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松軒辦學的親密戰友之一華縣瓦頭人關秀卿

2020-08-29 華州文史薈萃

回憶關秀卿先生

作者 李遂生

關秀卿先生(1874——1957),又名中俊,家居華縣城東瓦頭村,清末秀才,華縣早期同盟會員,先後任華縣臨時參議會參議和副議長。先生一生功在地方教育事業,熱心社會改革賑災工作,深受華縣各階層人士的敬佩。

瓦頭村「小有洞」 宋朝峰攝

關秀卿青壯年時期,目睹清政府的政治腐敗,列強侵略,國勢日衰,生靈塗炭的現實,自忖皆因教育落後文化蔽塞所致,遂萌發了教書育人,以喚醒國民覺悟的愛國抱負。從1895年起,先在七岔口私塾授徒,後輾轉於本村的文昌閣、少華鎮的劉家、西寨堡的高家任塾師,歷時15個秋。1909年先生受聘於華縣新學人士楊松軒、顧熠山、鄭雲章諸先生創辦的華州教育會附設的兩等小學堂執教。從此投身於楊、顧、鄭諸先生倡導的並與自己志向投合的團體,以實現興學教育救國的宏圖。1919年4月8日私立鹹林中學成立。1924年先生被學校委以齋務主任之職。1932年任鹹中校董會直轄的資產部主任,為辦學籌集經費而盡職盡力。任職期間,先生教學認真,公正廉潔。待學生循循善誘,盡心竭力,務求成材。因此受到社會各界人士、在校師生的好評和讚譽。值得特別一提的是,

先生與楊松軒先生在華州教育會附設兩等小學堂、教育會高等小學、私立鹹林中學朝夕相處20餘載,為實施教育救國的宏圖,配合默契,被時人譽為楊松軒先生辦學的好助手和親密戰友之一。

1928年12月30日,楊松軒先生因操持校務積勞成疾,卒患腦溢血症病逝學校,一時鹹中內外校務驟失支柱。先生以副董事長身份代理校務,後經校董會改選,一致公推先生為私立鹹林中學校董會第二屆常務董事長。

1929年關中發生特大年饉,餓殍載道,軍閥連年混戰,鹹中校舍被佔,1932年又有虎列拉流行,死屍遍野,華縣百姓陷於水深火熱之中,加上學校經費拮据,教師情緒不安,就學學生日趨減少。

值此歲月,人們生命難保,怎能顧及教育。而陝西省教育

廳(廳長李範一)不顧客觀實際,竟以私立鹹中辦學困難和無生氣為由讓其停辦。當時校董會多數成員同意省教育廳意見;有的則提出折衷意見,認為可暫時停辦,艱難過後再圖興辦。惟以先生為首的部分成員,緬懷楊松軒諸先生創業之維艱,堅決認為私立鹹林中學過去既能由團體發起創辦,今天也能由團體克服、戰勝困難,決心堅持辦下去。後經學校董事會與縣教育會一再向省教育廳申述理由,停辦之議遂罷,鹹中之命運得以復生。

上世紀二十年代鹹中師生合影 自百年鹹林

先生任常務董事長不久,適校長劉竹軒因家務和體弱多病,

要求辭職,後經校董會多方慎重物色人選,經楊鍾鍵(松軒先生之長子)先生推薦,1932年9月王子休(德崇,高陵人)來校任校長。王校長是一位思想進步、精明幹練、勇於創新的人。先生與王校長繼承發揚楊松軒先生的辦學精神,通力合作,實施工讀制度,自力更生,師生動手,擴建校舍,增添設備,艱難狀況日漸改觀。

根據當時地方教育發展的需要,1932年10月10日招收女生,實行男女合校。由於當時社會風氣閉塞,女子上學讀書不被人們重視,甚或遭到非議。為此,先生率先讓自己的女兒、兒媳報名入學就讀,並大力宣傳獎勵教職工及親戚帶領女兒入學。鑑於校舍不足,入學女生暫借少華女校寄宿,先生還以自己的住室,作為女生的課後休息室。先生為華縣女子中學教育的發展,其用心之良善可知矣。迄1933年暑假,再增設高中班。在辦學過程中,先生與王校長一致認為要把學校辦好,首在提高教育質量,而提高教育質量,則必須延聘一批思想進步、品學兼優的名流教師任教。為此經多方努力,延聘了熊文濤(城固人)、雷五齋(渭南人)、嚴木三(富平人,地下黨員)、丘星階(山東人)以及白伯旅、徐錫齡(均為鹹中早期學生)等人,充實了教師隊伍,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學校名聲大震,加上教學設備日臻完善,四方學子慕名前來者,東起河南,西至西安、鹹陽,南抵商洛,北迄韓城、合陽等地。私立鹹林中學遂成為省東唯一的一所完全中學,並被譽為「關東最高學府」。在先生任期,陝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為先生題寫了「樂育英才」木匾一塊,以資表彰敬仰。

