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文學」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2021-02-15 清晨讀書雜誌
體驗:希望上天再借我二十年。

文學活動簡單來說包括創作與欣賞兩大部分,但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設置更偏向于欣賞,專業一點叫作鑑賞,再專業一點則叫文學批評。

正如我在問題《究竟是中文系不培養作家,還是中文系不想培養作家?》下的回答:

中文系的課程設置更有利於培養學術型作家
從文字來源上來看,作家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大類:
(1)創作型作家(文字主要來源於作者對外界生活環境、個體內心感觸的描寫反映):比如那些寫唐詩宋詞、寫青春言情、武俠玄幻小說的作者,這些文字大部分都是個人連綴創造出來的。他們是(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體的直接創作者。
(2)研究型學者(亦可稱之為學術型作家,文字主要來源於對前人文字的評述):比如因研究詩詞而創作的關於詩詞的論文集、專著。他們是(研究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等文體的間接創作者。
所以,那些想像力特別豐富、觀察力及其敏銳,一有風吹草動,馬上就能夠用筆記錄下來的人,比較適合當作家。而書讀得多的人,則往往更適合當學者做學術。

註:上文稱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四大文學體裁為文體,可能有人不解,遂推薦幾本關於文體學的書籍。褚斌傑《中國古代文體概論(增訂本)》、吳承學《中國古代文體形態研究》、郭英德《中國古代文體學論稿》、吳承學、何詩海編《中國文體學與文體史研究》

專業的文學批評活動就是所謂的文學研究,文學研究的對象材料即普羅大眾喜歡的文學作品。學習文學的專業學生,則需要在普羅大眾的基礎上,用文學理論武裝自己,並利用一切能利用的學問分析文學作品。普通人怎麼分析作品?曰讀後感,曰心靈雞湯,曰講故事。可參回答《自學與在漢語言文學專業接受系統教育兩者之間有什麼差距?》。

不過,在進行文學批評之前,除了需要學習理論,還需要根基用來輔助理解。

以學習《中國古代文學》為例

首先,以「文學」兩字命名的課,有中國《古代文學史》、《現代文學史》、《當代文學史》、《民間文學》(民俗學)及《外國文學史》、《比較文學》、《文學理論》、《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理論史》(古代文論)、《西方文學理論史》(西方文論)九門課,是為總論

這裡僅講講學習、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的體驗。管中窺豹,以見一斑。

故紙君剛上大一時,沒有家學傳承,古籍閱讀量幾乎為零。要想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第一步當然是閱讀古代文學作品(研究對象、材料),而閱讀的初級目的自然是理解。要理解則必從識字起,也就是識認普通人眼中的「繁體字」,因為所發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教材是繁體版。

那如何識認繁體字呢?有的門外漢大呼「簡單」,真的嗎?不過是語境(上下文)幫了你。拿一本未見過的古籍給你,恐怕連斷句都不會,更不必說研究。不過不用擔心,配套的《古代漢語》課來了。古代漢語,在古代被視為小學。所謂小學,即指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分別對應一個字的形、音、義。有時為了進一步研究的需要,又不得不學習古文字學,進而與歷史考古、出土文獻研究發生關係。兩篇相關回答:

該怎麼認識王力《古代漢語》課本裡的繁體字?

閱讀字典與識字趣事雜記

繁體字的問題解決了,即傳統小學過關了(須反覆終身學習),終於能夠暢快閱讀文學作品。待作品閱讀完,下一個問題出現了,同一篇文字,怎麼會出現如此多的異文?孰是孰非?菜鳥無奈。別擔心,你的問題系統教育都想到了,《古典文獻學》課應運而生,此課與《歷史文獻學》區別不大。文獻學在古代被稱為校讎學,以目錄學、版本學、校勘學為三大主幹,間及辨偽學、輯佚學、注釋學、古籍今譯、出土文獻整理……並且它們都是相輔相成的,比如輯佚文獻,則必閱讀目錄、選擇版本,並對到手的文獻進行校勘、辨偽……最後才是分類匯總(輯佚)。任何一門都是細化的大學問,可參回答《古典文獻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在當今數位化時代如何凸現自身學術規範性與專業性?》。

以上兩門課算是治中國古代文史的兩項基本功,有志於學術者,不可不察。

研究對象(文學作品)的版本問題解決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何分析作品?按照步驟,研究者應該還會繼續追問,該作品的作者是誰?他的創作背景是?即孟子所謂的「知人論世」。要知其人、論其世,閱讀歷史文獻又是順理成章的事。特別是歷史中的文化史、思想史……於是又與《中國古代史》、《中國哲學》拉上關係,經、史、子、集能不讀乎?

