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杏林小學建校110周年(杏林小學:原華縣初等小學堂、華縣第四完全小學、杏林中心小學,體制改革後成為杏林小學,為杏林鎮中心校,為統一起見,後文一律稱為杏林小學),作為華縣新式教育的活化石,杏林小學可謂是實至名歸。學校的建校歷史,可追溯到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
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這是一個特殊的年份,在之前的1906年,清廷下詔所有鄉試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並令學務大臣迅速頒發各種教科書,責成各督撫實力通籌,嚴飭府、廳、州、縣趕緊於鄉城各處遍設蒙小學堂。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一直提倡和實踐新式教育的楊松軒先生,從臨潼雨金兩等小學堂堂長任上離職,回到了家鄉華州。
楊松軒與友人顧熠山、鄭雲章組建華州教育研究會,楊任會長。研究會擬辦兩等小學堂作為教學改革的實驗場所,但既無資金又無校舍,困難重重。經他們多方奔走,只籌措到「二兩半銀子」。
一天晚上,楊松軒與友人通夜開會商議辦學之事,熬盡半碗燈油。最後議定,不足的經費繼續籌措,校舍就借大王廟的舊房。不久,華州教育研究會附設的初等小學堂正式開學——華州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新式學堂成立了!由此留下「二兩銀子半碗油,大王廟裡辦學堂」的佳話。
而新式學堂的選址所在的大王廟就在今天華州區杏林小學的現址上。光緒三十四年三月(1908年),學校遷至縣城內少華書院舊址。而曾經的大王廟,繼續招收小學生,成為陝東地區新式小學教育的典範。百年小學就從這裡開始發端了。
早期的初等小學堂,完全借用當年大王廟的建築。大王廟是杏林鎮保存比較完好的一座佛家寺廟,原先的僧侶在寺廟被作為學堂之後,都四散安置了。整個寺廟的格局一直保持到解放前。
據杏林小學原校長種寶育老師回憶,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他上小學的時候,大王廟的格局依然保持原樣。在大王廟的正南面的廟門,仍然作為學校大門,在大門兩側,有兩間北向的廈子房,一度作為老師的辦公室。
從正門進入校園之後,左右東西兩側是兩片菜園,而在東南角和西南角,有兩眼水井,東南角的水井還配有水車,水車也一直保留到解放後,才逐漸移除,存在歷史相當悠久。菜園中間是一片開闊地,在左右菜園與開闊地之間,有兩排高大的黃楊樹。
開闊地的盡頭,就是原先大王廟的前殿,前殿是僧侶們做功課的地方,面積較大,有五間道檁,改成學校後被隔作幾間教室。前殿背後緊接著就是後殿,後殿是佛像所在的地方,佛像被挪走之後,改為會議室,四個角也被隔作四間屋子,是學校領導住宿和辦公的地方。
這是最初的杏林小學的樣子,一直到了民國中後期,作為當時全縣第一所近代新式小學,學校幾乎聚集了全縣接受新式教育的學生,學生規模也越來越大。而原有的建築顯然無法滿足教學。於是,在前殿和後殿緊挨著的西側,修建了兩排木板房,這木板房是兩層結構,中間是樓梯,通往東西兩邊。木板房的頂板上還有學校修建這兩棟房子以及擴建校舍的記錄。
這兩棟民國風明顯的建築一直保留到改革開放之後。而在解放初期,原來的初等小學堂改為華縣第四完全小學,儘管年級增加了,學生增多了,而學校硬體設施卻沒有增加多少。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當時的教育工作者們,想盡一切辦法,保證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活動。
學校先後修建了在前後殿東側的三排蘇式風格的教室,每排兩個教室,中間隔著兩間教師休息室兼辦公室,所謂的兩間,其實是一間,在這間辦公室的中間,東西加一面牆,開兩個門窗,一個南向,一個北向。這樣一來,學校的教室就多起來了,儘管各個年代的建築都有,總算是能夠容納更多的學生了。
上世紀六十年代,杏林小學建校以來建築規模最大的歷史時期,幾乎是一個建築歷史博物館,不僅有前清的廟宇建築,又有民國時期的木板式建築,更有蘇聯風格的新建築。
據原校長種寶育老師回憶,當時有一塊杏林小學重要歷史見證的一塊石碑,就嵌在大殿東南角的熱水房的牆內。這塊石碑記載著解放初學校擴建時給予學校建設巨大支持(比如捐獻土地和資金數量等)的人員名單。曾經出現過有學生因為上面有其父親名字而受到同學取笑責難並憤而鑿壞其父名字的事件。
1985年,大殿才被拆除時,那塊原本嵌在牆內的石碑,在拆除大殿的過程中神秘失蹤了。種老師多方打聽,才得到線索:原來是一個在學校幹活的村民,將這塊石碑拿回家去了,而且石碑已經碎為兩塊。種老師花錢將石碑買回來,悉心地栽在學校的中心花園的中央,並沿著石碑的外緣砌了一圈磚,以資保護。後來因為有礙觀瞻,在石碑前面修了一個照壁。
