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是學習中醫的必讀之書,
《傷寒論》的注釋之書極多,
但至今《傷寒論》並沒有成為中醫的顯學,
有志於學習中醫者,尤其是初學者還多認為《傷寒論》難懂難學,不得其門而入。
一是語言因素:
今人讀古書不得其意。
陳修園以氣化解傷寒,黃元御以一氣周流的氣機運動解傷寒,鄭欽安以陰陽盈縮解傷寒,這些醫家的解讀都有其完整的體系、清晰的思路,循其所解,都能夠學有所得。
但現代的學習者,尤其是初學者,對運氣理論、氣化學說、陰陽五行都還沒有完整的理解,看這些醫家的著述有很長時間在文字和概念上都理不清,如果不能堅持讀通,就無法領會其著述所傳達的整體思路,最後的結論就是看不懂,或看完了雖然知道作者說了很多內容,但還是不知道《傷寒論》在講什麼。
二是內容因素:
注釋、講解的書本身就沒講明白。
這種情況古今皆有,古人的書姑且不論,當代教材在這一點上尤為突出。先看一個事實,就是中醫學專業的學生都有《傷寒論》的課程,但絕大多數的學生學完教材後都不清楚《傷寒論》的內在邏輯是什麼?所謂的「六經辨證」是什麼?當然也就不知道在實踐中要如何進行「六經辨證」。依於個人的學習經歷和所見,本人認為教材式的解讀解構了《傷寒論》自身的邏輯,沒有表達出原著內在的一貫思路,所以也就無法傳遞其辨證方法。
對其總的印象是:看的時候都能看懂,也學到了一些知識,但看完後並不知道《傷寒論》在講什麼,只覺得是一些中基、中診與方劑學知識的組合,完全看不出哪裡有「經典」的意義。
心裡並沒有形成對《傷寒論》的理解,有的只是那些散在的條文知識和無法連貫的解釋。
有一段時間忽然發現讀《傷寒論》不需要藉助解釋了,經常能夠看出某一段原文表達得很直白,前後文討論的內容很完整、很清晰,有時看某條原文感覺有點突兀或內容不清楚,後來再換個角度看還是清晰、連貫的。有了這樣的理解後,才意識到學習《傷寒論》最大的問題在於理解其一貫的思路、內在的邏輯,這也就是全書所包含的辨證思路、思維方式。
那麼,這個一貫的思路是什麼呢?就是全書分篇的方式:三陰三陽。
《傷寒論》中並沒有「六經」的概念,所謂的「六經辨證」實際上是指原書的「三陰三陽辨證」。所以,不能理解《傷寒論》中的「三陰三陽」分篇思路,也就無法完整理解原書的辯證思想。
我們都知道陰陽是「萬物之綱紀」,也就是古人認識萬事萬物,都是以陰陽為綱領,從陰陽的角度、層面來看待、理解,陰陽是古人的「方法論」。「陰陽方法論」最核心的要點是「陰陽應象」,也就是說,從陰陽的角度來看待問題時,首先要明確你在看什麼!也就是你觀察的對象是什麼?你在選取觀察目標所呈現出來的哪種「象」?「取象」不同,則所見不同。
有了相對固定的取象,才能夠在觀察與表述中邏輯清晰,思維一貫。但有關「陰陽應象」的運用原則在當代中醫理論中鮮有提及,所以「現代中醫」通常會把陰陽、五行等基本方法論的內容講成「抽象」的哲學,因而經常會出現各種偷換概念、邏輯混亂的表述,或者直接認為陰陽五行不科學、「現代中醫」已不需要陰陽五行理論。以這樣的認知背景去解讀經典古籍,必然會不得要領,眾說紛紜。對於《傷寒論》中的「三陰三陽」也是如此。
鑑於此,本書在前面特設「緒論」一篇,講述《傷寒論》中「三陰三陽」的取象及其內涵。建議已經熟悉原文的讀者對此篇內容多加留意,這裡總結了貫穿全書的基本邏輯和辨證模式。有初學者讀過該緒論的內容後感覺只是把一些基本的氣象學知識套上了陰陽,反而講得更複雜,並且看不出這和原文有什麼關係,如果讀完後是這種感覺,可以忽略此篇,認真閱讀後面每篇前幾條的講解,也可以理解到該篇的一貫思路和全書的基本邏輯。
中域教育希望本篇能對初學《傷寒論》的讀者有所助益。久學之士,如果對於原文仍有不甚明了之處,本書的觀點可能也會提供些許有益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