準備工作做得差不多了,拉開帷幕,開始批評文學作品。高中生、普通人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表達了……
這個詞語用得好,好在……
此句應當這樣理解……
全文結構如何如何……
我真是太感動了,接著複述感動他的故事(情節)、金句、雞湯、思想……

基本上說了當沒說——儘是非專業表面話。更有甚者,藉故事說「自己」。原來他們還沒進入過文學研究場域,不知道如何用文學批評理論詮釋文學作品。你應該在很多場合,遇見過這樣的問題——為什麼讀完一首現代詩、外國詩、小說,我不知道從何下手批評

別慌,學校教育的主要好處即是系統化、專業化,你不會說圈內話,找不到切入點,自有課本教你,《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理論史》課雖遲但到。不過,有時讀了古人的文學批評理論,覺得還不夠。老師立馬給你安排《西方文學理論史》、《美學》、《比較文學》課訓練,這三門課又摻雜著大量西方哲學、心理學、社會學、修辭學、詩學……總之,武裝到牙齒。你連忙撲進西方文學理論之海,環遊一圈,開始初步分析中國古代文學作品。

其實,還有一步很多人並未在意,或者說忽略了,即文體學,這一步與文學創作密切相關。假設你研究中國古代詩詞,卻不會作詩填詞,那你是很難體會到古人的「文心」的,因為中國古代的文人既是創作者,又是批評者。故紙君大一在選擇社團時,附庸風雅加入詩社,學習作詩填詞四載,粗通聲律。所以有答主說「學習文學與創作無關或關係不大」,值得商榷。即以《現當代文學史》課來看,仍然需要配套學習《現代漢語》,現代漢語的修辭、語法與創作關係甚大;更不用說《寫作》與《論文寫作》兩門課。

近來閱讀小說家兼文學批評家論小說的著作後,再次感受到批評之美,此類文字讀起來真的是一種高級享受;而普通人評價小說——全是關於主題、思想、人生、偉大、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封建制度、帝國主義、階級、社會、道德、哲理等空洞無物的套話、廢話——有的人甚至認為主題深、思想境界高的作品才是好作品;更次的讀者則僅僅關注故事本身——情節曲折嗎(好不好看)?情節的作用不止於此,情節是小說的有機組成部分。當然,我們也不能對普通人要求過多,他們讀小說時的心態往往是為了度日娛樂、滿足內心的「爽點」。如果你的閱讀目的如上所述,只求你做到一點——可輸出意見,但別到處大放厥詞;對專業的批評保持敬畏與求知之心。

真正的批評定要回到文學本身、回到文本本身,揣摩勾勒復原作者組織文字的良苦用心。所以,「創作」是我們進行文學批評時必須關注的一個點。批評家(學者、讀者)研究、閱讀時,確實不是必須得參與「創作」,但那些使我們拍手叫好的批評文字,幾乎都涉及到了「作者創作」。所以,你可以不創作,但應該閱讀創作者關於「創作」的理論與經驗,間接窺探作者的文心——創作的秘密。

陳希:《中國現代詩學範疇》引論第二節《本土語境與西方資源》,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年06月,第19頁。

因為被戴維·洛奇的《小說的藝術》打動了,於是我趁著興致趕緊給自己開了一份書單《小說的批評與寫作》(閱讀準備中)。剛好前段時間有幾個網友先後私信問我關於「寫作」與「小說寫作」的問題,簡要回答了一部分。希望他們及後來者能看到此書單跟著我一起閱讀下面這些嘔心瀝血之作。

知彼知己,方能百戰百勝。如戴維·洛奇《小說的藝術》、F·R·利維斯《偉大的傳統》、伍爾夫《論小說與小說家》、布魯克斯&沃倫《小說鑑賞》、韋恩·布斯《小說修辭學》、亨利·詹姆斯《小說的藝術》、米蘭·昆德拉《小說的藝術》。

說到文體,普通人想到的可能是大學以前老師告知的四大體裁,即分文學作品為散文、小說、詩歌、戲劇四大類,每一類都有它們獨特的文字組織範式

而在中國古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文學作品主要分為韻文與非韻文兩大類。昔年,王維弟王縉奉敕搜集編撰《王摩詰文集》(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宋蜀刻本),在《進〈王摩詰文集〉表》中王縉總結王維著作的概況,雲「詩筆共成十卷」。這個「筆」即指「散文」。按:劉勰《文心雕龍·總術》曰:「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即王縉的「詩筆(文)」等於劉勰的「文筆」。文筆,有韻無韻的文章。又如魯迅先生評價太史公的《史記》為「無韻之《離騷》」(《漢文學史綱要》)。非韻文約等於現在的散文,散文又分為散(體)文與駢(體)文兩大類。

