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康熙雍正到鹹豐光緒,200年間狀元書法

2021-02-23 書法網

每年到了高考這個時候

全國數萬學子奔赴踏上

屬於他們十年寒窗,埋頭苦讀的戰場


正所謂「多考一分,幹掉千人

「望子成龍」「金榜題名」

這些萬人賦予期望的典故

無不出自這場慘烈大戰的前身

——

科舉


比起科舉,至少我們高考的莘莘學子還在同一起跑線,而科舉狀元之路絕不易於巴蜀之道。中國科舉史上,曾經湧現了數以百萬計的舉人和十多萬名進士,而作為這個龐大知識分子群體之巔峰的「狀元」郎,則是屈指可數。



一介書生,考取狀元實在不易。全國無數讀書人,經過鄉試、省試,最後到殿試奪魁,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宋代大文豪蘇洵就曾發過「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的感慨。特別到了清代,考到白髮滿頭仍然是個「童生」 的不乏其人。四五十歲中進士,人們並不覺得他年齡有多大,「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就是這一歷史文化現象的生動寫照。


比起考研考博,多少人和試卷一起白頭偕老?據《中國狀元全傳》載,宋代共產生118個狀元,其中20歲—30歲中狀元者37人,佔72.5%,最小的18歲,50歲以上中狀元者2人。清代共有狀元114人,其中20歲—30歲中狀元者19人,佔35%,最小的21歲。50歲以上中狀元者5人,最大竟然已經62歲


都說「字如其人」,特別是在大量的試卷中,字跡好,的確成了絕對的優勢。

那麼,在那個主要都是考語文的時代,經過層層選拔,最終從清朝各時期的科舉中高中榜首的文狀元們,他們的書法水平又如何呢?

順治年間





順治三年(1646年):傅以漸(1609年-1665年,山東東昌府聊城縣人) 


順治四年(1647年):呂宮(1603年-1664年,江蘇常州府武進縣人) 


順治九年(1652年)滿榜狀元:麻勒吉(?-1689年,滿洲正黃旗人) 


順治十五年(1658年):孫承恩(1619年-1659年,江蘇蘇州府常熟縣人) 


順治十六年(1659年):徐元文(1634年-1691年,江蘇蘇州府崑山縣人) 


順治十八年(1661年):馬世俊(1609年-1666年,江蘇鎮江府溧陽縣人) 

康熙年間



康熙三年(1664年):嚴我斯(1629年-?,浙江湖州府歸安縣(今湖州市)人) 


康熙六年(1667年):繆彤(1627年-1697年,江蘇蘇州府吳縣人) 


康熙九年(1670年):蔡啟僔(1619年-1683年,浙江湖州府德清縣人) 


康熙十二年(1673年):韓菼(1637年-1704年,江蘇蘇州府長洲縣(今蘇州)人) 


康熙十五年(1676年):彭定求(1645年-1719年,江蘇蘇州府長洲縣(今蘇州市)人) 


康熙十八年(1679年):歸允肅(1642年-1689年,江蘇蘇州府常熟縣人)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蔡升元(1652年-1722年,浙江湖州府德清縣人)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陸肯堂(1650年-1696年,江蘇蘇州府長洲縣人)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沈廷文(?-?,浙江嘉興府秀水縣人) 


康熙三十年(1691年):戴有祺(?-1711年,江蘇金山衛(今上海金山區)人)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汪繹(1671年-1706年,江蘇蘇州府常熟人)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王式丹(1645年-1718年,江蘇揚州府寶應縣人)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王世琛(1680年-1729年,江蘇蘇州府長洲縣人) 


康熙六十年(1721年):鄧中嶽(?-?,山東東昌聊城人) 

雍正年間



雍正二年(1724年):陳德華(1696年-1779年,直隸安州(今河北安新)人) 


雍正八年(1730年):周澍(1684年-?,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人)


雍正十一年(1733年):陳倓(1695年-1739年,江蘇揚州府儀徵縣人) 

