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歲老中醫仍能背藥方 醫書可追溯到光緒年間(圖)

2020-12-20 手機鳳凰網

原標題:88歲老中醫仍能背藥方 醫書可追溯到光緒年間(圖)

【摘要】 康文昌珍藏的手抄醫書。如今,耄耋之年的康文昌已經很少為人看病了,慢性肺氣腫引起的肺心病,讓他多走幾步就喘得慌。輕輕打開,藥香依舊……但在康文昌心中,比家傳這19本手抄醫書更珍貴的,是從小被言傳身教的祖訓:醫者父母心。

88歲的老中醫康文昌仍然能背誦藥方。

康文昌珍藏的手抄醫書。

如今,耄耋之年的康文昌已經很少為人看病了,慢性肺氣腫引起的肺心病,讓他多走幾步就喘得慌。更多時候,老人會坐在院子,把醫藥箱中的瓶瓶罐罐擺在陽光下曬曬。戴著特製的放大鏡眼鏡,他會翻翻自己的手抄醫書,巴掌大小的醫書上,用漂亮的蠅頭小楷記錄著各種藥方和「湯歌子」。這樣的「醫書」,老人家有19本,最遠可以追溯到光緒年間。「我們家四代行醫,我是第三代,我的兒子,現在就在醫院坐診。」喘著粗氣,康文昌念叨著,「中醫中藥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是老祖宗留下的好東西。」行醫數十年而今「退居二線」,在康文昌心中,比家傳這19本手抄醫書更珍貴的,是從小被言傳身教的祖訓:醫者父母心。四代行醫 康家孩子從小要背「湯歌子」穿過邛崍臨邛古城的古城樓,來到邛崍大北街,在這條目前省內保存完好的最長古街上,林立著民俗館、老茶館、古祠堂、戲院。走過上宅下店的川西建築,喧鬧熙攘的老街人家,記者拐進一條僅容一人寬的小巷,三轉三折之後,輕叩屋門,視線豁然開朗。午後陽光正好,康文昌坐在客廳看報,豔紅的指甲花沿著小院花開正盛,老人種下的中藥已到收穫的季節,紅綠成片,長勢喜人。指著客廳中央牆上端正擺著的兩張老照片,康文昌說,那是他的父親康如松。「我爺爺、父親都是中醫。1949年前,爺爺在固驛鎮坐診,1949年後,父親被邀請到邛崍中醫院做醫生,我們就舉家搬遷到邛崍臨邛鎮。」成長在中醫世家是什麼感覺?康文昌悠遠笑道,康家的孩子從小就要練字、背中醫「湯歌子」。在康文昌的記憶中,他的爺爺、父親都是頂和善的人,從不與人爭執,身上也總有中藥的清香。「家中老人說,字如其人,做中醫開藥方要讓人能看懂,所以要練字。而『湯歌子』就是中藥的藥方,康家的孩子從小就要背,不背就開不出藥。」儘管已是近九旬高齡,但是說起「湯歌子」,康文昌還是隨口而出,「小紫胡湯:脈弦乃痛小紫胡,和解少陽為正法」、「甘草瀉心湯:下利腹鳴乾嘔痞,甘草瀉心湯合宜」。康文昌說,這些都是從他爺爺輩開始總結的,算是中醫用藥的入門歌謠。「我們小時候都被要求背。」康文昌的孫女,現在也在醫院工作的康陽婧笑道。傳家醫書祖孫三代累制 19本手抄醫書康文昌珍藏著19本手抄醫書,這是老人的爺爺、父親到他,三代人完成的。「倒沒有意識要共同完成,慢慢就寫了這麼多了。」康文昌的爺爺康玉樓的手抄醫書,被放在一個木製的匣子裡,匣子上手寫著「光緒年置共十七本」。其中多是抄錄的諸如張仲景等中醫大家的傳奇藥方。父親康如松,寫就一本藥方集,而康文昌則完成了一本「湯歌子」。祖孫三代,一共19本手抄醫書,均是手掌大小,蠅頭小楷豎體,繁體書寫。輕輕打開,藥香依舊,其中還有後人補上的批註和註解。「那時候我們會隨身揣著,想不起來了,就打開看看。」在康文昌心中,比這19本手抄醫書更珍貴的,是從小被言傳身教的祖訓:醫者父母心。「要對病人好,我的父親可是邛崍出名的好醫生呢。」談及此,康文昌露出了自豪的笑容,「不信,你去找老一輩的人打聽打聽。」康文昌的老伴兒楊華英抿嘴一笑,「可不是嘛,我家弟弟就是被公公救回來的。」楊華英告訴記者,她年幼時,家中弟弟突生急病,都已經被醫院說救不活了。「最後公公憐惜我弟弟年紀小,不放棄地一直搶救,最後硬是從『閻王』手上搶回了他的小命。」退休前,康文昌一直在邛崍中醫院坐診,退休後,依然會有病人找到他家,不少病人,是康文昌看著長大的。康文昌記得,曾經有個小姑娘,從襁褓中的小娃娃長成新嫁娘,都一直是他的病人,後來,小姑娘要認他做幹爺爺,也一直以爺爺稱呼他。曾經,康家客廳掛滿了錦旗,那是病人對醫生最真誠的感謝,後來康文昌不大看病了,就把錦旗都摘下來,收藏好。在老爺子看來,現在的人過得太過匆忙,容易毛躁,儘管生活工作壓身,但是還是需要偶爾慢一點。「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很多矛盾都可以避免了。」華西都市報記者杜江茜 攝影張磊人物素描 耄耋老中醫1928年出生在邛崍固驛鎮,家中四代行醫。如今,耄耋之年的康文昌已經很少為人看病了,慢性肺氣腫引起的肺心病,讓他多走幾 步 就 喘得慌。鮮為人知的是,自康文昌祖父始,他們祖孫三代,一共寫成19本手抄醫書,均是手掌大小,蠅頭小楷豎體,繁體書寫。輕輕打開,藥香依舊……但在康文昌心中,比家傳這19本手抄醫書更珍貴的,是從小被言傳身教的祖訓:醫者父母心。

