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時期文房瓷器青花筆筒如何鑑別

2020-12-17 樣子收藏

康熙瓷器是中國瓷器發展史繼往開來的一個朝代,讓中國瓷器站到了瓷器上的最高峰。今天樣子收藏介紹一下文房重要的瓷器品類,康熙青花筆筒瓷器。青花瓷器筆筒要從康熙時期瓷器瓷胎,青花發色以及青花紋飾技法幾個方面入手鑑別。

康熙青花筆筒瓷胎特點

康熙青花筆筒器型墩厚,胎堅質細,縝密似玉,修胎規整,收藏過康熙瓷器人都知道上手有厚重感。筆筒底足糯米胎,玉璧底足的筆筒比較多見。

康熙瓷器的瓷胎應該是清代最好的,到了雍正發展到高峰,胎白細膩,釉質晶瑩色白。釉面有早期的青白演變為中期的粉白與漿白色。中期以後至雍正時期又變化為硬亮青釉。

康熙筆筒青花發色

康熙時期的青花瓷器,以雲南產的珠明料為主,由於氧化鑽的含量可達8-9%,因此青花不僅發色純正、青翠亮麗,是歷代青花中的標準色調,而且在圖案繪製時採用分水法,使青花圖案能夠「墨分五色」,將物體陰陽反側之景表現出來。青花色調翠蘭色為主,均有色調深沉,緊貼胎骨的特點。

康熙早期青花主要指康熙二十年(1681)以前的瓷器,造型及畫風尚有明末遺風,青花呈色深沉、灰暗。康熙二十年(1681)以後青花色澤開始出現濃淡深淺的變化,且呈色穩定,逐步向高峰期那種標準的翠藍色過渡。早期青花書帝號年款的較少,尤其是前十年,常見者多為幹支款或書前朝 "大明年制"款,也有署齋堂款的。釉面多為青白色。

清康熙仿嘉靖款青花人物筆筒

清康熙仿嘉靖款青花人物紋筆筒口徑19,底徑18.5,高15

康熙中期青花一般指康熙二十年至四十五年(1681一1706)之間的瓷器,其特點是青花呈色青翠,十分雅潔,且呈現濃淡深淺的層次變化,最多層次變化可達數十層。繪畫技法則借鑑中國紙絹水墨畫"分水"皴染和西洋畫的透視技法,使畫面富有立體感,粗獷的紋飾,已達歷代青花之冠,並成為後代的楷模。底款書本朝款識在中期成為定製,凡署"大清康熙年制"者,多數均為中期以後產品。但青花呈色青翠明亮的,很少書本朝款,多書成化、嘉靖款識或各種圖記及齋堂款。釉面多為粉白色和漿白色。

康熙晚期青花則指康熙四十年(1701)以後的瓷器品。其青花呈色由中期的青翠色向淺淡灰暗過渡,有的似呈色不穩,出現暈散現象,類似雍正初年產品。表面釉色與雍正時完全一樣,均為青白釉。

清康熙青花開光人物紋筆筒

清康熙青花開光人物紋筆筒口徑18.5,底徑18.2,高15.3

康熙時期青花筆筒紋飾技法特點

康熙時期以青花繪製的筆筒數量相當大,裝飾題材也十分豐富,主要為石女圖、山林高士圖、漁家樂圖或書寫詩文辭賦紋飾題材,繪畫採用層層塗染技法,人物和山石多用中國畫的披麻皴法,青花色調呈純藍色,青翠明快層次多而分明,線條纖細有力,人物頂天立地,仕女高髮髻,臉修長,眼睛一條縫。這是鑑定康熙人物青花筆筒的方法之一。

清康熙青花戲曲故事圖筆筒

清康熙青花戲曲故事圖筆筒通高22釐米,口徑19.4釐米,底徑18.3釐米,直口,玉璧形底。腹部滿繪戲曲故事圖,空隙處以山石、花草和樹木作陪襯。胎白細膩,釉質晶瑩色白,青花色調呈純藍色,青翠明快。為康熙中期典型器物。繪畫採用層層塗染技法,人物用披麻皴法,層次多而分明,線條纖細有力,人物形象生動自然。

