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傳承一定要重視——象思維

2021-03-02 各安其位

前言:象思維是中華文化的主導思維,是原創性的源泉,原創性的母體,是提出和發現問題的思維。中醫相關理論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來源於象思維。長期以來,我們在接受西方文化時,忽略了原創性的本源,中醫理論的發展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發展中醫,只有先尋找到自我,從經典出發,進而更好地發展。

「象思維」是人類的基本思維,也是中醫學的重要思維方式。

中國近代文化的轉型是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標誌是洋務運動和五四運動。教育體制的西化,使我們的思維開了一扇大窗戶,但是我們民族在這個時候失去了自信力,認為中國傳統文化都是落後的,甚至是反動的,都應該消滅。

中國人對自己的傳統文化集體失去記憶,這句話並不誇張。很多博士、博士後、教授用西方中心論眼光來看待中國的文化,戴著「有色眼鏡」說三道四,我們失去了最寶貴的思維方式。

「象思維」並非華夏獨有,世界各民族在進入文明的初期,都是以之為主導的思維方式。與理性的邏輯概念思維比較,「象思維」是人類最早產生的思維,它是比理性思維更本原的思維,是從中產生邏輯概念思維的思維。

我認為,中醫所含的科學可能是未來的科學,可能是超越現在西方科學的科學。象思維的偉大就在於它是原創性的源泉,原創性的母體,西方的思維沒有像中國這樣一直保持到現代還在不斷地豐富、發展象思維,因此它是本原性的思維,最具原創性的思維,用現代科學研究的話來說,是提出和發現問題的思維。

中醫把人體看成大宇宙中間的一個小宇宙,不僅僅小宇宙之間各個系統是一個整體,而且小宇宙跟大宇宙還是一個整體,因此不知中醫這種辨證遠比西方一分為二、對立統一哪種辯證高出多少。

因此,我們要重視我們自己拋棄的象思維,只有回到經典,回歸獨立,進而進行多學科的匯通、融合,才能真正的發展中醫。

「象思維」是中醫學重要的原創思維方法,在形成並豐富中醫藥學理論、構建中醫學理論體系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在中醫學術備受關注。但正如其他任何一種科學方法一樣,也存在自身的優勢與不足。「象思維」對中醫學理論的發展亦是有功有過,正確理解並評價這一方法的科學價值對研究中醫學理論至關重要。

「象思維」即取象比類思維方式,取象比類思維方式與現代科學方法論中的類比思維相似。類比與歸納、演繹、分析、綜合、假說、想像等邏輯思維方法共同構成自然科學研究的主體方法。相比而言,西方自然科學研究中更多使用了歸納、演繹的邏輯推理方式,而「象思維」的思維方法,則在中國古代自然和社會科學研究中有更廣泛的應用。

最早提出「象思維」思維方式的文獻是《周易》。《易傳·繫辭下》記載:「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紋,與天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提到觀天地之象,以及近取身之象,遠取物之象作八卦,以比擬萬物情狀之義,表達了取象比類的基本含義,是對「象思維」的最早描述。在《素問·五臟生成篇》記載的「五臟之象,可以類推」,提及「象思維」在醫學上的應用。

「象」在《周易》中有三個層面的涵義,一指現象或徵象,《易傳·繫辭上》之「見乃謂之象」,「見象著名莫大乎日月」,以及《周易·小過·彖》曰「有飛鳥之象也」,均指現象;而《易傳·繫辭下》之「吉兇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則均指徵象。這是「象」的最表淺和最簡單的涵義;二指從自然現象中抽提出的事物的共同屬性和徵象,即事物的「共象」,亦被稱之為「意象」。《易傳·繫辭下》亦云:「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即用「象」表達、形容天下萬物神隱微妙的規律,具體是指《周易》之卦象。三是指模擬自然現象的認識或行為方法。如《易傳·繫辭上》之「天生神物,聖人執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兇,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這裡的「象」,同於「效」之效法,「則」之遵循之意,均為認識或行為的方法。關於「類」,《說文解字》釋為「種類相似,惟犬為甚」,指種屬相似之意;《爾雅·釋詁》曰:「類,像也」,像,亦相似。即「類」是指種屬、性質相同或相似的事物。

