如此而妙。

       次取其形,但凡「諸花皆升,旋復獨降,諸子皆降,蒼耳獨升」。 影響藥物升降浮沉的因素,主要與四氣五味、藥物質地輕重有密切關係,並受到炮製和配伍的影響。一般來講,花、葉、皮、枝等質輕的藥物大多為升浮藥,而種子、果實、礦物、貝殼等質重者大多是沉降藥。凡味屬辛、甘,氣屬溫、熱的藥物,大都是升浮藥;凡味屬苦、酸、鹹,性屬寒、涼的藥物,大都是沉降藥。

       如江海濤在《藥性瑣談》中說龜板和鱉甲的區別:「二者都是滋陰的常用藥物,龜上下都有甲,只露出四肢、頭尾,可見它封固得很嚴實,所以是陰中之陰。鱉只有上甲沒有下甲。龜就像很結實的一塊堅冰,鱉在很久以前也似一塊堅冰的,但因其性屬陰中之陽,陽氣要破陰而出,也就是要融化堅冰,在進化過程中逐漸把下面的一半冰融化掉了,所以變成只有上甲,並且我們知道鱉甲的四周有裙邊,質地比較柔軟,這就像是冰水混合物,介乎於冰水之間,是將要融化還沒完全融化的狀態。龜性喜陰,最喜歡待在牆角等暗無天日的地方,把它放在地上,它準往沙發底下、床下爬;鱉的習性是喜陽怕陰、喜溫怕寒,鱉在晴天麗日時,喜歡在陽光下曬背,進行日光浴,直到背甲上水份乾涸為止,俗稱 曬殼。烏龜性情溫和,相互間無咬鬥;鱉就不同了,常常相互撕咬。種種習性都證明了龜與鱉偏陰偏陽的不同。烏龜的背甲隆起像天,腹甲平坦,好似大地,四條腿做擎天柱,仿佛背負著天地一般,因此,烏龜被認為是可以上知天文、下通地理的靈物。」 又如秦艽又名麻花艽,在生長時有一股擰勁,造就它長成後就像麻花一樣,藉種擰勁疏通經絡就和直通完全不一樣了。蘆根,生於溼地,莖葉似竹,節間中空,故其性涼能生津除煩,有止嘔作用,且其質地中空,具有通達之性,能「除惡阻之阻」和「清鬱熱之煩」,且非常安全。常遇初孕婦女,妊娠惡阻,食入即吐,因孕婦用藥須慎,蘆根非常安全,臨床日一把,常有一劑知、三劑已之功。

       取其色,如赤芍紅色入血分而清熱涼血祛瘀;梔子色紅入心瀉火除煩;豬苓色黑直入腎滲溼利水;百合色白故可入太陰肺等。

    

       

        中醫遣方,自當取象比類。

       如謝映廬治火衰目盲案:六旬男,形體素虛,今秋忽目視不清,至夜直不見物,來寓索補水之方。餘視其面色萎黃,形容憔悴,知由憂思抑鬱損傷心脾所致。夫水能鑑物,而火能燭物,今至夜不見,則無火不能燭物可知。「夫心為陽而居上,心火過亢,則多妄見;心火衰微,則不能燭照,故至夜如盲也。」故與理中加故紙、益智,間進歸脾數十劑,仍獲復明矣。

       次如林沛湘治壯熱案:發燒一月餘,諸多權威西醫會診,用過多抗菌素,亦服過不少中藥,但體溫始終不降。如此學院屬下名老中醫皆請去大會診,林老亦在其中。名老薈萃,各抒己見,正當大家聚精會神辨證分析時,林老注意到病人一特殊舉動——時值暑熱,病人拿開水瓶將水倒入杯後,直接喝下去了。難道開水瓶裝的是溫水?林老悄悄觸摸剛喝過水的杯子,還燙手。大熱天喝燙水,若非體內大寒則絕不可能,僅此一點,足矣,林老於是力排眾議,以少陰病陰寒內盛格陽於外論治,處大劑四逆湯加味,遣大辛大熱之附子、乾薑、肉桂,服湯一劑而體溫大降,幾帖後體溫復常。

        又,趙紹琴治尿閉案:尿閉多日,多方治療未效,依賴導尿管,十分痛苦,請趙老救他一命。趙老處方:蘇葉、杏仁、枇杷葉各十克,水煎服,事後病人專程告知,藥後小便即通。清代名醫舒馳遠醫治一產婦:發動六日,子已出胞,頭已向下,而竟不產,醫用催生諸方,又用催生之靈符,又求靈神爐丹,俱無效。舒先生視之其身壯熱,無汗,頭項腰背強痛,此寒傷太陽之營,法主麻黃湯,作一大劑投之,使溫覆,少頃,得汗,熱退身安,乃索食,食訖,豁然而生。此二治例皆上工之術,謂 「提壺揭蓋」法,針對癃閉、便秘,甚者難產,應用宣肺發汗之類藥物,輕啟肺「蓋」,則上下宣達,如此前後二陰自會暢通。

