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載於《福建文史》2017年第一期
技高德馨 譽滿杏林
——名老中醫陳鰲石的懸壺人生
陳鰲石,福建福州市人,生於1933年12月,幼承庭訓,苦研岐黃。1958年起在福建中醫學院擔任中醫外科教學及臨床工作,1993年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現任福建省文史研究館館員、福建省中醫外科專業委員會名譽主委、福建中醫藥大學名老中醫、福建省詩詞學會會員。曾先後任福建省中醫藥學會理事、福建省中醫外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名譽主委,並曾擔任中國中醫研究院主編的《中醫外科學》編委,《中醫外傷科》以及全國高等醫藥院校6版教材《中醫外科學》編委,《福建中醫藥理雜誌》《福建醫藥雜誌》編委。對外科的常見病、多發病有簡、易、便、廉的外治法。對疑難病如脫疽、瘻管、皮膚病(如紅斑狼瘡)等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曾在中醫藥刊物發表論文多篇。所編著《煉丹術》一書,曾獲得福建省中醫藥優秀圖書三等獎;《大升丹新煉法對瘻管的治療觀察》獲得福建中醫學院科技成果一等獎。
家學淵源 志在杏林
陳鰲石出生於中醫世家。外祖父趙飛翰,號鳳洲,福州市倉山區蓋山鎮六鳳村人,系當時閩中名醫,學識淵博。光緒二十年(1894),飛翰鄉試中優貢第一名(優元),第二年赴京於保元殿朝考,列一等第三名。故自有詩云:「壯年優行貢成均,一等第三試亦頻。何似探花郎及第,平生慣作第三人」。不久飛翰任山東榮城縣知縣。榮城有惡棍李光燦,橫行鄉間,暴虐鄰裡,連知縣也莫奈其何。飛翰接任後,誓除此害。他嚴令差役,拘捕李光燦,但累月不成。飛翰知道差役有受賄內情,便親自帶公差12人,虛稱路過。李光燦不知真假,倒設宴招待。飛翰乘機舉酒為號,捉了李光燦後按法重辦。於是榮城縣民心大服,吏治鼎新,稱飛翰為循吏。不久,以飛翰能,兼署商河知縣職,仍奉行「清白吏不貪為玉,老成人惟適自安」,還把所經判牒,印成一冊曰:「觀乎成山」,以公於眾。宣統三年(1911)辛亥革命爆發,飛翰南下歸裡,隱居在家鄉,以醫行世,「米以活人謀旦夕,居然娛老伴春秋」。他醫術高超,在救死扶傷之餘,寫有《傷寒金匱方歌快讀》《溫病條辨方歌》《血症論歌訣》《青主女科方歌》等,並身體力行,設中醫學校,課徒達數十人。
在外祖父的教導下,陳鰲石六歲開始學醫背誦湯頭,至今上千首的中醫湯頭歌訣依舊瞭然於胸,朗朗上口;十三歲起隨外祖父研習岐黃,他天性聰慧,深得其心傳,醫詩書文樣樣精通。看到外祖父使眾多病人從痛苦中得到解脫,他感到中醫很神奇,從無數患者及其家人對外祖父感激的眼神中,他領悟到當一名醫者的神聖。他跟外祖父一同採藥、製藥,看到外祖父把草藥的根、莖、葉、花、果切碎、炮製後,分門別類放入藥櫃,然後根據患者的病情配藥,治好了很多病人,他感到中草藥功效非凡。這些經歷,使他從小堅定了立志從醫的信念,產生了對祖國傳統醫學文化研究的濃厚興趣。長大後,他一邊隨外祖父行醫採藥,一邊廣覽醫籍。他反覆閱讀了《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本草綱目》等醫學著作,打下了堅實的醫學理論基礎。
陳鰲石19歲開診所行醫,1953年參加福建省閩侯地區中醫進修班學習,畢業時成績名列前茅,被選送至福建省中醫進修學校(第二屆)深造,畢業後分配在福建省中醫藥學術研究委員會工作。1957年,福建省中醫研究所成立,陳鰲石調該所任職,籌建了實驗藥廠。1958年福建中醫學院成立之時,即擔任中醫外科教學及臨床工作,任福建中醫學院中醫外科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主任中醫師。至今八十四歲的他還每天上午坐診,面對的病人多以百姓認為的絕症者為主。「我的曾祖父活到八十七歲還在工作,我要爭取超過他!」說到高興處,陳鰲石還哼唱起了外祖父教他的福州話的《二陳湯加減》湯頭歌。