  

基於「象」的涵義的不同,「象思維」的思維方法的具體應用也表現為幾種不同的方式,一是根據事物的現象,推演、認識、比附未知事物現象的過程,即所謂從特殊到特殊的類比推理方式;二是根據從現象中抽提出來的「共象」或「意象」來推演具體未知事物現象的過程,即從一般到特殊的推理過程;三是根據事物現象、徵象、屬性的相同或類似,對事物進行歸類的認識方法。

1.以個象到個象的推理方式

  

個象到個象的推理方式,是從事物的現象,推演、類比其他未知事物現象的過程,在科學方法論中屬於類比推理從「特殊到特殊」的類推方法。《素問·示從容論》稱之為「援物比類」,《易傳·繫辭上》之「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是這種推理方式的最初描述。《內經》中存在大量以「援物比類」的方法認識人體生命規律的內容,其類比之「象」有天象、地象、氣候象、生物象、顏色象、社會象、生活經驗象等等。這一方法的應用是以天地之象為主體,即《易傳·繫辭上》所謂「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如《素問·生氣通天論》藉助於自然界中太陽的作用,推演、認識人體陽氣的作用與重要性;《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以天地雲雨之氣的轉化,提煉出人體水液代謝的規律,言「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素問·五臟別論》以天地的動與靜,比擬認識人體臟腑的不同功能狀態,認為五臟「藏精氣而不瀉」,六腑「傳化物而不藏」;《素問·八正神明論》以日月的盈虧,比擬、認識人體氣血的虛實,並據此決定採用的補瀉治療方法等等。

  

其次是基於大量自然事物表現的徵象,類推人體生理、病理規律,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根據自然氣象的不同特徵,推演出人體感受外邪的病理變化規律為「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幹,寒勝則浮,溼勝則濡瀉」;《靈樞·五變》用匠人以刀斧砍削木材作比類,說明「一時遇風,同時得病,其病各異」的發病機理;《素問·離合真邪論》以自然界河流在不同季節、氣溫下的變化,推演人體經脈氣血對氣溫的反應等等。再次是基於社會現象進行的類推,如《素問·靈蘭秘典論》以古代君主體制下的行政官職的組成與職責,類比推演構維持人體生命的十二臟腑的功能;《靈樞·逆順》以兵法之道,提出人體疾病的治療原則;《素問·至真要大論》以君主體制的構成,確定的治病組方的原則,「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等等,均是取象比類思維方式從一種現象到另外一種現象的推演與模擬。

  

「象思維」思維方法對中藥學理論亦有巨大貢獻,古人採用這一方法認識藥性與藥效,總結出了豐富、有趣又便於記憶的藥物學理論。如核桃仁形同大腦,故有補腦之用;女貞子形同腎臟,故有補腎的作用;桑螵蛸以產卵多為其特點,即可用之治療不育不孕證;蟲類性善爬行故能活血化瘀等等。並總結出植物類藥「皮以治皮,節以治骨,核以治丸,子能明目,蔓藤舒筋脈,枝條達四肢」,動物類藥「髒以補髒」等多種理論。其推理基礎是,事物在外在徵象上的相似或相同,意味著其在性質上的相近或相同,因此,在人體某些部位發生疾病時,我們可以藉助自然界植物或動物的相應部位進行功效的加強或補充。

2.以「意象」到個象的推理方式

  

所謂「意象」又稱為「共象」,是指經過長期的實踐觀察,總結出的蘊含在很多事物現象之中的共有徵象,並以文字、圖像、符號等形式表達出來,如陰陽、五行、八卦、河圖、洛書、太極等。由於「意象」表達事物的共性或內在抽象涵義,因此,從理論上言,更接近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其推演的結論就有更強的必然性。

  

