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關秀卿先生
作者 李遂生
關秀卿先生(1874——1957),又名中俊,家居華縣城東瓦頭村,清末秀才,華縣早期同盟會員,先後任華縣臨時參議會參議和副議長。先生一生功在地方教育事業,熱心社會改革賑災工作,深受華縣各階層人士的敬佩。
瓦頭村「小有洞」 宋朝峰攝
關秀卿青壯年時期,目睹清政府的政治腐敗,列強侵略,國勢日衰,生靈塗炭的現實,自忖皆因教育落後文化蔽塞所致,遂萌發了教書育人,以喚醒國民覺悟的愛國抱負。從1895年起,先在七岔口私塾授徒,後輾轉於本村的文昌閣、少華鎮的劉家、西寨堡的高家任塾師,歷時15個秋。1909年先生受聘於華縣新學人士楊松軒、顧熠山、鄭雲章諸先生創辦的華州教育會附設的兩等小學堂執教。從此投身於楊、顧、鄭諸先生倡導的並與自己志向投合的團體,以實現興學教育救國的宏圖。1919年4月8日私立鹹林中學成立。1924年先生被學校委以齋務主任之職。1932年任鹹中校董會直轄的資產部主任,為辦學籌集經費而盡職盡力。任職期間,先生教學認真,公正廉潔。待學生循循善誘,盡心竭力,務求成材。因此受到社會各界人士、在校師生的好評和讚譽。值得特別一提的是,
先生與楊松軒先生在華州教育會附設兩等小學堂、教育會高等小學、私立鹹林中學朝夕相處20餘載,為實施教育救國的宏圖,配合默契,被時人譽為楊松軒先生辦學的好助手和親密戰友之一。
1928年12月30日,楊松軒先生因操持校務積勞成疾,卒患腦溢血症病逝學校,一時鹹中內外校務驟失支柱。先生以副董事長身份代理校務,後經校董會改選,一致公推先生為私立鹹林中學校董會第二屆常務董事長。
1929年關中發生特大年饉,餓殍載道,軍閥連年混戰,鹹中校舍被佔,1932年又有虎列拉流行,死屍遍野,華縣百姓陷於水深火熱之中,加上學校經費拮据,教師情緒不安,就學學生日趨減少。
值此歲月,人們生命難保,怎能顧及教育。而陝西省教育
廳(廳長李範一)不顧客觀實際,竟以私立鹹中辦學困難和無生氣為由讓其停辦。當時校董會多數成員同意省教育廳意見;有的則提出折衷意見,認為可暫時停辦,艱難過後再圖興辦。惟以先生為首的部分成員,緬懷楊松軒諸先生創業之維艱,堅決認為私立鹹林中學過去既能由團體發起創辦,今天也能由團體克服、戰勝困難,決心堅持辦下去。後經學校董事會與縣教育會一再向省教育廳申述理由,停辦之議遂罷,鹹中之命運得以復生。
上世紀二十年代鹹中師生合影 自百年鹹林
先生任常務董事長不久,適校長劉竹軒因家務和體弱多病,
要求辭職,後經校董會多方慎重物色人選,經楊鍾鍵(松軒先生之長子)先生推薦,1932年9月王子休(德崇,高陵人)來校任校長。王校長是一位思想進步、精明幹練、勇於創新的人。先生與王校長繼承發揚楊松軒先生的辦學精神,通力合作,實施工讀制度,自力更生,師生動手,擴建校舍,增添設備,艱難狀況日漸改觀。
根據當時地方教育發展的需要,1932年10月10日招收女生,實行男女合校。由於當時社會風氣閉塞,女子上學讀書不被人們重視,甚或遭到非議。為此,先生率先讓自己的女兒、兒媳報名入學就讀,並大力宣傳獎勵教職工及親戚帶領女兒入學。鑑於校舍不足,入學女生暫借少華女校寄宿,先生還以自己的住室,作為女生的課後休息室。先生為華縣女子中學教育的發展,其用心之良善可知矣。迄1933年暑假,再增設高中班。在辦學過程中,先生與王校長一致認為要把學校辦好,首在提高教育質量,而提高教育質量,則必須延聘一批思想進步、品學兼優的名流教師任教。為此經多方努力,延聘了熊文濤(城固人)、雷五齋(渭南人)、嚴木三(富平人,地下黨員)、丘星階(山東人)以及白伯旅、徐錫齡(均為鹹中早期學生)等人,充實了教師隊伍,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學校名聲大震,加上教學設備日臻完善,四方學子慕名前來者,東起河南,西至西安、鹹陽,南抵商洛,北迄韓城、合陽等地。私立鹹林中學遂成為省東唯一的一所完全中學,並被譽為「關東最高學府」。在先生任期,陝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為先生題寫了「樂育英才」木匾一塊,以資表彰敬仰。
根據在校學生的不斷增加和辦學需要,先生與羅傳銘縣長多次交涉,終得縣倉房周圍和縣喊冤臺故址共20多畝劃歸鹹林中學,以此為基礎修建了鹹中大操場,至此,鹹中基本範圍確立。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後,先生年過花甲,為學校前途,自覺辭職,讓位青壯賢能,先生僅充任校董職務。
1949年5月華縣和平解放,先生已75歲高齡。有生之年,他親歷了基層建政、肅匪、反霸、鎮反、土改、抗美援朝戰爭、三反五反和三大改造等一系列運動,一個獨立富強的新中國由過去的夢寐以求日益變成現實,以及他曾付出過心血的私立鹹林中學,被人民政府接管後,校務蒸蒸日上,為新中國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的建設人才。先生撫今追昔,異常欣慰。
1957年先生病逝,終年八十有四。先生臨終前感念黨的增產節約的指示和移風易俗的號召,再三叮囑子女,喪事從簡,務必做到「不報喪,不收禮,不待客」。安葬時中共華縣縣委、華縣人民政府、縣委統戰部派員前往弔唁並送了花圈,以資敬重這位「年高德勳」、「品端學粹」、「樂育英才」的愛國知識分子。
原文來源:《華縣文史資料》第六輯
原文作者:李遂生
整理編輯:華州文史薈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