乾隆年間



乾隆元年(1736年):金德瑛 (1701年-1762年,浙江杭州府仁和縣人) 


乾隆二年(1737年):于敏中(1714年-1779年,江蘇鎮江府金壇縣人)


乾隆四年(1739年):莊有恭(1713年-1767年,廣東廣州府番禺縣人) 


乾隆七年(1742年):金甡(1702年-1782年,浙江杭州府仁和縣人) 


乾隆十年(1745年):錢維城(1720年-1772年,江蘇常州府武進縣人)


乾隆十三年(1748年):梁國治 (1723年-1786年,浙江紹興府會稽縣中塘(今屬上虞)人)


乾隆十七年(1752年)恩科:秦大士(1715年-1777年,江蘇江寧府江寧縣人)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畢沅(1730年-1797年,江蘇太倉州鎮洋縣人)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恩科:王傑(1725年-1805年,陝西同州府韓城縣人)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秦大成(1720年-1779年,江蘇太倉州嘉定縣(今上海市嘉定區)人)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恩科:黃軒(?-?,安徽徽州府休寧縣人)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戴衢亨(1755年-1811年,江西南安府大庾縣人)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汪如洋(1755年-1794年,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人)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錢棨(1734年-1799年,江蘇蘇州府長洲縣人)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茹棻(1755年-1821年,浙江紹興府會稽縣人)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史致光(?-1828年,浙江紹興府山陰縣人)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胡長齡(1758年-1814年,江蘇通州(今南通)人)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石韞玉(1755年-1837年,江蘇蘇州府吳縣人)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潘世恩(1770年-1854年,江蘇蘇州府吳縣人)


乾隆六十年(1795年):王以銜(1761年-1823年,浙江湖州府歸安縣人) 

嘉慶年間



嘉慶元年(1796年):趙文楷(1761年-1801年,安徽安慶府太湖縣人)


嘉慶四年(1799年):姚文田(1758年-1827年,浙江湖州府歸安縣人) 


嘉慶六年(1801年):顧皋(1763年-1832年,江蘇常州府無錫縣人)


嘉慶七年(1802年):吳廷琛(1773年-1844年,江蘇蘇州府吳縣人)


嘉慶十年(1805年):彭浚(1769~1833年,湖南衡山縣人)


嘉慶十三年(1808年):吳信中(?-?,祖籍安徽休寧,寄籍江蘇蘇州府吳縣) 


嘉慶十四年(1809年):洪瑩(?-?,安徽徽州府歙縣人)


嘉慶十六年(1811年):蔣立鏞(1782年-1842年,湖北天門人)


嘉慶十九年(1814年):龍汝言(?-1838年,安徽安慶府桐城縣人)


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吳其浚(1789年-1847年,河南固始縣人)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陳繼昌(1791年-1849年,廣西桂林府臨桂縣人) 

道光年間



道光二年(1822年):戴蘭芬(1781年-1833年,祖籍安徽徽州府休寧縣,寄籍安徽天長縣)


道光三年(1823年):林召棠(1786年-1873年,廣東吳川縣人)


道光六年(1826年):朱昌頤(1784年-1855年,浙江嘉興府海鹽縣人)


道光九年(1829年):李振鈞(1794-1839年,安徽安慶府太湖縣人)

道光十三年(1833年):汪鳴相(1794年-1840年,江西九江府彭澤縣人)


道光十五年(1835年):劉繹(1798年-1879年,江西永豐人)


道光十六年(1836年):林鴻年(1805年-1885年,福建福州府侯官縣人)


道光二十年(1840年):李承霖(1808年-1891年),江蘇鎮江府丹徒縣人。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龍啟瑞(1814年-1858年,廣西桂林府臨桂縣人)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孫毓桂(山東濟寧人)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蕭錦忠(?-?,湖南長沙府茶陵人)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張之萬(1811年-1897年,直隸南皮人)


道光三十年(1850年):陸增祥(1815年-1882年,江蘇太倉人)。 

鹹豐年間



鹹豐二年(1852年):章鋆(1820年-1875年,浙江寧波府鄞縣人)


