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強人意」是「古今異義」中最為尷尬的成語之一,它尷尬到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其正確含義,但就是不拿正確含義去使用……除此之外,該成語所謂的「正確用法」,也不是最初的含義。也就是說,該成語其實在被「誤解」前,已經發生過一次演變了。
①最初的含義:鼓勵下屬的強褒義詞
「差強人意」最初是劉秀使用的,它和「振奮人心」基本是同義詞,用來讚揚吳漢將軍在敗軍之際的出色表現。其具體出處為:
《後漢書·吳漢傳》:諸將見戰陳不利,或多惶懼,失其常度, 漢意氣自若,方整厲器械,激揚士吏。帝(漢光武帝劉秀)時遣人觀大司馬何為,還言方修戰攻之具,乃嘆曰:「 吳公差強人意,隱若一敵國矣。」
劉秀有一次打仗輸了,心情不是很好,其他將軍也失去鬥志。可是吳漢卻和士兵們一起整理武器,審閱兵馬。劉秀知道這些事後,再看看眼前這些垂頭喪氣的將軍們,很感嘆地說:「只有吳將軍率軍有方、振奮人心,(他的威嚴和莊重)隱約可以匹敵一個國家。」
通過原文可知,該成語最早是作為褒義詞使用的,而且是程度很強的褒義詞,意為「(在敗軍之際)能穩定並振奮人心」,是劉秀用來讚揚堅毅努力的吳漢將軍的。
其中「差」意為「尚可,還能」,「強」意為「振奮精神」,「人意」意為「士氣、精神」。
可以看出,「差」這一含義當今不再使用,而「強」的含義在漢語也基本不再使用,但日語有一個大家比較熟悉的詞,即「勉強」。日語的「勉強」意為「振奮精神,努力學習」,用的就是劉秀最初的含義。
②後來的演變:勉強讓人滿意——中性偏褒義
雖然劉秀用「差強人意」來讚美吳漢將軍,但再次之後就再也沒出現過「最初含義」的用法!
無論是古代(朱熹、蘇軾、海瑞使用過類似的成語),還是近現代( 吳趼人、李大釗),亦或是當今,所有使用「差強人意」的作者,都使用的是「大體上能使人滿意,勉強還行」的含義。在這一含義中,「差」意為「大致」,「強」意為「勉強」,而「人意」不再是「士氣、精神」,而是「令人滿意」之意。
也就是說,該成語偏中性,略帶一點正面含義,但不再有強烈褒義。
③差的很多,讓人不滿意——很多「初見者」的「望文生義」的錯誤含義。
語言的演變趨勢都是不斷簡化的。當代人看到「差」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差距、效果很差」,看到「強」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強力、強大」,看到「人意」更不會想到「士氣」,而是根據字面理解成「讓人們滿意」。對於完全不了解該成語含義的人來說,第一眼看上去很容易誤解為「距離強到讓人滿意差距很大/比讓人滿意差很多」,其原因是漢字含義發生了變化。
「差」是一個多音字,包括「差遣」的chāi,「參差不齊」的cī,但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差距」的chā(也是「差強人意」中的讀法)和「效果很差」的chà,因此很容易代入這兩個讀音的最熟悉含義,從而誤解該成語的含義,誤認為這是個貶義成語。不過,現在語義變遷那麼快,或許幾十年後,貶義用法就會成為「差強人意」的最新含義……
④現實用法——勉強及格,只能讓人不能說不滿意,但不夠滿意
比較有趣的是,現在大家都知道「差強人意」的含義是②,也知道③是錯誤的,但實際使用中,往往只有在達不到②且有點③的情況下才敢使用該成語,即:
說某件事「差強人意」時,不是說這件事辦得還行——勉強使人滿意;也不是說這件事辦得不行——差很多讓人不滿意,而是說「這件事辦得剛剛及格,有些人不滿意,但總體來說大家覺得還湊合」。
之所以出現這種用法,一方面正如上文分析的那樣,不了解該成語的人第一眼看上很容易理解成「差太多了,讓人不滿意」,所以在實際使用中,考慮到讀者的感受,就只能中和一下,把②③的含義都考慮進去;另一方面,當今漢語中有太多類似含義的詞語了,「勉強」「還行」「湊合」「及格」「不差」「還算可以」等能夠在不同語境替代的詞太多了,所以用來表示「勉強讓人滿意」的「差強人意」就逐漸讓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