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她的思維模式、理論基礎、知識框架,與今天我們從小接觸到的數理化等知識截然不同。從這一點看來,現代人學習中醫學的確是有難度的。
但是如果換一個角度來看,作為中國人,我們身上的血液是幾千年來,由我們的祖先一輩一輩流傳至今的。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的骨子裡就刻畫著與傳統文化一脈相承的思想。對中醫學多一點了解,我們就會很輕易地發現,我們身上原本就帶有如此多的「中國味道」。
古代醫生學習中醫的方法,大體上包括以下三種:家傳、師承和自學。今天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學習途徑,就是在正規的中醫院校內學習。我們的講座對象,是定位於廣大的中醫愛好者。所以如何通過自學的方式學好中醫,或許是大家最為關心的問題。下面我們著重看一下,自學中醫過程中,最需要認清的幾組關係。
學習任何一門學問,入門的第一步,一定不是懷疑,而是相信。只有先以謙虛的態度接受下來,才有資格去評價,這門學問究竟有何長處與不足。完全以門外漢的身份去品頭論足,一是在虛度自己的光陰,因為於己無益;二是會貽笑大方,因為班門弄斧。
要學習,首先需要「相信」;要「相信」,首先需要理解古人的思維方式。
古人在思考問題的時候,不是像今人一樣,強調「因為A=B,B=C,所以A=C」這樣的形式邏輯推理;在認識事物時,也不是像今人一樣,強調必須經過實證方法檢驗得到的結果才是真理。古人更加注重體驗在認識事物過程中的意義,這一點在前面講體驗法時已經提到,這裡舉例來看。
試想,古人講診脈須分寸關尺三部。讀者卻想,只是一根橈動脈,分什麼寸關尺?每部相差不過一釐米,能有什麼不同?古人又說,脈象有弦有滑,弦主氣滯,滑主痰溼。讀者心裡只道是,什麼弦滑,故弄玄虛罷了!同樣從心臟裡泵出血液而已,除了節律快慢,還能有什麼區別?如此一開始便是盲目排斥,封閉的,只是自己的眼睛。
要學習,首先需要相信。相信,是一種接納的態度,表示我願意傾聽你,並默認你所講的一切屬實。但接下來呢?一味強調接納,容易造成思想的惰性,盲目的崇拜,相信,於是成了迷信。所謂迷信,是迷失自我狀態下的相信。自我迷失與否,只看一點,我是否具有自己獨立判斷的意識和能力。接納了古人的說法,並不意味著全盤的認可,比如下面的例子。
寸口脈,方寸之地,憑什麼能用來診察全身的疾病呢?《內經》給出的解釋是:「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素問·五臟別論》)
解釋一下。首先,胃是人體接納飲食物的場所,而飲食物是人體五臟六腑得以充養的根本所在。接下來,胃與足太陰經關聯緊密,而寸口部屬於手太陰經,手足太陰經之間又存在密切聯繫。
所以,五臟六腑與寸口之間存在聯繫,臟腑氣的狀態可以通過寸口脈呈現出來。梳理思路如下:臟腑-飲食物-胃-足太陰-手太陰-寸口脈。面對如此曲折的解釋,我們是否需要提出自己的質疑呢?
初學中醫,很容易出現兩種偏激的想法:一種認為,學中醫主要靠實踐,理論繁瑣難懂又無用,根本沒有必要追求太多。另一種則正好相反,認為要學好中醫,必須首先把理論基礎打得非常紮實才可以,而且這基礎,必須是從《周易》開始,繼而是《內經》《難經》《傷寒》《脈經》等經典著作。
對於第一種朋友,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是:學到幾個零星的方子或腧穴用法後,越來越感到中醫的渺小,認為中醫是純粹的經驗醫學,雕蟲小技而已,常抱著自己的點滴經驗,坐井觀天。
而第二種朋友容易出現的問題則是:越學越覺得中醫了不起,中醫思想博大精深,窮畢生之力也難以窺見一斑,竟完全記不得,醫學的目的,原本是要治病救人的。由於長期缺少實踐,學習興趣也就越來越小,最終難免知難而退,半途而廢。
實際上,理論與實踐的關係,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為用的。理論源於實踐,又可以反過來指導實踐;實踐升華成理論,又可以用來檢驗理論正確與否。離開了實踐的源泉與檢驗,理論必然會成為乾癟空洞的理論;離開理論指導的實踐,也必定難成大器。
作為中醫愛好者,理論學習是最基本的,也是至關重要的。而學習了這些理論僅僅是邁出了第一步,接下來需要隨時隨處留心體會,將理論的知識轉變成實踐的體驗,這些理論才會真正成為自己的一部分,才會把知識學活,才可以真正掌握防病治病救人的方法。在下一章中,會教給大家一些方法,如何將理論與實踐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此外,無疾一直非常推崇醫案在中醫學習過程中的價值。在理論學習階段,醫案可以幫我們更好的理解理論;在臨床實踐階段,醫案可以幫我們豐富經驗,開闊視野;對於較少有機會開展大量實踐的中醫愛好者,醫案更是活化理論、增加興趣、彌補實踐的不二法門。後面我們會有專門的一章,來詳細講解醫案的價值與學習方法。
很多中醫愛好者有這樣的困惑:我很想學習中醫,但是我沒有老師,不知該從何處下手才好?
實際上,自學,從來都是學習中醫一個很重要的途徑。明代有一位名醫叫作江瓘,苦於自己久患嘔血症而無醫能治,便發奮自學中醫。他從古今醫案入手,廣泛搜集,最終彙編成一部《名醫類案》,流芳千古於杏林,而江瓘本人也成了一代名醫。
現代許多著名的老中醫,同樣是通過自學的途徑學有所成。在山東中醫藥大學出版的《名老中醫之路》中,記載有多位這樣自學成才的老前輩。這套書現在有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的新版,市面上就可以買到。作為入門的指導,無疾推薦來讀。
然而,實際上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在學習的道路上,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能有所成就。遇到困惑、迷失方向時,求助於同道求學的老師和朋友,是為自己掃清障礙、增進學識的有效途徑。平時多注意結交些同樣喜愛中醫學的朋友,大家多做交流,對自己的學習一定會有所幫助的。
此外,無疾自邁入中醫大門十幾年來,雖然感慨於自己的資質愚鈍,但總算得上比較勤奮的一個。又自執教杏林,面對中醫門內莘莘學子,總希望將自己所學傾囊相與,將自己所遇曲折一一相告。別無他求,只希望自己所摯愛的中醫學,可以更多的為人所知,為人所學,為人所用。早日看到中醫界多成就幾位濟世大醫,百姓可以冀中醫之術得以安身保命。倘有心學習中醫而方向不明,又或學習途中遭遇到荊棘攔路,無疾願作諸位朋友學習路上的良師益友,勢必不遺餘力,協手同行。
【本文選自人衛社新書《零起點學中醫》,天下無疾經典著作新版重裝上市。人衛中醫編輯整理。本書在天貓商城人民衛生出版社旗艦店有售,噹噹、京東近期上架,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