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名校:華縣杏林小學

2021-02-22 華州之家

2017 年,杏林小學建校110周年(杏林小學:原華縣初等小學堂、華縣第四完全小學、杏林中心小學,體制改革後成為杏林小學,為杏林鎮中心校,為統一起見,後文一律稱為杏林小學),作為華縣新式教育的活化石,杏林小學可謂是實至名歸。學校的建校歷史,可追溯到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

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這是一個特殊的年份,在之前的1906年,清廷下詔所有鄉試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並令學務大臣迅速頒發各種教科書,責成各督撫實力通籌,嚴飭府、廳、州、縣趕緊於鄉城各處遍設蒙小學堂。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一直提倡和實踐新式教育的楊松軒先生,從臨潼雨金兩等小學堂堂長任上離職,回到了家鄉華州。

楊松軒與友人顧熠山、鄭雲章組建華州教育研究會,楊任會長。研究會擬辦兩等小學堂作為教學改革的實驗場所,但既無資金又無校舍,困難重重。經他們多方奔走,只籌措到「二兩半銀子」。

一天晚上,楊松軒與友人通夜開會商議辦學之事,熬盡半碗燈油。最後議定,不足的經費繼續籌措,校舍就借大王廟的舊房。不久,華州教育研究會附設的初等小學堂正式開學——華州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新式學堂成立了!由此留下「二兩銀子半碗油,大王廟裡辦學堂」的佳話。

而新式學堂的選址所在的大王廟就在今天華州區杏林小學的現址上。光緒三十四年三月(1908年),學校遷至縣城內少華書院舊址。而曾經的大王廟,繼續招收小學生,成為陝東地區新式小學教育的典範。百年小學就從這裡開始發端了。

早期的初等小學堂,完全借用當年大王廟的建築。大王廟是杏林鎮保存比較完好的一座佛家寺廟,原先的僧侶在寺廟被作為學堂之後,都四散安置了。整個寺廟的格局一直保持到解放前。

據杏林小學原校長種寶育老師回憶,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他上小學的時候,大王廟的格局依然保持原樣。在大王廟的正南面的廟門,仍然作為學校大門,在大門兩側,有兩間北向的廈子房,一度作為老師的辦公室。

從正門進入校園之後,左右東西兩側是兩片菜園,而在東南角和西南角,有兩眼水井,東南角的水井還配有水車,水車也一直保留到解放後,才逐漸移除,存在歷史相當悠久。菜園中間是一片開闊地,在左右菜園與開闊地之間,有兩排高大的黃楊樹。

開闊地的盡頭,就是原先大王廟的前殿,前殿是僧侶們做功課的地方,面積較大,有五間道檁,改成學校後被隔作幾間教室。前殿背後緊接著就是後殿,後殿是佛像所在的地方,佛像被挪走之後,改為會議室,四個角也被隔作四間屋子,是學校領導住宿和辦公的地方。

這是最初的杏林小學的樣子,一直到了民國中後期,作為當時全縣第一所近代新式小學,學校幾乎聚集了全縣接受新式教育的學生,學生規模也越來越大。而原有的建築顯然無法滿足教學。於是,在前殿和後殿緊挨著的西側,修建了兩排木板房,這木板房是兩層結構,中間是樓梯,通往東西兩邊。木板房的頂板上還有學校修建這兩棟房子以及擴建校舍的記錄。

這兩棟民國風明顯的建築一直保留到改革開放之後。而在解放初期,原來的初等小學堂改為華縣第四完全小學,儘管年級增加了,學生增多了,而學校硬體設施卻沒有增加多少。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當時的教育工作者們,想盡一切辦法,保證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活動。

學校先後修建了在前後殿東側的三排蘇式風格的教室,每排兩個教室,中間隔著兩間教師休息室兼辦公室,所謂的兩間,其實是一間,在這間辦公室的中間,東西加一面牆,開兩個門窗,一個南向,一個北向。這樣一來,學校的教室就多起來了,儘管各個年代的建築都有,總算是能夠容納更多的學生了。

