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數|4.0千
閱讀時間|14分鐘
圖片來源|網絡
1
七月流火:專業名詞被形象的感受所替代
2
空穴來風:無趣的通假字與有趣的對比
3
差強人意:勉強讓人……不太滿意?
4
明哲保身:褒義消減與貶義增強
近年來「言語理解與表達-選詞填空」板塊對成語的考查比例逐漸加大,且更傾向於考查「能否準確把握成語的本質」而不是去考查偏、怪、難的成語,因此發生了語義變化「古今異義」類成語十分值得關注。
「古今異義」類成語非常多,最突出的代表有4個,可稱之為古今異義成語中的「四大天王」,它們分別是:
七月流火:專業名詞被形象的感受所替代
空穴來風:無趣的通假字與有趣的對比
差強人意:勉強讓人……不太滿意?
明哲保身:褒義消減與貶義增強
吃透了這4個成語,就能基本掌握「古今異義」成語的情況,從而更好地提升解析「選詞填空」板塊的效率。
一
七月流火:專業名詞被形象的感受所替代
「七月流火」出自《詩經·國風·豳風》: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原本含義為「農曆七月,大火星(心宿二)在傍晚向西落下,天氣即將轉涼;農曆九月,到了分發棉衣的時候,因為天氣已經很冷了」;當代多用來表示「陽曆七月空氣中就像流動著火一樣」,形容「七月份的氣候非常炎熱」。
「七月流火」是最經典的「古今異義」成語,沒有之一,原因有三:
語義變化大——從「天氣轉涼」到「天氣炎熱」,完全相反;
「七月」「流」「火」這三個成語組成的部分都和古代含義不同了——「農曆七月」變成了「陽曆七月」;「大火星向西流去」變成了「(空氣中)好像流動著火」。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原本有些專業性和書卷氣的「火流(流火的倒裝)」,逐漸被演化成了充滿形象感的「流火(流動的火)」。
「七月流火」中,最初義的「流火」取大火星於農曆七月西行之意,「流」字配合「火」這個意象,其實有雙關之意。
一為字面意思,即火星西去,秋季到來,天氣即將轉冷;二為「流走、衝走火氣」之意,此處「流火」和「消毒、滅菌、去漬」等用法相同,將「火」視為一種較為不太好的事物,從而在字面意思上就給人一種爽快的感受。
演變義「流火」是一個非常生動的詞語。分析該詞可發現,「流」為動詞,意為「流動」;「火」為名詞,即「物體燃燒中散發強烈光和熱的氧化反應」。而「流火」組合在一起,就是「如火在空中流動一般」,用來形容非常炎熱。「一個動詞+一個名詞」=「一個形容詞」,「流火」這個組合就詞顯得非常非常生動形象。
公考中曾經出現過幾次考查,均以原意(即「天氣即將轉涼」)作為正確答案,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個成語在現實中越來越多地被用來形容「天氣炎熱」。
「像火一樣流動」顯然比「大火星(心宿二)傍晚向西方落下」更加直觀,而一般人看到「七月」後首先想到的肯定也是「公曆七月」而非是「農曆七月」,因此,從「七月流火」的變遷可以看出語言是在不斷簡化的,人們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越來越傾向於「一看、一讀就能理解」,而不是用帶有書卷氣、從古籍中找到典故才行。
二
空穴來風:無趣的通假字與有趣的對比
「空穴來風」出自戰國時期楚國宋玉的《風賦》:枳句來巢,空穴來風。
原本含義為「枳樹彎曲多叉,就容易招引鳥來作窩;有空洞的地方,風就會吹過來」,比喻「事出有因、傳言有根據」。此處「空」是一個通假字,通「孔」,「空穴」指的是「有孔的洞穴」。
當代漢語中,「空」不再是通假字,沒有「孔洞」的含義,但該成語卻保留了下來,因為它已經有了全新的含義,即「空無一物的洞穴裡突然吹來了一陣風」,形容「消息和傳言毫無根據」。
通過「空穴來風」的演變可以看出,無論是最初義的「空穴來風」(空通孔)還是演變義的「空穴來風」(沒有通假字),都是非常形象生動的,這種感受和成語的文字技巧密切相關。
該成語要表達的是「關於某事的傳言有/無根據」,可以發現其精髓在於「來風」二字。「來」字無論從讀音、字形還是字義上都非常吸引注意力,而「風」則是最常見又最生動的事物。因此,「來風」給讀者一種「風馬上就要刮過來」的感覺,與「關於某事的傳言」這個含義聯繫非常密切,形象感躍然紙上。
該詞無論搭配「有孔的洞穴」表示「傳言有根據」,還是搭配「空無一物的洞穴」表示「傳言毫無根據」均極為貼切,因此古人和今人都非常喜歡使用它。
其實,在宋玉的原文中,「空穴來風」是「枳句來巢」的補充句,從邏輯上可以判定,宋玉個人認為「空穴來風」的例子不如「枳句來巢」好,事實也是如此。
「空穴來風」的最大問題是「有空洞的洞穴,如果外面沒風,洞穴裡就不會有風;即使有風,如果風向不對,也不一定會進來風」,所以用它來比喻「傳言有根據」並不特別合適,因此原本的含義也在當今被快速淘汰了。
由於「空穴」簡明直觀,「來風」形象有力,兩者對比非常有趣,這就是在通假字淘汰、原本的含義被拋棄後,該成語以完全相反的含義被使用至今的原因。
三
差強人意:勉強讓人……不太滿意?