仁心仁術 懸壺傳薪
「貧不賣書留子讀,老猶帶病與人醫。」短短一則自勉的閒聯,出自陳鱉石的詩翰《落拓集》,如珠在盤、燦然入目的筆法間流露出傲骨丹心與淡泊寧靜,正是這位名老中醫人生的真實寫照。
陳鰲石傾力從醫,乃出於濟人之心。誠如所言:「親朋有疾不能辭,老猶帶病與人醫。」他常懷醫家之仁心,懸壺有志濟世人,施診慎微起沉痾,悉心問診,百計療疾,受其醫惠者,如沐春風,如曝秋陽。他金針度人,功德如山,仁心仁術載於口碑,濟人濟世出諸指端,但尚自謙云:「醫人有術難言善,博採勤求我未休。」且自述:「法古論今曾考究,察微審細不參差。」實皆秉承杏林良風,以仁術施治除患。他潛心醫術,臻於妙境,刀圭獨擅,如大匠運斤,故慕名求治者眾,醫德療效騰於人口。
陳鰲石為人正直忠厚,終身行醫,清貧自守,技高德馨。尤其是在生活極其困難的特殊年代,依然以行醫為善舉,扶貧救傷,利用祖傳秘方煎藥制湯,無償醫治患者,在街坊鄰裡贏得了極好的口碑。抗腫瘤新藥消鎮丸(消鎮康膠囊)是他貢獻出來的祖傳驗方,有著一百多年的歷史,經福建省第二人民醫院附屬屏山製藥廠採用現代科學方法精製而成,主要功用為散結消腫,解毒定痛、祛風,治療惡性腫瘤,療效顯著,列為福建省科委科研項目。
陳鰲石從醫六十餘載,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尤其在中醫外科方面,如腫瘤、皮膚病、乳房疾患等,臨證審諦譚思,頗有心得。對脫疽、黃褐斑、癤、蛇串瘡、丹毒、癬、硬皮病、紫癜等諸多頑症的治療,善遣時方,配伍嚴謹,隨證施治,均能效如桴鼓。其病證結合的治療觀點在福建省中醫外科界獨樹一幟。而更具特色的是他的家傳煉丹之術,在全國中醫外科界有一席之地。
陳鰲石一輩子不僅懸壺濟世,還不忘薪火相傳,五十多年的執教生涯,桃李滿天下。他經常諄諄告誡弟子們:要做醫生先要做人,必須要有仁愛之心才是行醫之基礎,才能取得患者的信任。
目前,雖然國內著名老中醫的經驗研究逐漸增多,而地域性的名老中醫經驗研究卻尚處於起步階段,尤其在分科醫案整理研究方面略顯薄弱,諸多累世業醫的閩地醫學世家已後繼乏人,健在的名老中醫也大多年事已高,他們的經驗亟待進行整理研究。陳鰲石精心總結60多年從醫臨床經驗及臨證精華,無私奉獻祖傳秘方,《懸壺傳薪——陳鰲石中醫外科臨證精華》一書2016年5月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歸類梳理了陳鰲石近年的中醫外科醫案,從中選出了較為完整並具有代表性的醫案148例、處方830張,構建了原始資料庫;然後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構建目標資料庫;再運用數據挖掘技術方法對中藥的使用、藥物功效、藥性、藥味、藥物之間關聯等分別進行了分析,總結出其用藥配伍規律。並對醫案進行了系統的收集歸類與梳理分析,取材求精,揣摩精微。該書系陳鰲石從事中醫外科臨床工作多年的經驗和心得體會集萃,呈現了陳鰲石獨特的學術思想、診治技巧及用藥特色。全書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收集陳鰲石歷年中醫外科方面的醫論;第二部分是對其中醫外科方面的疑難病案進行系統的歸納與整理,分別從源流、病因、病機、證型、用藥依據及複診情況等方面進行分析與論述;第三部分則採用了數據挖掘技術進行分析,總結其遣方用藥規律。附錄部分包括煉丹技術及常用方歌。陳鰲石毫無保留地公開祖傳秘方及自己從醫幾十年來的臨床驗方、秘方,深受醫家、病家的青睞。
對於每個人而言,無需多,一輩子只需踏踏實實地做好一件事足矣。一個醫生能夠如此忘我、如此痴迷自己的專業並把它做到極致,他的人生便會由此變得豐富立體、多彩旎麗。
詩書精妙 平和淡雅