       再,何紹奇《讀書析疑與臨證得失》中一案:二十餘年前,有工人張某攜女求診,雲偶然發現其女左眼珠上有一芝麻大小之凹陷,不知為何病?餘視之,乃角膜潰瘍,然素無經驗,以此見辭,又礙於面子,是故欲言又忍,勉力擬出一清熱解毒方,雜以菊花、密蒙花、谷精草、石決明之類眼科套藥,許以服藥後再商。服數劑無寸效,彼乃另延眼科名醫王汝順先生診治,王為處補中益氣湯十劑。其時餘年輕氣盛,想潰瘍乃炎症所致,安可用補,頗不以為然。不意服完藥後,潰瘍竟愈,乃俯首心折求教於王老。王曰:「潰瘍云云,餘所不知,餘但知『陷者升之』四字而已。」

  

      中醫的取象比類思維,如在野外看見很多植物,未必能叫上名字,但可據它的四氣五味、形狀、顏色及生長環境等,確實能判斷出治什麼病,故中醫的核心在於她的思維方式。經典當然要熟讀,但並非尋行數墨、皓首窮經而死於句下,關鍵是通過讀經去參悟先賢們欲用經典文章來告訴我們其背後的道理,這才是最主要的。就像慧能師的「指月之說」所蘊含之意:真理和文字其實是沒有關係的,如若能明了萬物之象,則中醫的治病之法也自會迎刃而解。

溫馨提示:

上文所載藥方、治療方法,請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切勿擅用。  

圖片資源來自網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

歡迎轉載引用,請註明作者信息!

