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是學習中醫的必讀之書!

2020-12-22 中didime

《傷寒論》是學習中醫的必讀之書,

《傷寒論》的注釋之書極多,

但至今《傷寒論》並沒有成為中醫的顯學,

有志於學習中醫者,尤其是初學者還多認為《傷寒論》難懂難學,不得其門而入。

一是語言因素:

今人讀古書不得其意。

陳修園以氣化解傷寒,黃元御以一氣周流的氣機運動解傷寒,鄭欽安以陰陽盈縮解傷寒,這些醫家的解讀都有其完整的體系、清晰的思路,循其所解,都能夠學有所得。

但現代的學習者,尤其是初學者,對運氣理論、氣化學說、陰陽五行都還沒有完整的理解,看這些醫家的著述有很長時間在文字和概念上都理不清,如果不能堅持讀通,就無法領會其著述所傳達的整體思路,最後的結論就是看不懂,或看完了雖然知道作者說了很多內容,但還是不知道《傷寒論》在講什麼。

二是內容因素:

注釋、講解的書本身就沒講明白。

這種情況古今皆有,古人的書姑且不論,當代教材在這一點上尤為突出。先看一個事實,就是中醫學專業的學生都有《傷寒論》的課程,但絕大多數的學生學完教材後都不清楚《傷寒論》的內在邏輯是什麼?所謂的「六經辨證」是什麼?當然也就不知道在實踐中要如何進行「六經辨證」。依於個人的學習經歷和所見,本人認為教材式的解讀解構了《傷寒論》自身的邏輯,沒有表達出原著內在的一貫思路,所以也就無法傳遞其辨證方法。

對其總的印象是:看的時候都能看懂,也學到了一些知識,但看完後並不知道《傷寒論》在講什麼,只覺得是一些中基、中診與方劑學知識的組合,完全看不出哪裡有「經典」的意義。

心裡並沒有形成對《傷寒論》的理解,有的只是那些散在的條文知識和無法連貫的解釋。

有一段時間忽然發現讀《傷寒論》不需要藉助解釋了,經常能夠看出某一段原文表達得很直白,前後文討論的內容很完整、很清晰,有時看某條原文感覺有點突兀或內容不清楚,後來再換個角度看還是清晰、連貫的。有了這樣的理解後,才意識到學習《傷寒論》最大的問題在於理解其一貫的思路、內在的邏輯,這也就是全書所包含的辨證思路、思維方式。

那麼,這個一貫的思路是什麼呢?就是全書分篇的方式:三陰三陽。

《傷寒論》中並沒有「六經」的概念,所謂的「六經辨證」實際上是指原書的「三陰三陽辨證」。所以,不能理解《傷寒論》中的「三陰三陽」分篇思路,也就無法完整理解原書的辯證思想。

我們都知道陰陽是「萬物之綱紀」,也就是古人認識萬事萬物,都是以陰陽為綱領,從陰陽的角度、層面來看待、理解,陰陽是古人的「方法論」。「陰陽方法論」最核心的要點是「陰陽應象」,也就是說,從陰陽的角度來看待問題時,首先要明確你在看什麼!也就是你觀察的對象是什麼?你在選取觀察目標所呈現出來的哪種「象」?「取象」不同,則所見不同。

有了相對固定的取象,才能夠在觀察與表述中邏輯清晰,思維一貫。但有關「陰陽應象」的運用原則在當代中醫理論中鮮有提及,所以「現代中醫」通常會把陰陽、五行等基本方法論的內容講成「抽象」的哲學,因而經常會出現各種偷換概念、邏輯混亂的表述,或者直接認為陰陽五行不科學、「現代中醫」已不需要陰陽五行理論。以這樣的認知背景去解讀經典古籍,必然會不得要領,眾說紛紜。對於《傷寒論》中的「三陰三陽」也是如此。

鑑於此,本書在前面特設「緒論」一篇,講述《傷寒論》中「三陰三陽」的取象及其內涵。建議已經熟悉原文的讀者對此篇內容多加留意,這裡總結了貫穿全書的基本邏輯和辨證模式。有初學者讀過該緒論的內容後感覺只是把一些基本的氣象學知識套上了陰陽,反而講得更複雜,並且看不出這和原文有什麼關係,如果讀完後是這種感覺,可以忽略此篇,認真閱讀後面每篇前幾條的講解,也可以理解到該篇的一貫思路和全書的基本邏輯。