「差強人意」是「古今異義」中最為尷尬的成語之一,它尷尬到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其正確含義,但就是不拿正確含義去使用……除此之外,該成語所謂的「正確用法」,也不是最初的含義。也就是說,該成語其實在被「誤解」前,已經發生過一次演變了。
最初的含義:鼓勵下屬的強褒義詞
「差強人意」最初是劉秀使用的,它和「振奮人心」基本是同義詞,用來讚揚吳漢將軍在敗軍之際的出色表現。其具體出處為:
《後漢書·吳漢傳》:諸將見戰陳不利,或多惶懼,失其常度, 漢意氣自若,方整厲器械,激揚士吏。帝(漢光武帝劉秀)時遣人觀大司馬何為,還言方修戰攻之具,乃嘆曰:「吳公差強人意,隱若一敵國矣。」
劉秀有一次打仗輸了,心情不是很好,其他將軍也失去鬥志。可是吳漢卻和士兵們一起整理武器,審閱兵馬。劉秀知道這些事後,再看看眼前這些垂頭喪氣的將軍們,很感嘆地說:「只有吳將軍率軍有方、振奮人心,(他的威嚴和莊重)隱約可以匹敵一個國家。」
通過原文可知,該成語最早是作為褒義詞使用的,而且是程度很強的褒義詞,意為「(在敗軍之際)能穩定並振奮人心」,是劉秀用來讚揚堅毅努力的吳漢將軍的。
其中「差」意為「尚可,還能」,「強」意為「振奮精神」,「人意」意為「士氣、精神」。
可以看出,「差」這一含義當今不再使用,而「強」的含義在漢語也基本不再使用,但日語有一個大家比較熟悉的詞,即「勉強」。日語的「勉強」意為「振奮精神,努力學習」,用的就是劉秀最初的含義。
後來的演變:勉強讓人滿意——中性偏褒義
雖然劉秀用「差強人意」來讚美吳漢將軍,但再次之後就再也沒出現過「最初含義」的用法!