相關焦點

  • 取象比類思維在皮科的應用
    作者/朱慧婷、蔡念寧⊙編輯/李劍光中醫的思維方法包括:象數思維、整體思維、變異思維、中和思維、直覺思維、順勢思維、虛靜思維、功能思維等。其中,象思維的方法深深地影響著中醫的理論結構,是中醫學思維方法的核心。所謂象思維是通過取象比類的方式對被研究的對象與已知對象的某些方面相通、相似或相近的屬性、規律、特質進行關聯比類,找出共同特點、根本內涵,以「象」為工具,進行標誌、歸類,以達到模擬、領悟、認識客體為目標的方法。趙老精研外科專著,通過六十五年的時間,創建了許多經驗方。
  • 「取象比類」思維在皮科的應用
  • 取象比類思維在皮科的應用,真有意思!
    導讀:中醫的思維方法包括:象數思維、整體思維、變異思維、中和思維、直覺思維、順勢思維、虛靜思維、
  • 換個角度看問題,用中醫取象比類法解釋蟬蛻為何能治療嬰兒夜啼
    小兒有時候會出現白天能安靜入睡,一入夜則啼哭不安,時哭時止的這種現象,中醫把這種症狀叫做小兒「夜啼」。夜啼是一種嬰兒常見的症狀,中醫有一種方法治療小兒夜啼,就是用蟬蛻煮水喝,往往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們要是從中醫理論分析的話,小兒夜啼多是由餵養不及時,環境過熱,衣被過厚或者受到驚嚇等原因導致的心肝火旺,心神不寧所造成的。蟬蛻這味藥中醫認為它的功效是疏風清熱,安神定驚,所以單純從藥性角度出發的話,蟬蛻治療夜啼是能解釋得通的。但是我們如果換個角度看問題,用取象比類法解釋蟬蛻為何能治療嬰兒夜啼,其實也很有趣。
  • 「庚」的取類比象&取象比類
    我們先來說說這個類象「庚」的口罩,說之前要解釋下為啥如此拿「庚」和「口罩」比論:這是中國易學中一個偉大的思維模式,易學是強歸納,然後找出內在的邏輯,以化繁為簡來洞悉本真,溯本求源的全維探索,要引用幾段經典:《周易·繫辭傳》說:「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賾這個字的意思是:幽深玄妙;深入探求。
  • 從「門」管窺中醫身體觀的建構
    對詞語含義分析後得出:中醫「門」字詞語的含義和功能大多與門的含義相類似;中醫「門」字詞語的產生是古代「取象比類」哲學思想的產物;在對「門穴」「門位」分析後,可以看出中醫身體觀與西醫身體觀的區別,即:針對個體進行研究的西醫對象身體觀,以及把臟腑、經絡等看作現象進行研究的中醫現象身體觀。
  • 取類比象——真中醫的思維,學習中醫的捷徑
    中醫四大經典最重視「取類比象」,整個髒象體系就是「取類比象」思維的延伸,「取類比象」思維在中醫的起源、形成及發展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內經》有言:「覽觀雜學,及於比類,通合道理。」又言:「不引比類,是知不明也。」藉助取類比象,我們不但可以學習傳統中藥,還可重新認識某些藥物,甚至發現新中藥。
  • 中醫傳承一定要重視——象思維
    中醫相關理論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來源於象思維。長期以來,我們在接受西方文化時,忽略了原創性的本源,中醫理論的發展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發展中醫,只有先尋找到自我,從經典出發,進而更好地發展。「象思維」是人類的基本思維,也是中醫學的重要思維方式。中國近代文化的轉型是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標誌是洋務運動和五四運動。
  • 「百合花,朝開暮合」,從中如何讀懂中醫的藥象思維?
    《內經》指出:「天地萬物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援物比類,化之冥冥」「不引比類,是知不明」,也就是常說的「取象比類」。「取象比類」的思維方法是古人的智慧結晶。張志聰稱之為「用藥法象」,這裡的「象」即某藥之所以有某種功能的根據。 民間有這樣的歸納:「中空草木可治風,葉枝相對治見紅,葉邊有刺皆消腫,葉中有漿拔毒功。」
  • 教育部:臨床醫學類專業,必修中醫!
    來源:教育部近日,教育部對「關於院校教育階段加強臨床醫學專業中醫學教育的建議」作出答覆,其中明確提出要把中醫藥課程列為本科臨床醫學類專業必修課和畢業實習內容,增加課程學時,同時建設一批中醫藥類精品課程,使臨床醫學生能夠更好的掌握中醫知識、加深中醫理解和建立中醫思維
  • 教育部:臨床醫學類專業,必修中醫
    > 近日,教育部對「關於院校教育階段加強臨床醫學專業中醫學教育的建議」作出答覆,其中明確提出要把中醫藥課程列為本科臨床醫學類專業必修課和畢業實習內容,增加課程學時,同時建設一批中醫藥類精品課程,使臨床醫學生能夠更好的掌握中醫知識、加深中醫理解和建立中醫思維
  • 岐黃縱橫:王琦大師提出的「中醫原創思維」是什麼?
    王世保:創新本就是中醫思維的功能,不僅中醫思維具有原創功能,西醫和科學思維也有原創功能,所以用這種思維的功能在思維前面做定語,就好比「會走路的人」。問「中醫原創思維是什麼」,就好比問「會走路的人是什麼」。
  • 很多中醫對「藏象」的誤解太深
    《內經》中三種主要藏象學說建構演變過程和人類認識規律是一致的,但也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思維的特徵。藏象學說以「象也者,像此者也」為始基構建了人體的功能模型。從思維科學而論,藏象學說是從「觀物取象」的形象思維開始,繼而發展為抽象的理論模型。因形象思維的外延能力總是高於自身的原型,而系統模型的功能總是大於其結構,故藏象學說建立以後,從不同角度去認識都有新的發展,並能與新的知識相結合,甚至把它的理論框架從八卦經六節到五臟六腑不斷擴大,其內容也不斷豐富。在《內經》成書以前如是,其後亦如此。
  • 教育部:臨床醫學類專業,必修中醫課程
    ,增加課程學時,同時建設一批中醫藥類精品課程,使臨床醫學生能夠更好的掌握中醫知識、加深中醫理解和建立中醫思維,為從事中西醫結合的臨床和研究奠定基礎。一、關於在本科階段增加臨床醫學專業學生中醫學課時及實踐時間的建議2018年1月,教育部發布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其中臨床醫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明確要求學生要掌握中醫學(民族醫學)的基本特點,了解中醫學(民族醫學)診療基本原則,開設中醫學類必修、選修課程,加強西醫專業本科生的中醫教育。
  • 中醫治療特發性震顫需要多久才能見效呢?
    對於中國人來說,中醫我們每個人都不陌生,就算是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用到其中的一些名詞,很多人對於中意的第一映像就是慢,需要長時間的用藥。其實這個並不完全正確,中醫講究的是辨症論治,因為每個人的病情不一樣、症型也不一樣,那麼治療的周期也就不一樣。對於特發性震顫來說,一般多久能見效呢?
  • 鄧中甲:中醫思維在診法中的應用
    鄧中甲教授從教數十年,在任教過程中,發現有些學生覺得中醫的思維模式落後,動輒陰陽、五行,仿似「算命先生」;不少學生學習中醫的興趣濃厚,但不得其法
  • 我的大學中醫故事-49-騎自行車跟土樞四象
    強仔邊騎車邊說,我們學一段時間中醫了,是不是?向明說,三句不離本行。阿發說,早就步入中醫之門了,也發現中醫之美。我說,我們步入中醫之門,不要小門,要步入大門,發現中醫之美,不要小美,要大美。向明說,那我們怎麼樣在遊玩裡頭也看到中醫之美,領悟到醫理之妙呢?這時強仔正低著頭,往我的腳上看。
  • 中醫為什麼要學習《黃帝內經》?學不懂怎麼辦?
    ,這使得很多學生理所當然的把悟性當做學中醫的第一要素——然而,事實是很打臉的,悟性是靠大量的理論知識積累和實踐操作加上那麼一瞬間的靈光乍現而形成的。                                         宋·朱熹    《觀書有感二首·其一》毫無疑問,若說中醫的源頭,除了《黃帝內經》,再無其他著作能擔此重任了。
  • 八字組合與流年取象技法
    下面就流行的八字大象做一些簡單的說明: 1、八字中的類象; 類象是指八字天幹、地支都屬於同樣一類。比如春天出生的人,天幹中有甲乙、地支中寅卯辰連珠,就叫東方一氣。這種人往往都有一種秀氣,或者霸氣;生活中往往有獨霸一方的現象,或者獨秀一方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