古代文體細化為賦、詩、詞、曲、論、辯、說、記、序、跋、書、碑誌、哀祭、誄、行狀、詔、表、奏、議、疏、檄、傳、頌、贊、筆記、小說、雜劇……分析它們,了解它們的文字是如何創作的,對治學有大益。

以上為了研究「中國古代文學」而提到的課程,都是學習「文學」需要涉及的課程,本科之後部分學科(學問)又會成為研究文學的分支(專精版)。顯然,學習研究「文學」不僅僅只是普通人天天掛在嘴裡的玄學(感受)。

大部分「文學(作品)創作者」與「中文系相關專業研究者」是一對相愛相殺的冤家:

文學創作者(文學作品愛好者、非主流文學讀後感抒發者、矯情病纏身者)——中文系那種書讀得多、各種理論傍身的人,真的是太固執、死板、學術化了,扼殺了「文學」(文字)中那種非專業印象或作家的獨特感受。

文學研究者(專業、理論、學術)——那些單純而未讀未知中文系各種理論的人,不配或者說沒有能力評論「文學」,只可以談談個人的文學作品創作感受、文字賞析或創作目的。至於既不是作家,又不是中文系相關專業的業餘作品愛好者,只能談談你心中的「讀後感」。

所以,有一個問題一直存在於每一代人心中:

理論讀多了,會影響「文學評價」嗎?

即知乎問題《讀多了文學史和文學理論,會不會喪失原有的對文字的靈性?》——這個非主流抽象的「靈性」一詞其實就是單純的作家、業餘者與研究者的三方對壘。

綜合而論:

中文系最終留下來的人,都是文學評論者;

兼顧普通人(業餘者、作家)眼中的「注重文字靈性賞析」與專業式研究的人,少之又少。

業餘者、單純作品創作者、研究者三者的方向不同——對文字的處理、評論、理解。

最後引用我在問題《你們如何看待中文系?》下的文字作結:

把每一門(學科)的通史型教材看完並掌握了,你才知道什麼是完整的中文系。在本科階段打好基礎,之後才是根據興趣分野,進入個人喜歡的細化學科(學問)做博而精、窄而深的專門研究。

必須了解或掌握的十九門重要學科如下(部分為選修課):

古代文學

現當代文學

古代漢語(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句讀……)

現代漢語

語言學

文獻學(目錄學、版本學、校勘學、辨偽學……)

文學理論(文藝學、文學學)

文學批評(文學理論≠文學批評)

現代文學批評

美學

邏輯學

外國文學

西方文學理論史

比較文學

民間文學

中國文化概論(與中國古代哲學、歷史有交叉)

寫作及論文寫作

中國思想史(與中國古代哲學、歷史、文化有交叉)

歷史學常識(知人論世及考證)

文選(包括「作品原文」及「研究專著」)

看到這裡大家應該可以知道四個事實了:

大部分路人喜歡的「唐詩宋詞」僅屬於《古代文學》這一門;部分「小說新詩」屬於《現當代文學》這一門;部分外國作品屬於《外國文學》這一門。而剩下的十六門每一門都是汪洋大海,大海裡還有大江大河(再細分)。由此可知中文系的廣博複雜性。

(看不進書→積累不夠)學好很難;

與文學相關的歷史、哲學,年代越早,三者交叉越深;研究越深入,越需要了解其他兩門。

這就是強調第一學歷(本科)的原因,在很多學校本科階段中文系是不會這樣有意、全面培養人材的。抑或設立了相關課程,學生從未認識其重要性,只對著幾個基本課程(文學史)重複四年。

虛假的(不合格的)中文系學生——教材未學好學全、對某些學科有偏見。真正的中文系學生:合格的中文系本科生該掌握哪些技能(書目)

在文章開頭,故紙君說學習「文學」的體驗——希望上天再借我二十年。為什麼要向上天再借二十年?

