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安,坊間流傳著一句話:「治骨傷,找阿道」。「阿道」就是瑞安雲周衛生院的周連道醫師,在那裡,有一個已傳承上百年的傳統醫藥項目——「周氏堂骨傷膏貼療法」。2014年,該項目被列入第八批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人就是瑞安雲周衛生院院長、溫州市少林骨傷研究所所長周連道。在這裡,周連道攜家傳骨傷秘藥,向大家講述傳統醫藥技藝的百年傳承故事。
百年傳承史
走進瑞安雲周衛生院2樓骨傷科——周醫師治骨療傷傳承工作室,只見一口不鏽鋼大鍋「嗤嗤」地冒著熱氣,裡面一隻只竹罐和中藥包一起在黑乎乎的湯藥裡沉浮著,濃鬱的藥香氤氳著整個屋子,讓人仿佛身處歷史河流中,「周氏堂骨傷膏貼療法」的百年傳承故事也逐一浮現。
140多年前,「周氏堂骨傷膏貼療法」的第一代傳承人周錫聽(生於1856年,清鹹豐丙辰年)是平陽蔡垟的拳師。習武的人,跌打損傷在所難免,周錫聽經過潛心專研,研製出治療跌打損傷的膏藥,並為當地人治療。
「周氏堂骨傷膏貼療法」為中草藥獨門研製膏貼,屬於中醫傳統外治療法,包括跌打損傷接續筋骨方、外用立效散方、藥油方等方子,主要功能為活血散瘀,消腫鎮痛,祛風除溼,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風溼疼痛、骨質增生、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等病症。
1938年,第三代傳承人周福鎏從平陽遷入瑞安仙降,後將家傳秘方傳給兒子周榮錫及長孫周連道。從1985年開始,12歲的周連道跟隨父親和爺爺學習武術功夫和祖傳骨傷療法。
2014年,「周氏堂骨傷膏貼療法」被列入第八批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6年,周連道獲批成為「第四批溫州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溫州市少林骨傷研究所獲批為「第四批溫州市級傳承基地」。
手握中醫絕活
周連道在家傳的基礎上進行挖掘、整理,把「周氏堂骨傷膏貼療法」開發出「周氏堂五聯疊加外治療法」,包括針罐、推拿(藥棒)、正骨、貼敷(臍療)及藥浴」,主要用來治療各類骨傷科的頑固性疑難雜症。
一周前,50多歲的何先生是被家人抬著來到瑞安雲周衛生院住院治療的。沒想到4月15日下午,記者趕到他所在的病房想要採訪他時,才得知他已向醫生請假外出去超市購物去了。當然,他是獨自一人走著來回的。
何先生是瑞安湖嶺人,他本身患有多年的腰椎間盤突出症,去年底腰部因為幹活又急性扭傷了,無法下地行走。他在一家綜合性大醫院住院十多天,依然沒有緩解。一周前經人介紹慕名找到了周連道。沒想到,第一天治療下來,他就能下地行走了。
談到「周氏堂骨傷膏貼療法」的獨到之處,「藥罐」也是一大特色。「我們的藥罐是在特殊氣候時,毛竹中挑選出來精做而成的竹罐,裡面包含了58種中草藥一起煎煮,俗稱藥物罐。」周連道介紹,這個配方大多是浙南一帶獨有的草藥,比如鬱金、花麥腎、荔枝腎等,很多藥在外地是買不到的;此外,裡面還包含了五六種名貴的浙南草藥。煮竹罐的湯藥也是他祖輩摸索了百年以上,對火候、時間、溫度都有嚴格的要求。
這裡的「鎮院之寶」無疑就是六種膏藥,分別針對骨折、筋傷、風溼、痛風、骨質增生、坐骨神經痛六大類型的疾病。此外,由60多種中草藥組成的藥浴,在針對風溼關節炎、中風後遺症方面也發揮了獨特的作用。
堅持文化傳承
一種文化的傳承離不開世世代代有心人的努力。
從傳承到創新,從傳統到現代,如今,經過五代人的薪火相傳,「周氏堂骨傷膏貼療法」已從一個祖傳的民間醫術跨入現代醫學的行列。但周連道一直牢記老祖宗的教誨:有仁心,才有仁術。
在家傳秘方中,周連道發現很多中草藥的劑量是「4克」與「9克」,他就好奇地問爺爺,為什麼不是「5克」與「10克」呢?爺爺告訴他,對於複方藥來說,這味藥的量在配伍中已經是用到極致了,雖然是多了1克,但就會傷人。他才明白一個道理:用藥往往是「欲速則不達」,有時候想要做到藥效快,反而會傷人,藥效反而來得更慢。
周連道在診療過程中,更加注重「以人為本」,設身處地考慮患者的感受。比如拔罐的時候,有些患者的皮膚上往往會起水泡。他會耐心告訴患者:起水泡的原因一個是溼氣重,另一個是長水泡的位置剛好就是病根所在處。他會讓患者舀一些湯藥裝在小瓶裡帶回家,用棉籤蘸湯藥在水泡處,這樣水泡就好得快一些。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的小秘方。
作為一名紮根鄉村近30年的醫生,周連道堅持一個原則:「根在農村,本為農民」,這八個字也高高掛在瑞安雲周衛生院的門診大樓外牆上。他為經濟困難、殘障患者減免醫療費;對費用不夠的村民開通「綠色通道」,讓他們先治療、取藥,後補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