鹹豐三年(1853年):孫如僅(山東濟寧州人)


鹹豐六年(1856年):翁同龢(江蘇蘇州府常熟縣人)


鹹豐九年(1859年):孫家鼐(1827年-1909年,安徽壽州人)


鹹豐十年(1860年):鍾駿聲(浙江杭州府仁和縣人) 

同治年間



同治二年(1863年):翁曾源(1834-1887年,江蘇蘇州府常熟縣人) 


同治四年(1865年):崇綺(?-1900年,原為蒙古正藍旗人,後改為滿洲鑲黃旗)。 


同治七年(1868年):洪鈞(1839-1893年,江蘇蘇州府吳縣人)


同治十年(1871年):梁耀樞(1832年-1888年,廣東廣州府東莞人,廣東順德杏壇人)


同治十三年(1874年):陸潤庠(1841年-1915年,江蘇蘇州府元和縣人) 

光緒年間


光緒元年(1875年):張謇(江蘇通州人)


光緒二年(1876年):曹鴻勳(1848年-1910年,山東濰縣人)


光緒三年(1877年):王仁堪(1848年-1893年,福建福州府閩縣人) 


光緒六年(1880年):黃思永(1842年-1914年,祖籍安徽徽州府休寧縣人,寄籍江蘇江寧府江寧縣(今南京市)) 


光緒九年(1883年):陳冕(1859年-1893年,祖籍浙江紹興府山陰縣,寄籍順天府宛平縣(今北京)) 


光緒十二年(1886年):趙以炯(1857年-1907年,貴州貴陽青巖鎮人) 


光緒十五年(1889年):張建勳(1848年-1913年,廣西桂林府臨桂縣人)


光緒十六年(1890年):吳魯(1845年-1912年,福建泉州府晉江縣人)


光緒十八年(1892年):劉福姚(?-?,祖籍江西廬陵,寄籍廣西桂林)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駱成驤(四川省資中縣人)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夏同和(麻哈州高梘(原名獅山)人)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王壽彭(山東濰縣人)


光緒三十一年(1904年):劉春霖(直隸肅寧人)

