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代文人醫者都偏愛杏,卻又有人誤解「杏壇」和「杏林」?

2020-12-20 魚羊秘史

杏林和杏壇,不過是一字之差,但其間的區別可以說是判若雲泥。那麼二者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先簡單地提一下,「杏林」和醫學有關,「杏壇」和教育有關。要想徹底明白二者的區別,就要搞清楚二者的來歷。

「杏林」一詞,出現於東漢時期,和一個叫董奉的人有關。董奉是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是當時有名的醫生。如果你沒聽說過他也不打緊,那麼你一定聽說過張仲景華佗。董奉和這二人齊名,一起被稱為「建安三神醫」。其醫術極為高超,可謂是妙手回春,世人都相傳他有起死回生之術。有一次,交州刺史偶得惡疾昏死過去達三日之久,眾人都以為他死了。家人把他送到董奉這裡,董奉拿自製的藥丸塞到他嘴裡,並灌入少許清水,捧其頭搖數下。不一會兒,刺史居然醒了過來。史書上說:「顏色漸復,半日能起坐,四日能復語,遂復常。」至此以後,董奉名聲大增,找他來求醫問藥的人絡繹不絕。

但是董奉有一個特別怪的規矩,他從不收任何的診金。給病人看病,病人痊癒後,如果是重症病人則在其診所附近栽五棵杏樹即可;如果是輕症病人,只要栽一棵就行。十年過去了,看的病人多了,於是栽的杏樹自然就多了,總計有十萬棵之多。這十萬棵杏樹長得鬱鬱蔥蔥,蔚然成林,場景極為壯觀,於是便成為了當地一景。杏樹長大後,開始結果,董奉便將杏子賣出,換來糧食後,周濟當地的貧苦農民和南來北往的災民。就這樣,一年之中累計幫助過的災民達兩萬多人。

董奉去世後,眾人感念他的恩德,於是集資在杏林附近為他修建祠堂來供奉他。由於董奉懸壺濟世,樂善好施,不收取診金,只要求病人栽一棵杏樹。於是,「杏林」一詞便成為醫家的代稱,如我們經常用「譽滿杏林」、「春暖杏林」來形容一個醫生德藝雙馨。

那麼,「杏壇」一詞呢?它究竟指什麼?「杏壇」一詞出自《莊子》的一則寓言。在莊子的寓言中,孔子「誨人不倦」,到處講學,每到一個地方就在杏林下為學生講學,累了就坐在「杏壇」上休息。於是,人們把孔子聚眾講學的地方稱作「杏壇」。後來,人們在曲阜孔廟的大成殿前為之築壇,建碑,植杏等。宋代時,孔子後代更是受到朝廷禮遇,被封為「衍聖公」,孔子後代又在孔子講學過的地方築壇,周圍環植杏樹。