相關焦點

  • 老中醫開藥方 含73味中藥被稱「最牛中藥處方」
    記者看到,該中藥藥方很奇特,有45味藥是列印出來的,另有28味中藥是手寫的。「這個老中醫也很奇特。」這名讀者說,他所開的中藥都固定有這45味藥,不管什麼人來看病都是如此。  該讀者還說,因為老婆得了婦科病,他們去鼓山前嶼某藥店抓藥,有人介紹藥店後面的一個老中醫很神奇,他們就抱著試試看的心情去了。這個老中醫果然說得很神,老婆的病症都被老中醫說了出來,於是他們就相信了。
  • 那些學霸級的名老中醫們都背了什麼書?(附背誦方法)
    那些學霸級的名老中醫們都背了啥書?學習中醫不僅要讀書,還要背書,這是古今醫家成才的共同經驗。劉渡舟先生說:「不背一點書,是沒有功夫可言的。」此外,與整個書目相比,需要背誦的書大多是提及頻次較高的,但並非完全一致。如《溫病條辨》、《本草綱目》等,認為應讀者多,應背者少。名老中醫不僅提出背誦書目,還多有論及背誦的意義與方法。
  • 88歲老中醫高溫天不願開空調 體溫升到42℃
    88歲老中醫在高溫天不開空調,只是靠電風扇降溫,熱得體溫升到42℃,並出現意識不清,被家人緊急送往市第八人民醫院搶救。島城近日遭遇持續高溫天氣,7月21日到24日,青島市氣象臺連續發布三次高溫黃色預警信號。
  • 迷你《四書》比身份證還小 為光緒年間石印本(圖)
    據初步判定,該書為光緒年間的石印本,距今已有百餘年。  百年前微型書字字清晰  這套書配有用硬紙板和深藍色粗布做成的保護匣,匣的正面左上角粘貼有紅色紙條,上書簡化的書名——「四書增註解」。匣內裝有線裝書兩冊,其邊長僅為6.5釐米,寬4.5釐米,厚2釐米(一本厚0.9釐米,一本厚1.1釐米)(見圖)。
  • 從康熙雍正到鹹豐光緒,200年間狀元書法
    每年到了高考這個時候全國數萬學子奔赴踏上屬於他們十年寒窗,埋頭苦讀的戰場
  • 河南一老中醫行醫81年,把藥方刻在墓碑上造福後人
    來源:經濟日報右為袁淑芳老人在河南省西平縣蘆廟鄉盤龍橋村,一座老中醫的墓碑遠近聞名,墓主人袁淑芳一生行醫,臨終前囑後人將一生所學總結成百服藥方刻於墓碑之上,供世人借鑑,明示後人、造福一方。特別遺囑袁淑芳,河南省西平縣蘆廟鄉盤龍橋村人,建國初期著名老中醫。她出身書香門第,幼承家技,16歲開始行醫,97歲去世,行醫81載,治癒了數以萬計的病人。著有《骨髓炎治驗》、《大面積燒傷的中藥療法》、《頑固性癲癇治驗》、《男女不孕病治驗》等,有「送子觀音」之譽。她先後榮獲河南省、駐馬店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各一項。
  • 可防流感!泉州這家藥店免費奉「感冒茶」!老中醫藥方熬製……
    藥店製作感冒茶免費供應藥店老闆曾美香女士告訴記者,近期她看到流感來勢洶洶,就想著要弄點感冒茶,幫助市民一起度過流感,而這則感冒茶的方子,是出自張振輝老中醫之手。曾美香說,此前張振輝老中醫將感冒藥的藥方發在他的微博上,引起廣大市民的關注。這則藥方,主要針對的是已經患有感冒的市民,而藥店門口的感冒茶飲方是經過簡化的,方子以清熱解毒為主,也有防治流感的功效。據了解,藥店擺出愛心感冒茶已經持續一周時間。