無論是古代(朱熹、蘇軾、海瑞使用過類似的成語),還是近現代( 吳趼人、李大釗),亦或是當今,所有使用「差強人意」的作者,都使用的是「大體上能使人滿意,勉強還行」的含義。在這一含義中,「差」意為「大致」,「強」意為「勉強」,而「人意」不再是「士氣、精神」,而是「令人滿意」之意。
也就是說,該成語偏中性,略帶一點正面含義,但不再有強烈褒義。
差的很多,讓人不滿意——很多「初見者」的「望文生義」的錯誤含義。
語言的演變趨勢都是不斷簡化的。當代人看到「差」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差距、效果很差」,看到「強」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強力、強大」,看到「人意」更不會想到「士氣」,而是根據字面理解成「讓人們滿意」。對於完全不了解該成語含義的人來說,第一眼看上去很容易誤解為「距離強到讓人滿意差距很大/比讓人滿意差很多」,其原因是漢字含義發生了變化。
「差」是一個多音字,包括「差遣」的chāi,「參差不齊」的cī,但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差距」的chā(也是「差強人意」中的讀法)和「效果很差」的chà,因此很容易代入這兩個讀音的最熟悉含義,從而誤解該成語的含義,誤認為這是個貶義成語。不過,現在語義變遷那麼快,或許幾十年後,貶義用法就會成為「差強人意」的最新含義……
現實用法——勉強及格,只能讓人不能說不滿意,但不夠滿意
比較有趣的是,現在大家都知道「差強人意」的含義是,也知道是錯誤的,但實際使用中,往往只有在達不到且有點的情況下才敢使用該成語,即:
說某件事「差強人意」時,不是說這件事辦得還行——勉強使人滿意;也不是說這件事辦得不行——差很多讓人不滿意,而是說「這件事辦得剛剛及格,有些人不滿意,但總體來說大家覺得還湊合」。
之所以出現這種用法,一方面正如上文分析的那樣,不了解該成語的人第一眼看上很容易理解成「差太多了,讓人不滿意」,所以在實際使用中,考慮到讀者的感受,就只能中和一下,把的含義都考慮進去;另一方面,當今漢語中有太多類似含義的詞語了,「勉強」「還行」「湊合」「及格」「不差」「還算可以」等能夠在不同語境替代的詞太多了,所以用來表示「勉強讓人滿意」的「差強人意」就逐漸讓位了。
四
明哲保身:褒義消減與貶義增強
「明哲保身」出自《詩經·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含義為「聰明、智慧且懂得事理,從而善於保護自己」,帶有褒義;現在則指為了保住個人利益迴避原則鬥爭的庸俗作風,有貶義。
「明哲保身」代表著一大類「古褒今貶」的成語,它們在歷史長河的演化中逐漸拋棄了原有的讚揚含義而演化出了貶義。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和古文應用的環境及成語本身的特質密切相關。
以「明哲保身」為例,該成語是西周時期一位大臣用來稱讚另一位大臣的,此處的「保身」是用在輔助「明哲」的,「保身」是「明」「哲」帶來的成果。
而從當代漢語的角度來說,「保身」兩字一眼看上去就有「用來自保」的感覺,給人一種不太正面的形象,此時「明哲保身」的「保身」成為了主體,連帶著把「明」和「哲」兩個頗有正面含義的漢字也弄得具有諷刺意味了。
同類成語還有很多,例如:
循規蹈矩:原指「遵守規矩」,現多指「拘泥於舊準則,不敢稍做變通」。
含義變化的原因在於現今大家覺得「規矩」這個詞在非正式場合多用於貶義,且有「遵紀守法」「嚴守紀律」等更好的詞來替代,所以看上去像「老老實實遵守規矩」的這個成語就帶有貶義了。
呆若木雞:原指「鬥雞訓練水平很高,面對其他鬥雞的挑釁看上去呆呆地就像木頭雞一樣一動不動,實則實力深不可測」,現形容「一個人有些痴傻發愣的樣子,或因恐懼或驚異而發愣的樣子」。
含義變化的原因在於原意過於專業,而成語本身又很形象化,很好理解,所以人們就直接按「呆」「木頭雞」的含義去重新詮釋了。
彈冠相慶,原意指「一個人做了官或升了官,他的朋友和同事把官帽上的灰塵彈掉(準備和升官的人見面),從而互相祝賀」,本來沒有貶義,現來形容反派人物升官或在某事取得了進展後小人得志的樣子。
含義變化的原因在於「彈冠」這個詞非常形象,想一想就特別得瑟,如果是一群人一起彈冠並相互祝賀,怎麼理解都給人一種反派得志的即視感,因此順帶著把「相慶」也弄得帶有貶義了。
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出,一個成語如果在古代的使用語境與當今差別很大(難以直接理解),且帶有一定貶義因素(動作、形象、含義、引申義等),那麼長時間過去後,很可能貶義因素逐漸佔據主導,導致「古褒今貶」的情況出現。
相反的,如果一個成語流傳成百上千年後還能作為褒義出現,那可以說明成語本身的使用環境能夠被當代人理解,且不含任何可能被作為貶義的成分,是真金火煉般的褒義詞。
通過上述4個例子的解析,相信大家對「古今異義」成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公考備考時,一定要重視此類知識點,不僅要記住古今不同的含義,還有理解其變遷原因,從而更好地提升自己的綜合語言能力。
西瓜公考解題
歡迎關注
直觀、簡明、全面、深入且免費的公考乾貨,都在這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