點擊下方圖片,進入商品詳情頁

商務洽談微信:83293955

相關焦點

  • 看 28 位清朝狀元的書法, 驚呆了!
    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舉考試開始,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後一次科考,凡1282年間歷代王朝共選拔了文狀元654名,武狀元185名(有姓名記載的)。狀元就是類似今天高普考的榜首。  今天在史籍中留有名號的狀元約有七百多人左右,他們都是在苦讀之後,才一舉成名天下知,成為當時科考上的佼佼者。
  • 26位清朝狀元書法精品欣賞,難得一見!
    清康熙三十年(1691)狀元。 字叔平,號松禪, 鹹豐六年(1856)狀元。 幼學歐、褚,中年致力於顏真卿, 更出入蘇、米。 工詩,間作畫,尤以書法名世。
  • 組圖:26位清朝狀元書法作品欣賞
    2、于敏中   江南金壇(今江蘇金壇)人。當時正逢乾隆欲在北方選撥人才,又見王傑字跡(書法)工整清秀,便把他撥為第一,成為清朝開國第一名陝西狀元。 字叔平,號松禪,鹹豐六年(1856)狀元。幼學歐、褚,中年致力於顏真卿,更出入蘇、米。工詩,間作畫,尤以書法名世。晚年沉浸漢隸,當時的書法家對他的書法造詣之高十分敬佩。
  • 五帝錢是指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
    五帝錢是指清朝時期流通的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五個皇帝的銅錢,這些古錢經過幾百年的輾轉流傳,數以千萬計百姓使用過,故有一定能量,而且這五個皇帝是在位於清朝時代較為興旺的時代,因此也具有極強的招財、護身的作用。據說可擋煞、防小人、避邪,旺財。我們現在說的五帝錢,其實對應的是五個清朝的皇帝: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
  • 明清兩代,浙江狀元、榜眼、探花的區域分布
    浙江各地文化發展並不平衡,這從明清兩代浙江進士「三鼎甲」的區域分布大致可以窺見一斑,此特為制了浙江籍狀元、榜眼、探花三表,讀者可大致了解自己地市的「三鼎甲」排名情況。個人所見有限,想多訛誤,僅供參考。從以下三表中可見,明代洪武二十七年、清代雍正八年的狀元、榜眼、探花全部被浙江人包攬,這是浙江科舉史的佳話!所謂理存乎數,數據背後的信息是無窮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範廠長看了表格,就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秘密,他說:「狀元的名字取得真好,比如韓應龍、汪如洋、鈕福保等,一看就是做狀元的料!」
  • 一副對聯包括6位清朝皇帝,誇讚鹹豐帝六代祖宗,此人被當場點為狀元
    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講述一個發生在清朝鹹豐年間的故事,這位主人公叫做孫家鼐,此人是一個落榜秀才,因為寫下了一副千古絕對的對聯,最終當上了狀元,雖然一方面孫家鼐也是一個有能力人才,但是最重要的是,還是此人懂得拍馬屁!說起孫家鼐,相信很多人都不熟悉,然而談起北京大學,大部分人想必都不會陌生吧?
  • 被稱為「小康青花」的光緒青花瓷器,與康熙青花的區別?
    青花瓷到了康熙時期可以說達到了歷史頂峰,然而全則必缺,極則必反,康熙以後青花瓷器逐漸呈下滑發展趨勢,到了晚清同治、鹹豐時期達到了歷史最低點。但之後的光緒時期,青花瓷藝術為何出現「探底反彈」的現象?康熙青花瓷器國內外需求導致光緒青花「迴光返照」內求清朝光緒時期,很多士大夫文人志士對西方資本主義有著盲目敵對的負面情緒
  • 它是康熙獨創的硯臺,曾是清朝皇帝的愛物,如今拍出529萬
    一說到中國古代的文房用品,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筆墨紙硯。在文人墨客的眼中,這4件東西的確是研習書畫的必備之物,因此也被文人墨客重視。而在清朝,一代聖主康熙皇帝發明了一種新的硯臺。康熙皇帝在第二次東巡時,曾在吉林烏喇一帶巡查,偶然間發現了松花石,因為這種石頭質地堅硬溫潤,色彩瑩綠,頗有文採,很適合製作硯臺,因此命人用松花石製成硯臺,還將它作為自己御用的硯臺。此後,雍正、乾隆、鹹豐年間皇帝也曾使用過松花石硯,不但做工精細,還配有漆器、琺瑯彩等質地的製成的硯盒。在清朝,松花石硯可是皇帝御封的宮廷御硯。
  • 雍正嘉獎怡親王胤祥世襲罔替的資格,為何到了慈禧時期,被她廢了
    而從雍正年間開始,其實清朝的戰事少得可憐。有也只是局部戰爭,跟開國立業完全不好比。所以說此後兩百多年裡,只誕生了4位鐵帽子王,他們分別是怡親王胤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怡親王胤祥,就是我們提到的主人公,他是康熙的十三皇子,也是雍正皇帝最器重的弟弟。
  • 蔣氏歷代狀元探花進士名人錄