  • 河北邢臺大愛老中醫義診10年 開4萬張免費藥方
    老中醫魯春山在給病人看病    核心提示  溫馨家園有一個中醫診所,每天眾多患者來這裡排隊看病。坐堂的是個老中醫,名叫魯春山。  他出身中醫世家,義務看病十年,用八代祖傳的草藥秘方治癒疑難雜症千餘例。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這個精神矍鑠,每天義診5小時的老中醫,三十年前曾是難症克隆氏病的患者。  克隆氏病患者的夢  把祖傳中醫繼承下來  今年67歲的他,仍然精氣神十足,每天5個小時為患者義診,難以置信他就是一個克隆氏病患者。
  • 專訪菏澤老中醫湯繼軍:大愛無疆 醫德鑄美名
    個中國國醫日,中醫是我國的「國寶」之一。  隨著高考的恢復,22歲的湯繼軍於1978年考入山東中醫藥大學的前身山東中醫學院。通過大學五年學習,湯繼軍更加堅定要在中醫這條道路上繼續走下去。  採訪中,每次有病患前來,湯繼軍總是優先為病人診治。「醫生的職業就是診療病人,這是本分工作。」湯繼軍說。
  • 傳奇老中醫李可:以霹靂手段 行回天之術
    李可,1930年出生於山西靈石。他從赤腳醫生做起,致力於傳承漢代以前的中醫學,成為我國運用純中醫的理法方藥從事急症救治、獨具特色的當代臨床大家,尤擅長以重劑救治急危重症,醫術高超,有「現代張仲景」之美譽。其專著《李可老中醫急危重症疑難病經驗專輯》,記錄了他在急危重症疑難病方面的珍貴治療經驗,理法方藥精闢,實用性強,成為許多中醫臨床工作者案頭必備之書。
  • 海南名老中醫霍列五上百卷中醫古籍入藏省圖書館
    (資料圖)  捐贈古籍展示  文\圖海南日報記者鄧鈺  在霍毅眼中,父親霍列五的生命不止是人間的匆匆數十年,更延續在其珍藏的數萬卷古籍之中。從上個世紀初,專注於中醫研究的海南名老中醫——霍列五就四處收藏醫書古籍。霍列五去世後,這些古籍被放置在霍毅家裡的三個大書櫃中,成摞堆在數張書桌上,足有數百種上萬卷。
  • 名老中醫之路丨97位名老中醫到底有怎樣的讀書經驗?
    劉渡舟先生說:「不背一點書,是沒有功夫可言的。名老中醫不僅提出背誦書目,還多有論及背誦的意義與方法。嶽美中先生說:「對《金匱要略》、《傷寒論》,如果能做到不加思索,張口就來,到臨床應用時,就成了有源頭的活水。
  • 看病50多年,78歲老中醫面臨「合法」行醫困境
    80年代義診揚名,曾經的「星期天大夫」受訪者供圖從今年2月,王天運停診了。「每天都有患者打電話要看病,他們急我也急。我現在什麼也不缺,就缺一張行醫證,能讓我繼續給患者看病,義診。」王天運告訴記者。到1990年,王天運共捐助5109.10元。50年老中醫就缺一張行醫證後來,他被邀請在北京中醫藥大學國醫堂以專家身份掛牌應診,當時的國醫堂領導給劉渡舟、趙紹琴、王綿之等頂尖專家定的掛號費是3元,卻給他定5元,但他卻只答應1元。
  • 返老還童的女道士,生於光緒年間活到118歲,百歲時生黑髮長新牙
