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活動簡單來說包括創作與欣賞兩大部分,但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設置更偏向于欣賞,專業一點叫作鑑賞,再專業一點則叫文學批評。
正如我在問題《究竟是中文系不培養作家,還是中文系不想培養作家?》下的回答:
中文系的課程設置更有利於培養學術型作家。註:上文稱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四大文學體裁為文體,可能有人不解,遂推薦幾本關於文體學的書籍。褚斌傑《中國古代文體概論(增訂本)》、吳承學《中國古代文體形態研究》、郭英德《中國古代文體學論稿》、吳承學、何詩海編《中國文體學與文體史研究》。
專業的文學批評活動就是所謂的文學研究,文學研究的對象材料即普羅大眾喜歡的文學作品。學習文學的專業學生,則需要在普羅大眾的基礎上,用文學理論武裝自己,並利用一切能利用的學問分析文學作品。普通人怎麼分析作品?曰讀後感,曰心靈雞湯,曰講故事。可參回答《自學與在漢語言文學專業接受系統教育兩者之間有什麼差距?》。
不過,在進行文學批評之前,除了需要學習理論,還需要根基用來輔助理解。
以學習《中國古代文學》為例首先,以「文學」兩字命名的課,有中國《古代文學史》、《現代文學史》、《當代文學史》、《民間文學》(民俗學)及《外國文學史》、《比較文學》、《文學理論》、《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理論史》(古代文論)、《西方文學理論史》(西方文論)九門課,是為總論。
這裡僅講講學習、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的體驗。管中窺豹,以見一斑。
故紙君剛上大一時,沒有家學傳承,古籍閱讀量幾乎為零。要想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第一步當然是閱讀古代文學作品(研究對象、材料),而閱讀的初級目的自然是理解。要理解則必從識字起,也就是識認普通人眼中的「繁體字」,因為所發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教材是繁體版。
那如何識認繁體字呢?有的門外漢大呼「簡單」,真的嗎?不過是語境(上下文)幫了你。拿一本未見過的古籍給你,恐怕連斷句都不會,更不必說研究。不過不用擔心,配套的《古代漢語》課來了。古代漢語,在古代被視為小學。所謂小學,即指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分別對應一個字的形、音、義。有時為了進一步研究的需要,又不得不學習古文字學,進而與歷史考古、出土文獻研究發生關係。兩篇相關回答:
該怎麼認識王力《古代漢語》課本裡的繁體字?
閱讀字典與識字趣事雜記
繁體字的問題解決了,即傳統小學過關了(須反覆終身學習),終於能夠暢快閱讀文學作品。待作品閱讀完,下一個問題出現了,同一篇文字,怎麼會出現如此多的異文?孰是孰非?菜鳥無奈。別擔心,你的問題系統教育都想到了,《古典文獻學》課應運而生,此課與《歷史文獻學》區別不大。文獻學在古代被稱為校讎學,以目錄學、版本學、校勘學為三大主幹,間及辨偽學、輯佚學、注釋學、古籍今譯、出土文獻整理……並且它們都是相輔相成的,比如輯佚文獻,則必閱讀目錄、選擇版本,並對到手的文獻進行校勘、辨偽……最後才是分類匯總(輯佚)。任何一門都是細化的大學問,可參回答《古典文獻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在當今數位化時代如何凸現自身學術規範性與專業性?》。
以上兩門課算是治中國古代文史的兩項基本功,有志於學術者,不可不察。
研究對象(文學作品)的版本問題解決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何分析作品?按照步驟,研究者應該還會繼續追問,該作品的作者是誰?他的創作背景是?即孟子所謂的「知人論世」。要知其人、論其世,閱讀歷史文獻又是順理成章的事。特別是歷史中的文化史、思想史……於是又與《中國古代史》、《中國哲學》拉上關係,經、史、子、集能不讀乎?
準備工作做得差不多了,拉開帷幕,開始批評文學作品。高中生、普通人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表達了……基本上說了當沒說——儘是非專業表面話。更有甚者,藉故事說「自己」。原來他們還沒進入過文學研究場域,不知道如何用文學批評理論詮釋文學作品。你應該在很多場合,遇見過這樣的問題——為什麼讀完一首現代詩、外國詩、小說,我不知道從何下手批評?