要看的書太多——我要看書。

【往期回顧】

(5)復原我處理古代文獻的步驟

(6)閱讀「王國維」

(7)《韓非子》入門及進階書目

(8)考證:適合放在手邊或裝飾書房的書

(9)逐句對校:我心中的《蜀道難》

(10)細讀《文心雕龍·神思》

(11)《將進酒》的版本問題:網上關於古代詩、詞、文「異文」的一些大驚小怪的言論

(12)高士傳校註

(13)《蘭亭序》真跡被盜的經過

相關焦點

  • 在「太陽蛋」裡蒸桑拿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這顆蛋被大家稱為「太陽蛋」(solar egg),目前位於瑞典北部、北極圈內的城市:基律納(Kiruna),是由瑞典「Bigert & Bergstrmc」工作室,即瑞典藝術家二人組 Mats Bigert 和 Lars Bergstrm 設計並製作完成的。這兩位藝術家是受開發商 Riksbyggen 委託的,這顆金蛋就是當地的景觀改造項目之一。
  • 臺灣文學館推出「文學精釀啤酒」和「澄秋 / 沐月」雙層玻璃杯組
    府城臺灣文學館推出「文學精釀啤酒」和「澄秋 / 沐月」雙層玻璃杯組。臺灣文學館品牌「拾藏:臺灣文學物語」推出年度商品「樂園漫步」啜飲共享組,包括兩款精釀啤酒「細水」與「鯨波」兩款雙層玻璃杯「澄秋」與「沐月」,從啤酒口感到包裝設計展露豐富的文學意涵,令人驚豔!
  • 在京都「漢字博物館」學習體驗漢字文化
    位於京都祉園的「漢檢 漢字博物館圖書館(以下簡稱 漢字博物館)」,是一處藉由透過接觸影像、圖像設計及資料等各項體驗設備來從各種角度學習「漢字」的設施。由於漢字博物館廣受到大人及小朋友們的好評,所以金時這次前往了此處,體驗學習了漢字文化!就讓我趕快來介紹此設施吧!共有5萬個字!
  • 親述 在「星巴克」工作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先簡單介紹一下:「星巴克」咖啡公司成立於1971年,始終致力於商業道德採購並烘焙世界上最優質的阿拉比卡咖啡豆。四十年間,門店遍布全球的「星巴克」已經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專業咖啡烘焙商和零售商。而且「星巴克」絕對是全球科技媒體中亮相頻率最高的咖啡店。他們積極地在科技領域尋求合作!那一家具有科技範兒的咖啡館是怎麼樣的呢?
  • 文學與啤酒怎麼結合?臺灣文學館推出「文學啤酒」體驗夜
    國立臺灣文學館品牌「拾藏:臺灣文學物語」推出年度商品「樂園漫步」啜飲共享組,包括2款精釀啤酒「細水」與「鯨波」,2款雙層玻璃杯「澄秋」 與「沐月」,從啤酒口感到包裝設計,展現豐富的文學意涵,邀請民眾一同共「飲」文學。
  • 在殯儀館值夜班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您好,去某某路。」「你是去做頭七嗎?」「嗯……不是。」「剛有人去世哦?」「也不是……我去找朋友。」普通人也難免好奇,殯儀館的工作是什麼樣的?去接往生者的時候會不會害怕?大師兄從殯儀館出來迎我,就像他形容自己的那樣——「我是一個肥宅」,120 多公斤,穿著非常簡單的衣服,沒有刮鬍子,戴著變色片眼鏡,缺了顆門牙。大師兄也很「神秘」,從不以廬山真面目示眾,出去演講都戴著口罩和帽子,打書照片則戴著各種各樣的面具。
  • 尊師重道不僅僅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利益最大化」
    為什麼要額外多一個「尊重」呢?其實既然這麼問,就是說明「尊重」是有成本的,如果沒有成本,那麼大家都不介意多一個尊重。商品分為三種:搜尋商品(Search Goods)、體驗商品(Experience Goods)和信任商品(Credence Goods)。
  • 分分鐘批量完成「生活在XX上」,哲學文學物理各種領域任選
    談「欲望機器」,卻絲毫沒有粗鄙下流之言,處處體現作者廣博深厚的文學積累,和嚴肅深邃的沉思,滿分!不光是人文學科,理工科主題,照樣能寫出滿分作文,比如計算機科學:如何用AI寫一篇能看懂的作文對於這篇高考滿分作文本身,最大的爭議點就在於「不說人話」。而這個「滿分作文生成器」,簡單來說就是根據這篇作文套模板。那麼,如果以《生活在樹上》這個題目展開,作文「正確的打開方式」,應該是什麼樣呢?
  • 「元學習」解析:學習如何梯度下降與學習新的算法
    在這篇文章中,Cody 介紹了元學習的基本概念和方法類別,討論了「元學習」到底在學什麼、又有哪些限制。當我第一次聽到「元學習」的時候,它的概念是如此地令我沉醉:這個項目要構建不僅能夠進行學習的機器,這些機器還能學習「如何學習」的方法。
  • 譯文|「設計師學習商業」中「Why」與「How」的問題
    今天我們分享兩篇文章,分別討論了「設計師學習商業」中「Why」與「How」的問題,希望你能有所啟發。設計師們,還在埋頭學編程?你需要商業眼光!作者 | Joshua Taylor如今,越來越多的公司在尋找優秀的設計領袖。