通過這兩個歷史故事,我們大概明白了「杏林」和「杏壇」的出處。只有「知其所以然」我們才不會弄錯,以至於混用。

作者:東園公

特此聲明:本文由「魚羊秘史」製作出品,未經授權,不得匿名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文中圖片來源網絡,為影視劇作品《大明劫》劇照,版權屬於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日語中「醫者」「醫師」「先生」的區別是什麼?
    「醫生」在日語中的說法有「醫者」「醫師」「先生」等,區別是什麼? 在日本的醫療劇中,我們經常會聽到「醫者」「醫師」「先生」這三個詞,而且通常都翻譯為「醫生」。那它們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 常識積累:杏園、杏林、杏壇
    一般包括政治、法律、經濟、人文、地理、科技、生活等方面需要小夥伴們長時間不間斷的積累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常識是杏園、杏林、杏壇  唐代,新科進士賜宴時,在宮城外的杏園,「杏園」在唐代指的便是新科進士遊宴之地,「杏園遊宴」是唐代文人的雅趣活動之一。  後來「杏園」便被賦予了慶賀金榜題名的含義。  「杏林」是中醫界常用的一個詞彙,該詞產生於漢末。醫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杏林之家」即指一家人都是醫術高超的醫生。  據傳東漢時期福建籍醫生董奉,與張仲景、華佗齊名號稱「建安三神醫」。
  • 關於《杏園、杏林、杏壇》的考點清單
    點擊↑↑↑↑「公務員考試信息網」↑↑↑↑,關注微信號,據說關注官方微信的都上岸了「杏園」在唐代指的便是新科進士遊宴之地,「杏園遊宴」是唐代文人的雅趣活動之一。  後來「杏園」便被賦予了慶賀金榜題名的含義。  2.杏林  「杏林」是中醫界常用的一個詞彙,該詞產生於漢末。醫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杏林之家」即指一家人都是醫術高超的醫生。
  • 「杏壇」和「杏林」的區別
    「杏壇」和「杏林」兩者之間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所指卻不一樣。前者指教育,後者指醫道。 「杏壇」的典故則出自於莊子的一則寓言。莊子在那則寓言裡,說孔子收弟子三千,授六藝之學。自古以為美談,為士林所稱頌。他每到一處就在杏林裡講學。休息的時候,就坐在杏壇之上。
  • 「杏林」與「杏壇」一字之差,所指的並不是一回事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有一個詞「杏壇」,「杏林」、「杏壇」一字之差,但其意思卻差別很大,雖然都與杏樹有關,但所指的並不是一回事,而是兩個不同的職業。「杏林」原是中醫學界的代稱,也是常用的一個詞彙,典出東漢時期福建籍醫生董奉。
  • 文化常識:杏壇、杏林
    杏林、杏壇一字之差,但其意思卻差別很大。杏林、杏壇雖然都與杏子有關,但二者之間幾乎沒有任何關係。  「杏林」是中醫界常用的一個詞彙,該詞產生於漢末,和該詞直接有關的主人公是東漢時期福建籍醫生董奉。
  • 為什麼「羊水」不叫「牛水」「人水」?
    「羊水」這個詞我們聽得多了,但真要寫出來時,可有不少準媽媽會寫錯別字——「氧水」。胎寶寶是被包裹在羊水中長大的,這麼一想,「氧水」似乎更「名正言順」一些,但為何偏偏要叫「羊水」?嬰兒出生時包裹著的一層薄膜看上去像羊腸,因而被古代醫生稱之為「羊膜」,包裹在羊膜裡的液體就被稱為「羊水」。
  • 日語中為何用「馬鹿」來表示「笨蛋」?
    如果你學過日語就會知道了這個詞是日語「馬鹿」的音譯,可以寫作ばか和バカ,發音均為ba ka,其意義表示笨蛋、白痴、糊塗、愚蠢等貶義詞。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說別人笨蛋用到了「馬鹿」這個詞?但是大家都害怕趙高,大家都指著鹿給皇帝說是馬。這個說法是目前流傳最普遍的說法,但是也存在很大爭議。2、來自古印度的梵語
  • 佛學「方便」智慧|佛陀為何以「神通力」折服崇火外道三迦葉?
    一般人都會認為學佛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要求證得無上正覺、成就佛寶,必定要沉沒在浩瀚經書、嚴厲戒律之中,更須度化無量眾生,學佛似乎系是一件「苦差」。這樣的誤解,往往會令很多有志學佛的同修,心生恐懼,而退卻行菩薩道之心。然而,發菩提心度眾生之願,在宗教信仰上是否等同實踐「苦行」?
  • 為什麼有人得「月子病」,有人卻說「坐月子」是陋習?
    「三伏天」最爽的就是空調、WIFI、西瓜,但要是正好趕上「坐月子」,就真的太太太太太慘了!空調不能吹、手機不能玩、連涼白開都不讓喝,要穿著長袖長褲在家靜養,要不然就會得「月子病」,而且會跟你一輩子!結果就是,每年「三伏天」都有「坐月子」中暑身亡的悲劇!