上世紀六十年代,杏林小學建校以來建築規模最大的歷史時期,幾乎是一個建築歷史博物館,不僅有前清的廟宇建築,又有民國時期的木板式建築,更有蘇聯風格的新建築。

據原校長種寶育老師回憶,當時有一塊杏林小學重要歷史見證的一塊石碑,就嵌在大殿東南角的熱水房的牆內。這塊石碑記載著解放初學校擴建時給予學校建設巨大支持(比如捐獻土地和資金數量等)的人員名單。曾經出現過有學生因為上面有其父親名字而受到同學取笑責難並憤而鑿壞其父名字的事件。

1985年,大殿才被拆除時,那塊原本嵌在牆內的石碑,在拆除大殿的過程中神秘失蹤了。種老師多方打聽,才得到線索:原來是一個在學校幹活的村民,將這塊石碑拿回家去了,而且石碑已經碎為兩塊。種老師花錢將石碑買回來,悉心地栽在學校的中心花園的中央,並沿著石碑的外緣砌了一圈磚,以資保護。後來因為有礙觀瞻,在石碑前面修了一個照壁。

六七十年代的校園圍牆仍然是原來廟宇的土圍牆,在圍牆西側,在木板房之間,有一段圍牆豁口,從豁口可以直接走出校園,再往西是個慢坡,坡下是一片開闊地,作為操場之用。操場上有平衡木、單雙槓等簡單的體育器材。種老師回憶,慢坡後來塌陷得厲害,學校新修圍牆的時候,就徹底把西界牆確定了,操場也就固定在了校園東側。

三排蘇式建築的東側,也是一片開闊地,也就是後來的操場。模板樓後面是一片小操場,當時學校操場就有三處,面積很大。整個校園的面積超過十五畝。

據種老師回憶,那兩棟板房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是學校較好的建築,1974年,他回校任教,曾經在板房內住過,當時條件非常差,只能用稻草在二樓的地板上打一個地鋪,對付一晚上,第二天繼續上課,有時候上課的時候,老師身上還帶有沒有抖落的稻草痕跡。

在這樣的條件下,初等小學堂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成為杏林小學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到了1985年,學校面貌發生了巨大的改觀,首先是拆除了原大王廟的前後殿,民國時期的模板樓也在這個時期被拆除,重新修建了磚混木架結構的教室。學校還多方籌集資金,在三排蘇式教室的前面修了一排教師宿舍,仍然是木架結構,陳設簡單而非常簡樸。

與教師宿舍相對的西面,學校修建了一排辦公樓,因為經費緊張,比後面的教室短了一部分,時任學校校長的種寶育老師主持學校的建設,後來爭取至今,才將這排辦公樓短出的部分修齊,至此,整個學校的建築布局雖然簡樸,卻也規整大方。

三排蘇式建築的教師和新建的西側一排教室,基本滿足了當時的教學工作。蘇式建築一直保留到新教學樓建成之後,才漸漸退出歷史舞臺。

蘇式教室中,第一排和第二排教室中間是一片開闊地,新建的舞臺就建在這裡,平時學校開展活動或者全體師生開會,就在這個舞臺上主持。後來的操場就建在學校東面一片開闊地上,面積較大,也較能滿足學校開展正常的體育活動。

舞臺西面有一個較大的花園,花園西緣是兩棵巨大的芭樹,芭樹很粗,有幾百年的歷史了,三個小朋友也無法合抱。當時這種樹極不常見,而學校的老師們卻知道這兩棵樹的名字。我後來能夠認識這種稀有的樹木,還是在杏林中心小學得到的信息。(芭樹,又叫衛矛、鬼箭、六月凌、四面鋒、蓖箕柴、四稜樹、山雞條子、四面戟、見腫消、麻藥。為衛矛科植物衛矛的具翅狀物的枝條或翅狀附屬物。全年可採,割取枝條後,除去嫩枝及葉,曬乾。或收集其翅狀物,曬乾,有破血通經、解毒消腫、殺蟲之功效。)