目前有學者提出的「模型思維」,即是從「共象」到個象的比類推演方式。中國古代哲學產生了很多思維模型,如陰陽二維模型、五行模型、八卦模型、幹支模型以及以河圖、洛書為代表的象數思維模型等等,這些模型在《內經》中均有廣泛的應用。「陰陽應象」,即是將陰陽作為事物的共性或模型推演人體生命及自然現象的過程,馬蒔所說:「以天地之陰陽,萬物之陰陽,合於人身之陰陽,其象相應。」陰陽理論在發展過程中,又分化出太少陰陽、三陰三陽,這些陰陽概念,均以模型的方式,被《內經》應用於時令、六氣、人體胸腹、肢體、臟腑、經脈等屬性的認識與規範。五行應用於人體,則是以五行的屬性推演五臟的功能,《素問·五臟生成篇》言「五臟之象,可以類推」,王冰註:「象,謂氣象也。言五臟雖隱而不見,然其氣象性用,猶可以物類推之,何者?肝象木而曲直,心象火而炎上,脾象土而安靜,肺象金而剛決,腎象水而潤下。如是皆大舉宗兆,其中隨事變化,象法傍通者,可以同類而推之爾。」在《素問·六節藏象論》將腎稱之為「主蟄,封藏之本」,脾胃稱之為「倉廩之本」,均是以五行推演認識五臟功能的結果。

3.以類比思維建構醫學體系

  

取象比類思維方法對《黃帝內經》理論另一重要貢獻,是構建了《內經》的醫學理論體系。陰陽五行本屬於自然哲學的範疇,但其產生之後就逐步被成為古代自然與社會科學方法論的重要內容。《內經》醫學體系的建構方法,是以陰陽五行模型比擬、認識、規範與整合人體與自然界的方方面面,依照性質、功能、現象的相似或存在聯繫的法則,將各種事物整合在陰陽五行系統之中。其建構依據的基本認識論方法,即是取象比類的思維方法。賴欣巴哈說「分類是科學研究的第一步」,分類研究同樣也是中國古代科學研究早期使用極為廣泛的方法。

  

使用歸類法構建醫學體系的前提,是由於屬性相似的事物具有相通或相應性,如《周易·乾卦·文言傳》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溼,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易傳·繫辭上》曰:「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因此,把屬性相似、徵象相似的事物,按照陰陽、五行的性質分別歸入相關門類,就形成了《內經》醫學體系的整體結構系統。《素問·金匱真言論》曰:「帝曰:五藏應四時,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其病發驚駭,其味酸,其類草木……;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藏精於心,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類火……;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類土……;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故病在溪,其味鹹,其類水。」將自然界之青色、酸味,人體之肝臟、驚駭、目竅均歸入木類。依次類推,分別歸入火類、土類、金類、水類,並認為同類事物之間可以相通應、相助益、相關聯;不同類的事物,按照五行的生克關係相互促進和制約,從而構成了「四時五臟陰陽」的結構系統,成為《內經》醫學體系的基本構架。

圖文源自網絡,版權屬於作者,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後臺刪除

文中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

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專業人士請勿試藥。

如果問安叔為什麼會對九蒸九曬芝麻丸情有獨鍾,這是有一個歷史的。因為它曾經救了我的命。我是一個腎病症候群患者,以前也不是學中醫的,是學建築的,但是身體的疾病讓我開始學中醫,雖然學了一些知識,但是還是無法救命。最終是靠菩薩的保佑,黑芝麻丸的強大補腎效果,我終於撿回來一條命,所以從2019年開始,我就全力推廣淨水蓮心了。

從2017年接觸淨水蓮心,到2020年,我接觸過的所有賣芝麻丸裡,淨水蓮心做的是最好的一個。有些師兄自己在家不怕麻煩的,也親自做過,反饋是我們的和他自己做的質量最接近,我們的還要更好一點。而且我們敢賣九蒸九曬黑芝麻粉,別人是不敢的,你聽說過賣黑芝麻丸,但是你應該沒聽說過賣黑芝麻粉的。因為這種還沒有團成丸子的粉,是造不了假的。既然無法造假,就沒辦法拿出來賣了。難道出來賣香油麼。