中域教育希望本篇能對初學《傷寒論》的讀者有所助益。久學之士,如果對於原文仍有不甚明了之處,本書的觀點可能也會提供些許有益的啟發。

相關焦點

  • 貴中醫公選課|《傷寒論》導讀
    其中以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的方最為多和最為經典,是中醫的臨床規範。本課程對張仲景《傷寒論》條文按方或藥進行分類編集,突出主治、功效和基本適應證,名為類方。這一方法古已有之,如清代徐靈胎的《傷寒論類方》左季雲的《傷寒論類方匯參》、日本吉益東洞的《類聚方》等皆是。在繁雜的方劑群中,將主要藥物及功效分成若干個「類方」,然後對各個類方進行互相比較,這算是中醫入門的一條捷徑。
  • 中醫入門從什麼書讀起?【建議收藏】
    97位醫家在有關讀書的記述中,提及的書共有320種,包括《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等,這些經典是醫家普遍重視的,是學醫必讀之書。再者,名老中醫都重視基礎。除了經典,如《湯頭歌訣》、《藥性賦》、《瀕湖脈學》等基礎性著作也受到普遍重視,明顯高於單純臨證著作。
  • 學習中醫不僅要讀書,還要背書
    學習中醫不僅要讀書,還要背書,這是古今醫家成才的共同經驗。背書,最有助於提高臨床療效。學好中醫,要讀書,也要背書。讀書與背書不同,讀書有精讀,有泛讀,而背書則必屬精讀。應背書目與應讀書目並非完全一致。一、名老中醫推薦的應背書目以下參考《名老中醫之路》一書中近百位醫家的推薦,列出一些應背書目。
  • 一本傷寒,諸家會通.必讀經典《傷寒論》你真的知道該怎麼讀嗎?
    可見,《傷寒論》實為學中醫必背的經典,而其中的條文卻不那麼容易領悟,除了不斷通過臨床實踐、總結加深理解外,廣泛汲取古今名家的註解也是學習《傷寒論》的重要途徑。從古至今,《傷寒雜病論》多受推崇,諸多醫家都深受其思想的影響,校注刊印本書者亦不在少數,首開其端的是宋金時期的成無己。據考證,成無己活到90多歲,而用於注書的時間就達到40餘年。
  • 《傷寒論》是辨證論治教學最好的教科書
    導讀辨證論治是中醫的靈魂,醫聖張仲景所流傳之傷寒論,其六經辨證思維有授人以漁之功,以恆動辨證思維「六經鈐百病」,比擬以手指月禪機,有引人悟道中醫辨證之妙巧,蔚然大觀。 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也經常問:在科學發達的今天,我們為什麼還要學習1800年前的《傷寒論》?也有人對當前提倡的學習中醫四大經典提出異議。
  • 劉渡舟:學習中醫的點滴體會
    清代的醫學大師徐靈胎,在《慎疾芻言》一文中指出:「一切道術,必有本源,未有目不睹漢唐以前之書,徒記時尚之藥數種,而可為醫者。」他說的漢唐以前之書,指的是《內》、《難》等經典著作。可見,徐氏也主張先學經典著作為學醫的根本。我是怎樣學起中醫來的呢?因為我體弱多病,經常延醫服藥,而接近了中醫,並以此因緣加入了中醫隊伍。
  • 自學中醫——不用一大堆的書
    反覆的讀一本書,是區別於讀一大堆的書。今天幾乎所有的人,學習中醫的方法,都是讀了一大堆書,反而沒有去認真反覆的去研讀讀一本書。恰恰是這種方法,導致很多人,學中醫幾年下來,碌碌無為,浪費了大把的時間與精力。我的經驗,就想告訴大家,最直接有效的學醫方法。
  • 如何學習中醫經典《傷寒論》
    一、學習《傷寒論》三部曲第一步:學習《傷寒論》應先打好一定基礎
  • 劉渡舟:寫給初學者的信,學習中醫的點滴體會
    通過自己的學習,發現其中的《訂正傷寒論注》搜集了諸家之長,參以己意,說理明暢,使人讀之發生興趣.於是,我如饑似渴地埋首於《傷寒論》的學習。從這開始,方由被動的學習,變為主動的學習,而向自學邁出了新的一步。
  • 劉渡舟:學習中醫的點滴體會.值得收藏並反覆閱讀
    所以,他們培養出來的學生,一般地講,理論水平較高,而且基礎也打得牢固,有發展的潛力,故被歷代醫家所擁護。  清代的醫學大師徐靈胎,在《慎疾芻言》一文中指出:「一切道術,必有本源,未有目不睹漢唐以前之書,徒記時尚之藥數種,而可為醫者。」他說的漢唐以前之書,指的是《內》、《難》等經典著作。可見,徐氏也主張先學經典著作為學醫的根本。  我是怎樣學起中醫來的呢?
  • 中醫名家都讓我們學習經典,你還不快點?