在芭樹的南面,是一棵高達的梧桐樹,也是很少見的樹種。而我們很幸運的在小學時候就得以見到這樣的樹種。梧桐樹上有一根橫著綁起來的木棍,據說是當年大王廟的僧人們掛銅鐘的地方。每到春夏季節,梧桐樹上掉落白色的絮狀物,掉落在地上就化作了水狀,如同飄雪一般,非常有趣。

杏林中心小學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全國第一批實施新課改的學校,最早實施拼音教學,為新時期的教育教學改革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2003年8月,百年不遇的大洪水讓華縣成為澤國,災區的群眾和學生在杏林小學度過了最艱難的日月。很多災區的學生,就在學校的帳篷小學上課,而杏林小學優秀的教學質量,和藹可親的老師、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給災區的孩子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洪水過後,很多災區孩子選擇繼續留在杏林小學就讀。為了安頓好這些孩子們,學校率先在全縣開始了寄宿制嘗試,把原來的教師辦公室騰出來給學生們做宿舍,而老師們只能選擇「走讀」。這在全縣是先例,同時也體現了杏林小學百年名校的包容開闊、有教無類的教育教學理念。

2005年,在上級部門的支持下,學校多方籌集資金,修建了新的教學樓,之前的蘇式建築的老教室還陸續存在了幾年,最終也都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棟棟窗明几淨,樣式新穎的教學樓,以及設施齊全的學生宿舍。學校的環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那塊記載著學校歷史的石碑,也消失了蹤影。原杏林中心小學校長種老師說,石碑很可能被埋在了教學樓的地基下面,應該不會丟失。

2017年是杏林小學建校110周年的慶典,這座有著110年歷史的小學,跨越了清朝、民國和新中國三個重要的歷史時期,是華縣近現代教育的活化石。筆者有幸成為這裡走出來的學子,感到非常驕傲和自豪。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相信,華州區杏林小學一定能夠插上騰飛的翅膀,再創教育的輝煌。