    02生於光緒年間的道士道教當中曾經出現過許多影響後世的人物,有一個出生於光緒年間的道士李城玉清朝光緒年間出生,出生之時家父因經商的緣故有些錢財,原來她可以有個非常美好的童年,只是由於家父經營不善而負債纍纍,家道也中途沒落,這其最末落之時,她的父親將其賣給了一戶當地富貴人家當作童養媳,此時的李城玉也僅只有6歲,在其未達到適婚年齡之時,她所做的工作便是伺候府中的諸位貴人,與丫環無異。
  • 瀉藥當偏方治療精神分裂症 八旬"老中醫"治死人
    中安在線訊 據安徽商報報導 仗著14歲時跟隨義父學的幾個偏方行走江湖,80歲高齡仍「懸壺濟世」,稱自己專治精神分裂症,最終因將瀉藥當偏方,醫出了人命。日前,經合肥市蜀山檢察院提起公訴,這名「老中醫」被蜀山區法院判刑5年。  近日,患有20多年精神分裂症的女子徐某在丈夫葛某陪同下,來到合肥市某精神病醫院就診,因床位緊張,未能住上院。
  • 電視劇《老中醫》將登陸央視 實力陣容演繹國粹醫道
    由高滿堂編劇,毛衛寧導演,陳寶國、馮遠徵與許晴共同主演的開年大戲《老中醫》日前宣布將於21日正式登陸央視綜合頻道黃金檔。  電視劇《老中醫》日前在京舉辦「懸壺濟世、醫者仁心」發布會,一眾主創悉數亮相。
  • 修水發現光緒年間"大夫第"牌匾
    根據傅氏宗譜中所查內容和修水縣誌所述,「大夫第」主人是清朝光緒年間的一位舉人,名叫傅康衢,考名運亨,字魁士,一號堯農。稟增生應光緒五年己卯(1879)本省鄉試中第五名舉人;光緒十五年己丑(1889)科會試大挑二等以教職用。光緒甲辰年(1904)擔任知縣,丙午(1906)職分湖南補用委省河釐局總查七城鰲金差。
  • 中醫入門從什麼書讀起?【建議收藏】
    97位醫家在有關讀書的記述中,提及的書共有320種,包括《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等,這些經典是醫家普遍重視的,是學醫必讀之書。再者,名老中醫都重視基礎。除了經典,如《湯頭歌訣》、《藥性賦》、《瀕湖脈學》等基礎性著作也受到普遍重視,明顯高於單純臨證著作。
  • 宋大仁《中國醫史四傑圖》題跋解析
    宋大仁《中國醫史四傑圖》曾「數易其稿」,於1939年創作完成並先由宋氏本人作跋,1940-1942年間宋氏又邀請王吉民、範行準、餘雲岫、丁福保、黃葆戉、葉勁秋、洪貫之題詩作文,裝裱而成書畫詩文並茂的佳作。1943年,宋氏又創作完成《中國藥史四傑圖》,與《中國醫史四傑圖》合為《中國醫藥八傑圖》,圖文經整理後由中西醫藥研究社出版,上海胃腸病院服務部發行。
  • 80歲老中醫坐輪椅娶42歲女徒弟,憑啥贏得芳心?單身男可學習借鑑
    新郎姓穆,比新娘年長近40歲,關鍵他還患有殘疾,上婚禮也只能坐輪椅。人們關注的重點是:風燭殘年老人與風華正茂女子是否般配?42歲女徒弟嫁給80歲殘疾老中醫,是不是有什麼其他目的?婚禮現場視頻裡,老中醫的另一名男徒弟介紹,師父迎娶小師妹,是為了傳承針灸術,因為師父沒有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