網上那麼多得賣芝麻丸,都號稱九蒸九曬,但是實際的質量,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所以很多人吃了就沒有效果,白花錢還是其次,可能本來一個很好的恢復身體的機會就這麼錯過了,這才是最主要的問題。而淨水蓮心現在已經有接近四千條產品反饋,這些反饋都是實實在在的效果。也有很多和我一樣,身體真的確實改善了,信心滿滿推廣淨水蓮心九蒸九曬芝麻丸。

所以您選擇淨水蓮心的芝麻丸是正確的選擇,真正的古法手工藝,真的很難得,我從2017年吃到第一顆芝麻丸到現在質量就沒有任何退步,這是多麼難得的啊!好質量才有好效果,這樣才能真正的幫到您!

下面我把我個人經歷放在下面,是以前寫的,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現在得狀態就是用師兄們話說,現在越來越好了。最讓我開心的是,寫這文章的時候臉上額外額頭上還有不少黑斑,現在已經完全褪去了。

附錄:

多角度教您辨別真假九蒸九曬芝麻丸和九蒸九曬芝麻粉!從此不上當!

👆

點開連結看看你買的是真的九蒸九曬嗎?

  微信諮詢+招代理  

  

微信掃一掃
關注該公眾號

相關焦點

  • 「河圖」心理妙意——象思維下的中醫心理學
    中醫心理學源自古老的中醫學文化,而中醫學本身又是從古老的中國文化中孕育產生的。在古代文化傳承中,並未明確提出心理的概念,而關於心的傳承在我們古老的中國文化中卻有著深刻內涵,古人是把心作為生命的核心規律來對待。
  • 象思維是孩子們的第一思維
    因為這兩個視頻都跟我今天要講的「象思維」有關。那什麼是象思維呢?我們古代的將軍在沙盤上指指點點就能指揮千軍萬馬打仗;孫武能在房間裡面把各種兵法、算計寫出來;我們的老祖宗能把各種經絡,穴位描寫出來;他們憑的是什麼?沒有錯,就是象思維。
  • 「幸」的象思維含義
    人類由原始文明、農耕文明到工業文明、現代文明的變遷過程當中,其認識世界的方式也伴隨自然與人文的環境轉變而發生著改變:由最初將「外相」呈現為」文字「的」象思維而關於三者對於人類社會影響的顯著性以及潛在重要性,並不能通過我們這些已經被科學(基於」數理「思維的經驗主義/可證偽主義思考方式)」統治「的現代人做出足夠客觀的判斷——「象思維」先於一切認識方式,其在公元前5000年就衍生出了偉大的《易經​》,而它源於基於「象思維」的、最早的「連山易/歸藏易」(因缺少載體而失傳,直到商末周初才得以保留記錄),而《易經​》之奧妙和現實意義甚至是基於邏輯(歸納
  • 傳承中醫文化 展現中醫魅力:國醫大師李佃貴教授傳承工作室隆重揭牌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1月18日訊(記者 馬方勇) 為進一步弘揚中醫文化,傳承中醫國粹,11月17日,菏澤市中醫醫院隆重舉辦國醫大師李佃貴教授傳承工作室揭牌收徒儀式暨學術講座。郝敬忠表示,值全國中醫藥大會召開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文件下發,全國上下全面貫徹大會精神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狠抓落實之際,國醫大師李佃貴教授傳承工作室落戶菏澤市中醫醫院,這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指示、李克強總理批示精神的一項重要舉措,這也是菏澤市中醫醫院中醫事業發展的一大幸事。
  • 固生堂中醫:助力黃煌經方論壇落地南沙,持續傳承中醫經典
    經方熱,有利於中醫學的傳承創新發展,當今中國的中醫藥界應該高度重視這場由下而上湧起的學術變革浪潮,順應它,利用它,並推動中醫藥的學術進步。他說,眼下,經方的發展現狀是基層熱,高層冷,很多高等院校對經方的傳播和發展尚在觀望。在未來,經方的推廣還有許多工作要做,要大力開展經方的宣傳和推廣,調動廣大臨床醫生特別是基層醫生應用經方的積極性,充分利用國內外經方的教學研究力量。
  • 中醫傳承回歸傳統:29人叩首奉茶拜山西中醫大家
