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88歲老中醫仍能背藥方 醫書可追溯到光緒年間(圖)
【摘要】 康文昌珍藏的手抄醫書。如今,耄耋之年的康文昌已經很少為人看病了,慢性肺氣腫引起的肺心病,讓他多走幾步就喘得慌。輕輕打開,藥香依舊……但在康文昌心中,比家傳這19本手抄醫書更珍貴的,是從小被言傳身教的祖訓:醫者父母心。
88歲的老中醫康文昌仍然能背誦藥方。
康文昌珍藏的手抄醫書。
如今,耄耋之年的康文昌已經很少為人看病了,慢性肺氣腫引起的肺心病,讓他多走幾步就喘得慌。更多時候,老人會坐在院子,把醫藥箱中的瓶瓶罐罐擺在陽光下曬曬。戴著特製的放大鏡眼鏡,他會翻翻自己的手抄醫書,巴掌大小的醫書上,用漂亮的蠅頭小楷記錄著各種藥方和「湯歌子」。這樣的「醫書」,老人家有19本,最遠可以追溯到光緒年間。「我們家四代行醫,我是第三代,我的兒子,現在就在醫院坐診。」喘著粗氣,康文昌念叨著,「中醫中藥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是老祖宗留下的好東西。」行醫數十年而今「退居二線」,在康文昌心中,比家傳這19本手抄醫書更珍貴的,是從小被言傳身教的祖訓:醫者父母心。四代行醫 康家孩子從小要背「湯歌子」穿過邛崍臨邛古城的古城樓,來到邛崍大北街,在這條目前省內保存完好的最長古街上,林立著民俗館、老茶館、古祠堂、戲院。走過上宅下店的川西建築,喧鬧熙攘的老街人家,記者拐進一條僅容一人寬的小巷,三轉三折之後,輕叩屋門,視線豁然開朗。午後陽光正好,康文昌坐在客廳看報,豔紅的指甲花沿著小院花開正盛,老人種下的中藥已到收穫的季節,紅綠成片,長勢喜人。指著客廳中央牆上端正擺著的兩張老照片,康文昌說,那是他的父親康如松。「我爺爺、父親都是中醫。1949年前,爺爺在固驛鎮坐診,1949年後,父親被邀請到邛崍中醫院做醫生,我們就舉家搬遷到邛崍臨邛鎮。」成長在中醫世家是什麼感覺?康文昌悠遠笑道,康家的孩子從小就要練字、背中醫「湯歌子」。在康文昌的記憶中,他的爺爺、父親都是頂和善的人,從不與人爭執,身上也總有中藥的清香。「家中老人說,字如其人,做中醫開藥方要讓人能看懂,所以要練字。而『湯歌子』就是中藥的藥方,康家的孩子從小就要背,不背就開不出藥。」儘管已是近九旬高齡,但是說起「湯歌子」,康文昌還是隨口而出,「小紫胡湯:脈弦乃痛小紫胡,和解少陽為正法」、「甘草瀉心湯:下利腹鳴乾嘔痞,甘草瀉心湯合宜」。康文昌說,這些都是從他爺爺輩開始總結的,算是中醫用藥的入門歌謠。「我們小時候都被要求背。」康文昌的孫女,現在也在醫院工作的康陽婧笑道。傳家醫書祖孫三代累制 19本手抄醫書康文昌珍藏著19本手抄醫書,這是老人的爺爺、父親到他,三代人完成的。「倒沒有意識要共同完成,慢慢就寫了這麼多了。」康文昌的爺爺康玉樓的手抄醫書,被放在一個木製的匣子裡,匣子上手寫著「光緒年置共十七本」。其中多是抄錄的諸如張仲景等中醫大家的傳奇藥方。父親康如松,寫就一本藥方集,而康文昌則完成了一本「湯歌子」。祖孫三代,一共19本手抄醫書,均是手掌大小,蠅頭小楷豎體,繁體書寫。輕輕打開,藥香依舊,其中還有後人補上的批註和註解。「那時候我們會隨身揣著,想不起來了,就打開看看。」在康文昌心中,比這19本手抄醫書更珍貴的,是從小被言傳身教的祖訓:醫者父母心。「要對病人好,我的父親可是邛崍出名的好醫生呢。」談及此,康文昌露出了自豪的笑容,「不信,你去找老一輩的人打聽打聽。」康文昌的老伴兒楊華英抿嘴一笑,「可不是嘛,我家弟弟就是被公公救回來的。」楊華英告訴記者,她年幼時,家中弟弟突生急病,都已經被醫院說救不活了。「最後公公憐惜我弟弟年紀小,不放棄地一直搶救,最後硬是從『閻王』手上搶回了他的小命。」退休前,康文昌一直在邛崍中醫院坐診,退休後,依然會有病人找到他家,不少病人,是康文昌看著長大的。康文昌記得,曾經有個小姑娘,從襁褓中的小娃娃長成新嫁娘,都一直是他的病人,後來,小姑娘要認他做幹爺爺,也一直以爺爺稱呼他。曾經,康家客廳掛滿了錦旗,那是病人對醫生最真誠的感謝,後來康文昌不大看病了,就把錦旗都摘下來,收藏好。在老爺子看來,現在的人過得太過匆忙,容易毛躁,儘管生活工作壓身,但是還是需要偶爾慢一點。「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很多矛盾都可以避免了。」華西都市報記者杜江茜 攝影張磊人物素描 耄耋老中醫1928年出生在邛崍固驛鎮,家中四代行醫。如今,耄耋之年的康文昌已經很少為人看病了,慢性肺氣腫引起的肺心病,讓他多走幾 步 就 喘得慌。鮮為人知的是,自康文昌祖父始,他們祖孫三代,一共寫成19本手抄醫書,均是手掌大小,蠅頭小楷豎體,繁體書寫。輕輕打開,藥香依舊……但在康文昌心中,比家傳這19本手抄醫書更珍貴的,是從小被言傳身教的祖訓:醫者父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