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到了康熙時期可以說達到了歷史頂峰,然而全則必缺,極則必反,康熙以後青花瓷器逐漸呈下滑發展趨勢,到了晚清同治、鹹豐時期達到了歷史最低點。但之後的光緒時期,青花瓷藝術為何出現「探底反彈」的現象?

國內外需求導致光緒青花「迴光返照」
內求
清朝光緒時期,很多士大夫文人志士對西方資本主義有著盲目敵對的負面情緒,並組成一個具有強大實力的朝廷官僚保守集團。在濃烈的保守思潮氛圍下,士大夫文人志士開始出現復古傾向,以歷代盛世藝術為精神寄託,出現收藏古代藝術品的浪潮。
由於真品很難得到,很多古玩經營者和瓷器收藏家紛紛去景德鎮購買陶瓷仿品,以假亂真。該現象對民窯製作仿古青花瓷具有很大的刺激性作用,同時也提升製作工藝。

外需
明末還有清中期時,中國打開國門與西方國家進行貿易,青花瓷也陸續被銷往國外,並在國外形成長達百年的中國風熱潮,康熙時期所產出的青花瓷同樣受到西方國家王公貴族的喜愛與青睞。
同治時期和鹹豐時期所生產的粗劣青花瓷並不能滿足列強需求,景德鎮民窯為迎合其購買需求,製作很多仿古青花瓷,特別盛行製作仿康熙青花瓷。,這種青花瓷仿品很多被銷往歐洲,以高仿品外銷方式增加了景德鎮青花瓷生產量。

這類仿古瓷力追康熙青花,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為晚清時期日漸衰落的制瓷業塗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可謂是迴光返照。
光緒青花與康熙青花的區別
1. 光緒青花瓷胎質粗細兼有之, 與近現代瓷器的胎質質量已經非常接近了, 大件器物質地欠佳, 而小件器物胎質則較為細潔, 由於胎質鬆軟和硬度不足, 上手手感較輕。其釉層稀薄, 釉色為白中閃青的青白色或漿白色, 胎釉結合不緻密。但康熙朝青花瓷胎質堅硬細潤, 手感比較沉重, 胎壁相對較厚,但仍與器物的大小、造型相適宜。其釉質堅硬, 胎釉結合緊密為一體, 給人以剔透堅硬的玉質感, 俗稱「 緊皮亮釉」。

2. 光緒青花呈色較多, 主要有青藍、黑褐等, 有的閃紫, 有的淺淡而灰暗, 但都具有晚清青花色料特點, 漂浮不夠沉穩, 甚至於浮在釉面。但康熙青花色料緊貼胎骨, 發色清翠欲滴, 色階分明, 甚至在一筆中也能分出不同濃淡的筆韻。而民窯青花的呈色,則是灰暗、明快兼而有之,但均都沉穩。

3. 光緒青花瓷的繪畫風格, 工細與粗放並存, 但筆觸拘謹, 呆板平庸, 畫面較為圖案化, 層次感不強。康熙朝畫風,大多繪工細膩, 用筆纖細, 線條流暢。山水畫結合傳統技法,並吸收了西洋畫的透視方法,突出了山水的立體感和陰陽反差。人物畫受陳洪綬影響較大,其造型準確,面部輪廓線條細緻,仕女形象高大端莊,具有穩重的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