    中醫傳承回歸傳統:29人叩首奉茶拜山西中醫大家     傳統拜師禮現場11日,來自中國各地的29名中醫愛好者叩首、奉茶,正式向山西兩位年近耄耋的中醫大家呂景山、王世民拜師學藝。  同為山西老中醫,拜師收徒見證人侯振民見此情形,不禁哽咽,「拜師學習是幾千年來中醫傳承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而拜名師又是歷代名師成功之路最重要的一環,看到今天這樣的情形,我感到中醫後繼有人。」
  • failed: 中醫婦科流派碰撞中的傳承與創新
    □胡國華教授收徒儀式現場圖片中醫是中國人的國寶,而不僅僅是中醫人的事業。對中醫流派的保護,不僅僅是將流派的精華原汁原味地保留,還需要在一定的理論指導下對它進行梳理和創新,使中醫流派的傳承發展能夠適應時代的變化,滿足人們對當下中醫藥服務的需求。
  • 取類比象——真中醫的思維,學習中醫的捷徑
    症有象,方有象,藥有象,穴有象,能夠「取類比象」,並且融會貫通,把治病與時間和空間結合起來,即是最高明的中醫。比如:葉天士用梧桐葉催生,即以落葉稟金氣而下降,類比孕婦產子之不下,這個例子即是「近取諸身,遠取諸象」的體現。中醫重視「取類比象」,這是中醫獨有的思維模式,是精通中醫的關鍵。把「象」悟透了,萬事萬物都可與中醫產生聯繫。
  • 哪裡、如何有效快速學習中醫入門中醫傳承?
    我們要談一談學問的傳承,具體地說就是中醫這門學問的傳承。我們在這裡用「傳承」這個詞,可以說比較的古典,一門學問要流傳下去,它靠的什麼呢?靠的就是這個傳承。所以,學問的傳承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下面我們分兩部分來討論。
  • 歌樂山上傳承百年的中醫正骨術
    在看完一個病人的間隙,廖慶渝告訴記者,今年已經67歲的他,本來幾年前就應該退休,後來被醫院返聘,周一到周五上午,在醫院坐診,繼續發揮餘熱,用傳承百餘年的中醫正骨絕活,為無數患者解除痛苦。  結束了一上午的工作,廖慶渝終於有時間接受記者的採訪,一落座,廖慶渝就帶著記者展開了一場「穿越」之行。  廖慶渝七歲的時候,他們一家都住在歌樂山山洞村。
  • 健康中國 傳承中醫 從娃娃抓起
    2016年8月,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 指出要堅持正確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以基層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預防為主,中西醫並重,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從戰略和全局高度對建設健康中國等重大任務作了深刻闡述,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 傳承中心+專委會 成中醫引領川派中醫藥傳承新高度
    大會舉行了成都中醫藥大學中醫學術傳承中心成立授牌儀式。劉毅、餘曙光向中心主任權可富和中心所在主體單位基礎醫學院黨委書記譚生奎授牌,並為到場的傳承導師頒發聘書,基礎醫學院張新渝教授作為傳承導師代表發言。 大會舉行了四川省學術流派傳承專委會成立儀式。成都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劉毅當選學術流派傳承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楊殿興向劉毅頒發專委會聘書。
  • 黃劍結識梁冬重新認識中醫:民間中醫更多是傳承
    福建東南衛視記者黃劍(左)與人民網主持人吳婧 【進入訪談頁面】【點擊觀看視頻】【查看文字實錄】 人民網北京2月22日電(燕帥 趙光霞)福建東南衛視記者黃劍今日做客傳媒沙龍,與網友分享紀錄中醫的日子,黃劍為了拍攝中醫紀錄片曾專門到北京去拜訪梁冬,他認為民間中醫更多的應該算是一種傳承,並形象地將中醫比作遊擊隊。
  • 拜師續傳承 貴州百名中醫繼承人再現傳統「拜師禮」