    他還認為《溫病條辨》實用價值很大,而且是集溫熱諸家大成的作品,所以應該是中醫的必讀書。在熟讀以上諸書之後,再兼及各家,明其所長,為我所用。既為一家之言,就難免有偏激之處,不足為怪,擇其善者而從之即可。先父常說,讀書務必認真,不可走馬觀花,不然食而不知其味。讀書必先看序言、凡例,而後才看內容,這樣先掌握了作者著書的意圖,安排、歷史背景,就容易融會貫通,事半功倍。
  • 學習中醫,該如何入門?
    然而要求閱讀這些書籍的老師們,教學一般都以傳授自己的經驗為主,更注重中醫實操訓練,往往對《傷寒論》、《本草綱目》等經典著作的解讀不深。因此他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側重於臨床,而忽略理論研究。第二種,正好相反,老師帶學生在啟蒙教學階段,就以中醫經典著作開始,所以這類學生一般來說,理論水平比較高,基礎是比較牢固的,有發展的潛力。
  • 中醫焦點的寒溫之爭,讀過此文,可以休矣
    近代又有折衷派,即寒溫統一論者,認為溫病是在《傷寒論》的基礎上產生的,如陸九芝更明確提出「陽明為溫病之藪」。又如王少峰於《傷寒論從新》曰:「《傷寒論》為外感之專書也,善治傷寒者,必善治溫病。誤讀傳統之二:仲景書的傷寒即《內經》的傷寒要說中醫的傷寒與西醫的傷寒根本不同,大家沒有異議,但說到《內經》的傷寒與《傷寒論》的傷寒不同,好多人並不能理解。這是誤讀傳統造成的影響。
  • 用心讀書是學好中醫的第一步
    事實證明,我們在學習中醫的道路上,第一步就是讀書,而且最好儘量通讀原著。本篇是我摘取的兩篇關於中醫學習的類似於心靈雞湯類的文章,可讀性還是蠻強的,奉獻給大家。 學中醫,到底哪些是必讀之書? 根據1998年對全國330位名中醫的問卷調查,結果是《傷寒論》、《金匱要略》、《黃帝內經》高居前列。清代醫家徐靈胎先生晚年所著的《慎疾芻言》一書中開具的必讀之書為《靈樞經》、《素問》、《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千金方》、《外臺秘要》、《醫宗金鑑》。
  • 被我們讀錯了的《傷寒論》——如今的認識是否是正確的?
    後來《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的「出土」才進一步佐證了《漢書——藝文志——方劑略》中經方派的「獨立性」,更加驗證了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序、清·陳修圓《長沙方歌括·小引》和林億等校訂《傷寒論序》中關於「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農之經」的理論說法。同時也完善了《傷寒論》的傳承譜系,為《傷寒論》這個古中醫學派正名。
  • ◈傳承◈朱良春:給有志於學習中醫的青年一封信
    --近來收到許多讀者來信,要求我談談如何學習提髙和發掘繼承祖國醫學遺產的問題。現談一點個人的膚淺看法,僅供參考。 - 這裡的關鍵是如何學,主要從哪些書入手?-中醫書籍,浩如煙海,初步統計約有八千多種,十萬餘冊,而且仁智之見,也不完全一致,究竟從何入手呢?
  • 中醫泰鬥任應秋:初學《傷寒論》秘訣
    《傷寒論》是中醫學習辨證施治較有系統的書,是後漢張仲景的傑出著作。學習中醫,必須要讀《傷寒論》的重要意義,已經為大家所熟知了。
  • 我是如何學習《傷寒雜病論》的
    後來者居上,弟子必定會強於師。吾心甚慰,期望更加努力!——樊正陽我初學醫,並未接觸《傷寒論》,而是看了些中醫通俗讀物如:《零起點學中醫》、《中醫入門一本通》、《民間偏方大全》、《其實中醫很簡單》和《其實中醫不難學》等等數十本。其中後兩本是山東姬領會老師念我學醫之苦免費贈予的,在此深表感謝。
  • 四百多本中醫內經、傷寒、金匱、難經、溫病五類中醫古籍資料合集
    溫病類 這五大類的中醫資料為主,是非常全面以這五方面的中醫資料合集中醫學習不容易,學習中醫也是需要非常多年的實踐和積累,並不能速成中醫的沒落大概成長時間緩慢也是其中的一個原因光是中醫所用的中藥都要幾年的學習
  • 初學《傷寒論》必知秘訣 中醫泰鬥任應秋傾心講述
    《傷寒論》是中醫學習辨證施治較有系統的書,是後漢張仲景的傑出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