  • 【城中亮點】日本超人氣「變變變!MOVE生物體驗展」,終於來到澳門了!
    「變變變!MOVE生物體驗展」這個冬天來到澳門百老匯啦!這場展覽由日本銷售量超過300萬冊的「動態圖鑑MOVE」轉化而成,是一檔結合「教育」與「娛樂」最新「Edu-tainment」寓教於樂型展覽!現場共打造出五個區域,利用大型生態裝置以及變身服裝與道具,讓你「變身」成大自然的生物,從中觀察學習生物的生存技能!讓學習不限於課堂、不限於年齡!潮溼的雨林中布滿各種動植物與沼澤,其中雙冠蜥能用輕功般的水上步伐橫越水面。
  • 「離散數學」是一門什麼樣的學科
    以學習數理邏輯為目的學習離散數學,而一般的以學習計算機為目的的學習還是有相當的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以數理邏輯為目的的學習,應當以「證明」 — — 形式證明為目的,這其中包括了關於形式證明的理論 — — 一階理論的句法和語義,以及關於形式證明的實踐 — — 證明框架和策略。
  • 學長學姐有話說|在汕大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習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專業印象@婷婷師姐 很多人大概有一種誤解,認為漢語言文學就是語文學科。漢語言文學不只是語文學科,更包括語言文字和文學兩個大方向。學習有哪方面提高和成長?馮宇師姐和項目成員在日本參加實踐課程提高與成長@婷婷師姐 學習漢語言文學
  • 「讀書破萬卷」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不過……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史記》130 卷 52 萬字,每卷也就四千字多些。《資治通鑑》294 卷 300 萬字開外,那麼一卷一萬多字。如果一卷算一萬字,萬卷就是一億字的閱讀量,我鬥膽說句,我也算有萬卷這個閱讀量了。所以容我矇混一下吧。
  • 敬語養成計劃:「お」與「ご」的區別
    最近,日語學習開通了一個新的欄目——《敬語大講堂》,來為大家講解難懂又燒腦的敬語小知識。新的欄目意味著新的嘗試,新的摸索,歡迎大家積極指正,共同進步!前段時間我們學習了接頭辭「お」與「ご」的詳細用法,今天我們來看一些這兩者有什麼區別。在普通詞語前加上「お」或「ご」,會使聽話者感覺上比較舒服,更容易接受。
  • 在LWA學習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Lawrence Woodemere Academy 作為美國一所擁有百年歷史的私立K12 名校,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學子,在LWA學習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 時間小偷 | 陪孩子找「怎麼管理時間」的路
    這種經過體驗學習的方法,可說是最原始的學習方式,雖然乍看之下效果緩慢,但其優點是貼近現實,孩子可以確實學習,所以,請不要剝奪孩子透過體驗學習的機會。當孩子們追蹤到「時間小偷」的山洞,發現洞口開啟需要回應這個口訣時,突然出現了一個人?她是誰來的?對了,她就是惰惰,大家終於見到了惰惰,但是她的樣子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
  • 男朋友是王嘉爾,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之前你們千呼萬喚的「初秋彩妝&護膚新品」,今天終於被你們等!到!惹!(dbq我晚營業了,自罰3杯喝了變漂亮酒!要我說啊,這梳妝檯雖然看上去啥也不缺,但這手就是控制不住想花錢!害,誰叫這新的東西誰不愛呢?!
  • 「智能春聯」爆紅?傳統文化又變得「省事」了!
    央視網聯合百度人工智慧嘗試推出了「智能春聯」,人工智慧通過學習擁有創作春聯的能力。只需要在百度搜索「智能春聯」,打開H5頁面,然後輸入2到4個字的任意關鍵詞,「智能春聯」就會創作出一副個性化春聯。如輸入「大聖」,就會得到上下聯為「大聖登高歌盛世,金雞起舞慶新春」、橫批為「喜迎新春」的春聯;輸入「好運」,人工智慧就創作出上下聯為「一年好運滿園錦繡,萬眾同心遍地輝煌」、橫批為「春光滿園」的春聯。
  • 世嘉「Astro City Mini」試玩體驗:懷舊遊戲廳風格的迷你街機
    本次《Fami 通》編輯有幸試玩了幾近成品的「完成版 Astro City Mini」,在此向大家介紹一下實際遊玩時的體驗與這部迷你街機的魅力。「Astro City Mini」本體與周邊機器將推出不同顏色版本!下圖所示的搖桿頭與按鍵為粉色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