    劉鵬 攝  中新網貴陽1月18日電(記者劉鵬)「鞠躬行禮,獻花奉茶,贈大醫精誠捲軸……」18日,在貴陽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舉行的第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暨第二批貴州省名中醫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拜師大會」上,99名中醫繼承人分批依次向身著唐裝的指導老師們行拜師禮,以傳統拜師方式傳承國粹中醫。  中醫藥學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國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
  • 傳承創新「川派」特色中醫 四川省學術流派傳承專委會成立
    揭牌儀式 四川新聞網成都9月25日訊(記者 陳淋)四川素有「中醫之鄉、中藥之庫」之稱,自古川中出良醫,以其學術內容豐富,傳承有序,特徵鮮明的特點形成了「川派」特色中醫流派。為大力推進中醫傳承與創新發揮中醫學術流派的優勢作用,成都中醫藥大學組建中醫學術傳承中心,牽頭成立四川省學術流派傳承專委會,召開首屆川派中醫藥大會,為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出實招。 9月24-25日,由四川省中醫藥學會主辦,成都中醫藥大學承辦,成都中醫藥大學中醫學術傳承中心和四川省學術流派傳承專委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川派中醫藥大會舉行。
  • 上海首創名中醫工作室傳承模式 讓中華醫學文化立足本地輻射全國
    央廣網上海8月3日消息(記者楊靜)中華醫學博大精深,而長期以來如何更好的讓這一文化瑰寶傳承下去一直是熱議話題。對此,上海首創名中醫工作室傳承模式,中醫文化傳承在立足本地基礎上更具輻射性。  自1995年以來,上海市共組織開展四屆市級名中醫評選,累計評選137名市級名中醫。
  • 這才是真正不靠打針看病的中醫傳承
    他就是中醫泰鬥,有「廳級郎中」之稱的張奇文老教授。就在前幾日人民日報記者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探索中醫傳承之路,特別重點報導了張奇文老教授跟他的中醫少年班。在整理他們的成才經驗時,張奇文發現絕大多數名老中醫都是少年就開始涉足中醫的知識。自此意識到,中醫培養要從少年抓起,這樣才可以從根本上扭轉中醫後繼乏人和從業人員素質下降的局面。所以才有後來中醫少年班的創辦。
  • 中醫一定要掌握 「運氣」「易經」嗎?| 肖相如
    今人如果要以張介賓的話為根據,強調必須學醫必學易,必須先問問自己是否有張介賓的醫學功力?如果沒有,還是先學醫吧。不知易雖然成不了太醫,但起碼還是醫!評價體系控制著行業的方向。不同的行業應該有不同的評價體系,中醫的評價體系應該引導中醫提高療效,也就是說要將療效作為中醫的主要評價標準。然而現行的中醫評價體系可謂是釜底抽薪,使得中醫只剩下了招牌。
  • 名醫傳承,守正創新——「上海市名中醫沈丕安普陀傳承工作室」在我...
    名醫傳承,守正創新——「上海市名中醫沈丕安普陀傳承工作室」在我院正式揭牌 2020-12-11 17: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中醫科學院「名醫傳承計劃」項目儋州學員結業儀式舉行(配圖)
    中國中醫科學院「名醫傳承計劃」項目儋州學員結業儀式現場。儋州融媒全媒體記者 符武月  攝    儋州市融媒體中心消息   12月12日,中國中醫科學院培訓中心、市衛健委聯合在福朋喜來登酒店舉行中國中醫科學院「名醫傳承計劃」項目儋州學員結業儀式。    中國中醫科學院原院長、項目導師曹洪欣,副市長吳波出席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