別慌,學校教育的主要好處即是系統化、專業化,你不會說圈內話,找不到切入點,自有課本教你,《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理論史》課雖遲但到。不過,有時讀了古人的文學批評理論,覺得還不夠。老師立馬給你安排《西方文學理論史》、《美學》、《比較文學》課訓練,這三門課又摻雜著大量西方哲學、心理學、社會學、修辭學、詩學……總之,武裝到牙齒。你連忙撲進西方文學理論之海,環遊一圈,開始初步分析中國古代文學作品。
其實,還有一步很多人並未在意,或者說忽略了,即文體學,這一步與文學創作密切相關。假設你研究中國古代詩詞,卻不會作詩填詞,那你是很難體會到古人的「文心」的,因為中國古代的文人既是創作者,又是批評者。故紙君大一在選擇社團時,附庸風雅加入詩社,學習作詩填詞四載,粗通聲律。所以有答主說「學習文學與創作無關或關係不大」,值得商榷。即以《現當代文學史》課來看,仍然需要配套學習《現代漢語》,現代漢語的修辭、語法與創作關係甚大;更不用說《寫作》與《論文寫作》兩門課。
近來閱讀小說家兼文學批評家論小說的著作後,再次感受到批評之美,此類文字讀起來真的是一種高級享受;而普通人評價小說——全是關於主題、思想、人生、偉大、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封建制度、帝國主義、階級、社會、道德、哲理等空洞無物的套話、廢話——有的人甚至認為主題深、思想境界高的作品才是好作品;更次的讀者則僅僅關注故事本身——情節曲折嗎(好不好看)?情節的作用不止於此,情節是小說的有機組成部分。當然,我們也不能對普通人要求過多,他們讀小說時的心態往往是為了度日娛樂、滿足內心的「爽點」。如果你的閱讀目的如上所述,只求你做到一點——可輸出意見,但別到處大放厥詞;對專業的批評保持敬畏與求知之心。
真正的批評定要回到文學本身、回到文本本身,揣摩勾勒復原作者組織文字的良苦用心。所以,「創作」是我們進行文學批評時必須關注的一個點。批評家(學者、讀者)研究、閱讀時,確實不是必須得參與「創作」,但那些使我們拍手叫好的批評文字,幾乎都涉及到了「作者創作」。所以,你可以不創作,但應該閱讀創作者關於「創作」的理論與經驗,間接窺探作者的文心——創作的秘密。
陳希:《中國現代詩學範疇》引論第二節《本土語境與西方資源》,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年06月,第19頁。因為被戴維·洛奇的《小說的藝術》打動了,於是我趁著興致趕緊給自己開了一份書單《小說的批評與寫作》(閱讀準備中)。剛好前段時間有幾個網友先後私信問我關於「寫作」與「小說寫作」的問題,簡要回答了一部分。希望他們及後來者能看到此書單跟著我一起閱讀下面這些嘔心瀝血之作。
知彼知己,方能百戰百勝。如戴維·洛奇《小說的藝術》、F·R·利維斯《偉大的傳統》、伍爾夫《論小說與小說家》、布魯克斯&沃倫《小說鑑賞》、韋恩·布斯《小說修辭學》、亨利·詹姆斯《小說的藝術》、米蘭·昆德拉《小說的藝術》。
說到文體,普通人想到的可能是大學以前老師告知的四大體裁,即分文學作品為散文、小說、詩歌、戲劇四大類,每一類都有它們獨特的文字組織範式。
而在中國古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文學作品主要分為韻文與非韻文兩大類。昔年,王維弟王縉奉敕搜集編撰《王摩詰文集》(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宋蜀刻本),在《進〈王摩詰文集〉表》中王縉總結王維著作的概況,雲「詩筆共成十卷」。這個「筆」即指「散文」。按:劉勰《文心雕龍·總術》曰:「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即王縉的「詩筆(文)」等於劉勰的「文筆」。文筆,有韻無韻的文章。又如魯迅先生評價太史公的《史記》為「無韻之《離騷》」(《漢文學史綱要》)。非韻文約等於現在的散文,散文又分為散(體)文與駢(體)文兩大類。