六七十年代的校園圍牆仍然是原來廟宇的土圍牆,在圍牆西側,在木板房之間,有一段圍牆豁口,從豁口可以直接走出校園,再往西是個慢坡,坡下是一片開闊地,作為操場之用。操場上有平衡木、單雙槓等簡單的體育器材。種老師回憶,慢坡後來塌陷得厲害,學校新修圍牆的時候,就徹底把西界牆確定了,操場也就固定在了校園東側。
三排蘇式建築的東側,也是一片開闊地,也就是後來的操場。模板樓後面是一片小操場,當時學校操場就有三處,面積很大。整個校園的面積超過十五畝。
據種老師回憶,那兩棟板房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是學校較好的建築,1974年,他回校任教,曾經在板房內住過,當時條件非常差,只能用稻草在二樓的地板上打一個地鋪,對付一晚上,第二天繼續上課,有時候上課的時候,老師身上還帶有沒有抖落的稻草痕跡。
在這樣的條件下,初等小學堂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成為杏林小學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到了1985年,學校面貌發生了巨大的改觀,首先是拆除了原大王廟的前後殿,民國時期的模板樓也在這個時期被拆除,重新修建了磚混木架結構的教室。學校還多方籌集資金,在三排蘇式教室的前面修了一排教師宿舍,仍然是木架結構,陳設簡單而非常簡樸。
與教師宿舍相對的西面,學校修建了一排辦公樓,因為經費緊張,比後面的教室短了一部分,時任學校校長的種寶育老師主持學校的建設,後來爭取至今,才將這排辦公樓短出的部分修齊,至此,整個學校的建築布局雖然簡樸,卻也規整大方。
三排蘇式建築的教師和新建的西側一排教室,基本滿足了當時的教學工作。蘇式建築一直保留到新教學樓建成之後,才漸漸退出歷史舞臺。
蘇式教室中,第一排和第二排教室中間是一片開闊地,新建的舞臺就建在這裡,平時學校開展活動或者全體師生開會,就在這個舞臺上主持。後來的操場就建在學校東面一片開闊地上,面積較大,也較能滿足學校開展正常的體育活動。
舞臺西面有一個較大的花園,花園西緣是兩棵巨大的芭樹,芭樹很粗,有幾百年的歷史了,三個小朋友也無法合抱。當時這種樹極不常見,而學校的老師們卻知道這兩棵樹的名字。我後來能夠認識這種稀有的樹木,還是在杏林中心小學得到的信息。(芭樹,又叫衛矛、鬼箭、六月凌、四面鋒、蓖箕柴、四稜樹、山雞條子、四面戟、見腫消、麻藥。為衛矛科植物衛矛的具翅狀物的枝條或翅狀附屬物。全年可採,割取枝條後,除去嫩枝及葉,曬乾。或收集其翅狀物,曬乾,有破血通經、解毒消腫、殺蟲之功效。)
在芭樹的南面,是一棵高達的梧桐樹,也是很少見的樹種。而我們很幸運的在小學時候就得以見到這樣的樹種。梧桐樹上有一根橫著綁起來的木棍,據說是當年大王廟的僧人們掛銅鐘的地方。每到春夏季節,梧桐樹上掉落白色的絮狀物,掉落在地上就化作了水狀,如同飄雪一般,非常有趣。
杏林中心小學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全國第一批實施新課改的學校,最早實施拼音教學,為新時期的教育教學改革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2003年8月,百年不遇的大洪水讓華縣成為澤國,災區的群眾和學生在杏林小學度過了最艱難的日月。很多災區的學生,就在學校的帳篷小學上課,而杏林小學優秀的教學質量,和藹可親的老師、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給災區的孩子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洪水過後,很多災區孩子選擇繼續留在杏林小學就讀。為了安頓好這些孩子們,學校率先在全縣開始了寄宿制嘗試,把原來的教師辦公室騰出來給學生們做宿舍,而老師們只能選擇「走讀」。這在全縣是先例,同時也體現了杏林小學百年名校的包容開闊、有教無類的教育教學理念。
2005年,在上級部門的支持下,學校多方籌集資金,修建了新的教學樓,之前的蘇式建築的老教室還陸續存在了幾年,最終也都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棟棟窗明几淨,樣式新穎的教學樓,以及設施齊全的學生宿舍。學校的環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那塊記載著學校歷史的石碑,也消失了蹤影。原杏林中心小學校長種老師說,石碑很可能被埋在了教學樓的地基下面,應該不會丟失。
2017年是杏林小學建校110周年的慶典,這座有著110年歷史的小學,跨越了清朝、民國和新中國三個重要的歷史時期,是華縣近現代教育的活化石。筆者有幸成為這裡走出來的學子,感到非常驕傲和自豪。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相信,華州區杏林小學一定能夠插上騰飛的翅膀,再創教育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