相關焦點

  • 華縣杏林沙圪塔:故鄉瑣憶
    盡覽風土人情 說百姓  聊歷史  笑看傳說(部分文章來源網絡,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小編及時刪除)推薦閱讀:望故鄉:渭南華縣沙圪塔我上小學時就在那條人工河裡學會了遊泳。遺憾的是,直到現在那河水仍然較髒。 小時候,我和夥伴經常看大人們遷墳。這本是比較恐怖的事,可當時感覺好新奇。曾親眼見過去世多年的人被鄰居抬出棺木重新安葬的情景。也多次見過逝者入殮的場面。可能是熟悉的人,因此並無恐懼之感。 現在,我每此回到故鄉,都要和同齡人敘舊,感覺好快樂。
  • 1975年首屆華縣「五七」大學美術班師生合影及其它老照片
    在此歷史背景下,華縣於1970年9月創辦「五七」大學。同年10月4日,縣革委會決定成立「華縣『五七』大學革命委員會」,撤銷鹹中改名的工農中學,原中學班作為附設。1977年8月,「五七」大學遷於杏林龍山大隊新建校址,1980年停辦。首屆華縣「五七」大學美術班師生合影。
  • 堅守與創新 百年名校大北街小學的常青密碼
    回眸其百年印跡,探尋其常青密碼,展示一方名校的傳承與創新之路、鏡鑑和啟悟之意。大北街小學建校於1907年,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學校均被公認為是一所師資力量雄厚、校風嚴謹篤實、學生全面發展、 科研成果顯著的學校, 是什麼原因讓這所學校在百年的歷史長河中始終保持著公眾眼中的那份初心與堅守, 回眸學校的百年「足跡」,「端明」 可謂學校最為鮮明的「印記」。
  • 歷史悠久的華縣皮影戲
    >來源:華縣   (來源:渭南日報)華縣皮影戲,2006年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南京:珠江路小學併入百年名校南師附小
    原標題:珠江路小學併入百年名校南師附小學區怎麼整合?最晚5月公布;珠小的小班會保留嗎?還沒有定論昨天中午,南京市玄武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資源整合情況新聞通氣會上,玄武區義務教育資源優化方案公布。有百年歷史的小班化特色學校珠江路小學,將併入百年名校南京師範大學附屬小學。
  • 上海市實驗小學校長楊榮:在百年名校播種教育幸福
    就如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所言,很多年後,楊榮還能記得她第一次以校長身份走進上海市實驗小學時的那份緊張和忐忑:「一個才步入而立之年的年輕人與90多歲的老校之間,將會演繹出一段什麼樣的故事?」如今,疑問早就有了答案:一所好學校可以培養出一個好校長,一個好校長可以帶出一所好學校。
  • 上世紀二十年代我跑遍了華縣的村村莊莊
    華縣的農運風雲 作者 杜松壽 1926年9月,我離開廣州返回華縣。在華縣下廟北邊的渭河下船後,我即去西赤水職業學校黨組織所在地報到。路上曾碰到一驚,一個軍人在路上突然從背後走上前來,兩手攤開,擋住我的去路。
  • 百年名校 璽鑑未來 ——船營區第二十五小學奠基儀式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造福社會造福未來的百年基業。2020年12月20日上午10;18分,由北京奧吉通投資集團吉林分公司捐建的吉林市船營區第二十五小學新校區,在新校址的施工現場舉行了盛大的奠基儀式。
  • 百年樹人,百年榮光|百年名校之區實驗小學
    百年名校桃李滿天下,世紀學府驕子翱蒼穹。一所百年老校所蘊含的人文精神豐富,校園文化底蘊深厚,有精神之「魂」,影響、輻射整個區域教育,是一個地方辦好教育的根基和自信所在。作為椒江小學教育的一張「閃亮」金名片,椒江區實驗小學一直深受市民肯定。
  • 孩子的母校 百年名校
    孩子的母校 百年名校現在搬入文匯校區不論是硬體設施還是軟體設施都是非常好孩子回母校看望老師笑稱想回到小學再讀一次孩子也經常提起教過他的每一個老師和藹可親,一身寶藏在孩子的小學時代給過最溫暖的教育我們一生都會心存感激
  • 楊松軒辦學的親密戰友之一華縣瓦頭人關秀卿
    回憶關秀卿先生作者 李遂生關秀卿先生(1874——1957),又名中俊,家居華縣城東瓦頭村,清末秀才,華縣早期同盟會員,先後任華縣臨時參議會參議和副議長。先生一生功在地方教育事業,熱心社會改革賑災工作,深受華縣各階層人士的敬佩。