古代文體細化為賦、詩、詞、曲、論、辯、說、記、序、跋、書、碑誌、哀祭、誄、行狀、詔、表、奏、議、疏、檄、傳、頌、贊、筆記、小說、雜劇……分析它們,了解它們的文字是如何創作的,對治學有大益。
以上為了研究「中國古代文學」而提到的課程,都是學習「文學」需要涉及的課程,本科之後部分學科(學問)又會成為研究文學的分支(專精版)。顯然,學習研究「文學」不僅僅只是普通人天天掛在嘴裡的玄學(感受)。
大部分「文學(作品)創作者」與「中文系相關專業研究者」是一對相愛相殺的冤家:
文學創作者(文學作品愛好者、非主流文學讀後感抒發者、矯情病纏身者)——中文系那種書讀得多、各種理論傍身的人,真的是太固執、死板、學術化了,扼殺了「文學」(文字)中那種非專業印象或作家的獨特感受。
文學研究者(專業、理論、學術)——那些單純而未讀未知中文系各種理論的人,不配或者說沒有能力評論「文學」,只可以談談個人的文學作品創作感受、文字賞析或創作目的。至於既不是作家,又不是中文系相關專業的業餘作品愛好者,只能談談你心中的「讀後感」。
所以,有一個問題一直存在於每一代人心中:
理論讀多了,會影響「文學評價」嗎?即知乎問題《讀多了文學史和文學理論,會不會喪失原有的對文字的靈性?》——這個非主流抽象的「靈性」一詞其實就是單純的作家、業餘者與研究者的三方對壘。
綜合而論:
中文系最終留下來的人,都是文學評論者;
兼顧普通人(業餘者、作家)眼中的「注重文字靈性賞析」與專業式研究的人,少之又少。
業餘者、單純作品創作者、研究者三者的方向不同——對文字的處理、評論、理解。
最後引用我在問題《你們如何看待中文系?》下的文字作結:
把每一門(學科)的通史型教材看完並掌握了,你才知道什麼是完整的中文系。在本科階段打好基礎,之後才是根據興趣分野,進入個人喜歡的細化學科(學問)做博而精、窄而深的專門研究。
必須了解或掌握的十九門重要學科如下(部分為選修課):
古代文學
現當代文學
古代漢語(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句讀……)
現代漢語
語言學
文獻學(目錄學、版本學、校勘學、辨偽學……)
文學理論(文藝學、文學學)
文學批評(文學理論≠文學批評)
現代文學批評
美學
邏輯學
外國文學
西方文學理論史
比較文學
民間文學
中國文化概論(與中國古代哲學、歷史有交叉)
寫作及論文寫作
中國思想史(與中國古代哲學、歷史、文化有交叉)
歷史學常識(知人論世及考證)
文選(包括「作品原文」及「研究專著」)
看到這裡大家應該可以知道四個事實了:
大部分路人喜歡的「唐詩宋詞」僅屬於《古代文學》這一門;部分「小說新詩」屬於《現當代文學》這一門;部分外國作品屬於《外國文學》這一門。而剩下的十六門每一門都是汪洋大海,大海裡還有大江大河(再細分)。由此可知中文系的廣博複雜性。
(看不進書→積累不夠)學好很難;
與文學相關的歷史、哲學,年代越早,三者交叉越深;研究越深入,越需要了解其他兩門。
這就是強調第一學歷(本科)的原因,在很多學校本科階段中文系是不會這樣有意、全面培養人材的。抑或設立了相關課程,學生從未認識其重要性,只對著幾個基本課程(文學史)重複四年。
虛假的(不合格的)中文系學生——教材未學好學全、對某些學科有偏見。真正的中文系學生:合格的中文系本科生該掌握哪些技能(書目)
在文章開頭,故紙君說學習「文學」的體驗——希望上天再借我二十年。為什麼要向上天再借二十年?
【往期回顧】
(5)復原我處理古代文獻的步驟
(6)閱讀「王國維」
(7)《韓非子》入門及進階書目
(8)考證:適合放在手邊或裝飾書房的書
(9)逐句對校:我心中的《蜀道難》
(10)細讀《文心雕龍·神思》
(11)《將進酒》的版本問題:網上關於古代詩、詞、文「異文」的一些大驚小怪的言論
(12)高士傳校註
(13)《蘭亭序》真跡被盜的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