根據在校學生的不斷增加和辦學需要,先生與羅傳銘縣長多次交涉,終得縣倉房周圍和縣喊冤臺故址共20多畝劃歸鹹林中學,以此為基礎修建了鹹中大操場,至此,鹹中基本範圍確立。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後,先生年過花甲,為學校前途,自覺辭職,讓位青壯賢能,先生僅充任校董職務。

1949年5月華縣和平解放,先生已75歲高齡。有生之年,他親歷了基層建政、肅匪、反霸、鎮反、土改、抗美援朝戰爭、三反五反和三大改造等一系列運動,一個獨立富強的新中國由過去的夢寐以求日益變成現實,以及他曾付出過心血的私立鹹林中學,被人民政府接管後,校務蒸蒸日上,為新中國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的建設人才。先生撫今追昔,異常欣慰。

1957年先生病逝,終年八十有四。先生臨終前感念黨的增產節約的指示和移風易俗的號召,再三叮囑子女,喪事從簡,務必做到「不報喪,不收禮,不待客」。安葬時中共華縣縣委、華縣人民政府、縣委統戰部派員前往弔唁並送了花圈,以資敬重這位「年高德勳」、「品端學粹」、「樂育英才」的愛國知識分子。

原文來源:《華縣文史資料》第六輯

原文作者:李遂生

整理編輯:華州文史薈萃

相關焦點

  • 現代教育的開拓者——華州龍潭人楊松軒
    1916年,楊松軒鑑於陝東地區無中學,小學畢業生升學困難的現狀,產生創辦中學之意,並得到顧熠山、鄭雲章等人贊同。1918年初,楊松軒與顧熠山等赴漢口、上海、天津、北京等地考察教育,開了眼界,辦中學之念愈堅。1918年11月,他離開省議會,回到華縣,全力籌辦中學。
  • 百年名校:華縣杏林小學
    2017 年,杏林小學建校110周年(杏林小學:原華縣初等小學堂、華縣第四完全小學、杏林中心小學,體制改革後成為杏林小學,為杏林鎮中心校,為統一起見,後文一律稱為杏林小學),作為華縣新式教育的活化石,杏林小學可謂是實至名歸。學校的建校歷史,可追溯到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
  • 不徇私情愛校如家的華縣鹹中校長白伯旅
    白伯旅 自華縣文史薈萃第六輯他上學期間,曾得到舅父經濟上的資助,一次,他的一個表弟未考取鹹中袁定中、王玲霄夫婦因共產黨嫌疑被捕,伯旅與顧熠山、史伯康、張益齋、關秀卿等聯名向縣政府請求,使定中夫婦具保釋放。伯旅對自己家裡的事往往顧不上管,但對學校大小事都管得有條有理,從不馬虎。一次,國民黨華縣駐軍套著馬車來到學校,不問三七二十一,見一堆新磚,就要裝車拉走,別人都不敢惹。伯旅上前堅決制止,他問士兵:「誰讓你們拉學校的磚?」帶隊的理直氣壯地回答:「奉長宮的命令!」
  • 上世紀二十年代我跑遍了華縣的村村莊莊
    華縣的農運風雲 作者 杜松壽 1926年9月,我離開廣州返回華縣。在華縣下廟北邊的渭河下船後,我即去西赤水職業學校黨組織所在地報到。路上曾碰到一驚,一個軍人在路上突然從背後走上前來,兩手攤開,擋住我的去路。
  • 1975年首屆華縣「五七」大學美術班師生合影及其它老照片
    五·七指示也成為「文化大革命」中辦學的方針,造成了教育制度和教學秩序的混亂。在此歷史背景下,華縣於1970年9月創辦「五七」大學。同年10月4日,縣革委會決定成立「華縣『五七』大學革命委員會」,撤銷鹹中改名的工農中學,原中學班作為附設。1977年8月,「五七」大學遷於杏林龍山大隊新建校址,1980年停辦。首屆華縣「五七」大學美術班師生合影。
  • 歷史悠久的華縣皮影戲
    >來源:華縣   (來源:渭南日報)華縣皮影戲,2006年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馬家堡「書館」——民國初期華縣私塾的真實狀況
    民國初年我讀書的私塾根據李子華口述整理民國六年(1917)我15歲時,在華縣城關馬家堡城東關帝廟上「私塾」,以後改為英才學校。當時私塾也叫「書館」,村民稱「書坊」。學生除蒙學及上過幾年私塾的外,還有縣立高小和教育會高小畢業的學生,以後上大學當中學校長的姬德鄰就是其中之一,因距離近,師生都在家食宿。
  • 這才是親密戰友的正確打開方式
    但從孩子教育與發展的角度講,家長們應該知道,老師和家長是親戚,是親密朋友,因為孩子我們結緣,大家必須友好相處。如果家長懷著與老師對立的情緒,不會對孩子、教師和家長中的任何一方有任何好處,而最終受委屈的還是咱們的孩子…… 一旦家長和教師出現分歧甚至是誤會後應該怎麼辦呢?
  • 西安外國語大學三女生拍片記錄華縣皮影生存