  • 「古今異義」成語中的「四大天王」
    「差強人意」是「古今異義」中最為尷尬的成語之一,它尷尬到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其正確含義,但就是不拿正確含義去使用……除此之外,該成語所謂的「正確用法」,也不是最初的含義。也就是說,該成語其實在被「誤解」前,已經發生過一次演變了。
  • 小朋友化身「捕快大夫店小二」穿越「古代事業所」(彩蛋送70+夏季...
    「穿越時空」絕對是電視劇及電影常有的橋段,有否想過讓小朋友回到古代,穿上古裝一嘗古時打工仔的滋味。小朋友可以換上古裝,化身成為醫館大夫、客棧小二、古玩店掌柜及衙門捕快,邊挑戰不同任務,邊體驗古代人的生活,工作表現優異更會獲發工資,再換取禮品,體會一下工作的滋味!「穿越事業所」工作體驗包括醫館大夫、店小二、古玩店掌柜和捕快,小朋友變身後,須按職業要求完成相應工作。
  • 陸抑非:從「獺祭而成」到「信手拈來」
    白描禽鳥花卉課徒畫稿系列 陸抑非紙本白描 尺寸不詳 年代不詳歷來窮畫家,浙江人稱之謂「丹青師傅」,也有人、山、花三行,相傳是「吃飯面孔」(即喜神),「餓煞山水滿師後自己收了徒弟,也如法炮製。學徒是「幫三年,學三年」,和別的行業一樣。丹青師傅的生活來源,就是依靠畫喜神吃飯的。有空餘的時候,也偶爾畫些寫意花鳥畫送送人,這種寫意畫稱之謂「散作」,意思是閒散的作品。對畫人來說,暇時散散心來陶冶性情,要「等米下鍋」是不行的。窮畫家一旦成名之後,才能夠依靠「散作」賣畫過活,任伯年、任渭長、任阜長、任立凡都屬於丹青師傅之流。齊白石早年也畫過神像。
  • 從《金剛經》、《圓覺經》、《涅槃經》中看「無我」與「我相」
    而本篇所說的,主要是人無我,即是指一切事物,包括人在內,都是因緣和合而成,是相對的,暫時的,沒有恆常自在的主體。而凡夫所說的這個「我」只不過是五蘊假合而成,並無恆常一體及自我主宰的能力。《俱舍論記》說:「非自在故非我。」
  • 日語初級當中助詞「は」和「が」的區別(*'▽'*)
    大家好,我是日語能力者驚悚糖!今天我要給小夥伴們講解一下日語初級當中遇到「は」和「が」的區別。初學者許多同學在學習日語的時候都會被「は」和「が」的用法所困擾,在這裡給大家簡單總結一下他們的用法。首先我們要知道兩者都屬於助詞,在句子中並不能直接翻譯。不管是「は」還是「が」都不要翻譯成「是」,這裡是初學者非常容易搞錯的地方。比如下面兩句話:わたしは中國人です。わたしが中國人です。
  • 「小安情話」我今後的任務就是把溫柔和偏愛都給你
    我今後的任務就是把溫柔和偏愛都給你。我這一輩子最大的運氣就是可以和你相擁手到世界的盡頭。My task in the future is to give you all the gentleness and preference.
  • 時光不復,「印章」存呼?
    新進臺灣品牌「款」則在兩者之間找到了既顛覆傳統、又傳承文化的新道路,讓人驚豔原來印章設計也可以這麼有創意!品牌經理鍾絢蓁表示,「款」從臺灣出發,最初的理想是希望能把篆字入銅印的歷史脈絡,繼續流傳下去。品牌名稱「款」(Kuan)取自於古代文人書畫的「落款」,即「留下印記」之意,希望將特有的用印文化,透過當代美學手法傳承。
  • 學習「文學」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要想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第一步當然是閱讀古代文學作品(研究對象、材料),而閱讀的初級目的自然是理解。要理解則必從識字起,也就是識認普通人眼中的「繁體字」,因為所發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教材是繁體版。那如何識認繁體字呢?有的門外漢大呼「簡單」,真的嗎?不過是語境(上下文)幫了你。拿一本未見過的古籍給你,恐怕連斷句都不會,更不必說研究。不過不用擔心,配套的《古代漢語》課來了。
  • 曲阜孔廟為何築壇栽杏?《莊子》:孔子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
    鸚鵡羽毛的「五色」和「五行」對應,是一種祥瑞的象徵,而杏花對信奉道教的宋徽宗來說也是一種特別的植物。魏晉南北朝道士葛洪輯錄的《西京雜記》中記載「東 海都尉於臺,獻杏一株,花雜五色、六出,雲仙人所食」,道士常在自己住的地方種植行書,因此道家修煉處或道觀也被稱之為「杏壇」。
  • 「理性」和「感性」,並非是兩種「對立」的思維
    我們平時習慣把人的「思維」二分為「理性」與「感性」。同時認為「理性」的人「不浪漫」;「浪漫」的人「非理性」。或許也可以這麼說,一般人通常是把「感性」、「浪漫」、「非理性」這三樣東西劃上等號的;同樣地,「理性」也絕對和「浪漫」、「感性」拉不上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