鑑定瓷器是一門綜合的學問,除了紙上談兵外,還要上手去感受瓷器。收藏鑑定瓷器的經驗有的時候比理論重要的多。

相關焦點

  • 乾隆時期的筆筒,與康熙筆筒的風格,區別就在這一點
    乾隆、唐英墨彩百壽字筆筒在乾隆時期所有的陶瓷當中,屬唐英款的,有著名的青花瓷器,很多瓷器上面直接寫著「瀋陽唐英」。還有一種上面寫著「蝸寂老人」的墨彩瓷器,也稱「窩寂居士」。筆筒是我們今天最常見的物品,從這件筆筒畫法風格上講,屬於典型的雍正乾隆時期的風格。
  • 康熙民窯青花瓷器鑑定
    歷史文獻中關於民窯的可靠記載幾乎為空白,與官窯研究相比,景德鎮民窯青花的研究還處在為解決斷代問題獲取資料的初始階段。民窯青花面貌的多樣性,發展演變的複雜性決定了民窯斷代研究的難度。清康熙青花前赤壁賦筆筒處於歷史最高水平的清康雍乾景德鎮瓷器生產中,康熙民窯可謂具有重要影響。
  • 清代文房珍品——《青花山水紋筆筒》鑑賞
    筆筒是文房用具之一。有各種材質製成的筒形插筆器具,老筆筒材質多樣,有瓷、木、竹、漆、玉、牙、紫砂等,現在我們能夠見到的傳世器物,大多是用瓷或者是竹木製作的。 自古以來文房用具都是比較高雅,特別是古董文玩收藏也是從文人開始,所以此類文房用具都是有著非常高的市場關注和收藏熱度。
  • 被稱為「小康青花」的光緒青花瓷器,與康熙青花的區別?
    青花瓷到了康熙時期可以說達到了歷史頂峰,然而全則必缺,極則必反,康熙以後青花瓷器逐漸呈下滑發展趨勢,到了晚清同治、鹹豐時期達到了歷史最低點。但之後的光緒時期,青花瓷藝術為何出現「探底反彈」的現象?康熙青花瓷器國內外需求導致光緒青花「迴光返照」內求清朝光緒時期,很多士大夫文人志士對西方資本主義有著盲目敵對的負面情緒
  • 康熙時期的粉彩——瓷器釉上彩繪藝術的萌芽
    正式繪製時的定稿叫「升圖」,把描過濃墨的圖樣從瓷器上拍印下來叫「做圖」。接著把印有墨線的圖紙轉拍到要正式繪製的瓷胎上去即「拍圖」,這樣就可進行繪瓷。民窯粉彩一般多為供器,有筆筒、爐、尊、瓶、燈、碗、盤等。
  • 康熙時期青花瓷的三十個特點
    10、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是清代青花瓷器中造型最為豐富的一個時期,形式更是變化多樣,層出不窮,一種器型往往有多種不同的式樣,以人們的現實生活需要和條件為依據,千姿百態,仿古創新,既有陳設瓷,也有大量日常生活用瓷,及各種文具、茶具、象生瓷、瓷塑及仿古銅器式樣祭器、外銷瓷等。
  • 清代雍正年間的青花玉蘭花朵形筆筒賞析
    可以說,清代雍正時期的青花瓷,從其造型與紋飾來說,基本上可以用一個「秀」字來概括。下方圖片中的青花瓷小器玉蘭花形筆筒(或是水承)是本人早先學瓷器知識的時候,從鄉下人手裡收購的。瓷器的造型十分的娟秀柔美像玉蘭花朵雍正時期的青花瓷,相比較於康熙時期的青花瓷,其風格略微缺乏挺拔與遒勁,但是雍正時期的青花瓷更突出了其柔美與俊秀的風格。個人觀點!
  • 贗品的康熙青花山水畫蟋蟀罐你會分辨嗎?
    我國瓷器的發展,無論造型和裝飾,可謂是世界之最。尤其是清代瓷器珍品,康熙時期,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政府財力雄厚,制瓷工藝突飛猛進,康熙青花瓷以胎釉精細,青花鮮豔,造型古樸多樣,紋飾優美而負盛名;而且原料的選擇和加工也比以前更講究。
  • 清代康熙瓷:奇偉渾厚與精細工麗並存!!
    康熙二十年之前,為康熙朝瓷器早期。彼時由於明末的戰亂,御窯廠被夷為平地,這一時期宮中所用瓷器以民窯為主,偶有官窯的燒造但規模很小,瓷器上都還帶有明顯的順治朝瓷器的特徵。康熙二十年之後,為康熙朝瓷器中晚期,隨著每年朝廷撥銀數千萬兩供景德鎮御窯廠燒造官窯瓷器,其燒造技術已漸入佳境,完全不同於順治時期風格的新品種瓷器開始出現。
  • 國家博物館藏瓷器高清大圖——釉下彩(青花與釉裡紅)
    主要包括青花,釉裡紅和青花釉裡紅等品種。元代以前釉下彩瓷器,主要有唐代長沙窯,宋,金時期北方磁州窯等。元明清時期是釉下彩瓷生產的繁榮時期,以景德鎮窯為主,主要有青花,釉裡紅和青花釉裡紅等品種,以青花瓷器為主流。