陳鰲石自幼喜詩文、書法,在醫務繁忙之餘,長年堅持詩文、書法創作,除了醫術高超,他的詩文書法同樣精妙。陳鰲石詩翰《落拓集》由海峽書局出版,其後記寫道:「餘家世業岐黃,先外祖父趙公飛翰(字鳳洲)前清光緒甲午優元,朝考一等,為官山東,晚年居鄉行醫。餘幼時隨侍在側,學醫之餘,並學書法,且喜吟誦。六十餘載偶有所作,惜在『文革』期間多有散失。古稀之時,曾掇拾舊稿,結成《落拓集》,饋贈同好。光陰似箭,如今已屆耋年,喜逢國泰民安,社會和諧,安享晚年,夕陽無限好,永矣悠哉。茲將舊稿匯集,甄選百餘首,手書成冊,敝帚自珍,以詩會友。」
陳鰲石之詩聯有味、法書養眼,令人印象極深。每觀陳鰲石之作,都要注目品味,總覺賞心悅目。其所以集名「落拓」者,如所自道:「落拓身同不繫舟」,明其心志:「真率為約,簡素為具」「書生本色只清貧」。他自誓「人生有節不奢求」「磊落胸懷絕怨尤」,顯見其大醫家可貴的精神境界與處世態度。的確,誦讀他的詩篇,時感清風撲面,澄懷畢現,敦樸如其人,雋雅乃其風。
陳鰲石以仁術濟眾,而吟才亦不止於自娛。時時出其緒餘,臨池敲詩。其自勉句曰:「青囊有志添新稿,彩筆無端系錦思。」錦心椽筆,彩繪素描,任情適意,從心所欲,「無限情懷託硯田」。所賴少習國醫,兼嗜詩文書法,至老彌篤。實如其詩所道:「興懷不讓少年時,鎮日揮毫不覺疲。」一生修為,國學素養自然深湛。
我國學術經數千年積澱薈萃,凝成傳統文化,其血脈自然貫通。古之儒雅君子、博學士人,多有為時所困、蹭蹬仕途者,常發願「不為良相,則為良醫」。故儒醫兼通,自古而然,精於詩書者,多善歧黃之術。陳鰲石少攜青囊,即好詩書,遂為儒醫;持守「淡泊自甘宜養氣」「詩書有味耐寒酸」之箴誡,其敬業之心,好生之德,洵為醫界之翹楚。而其醫術深湛即源於國學精通,醫餘鍾情於詩書,自訴「醫生本色是詩人」。陳鰲石為詩清新流麗,明白曉暢,落拓而無滯礙;直抒胸臆,飽含理思,遂多雋語警句,誦讀頗受教益。
2010年,陳鰲石曾憶20年前,長樂縣中醫院(陳修園醫院)建成時,在院內設立陳修園紀念館,並舉辦陳修園學術研討會。會後由趙棻、盛國榮(兩老曾任福建中醫學院副院長、教授)、吳味雪(主任醫師)等各為該館賦詩並書寫成幅,當時陳鰲石亦有句云:
溪湄源遠自流長,山色蒼茫草徑涼。
董奉修園留勝跡,杏林道脈話吳航。
客歲夏日,陳鰲石同林端宜、劉德榮等再遊長樂褔山(現名董奉山),參觀董奉祠及南雅堂。見壁間詩書宛在,而趙、盛、吳諸前輩俱已作古,不勝泫然,再賦一絕:
杏苑千秋醫道昌,修園南雅喜重光。
此行卻有滄桑感,鴻爪留痕尚未忘。
附醫案二則
一、肝癌黃膽案:張某,男,52歲,身患肝癌,2013年1月2日初診。刻診:黃疸、疲乏、失眠、甲胎蛋白500mg/人、舌紅苔白濁、脈弦有力。處方:首烏縢20g,合歡皮20g,百合15g,茯神15g,茵陳15g,蒼朮12g,薏苡仁15g,金扁柏10g,藿香10g,板藍根15g,金線蓮10g,垂盆草30g。20劑,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複診:黃疸、失眠均減、精神好轉、舌稍紅、苔白微濁、脈弦有力,仍以此方加減服藥二月餘。複查:甲胎蛋白值正常、黃疸幾無、睡眠無礙。
二、乳腺結節案:陳某,女,42歲,以乳腺結節、乳房脹痛為主述就診。刻診:乳房壓痛明顯,可觸及大小不一硬結。自述:經前脹痛甚、伴腰酸、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細有力。處方:淫羊藿15g,仙茅15g,連翹15g,浙貝母15g,白芷12g,當歸12g,山慈菇6g,赤芍15g,丹參10g,延胡索12g,川梀子12g。8劑,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配合服用「乳癖清」。複診:壓痛減輕,結節較前略軟,以上方加減調服3個月。複查:觸診無結、壓痛,自述經前乳房脹痛輕微,已無腰酸。
參考書目:
1.《陳鰲石詩翰落拓集》,福建省文史研究館編,海峽書局出版,2013年10月。
2.《懸壺傳薪——陳鰲石中醫外科臨證精華》,陳仲偉、吳童主編,科學出版社出版,2016年5月。
作者單位:本 館
責任編輯:林正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