    大二的一次專業課作業,她們提交了策劃:華縣皮影雕刻的興起與皮影表演的衰落。在專業課老師董陽看來,那是全班最好的選題。於是,她們開始了三年拍攝的第一步。三個西安女生,到百公裡外的華縣農村拍片子,不是簡單的事情。且不說只能利用周末時間,也不說途中轉車的疲憊,僅僅是找尋拍攝對象,就已經讓她們頭疼不已。甚至有幾次,她們猶豫是不是應該放棄這個題材。
  • 華縣水務局表彰「無私奉獻、愛崗敬業」典型人物
    華縣水務局表彰「無私奉獻、愛崗敬業」典型人物 恢復窄屏 發布時間:2015-12-11 14:49:42
  • 陝西省華縣發現泥塑彩繪真身坐像
    中新浙江網10月7日電 記者昨日從渭南市文物局獲悉,在上月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華縣新發現82處文物遺址,其中柳枝鎮一座山上的玉泉洞道觀中泥塑彩繪真身坐像為關中首次發現。大明鎮橋峪村橋峪棧道遺址是關中東部首次發現的大型棧道,同時發現的金堆鎮東坪古道和驛站也為研究歷史上關中與陝南的交通、商貿往來等提供了新的史料。
  • 藝術瑰寶之華縣皮影,建議大家都看一看
    二、華縣皮影的興盛 「華縣皮影產生於漢文帝時期」。華縣位於中國陝西關中東部。南依秦嶺,北臨渭河,歷史上自周迄唐向為京畿重地。陝西皮影在全國頗負盛名,華縣皮影獨佔鰲頭。「『碗碗腔』是華縣皮影最具代表性的一種」。
  • 世界上最大的災難地震 --華縣大地震465年
    最大烈度分布在今陝西省的渭南、華縣、華陰、潼關、大荔縣朝邑及山西省永濟縣一帶,總體走向北東方向,表明地震地表主破裂帶,東西長約110公裡,南北寬約30公裡,可以推斷導致如此強烈華縣大地震的原因是汾渭裂谷地下斷層活動的結果。這次地震人員傷亡如此慘重,其重要因素是由地震引起一系列地表破壞而造成的。
  • 回憶趙玉璣時代的華縣鹹林中學(之一)
    回憶趙玉璣時代的華縣鹹林中學(之一)——堅持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的正確方向作者 謝膺白從 1966 年算起,至今以整整 54 年了,但每當我回想起在鹹中求學的 6 年,總是心潮澎湃,有千言萬語要給母校講,要給我們已故的老校長趙玉璣先生說。
  • 教師節的演變與華縣首屆教師節大會的召開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華縣文廟大成殿 >自教育部命令孔子誕日八月二十七日為教師節,每年這一天,華縣由教育科備置祭品(糖果糕點等)邀請縣黨政領導及有關單位人士、附近中小學校長、教師代表等到文廟開慶祝會,向孔子像行鞠躬禮,由縣長講話,還有特約講演,內容除教師節宣傳要點外,還有縣教育上的一些典型事例以及各界為感謝、勉勵教師的祝詞。
  • 戰友|戰「疫」面前有戰友
    接下來,我們一起認識一位年過花甲的老兵:戰友紅色志願突擊隊長馮建國。個子不高卻精神抖擻的這位老者,就是湖北戰友集團駐武漢優撫醫院志願突擊隊隊長馮建國。在這個收治院區,馮建國和志願突擊隊員們嚴陣以待。無論院區消殺還是物資配送,都少不了他的身影。
  • 華縣一學校被曝"二周一休" 老師:為節省成本
    ■記者張海洋近日有網友在網上爆料,陝西華縣一所學校出現國家對義務教育學段學生公用經費免補政策未被徹底執行,和二周一休(即連續上十天課接著連續休四天),以及華縣部分小學和中學的老師在課堂上要求學生購買語音筆等違規行為。
  • 我在華縣鹹中組裝收音機,卻招來了公安幹警
    吳德勞文革後成了華縣廣播站的技術骨幹。我在中學畢業成為知青回鄉參加農業生產勞動後,也從事公社的廣播放大站工作。並先後自修了《農村電工》、《農村有線廣播》和《無線電基礎》等課程,自裝的短波六燈電子管收音機,其音質音量與大工廠出品的正規產品竟然相差無幾。
  • 賀龍親密戰友任群去世 系抗戰時首批摩斯密碼翻譯
    任群(資料圖)原標題:賀龍元帥親密戰友任群同志去世,系抗日時期首批「摩斯密碼」翻譯【記者/劉姝蓉 統籌/紀欣】今日(11月25日),大白新聞(微信ID:dabaixinwen任群回憶起當年殘酷的戰爭說,「現在國家強盛,大家也過上了好生活,可惜那些犧牲的戰友沒有享受過。」曾在某兵工廠工作,試爆手榴彈胸口被炸出大洞2013年,已是高齡的任群老人還在通江縣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紀念館裡給前來參觀的當地黨校學員講黨課。「小時候,家裡窮得吃不起飯……」任群回憶說,他們家沒有田地,就連住的地方都沒有,只能當佃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