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通俗中醫
這是書生第212期原創文章
黃昏樹樹滿塵埃。
啊!又是一年杏春雨,*******,這句就留給看客猜咯!書生是不會告訴你,前面那些都是作弊抄來噠!作為一個超級愛花、超級花痴、超級花盲,前不久才被普及,哦!原來這就是杏花啊!杏梅花不分的,講真,舉個爪。
書生坦白交代,直到拽這篇有文化有內涵的文章,才知道為啥中醫高校到處都有杏花,問度娘確認了,原來杏花是長在杏樹上的呢,而杏樹就是那個杏啊林啊,形容中醫的了!(作一本正經臉)
這個杏林是怎麼來的呢?除了杏林,中醫還有哪些代名詞呢?主人公是一個道醫,名叫董奉(我就知道你們不知,加粗標註不謝),字君異,三國時期侯官人(現福建閩縣)。據說與當時張仲景、華佗齊稱「建安三神醫」。董奉自幼學習岐黃之術,立志懸壺濟世。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得遇一高人,修道成仙,不僅醫術高明,還可呼風喚雨,容顏不老。根據《神仙傳》記載,董奉久居深山,行醫不求酬金,為回應病人的感激之情,令病重而愈的在房後山坡上栽五顆杏樹,而病輕的則栽一顆。由於董奉醫術高明,四鄉百姓都紛紛求治,一時病人云集,幾年後,山上栽滿了杏樹,成了一片杏林。而等杏子成熟,董奉又將杏子賣掉,換為糧食,救濟貧苦百姓,成為一時佳話。據說,當時還有老虎鎮守杏林,防偷盜杏子之賊,於是有「虎守杏林」之說。董奉行醫濟世,受到百姓敬仰,為了紀念他,在其居住之地江西廬山設壇祭祀,拜祭之人眾多。後來,杏林成為中醫的代名詞,人們常用「杏林春暖」「譽滿杏林」來讚譽懸壺濟世的蒼生大醫。這個典故書生最早是在幼時課本上看到的,歲月匆匆過,但依然記得初識「你」的心動,哦不,是初次看到這個故事,一種「人間自有真情在」的感慨油然而生,心中也是一陣暖流。與很多人一樣,在此類故事的影響下,認為中醫就是懸壺濟世、神聖而無私的,可悲的是很少有人問及醫生自身的溫飽,當大部分人工資從百到千再到萬,醫生就好像被忽視了,基本工資是永恆不變的最低層,但即便如此,既身為蒼生大醫,大部分的醫生都願意為了這份神聖的職責忘我工作,他們為了維護眾生的健康,忘了自己白班夜班不休止的生活。有人說醫生亂開藥、收黑錢,每個群體都有少數這樣的人,它並不能代表全貌,況且醫生也受政策的管制,這份黑鍋不應該他們來背,說到底是體制的問題,不是任何人的錯。醫生雖救死扶傷,卻並不是手到擒來的神醫聖手,有些連神仙都無奈的疾病,不該強求醫生就一定得治癒。所以一份理解和坦誠給醫生吧!(這個話題貌似有點沉重了,深呼吸,接著看下面)
以後再形容醫生醫德高尚、醫術高超除了「杏林春暖」「懸壺濟世」這些用爛了的詞,我們還能拽一句「橘井泉香」「橘杏春秋」,這就足夠了。好了,話不多說,小編賞杏去了,文藝就是醬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