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和杏壇,不過是一字之差,但其間的區別可以說是判若雲泥。那麼二者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先簡單地提一下,「杏林」和醫學有關,「杏壇」和教育有關。要想徹底明白二者的區別,就要搞清楚二者的來歷。
「杏林」一詞,出現於東漢時期,和一個叫董奉的人有關。董奉是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是當時有名的醫生。如果你沒聽說過他也不打緊,那麼你一定聽說過張仲景華佗。董奉和這二人齊名,一起被稱為「建安三神醫」。其醫術極為高超,可謂是妙手回春,世人都相傳他有起死回生之術。有一次,交州刺史偶得惡疾昏死過去達三日之久,眾人都以為他死了。家人把他送到董奉這裡,董奉拿自製的藥丸塞到他嘴裡,並灌入少許清水,捧其頭搖數下。不一會兒,刺史居然醒了過來。史書上說:「顏色漸復,半日能起坐,四日能復語,遂復常。」至此以後,董奉名聲大增,找他來求醫問藥的人絡繹不絕。
但是董奉有一個特別怪的規矩,他從不收任何的診金。給病人看病,病人痊癒後,如果是重症病人則在其診所附近栽五棵杏樹即可;如果是輕症病人,只要栽一棵就行。十年過去了,看的病人多了,於是栽的杏樹自然就多了,總計有十萬棵之多。這十萬棵杏樹長得鬱鬱蔥蔥,蔚然成林,場景極為壯觀,於是便成為了當地一景。杏樹長大後,開始結果,董奉便將杏子賣出,換來糧食後,周濟當地的貧苦農民和南來北往的災民。就這樣,一年之中累計幫助過的災民達兩萬多人。
董奉去世後,眾人感念他的恩德,於是集資在杏林附近為他修建祠堂來供奉他。由於董奉懸壺濟世,樂善好施,不收取診金,只要求病人栽一棵杏樹。於是,「杏林」一詞便成為醫家的代稱,如我們經常用「譽滿杏林」、「春暖杏林」來形容一個醫生德藝雙馨。
那麼,「杏壇」一詞呢?它究竟指什麼?「杏壇」一詞出自《莊子》的一則寓言。在莊子的寓言中,孔子「誨人不倦」,到處講學,每到一個地方就在杏林下為學生講學,累了就坐在「杏壇」上休息。於是,人們把孔子聚眾講學的地方稱作「杏壇」。後來,人們在曲阜孔廟的大成殿前為之築壇,建碑,植杏等。宋代時,孔子後代更是受到朝廷禮遇,被封為「衍聖公」,孔子後代又在孔子講學過的地方築壇,周圍環植杏樹。
通過這兩個歷史故事,我們大概明白了「杏林」和「杏壇」的出處。只有「知其所以然」我們才不會弄錯,以至於混用。
作者:東園公
特此聲明:本文由「魚羊秘史」製作出品,未經授權,不得匿名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文中圖片來源網絡,為影視劇作品《大明劫》劇照,版權屬於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