  • 青花鈷料色階變化的運用 康熙時期達到最高水平
    廣東省博物館藏品管理與研究部主任、研究員黃靜在接受收藏周刊記者採訪時深入地剖析了青花的發展脈絡以及不同時期的藝術特色,她認為:「明代永樂、宣德的青花瓷器最為精美。而對青花鈷料色階變化的運用,在康熙時期達到了最高水平。」 ■收藏周刊記者 梁志欽 簡介 黃靜 廣東省博物館藏品管理與研究部主任、研究員。
  • 明代正德瓷器的特徵和真偽鑑別
    正德皇帝生活奢侈的需求使得景德鎮瓷器開始了大量生產燒造,器形和品種都較明弘治朝更為豐富。正德朝正處於明代中晚期交替的過渡時期,上承成化、弘治朝,下啟嘉靖、萬曆朝,器物逐漸改變了前朝的精緻、纖細、小巧的風格,生產出造型凝重的大件器物。而且正德皇帝深受伊斯蘭文化的影響,在正德時期大量集中出現裝飾阿拉伯文字的瓷器,這也是正德瓷器典型的時代特徵。
  • 康熙青花萬壽尊落槌香江,背後故事堪稱傳奇
    矚目拍品日本實業家舊藏清康熙青花天盤萬壽大尊以66,000,000港元落槌。通高77cm,口徑38cm,足徑28cm,可能是已知康熙御窯瓷器中尺寸最大者。胎質堅實細潤,除底足部分內外通體施透明釉,釉色白中略泛青,瑩潤透亮,緊緻硬朗,極具時代特色。
  • 清 康熙 青花農家樂捕魚罐
    康熙青花瓷中最有名的當屬官窯翠毛藍,可惜我和我的朋友都沒有。今天介紹一件康熙民窯青花農家樂捕魚罐。罐子腹部最大尺寸是16.3釐米、高18.2釐米、罐口直徑約8釐米、圈足直徑10.8釐米。民窯沒有官窯華麗,也不像官窯過於制式化,完全憑藉窯工的功夫,可見這位窯工功夫了得。
  • 多彩點綴的青花瓷器,明清青花加彩裝飾手法有幾種
    青花加彩是瓷器中的一種裝飾手法,屬於釉下青花和釉上紅彩相結合而成的瓷器品種,是釉下高溫釉和釉上低溫釉二次燒造而成,創燒於明代永樂時期,是元代青花釉裡紅工藝的傳承和創新。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鬥彩瓷器和青花礬紅、青花釉裡紅瓷器,這種多彩點綴的青花瓷器一直被歷朝歷代喜歡,從明代一直延續到清代晚期光緒時期都有燒造。
  • 康熙官窯瓷器「設計師」,呈瓷樣數百種,終於燒成絕佳的御窯瓷器
    明末清初,戰爭頻仍,景德鎮御窯廠瓷器燒制處於停滯、衰退狀態。康熙初期,統治者施行了一系列的政策,使社會經濟得到復甦。康熙十年開始,景德鎮奉旨開始燒制祭器。一直到康熙十九年,官窯瓷器「官樣」的出現,清朝官窯瓷器燒制出現了轉折點。
  • 康熙郎窯紅瓷器如何鑑別真偽與怎麼鑑定郎窯紅瓷器?
    為了流釉不過底足,工匠用刮刀在圈足外側刮出一個二層臺,阻擋流釉淌下來,這是郎窯紅瓷器製作過程中一個獨特的技法,世有「脫口垂足郎不流」之稱。真正的郎紅,就是康熙本朝所燒制的官窯或官民窯。康熙後的,都為仿郎窯。仿燒康熙郎紅,主要在清中晚期(嘉道、光緒)和民國初期。康熙郎窯紅瓷器如何鑑別真偽?
  • 清康熙青花釉裡紅壽字菊瓣盤
    正面花瓣的邊緣用青花描就,中間用釉裡紅來呈現,花瓣的筋脈清晰可辨。背面雖無青花輪廓,但片片花瓣排列整齊,並不顯得凌亂,質感和細微之處交代十分到位。可見,工匠費盡心思,使其栩栩生如。釉裡紅部分多處的綠色苔點兒,是點睛之筆,讓人聯想到美麗的康熙豇豆紅。在中央青花如意紋、釉裡紅雲朵紋等幾層邊飾的襯託下,繁體的青花「壽」字格外醒目。
  • 知識篇:雍正時期瓷器及瓷器款識特點
    今天與大家分享雍正時期瓷器及瓷器款識特點:一、雍正時期瓷器特點1、雍正時期的瓷器,除了以仿明代永樂、宣德及成化瓷器為最普遍外,其突出的器型有牛頭尊、貫耳瓶、四連瓶、燈籠瓶、如意耳尊、桃洗及高足琵琶尊等。
  • 有一種驕傲的中國顏色,千嬌百媚傳世青花
    光是景德鎮一個窯口,明清時期至少就燒造有幾百個品種。這些品種裡有的非常普及,有的鮮為人知,有的相互差別很大,有的看著又極為類似。熟悉陶瓷的人一眼就能夠分辨,不熟悉的人甚至連名字都沒聽說過。「青花」這個品種,明清時期燒造的產量最大、最普及,幾乎是人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