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永樂朝典型器看,由於燒成溫度較高,釉內氣泡較少,所以釉面有肥亮感,但有很大一部分永樂器也有很多氣泡。永樂青花瓷器的釉,基本上為白中泛青色,少數器有開片。青花有暈散現象。永樂青花(包括其他品種)瓷器的製作,除大盤、扁瓶等少數大件器外,多數器物的底部均已施釉,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時代特徵。
器型:
永樂朝器型多見梅瓶、玉壺春瓶、雙系扁瓶、深腹洗、大盤、大碗、碟、罐、高足杯及各式碗、盤、壓手杯等。有些器型則是元代和洪武朝所沒有而從永樂朝開始出現的,如大型天球瓶、單面扁壺、雙系扁瓶(抱月瓶)、扁瓢形瓶、花澆、尖底蓮子碗以及雙系、三系或四系蓋罐或多系把壺、多稜燭臺、筒形器座、波斯型執壺、帶蓋瓷豆、高足盞託、雞心扁瓶等。
明永樂 青花折枝瑞果紋梅瓶
永樂和宣德青花區別對比:
元末明初連年戰爭,導致明初制瓷業蕭條。但隨著經濟的恢復,永樂、宣德兩朝,形成了明代瓷器製作上的第一個高峰。宣德朝的青花瓷和永樂朝的差別不大,有「永宣不分」的說法。但景德鎮永樂、宣德官窯發現後,這個難點已基本解決。二者主要區別有如下幾點:
第一:從款識看,永樂青花僅見壓手杯一種四字篆書款,其他均無款識;宣德青花多有款,常見者為六字楷書款。
第二:永樂胎體輕巧,紋飾纖細,釉面無橘皮紋;宣德胎體厚重,釉面有橘皮紋,紋飾粗放。用一種造型,永樂輕、宣德重。
第三:永樂青花紋飾帶有明顯的元代遺風,自成風格。如永樂龍紋身體瘦長,但比元代略肥,常見者為直披髮和豎披髮兩種姿態,爪比元代肥實。宣德龍紋身體變肥有披髮、豎發以及前衝發等數種姿態。永樂鳳紋較少,宣德則鳳紋多見,或龍鳳並用,或鳳紋與番蓮、雲紋相配。
第四:永樂官窯做工精細,瓶罐等立體造型接痕修整細緻,不像元代及明初那麼明顯,而宣德時則少有接痕。永樂大盤底足多細砂底,亦修整得十分細膩,僅泛出小塊的鐵紅斑,一般器物以釉底為主,釉底白釉勻淨,釉薄處泛黃色,厚處呈漿白色或閃青白色,有一部底釉開有細片紋。宣德亦如此,但砂底比永樂略欠細膩,且火石紅斑重於永樂。
明永樂 青花纏枝牡丹紋淨水瓶
紋飾:
永樂青花繪畫筆法的主要特徵是圖案花紋多為雙鉤填色,往往出現深淺不一的筆觸,這也是從永樂開始到成化前期明代青花細瓷最具共同性的一個特徵。一些永樂器,如盤類,其糙底一般都是色白而細,撫摸時有如糯米粉的感覺。這種細砂底的出現,也是劃時代的,有的細砂底已出現小塊鐵斑。永樂細瓷一般是底足平削,主題圖案往往以纏枝四季花(梅花、牡丹、蓮花、菊花)為主,並以蕉葉、如意雲頭、回紋、波濤等為輔紋,顯得有疏朗感,永樂器多以花卉、瓜果為裝飾圖案。此外,也有少數龍、鳳紋的器物,但不見洪武朝盛行的以扁菊為主題紋飾的圖案。永樂瓷中,只有極少數有「永樂年制」的年款字,絕大部分是沒有年款的。
還有一點要提,青花輪花綬帶葫蘆扁瓶。綬帶葫蘆扁瓶只有永樂、宣德兩朝大量生產,且器型變化不大。只是永樂時期不書寫款識,而宣德時期多在瓶外口橫寫「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青花楷書款識。這種綬帶葫蘆扁瓶的仿品,最早出現於雍正、乾隆兩朝,民國以至現代仍有仿製。仿製的最成功的當屬清雍正官窯的仿品。此仿品形制與原器基本相同,但若細品即發現諸多不同之處。在製作工藝上,真品是拉坯橫接成型,用手摸之,即明顯能感覺到對接痕;清代仿品是豎接胎,由扁瓶的前後坯體模粘接而成,腹部兩側有連貫的接痕。在整個造型的細部處理上仿品也較真品生硬,不如真品流暢舒展,肩頸處的兩個綬帶耳的跨度明顯增大,極不柔和。圈足是稜角分明的長方形,而不是真品那樣的橢圓形。清仿品青花發色呈明豔的純藍色,底釉白中泛粉,釉層略薄,沒有永樂青花的底釉亮潤肥腴。
明永樂 青花花卉錦紋如意耳扁壺
中國古代瓷器多有億元拍品誕生。在2011年10月05日,香港蘇富比大型秋季拍賣會上一件明永樂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紋梅瓶以1.6億港幣的天價成交。2016年04月06日,同樣在香港蘇富比的一場春季拍賣會上一件明永樂青花花卉錦紋如意耳扁壺,以1.1億的高價被拍走。由此可見永樂青花在收藏市場上一直是處於熱門,流傳有序的永樂青花少而又少,但價位讓很多藏家都望而生畏,好的永樂青花常常會出現天價。當然市面上因為價高而有很多仿品,藏家購買時需多注意,多觀察,多對比,避免打眼的情況出現。
明永樂 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紋梅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