    在殿試對策時,提出「助淮以敞河」「合黃淮以治漕」的治河主張,很有獨到見解;而且文詞優美,書法秀麗。頗得嘉慶帝賞識,終於一舉奪魁。蔣立鏞家世代有科名。他的父親是進士,他的兒子蔣元溥為探花,他的孫子與曾孫均是進士,「五代鼎甲」。故他的出生地湖北天門淨潭鄉幄臺村被譽稱為「狀元灣」。
  • 孫家鼐,他不僅是鹹豐皇帝的狀元郎,還是北京大學的第一任校長!
    鹹豐九年(1859),正是太平天國運動的高潮時期,面對佔據半壁江山的太平天國起義軍,身在紫禁城的鹹豐皇帝一籌莫展,終日借酒消愁。好在年初的時候,前線傳來一些曾國藩、李鴻章等人打了勝仗的消息,才讓鹹豐的心情稍微有些好轉。
  • 中國書法,一門獨特的藝術
    2、秦代書法 秦統一後的文字稱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而來。 3、漢代書法 漢代分為西漢和東漢,兩漢三百餘年間,書法由籀篆變隸分,由隸分變為章草、真書、行書,至漢末,中國漢字書體已基本齊備。隸書是漢代普遍使用的書體。
  • 「運河原創」看康熙年間,寶應籍狀元王式丹的狀元考題是什麼?
    文/王平 中國的科舉制度起源於隋朝,至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終止。在這漫長的一千三百多年歷史中,狀元及第成為了無數莘莘學子夢寐以求的理想。明清時期殿試一般由皇帝親自在太和殿上主持舉行,高中第一名者稱為狀元。「策」題由皇帝殿試時親自在經史、政事、時事等方面設問,由應試者「對策」,用來考察應試者的學術水平和對國家政務管理的能力。作為一名現代人對古代殿試感到神秘好奇,考狀元的考題皇帝會問什麼樣的問題?下面我們來讀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寶應王式丹中狀元時的殿試「策」題。
  • 康熙遺詔在200年後被發現,揭開了當年雍正奪位的真相!
    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康熙是歷史上著名的千古一帝,他的兒子也是歷史上最優秀的一批皇子,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優秀的皇子,使得皇位繼承人的爭奪變得非常激烈,最終低調的雍正成功繼承大統,而對於雍正的皇位是否名正言順,也是這二百多年以來歷史上最大的爭議。
  • 小央美美術品牌加盟:清朝康熙、雍正年間著名的花鳥畫家,蔣廷錫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進士,雍正年間曾任禮部侍郎、戶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太子太傅等職,是清朝重要的宮廷畫家之一。雍正六年(1728年)拜文華殿大學士,仍兼理戶部事。次年加太子太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逝世,雍正(1723)下令經延講官、戶部尚書蔣廷錫(1669—1732)重新編校《古今圖書集成》。蔣廷錫把陳夢雷的名字塗掉,寫上自己的名字,他重編的《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共收醫書520卷,採集歷代名醫著作,為中醫學類書之冠。著《青桐軒秋風》、《片雲諸集》。卒年六十四。
  • 中貿聖佳2019秋拍|帝王書法與詞臣翰墨鑑選
    作為自視承接朱明正朔的清王朝,使得康熙自幼便接受漢式教育,可以說,漢人書法與經要詩賦,是影響康熙從幼年走向成熟的關鍵。書法作為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一個方面,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少年康熙,「朕自幼好臨池,每日寫千餘字,從無間斷。」
  • 【書法研究】清五狀元合書扇 ■張玉東
    清代狀元皆善詩文書法,每一科新中狀元,都有書寫扇面饋贈親友的習慣。蘇州博物館就收藏有72把狀元扇,系收藏家吳湖帆捐贈,從清開國狀元傅以漸,到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將清朝狀元書法整體呈現,十分珍貴。在這批扇面中,備受矚目的有傅以漸的泥金扇面《為今翁行草七言詩》,乾隆年間三元及第的狀元錢棨的白面扇面《為顯仁行書五言詩》,潘世恩等五位狀元合作的《五狀元扇》(如圖),以及末代狀元劉春霖白扇面《為湖帆楷書七言》。  由潘世恩、吳其浚、朱昌頤、林鴻年、鈕福保合作的《五狀元扇》,是為魯齋所作行楷泥金扇面。
  • 盤點:西方人眼裡的清朝皇帝,這次我真的被雷到了!
    2.康熙皇帝康熙大帝雄才大略,在中國算是千古聖君的典範、而在西方,他愛好科學、寬待傳教士,亦廣受讚譽。所以,西方人眼裡的康熙形象還是很威武霸氣的。3.雍正皇帝在中國人看來,雍正是一個勤政有為的好皇帝。但不為人知的是,他還是清朝第一個公開宣布禁止傳播基督教並驅逐傳教士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