  • 百年名校:華南師範大學附屬小學落戶廣東惠州仲愷高新區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黃斌) 12月11日下午,廣東惠州市仲愷高新技術開發區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仲愷小學項目合作辦學籤約儀式在仲愷管委會(科融大廈)仲愷廳隆重舉行。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仲愷小學由廣東宏益控股公司旗下惠州市宏益教育投資有限公司合作辦學,標誌著華南師範大學附屬小學正式落戶仲愷高新區,有助於加快惠州市仲愷高新區基礎教育的優質化、現代化發展。
  • 青島臺東六路小學 百年臺六 百年傳承 百年輝煌
    114年風雨洗禮,114載崢嶸歲月,青島臺東六路小學傳承百年歷史文化,譜寫百年華彩樂章,成為一所學生喜愛、家長信賴、人人嚮往的島城百年名校。1937年,學校改名為:市立臺東鎮小學。在歷經1939年、1945年兩度更名後,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校名改為:青島臺東六路小學。校名沿用至今。2002年,原臺東五路小學正式併入臺東六路小學。2011年,臺六教育集團成立,成為青島市第一所實施集團化辦學的學校。學校百年史上共有24位校長。
  • 百年名校8 | 西湖小學:辦有意思的學校,做有意義的教育
    西湖區人文薈萃,教育資源豐富,名校迭出,其中不乏許多百年名校。西湖教育陸續推出「走進百年名校」專題,觸摸歷史的脈絡,用現代化的視角去探尋那一方人文淨土。繼西溪實驗學校、留下小學、學軍小學、轉塘小學、三墩小學、古蕩一小、周浦小學之後今天推出的是西湖小學:辦有意思的學校,做有意義的教育,百年名校構建特色育人文化。西湖小學教育集團,前身為杭州市西湖小學,始創於1933年。
  • 從「鄭縣第一完小」到品質教育名校 中原區鄭上路小學迎百年校慶
    鄭上路小學退休教師、校友等共300餘人參加活動。上午8:30,來賓們陸續入場,參觀了校園和百年校史館,聆聽了鄭上路小學的百年歷史,觀看了學校第十屆足球嘉年華活動。隨著舞臺大屏幕「雲講臺」及「鄭上路小學百年校慶」宣傳視頻的播放,慶典活動正式拉開帷幕。整場慶典與視頻短片均圍繞「初心、傳承、遠航」這一主題,從不忘初心、傳承發展、繼往開來三個層面展示了鄭上路小學的百年滄桑和輝煌成就。
  • 全國名校長齊聚成都 共商百年名校文化傳承與創新
    人民網成都10月13日電 (王波)昨日,教育部小學校長培訓中心和成都市教育局聯合舉辦的2019年全國小學校長學術峰會暨「思與行——百年名校文化傳承與教育創新」學術交流會在成都市鹽道街小學(以下簡稱「鹽小」)舉行。 教育部小學校長培訓中心主任餘凱致辭,四川省教育廳副廳長崔昌宏、成都市副市長劉筱柳、錦江區區長王乾等省市區領導到會並致辭。
  • 百年名校:華南師範大學附屬小學落戶廣東惠州仲愷高新區_廣東_區域...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黃斌) 12月11日下午,廣東惠州市仲愷高新技術開發區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仲愷小學項目合作辦學籤約儀式在仲愷管委會(科融大廈)仲愷廳隆重舉行。
  • 華縣水務局表彰「無私奉獻、愛崗敬業」典型人物
    華縣水務局表彰「無私奉獻、愛崗敬業」典型人物 恢復窄屏 發布時間:2015-12-11 14:49:42
  • 百年華西中學再次擦亮名校品牌
    成華區優質教育倍增工程成果卓著 百年華西中學再次擦亮名校品牌   入選省一級示範性普通高中,百年名校華西中學靠的是什麼?華西中學相關負責人表示,學校勇於探索「高中到大學」一體化辦學的人才培養模式,追求世界文化、服務社會國家,秉承現代管理,質量立校。以華西中學最具特色的創新教育為例,在成華區政府支持下,投入近一千萬,在電子科大、西南大學等高校專家團隊指導下,建設基礎創新空間,探索創新教育發展模式。
  • 萬達維多利亞灣迎百年名校 西海岸教育層級提升
    雙名校強強聯手 打造青島最優學區   3月21日江蘇路小學、育才中學兩所青島知名學府將籤約入駐維多利亞灣,雙名校首次強強聯手,打造青島最優學區,以最優質的教育環境,成為孩子成長的搖籃。  江蘇路小學前身是德國總督府小學,始建於1901年11月2日,百年的積澱,形成了濃厚的文化底蘊和優良的教育教學傳統,1992年榮膺全國名校,1994年被市教委確定為青島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