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時期官窯瓷器之所以燒造得非常精美奢華,跟唐英有著很大的關係。唐英當時是宮廷派到景德鎮的一個督陶官,他的主要任務是督造陶瓷的生產。唐英由雍正六年到乾隆二十一年,這二十九期間一直在景德鎮,由一個外行逐漸變成一個內行人,非常敬業。
當然也跟他的秉性有關,唐英是一個很謹小慎微的人,每次做完瓷器都要寫奏摺呈報給乾隆。直到唐英七十五歲後才就給皇帝奏請辭職,由於他知道督造瓷器責任重大,所以沒有叫自己兒子接替,希望皇帝令派高明。
乾隆皇帝看了這封信後非常感動,馬上就準許他告老還鄉,退休回家半年後唐英就去世了,非常可惜。這段奏摺清晰地記錄了他的人生歷程。
在乾隆時期所有的陶瓷當中,屬唐英款的,有著名的青花瓷器,很多瓷器上面直接寫著「瀋陽唐英」。還有一種上面寫著「蝸寂老人」的墨彩瓷器,也稱「窩寂居士」。因此,凡是瓷器上寫有這類款的,都是唐英自己私自燒造玩的,非常優雅,跟我們看到皇家氣派的東西完全不一樣。
民間藏品
這件筆筒是一位唐山的女士與愛人在南方旅遊時買的。筆筒是我們今天最常見的物品,從這件筆筒畫法風格上講,屬於典型的雍正乾隆時期的風格。
整圈筆筒上,山水相連的繪畫是康熙時期的風格,大概到了雍正時期,繪畫的風格就有所區別,山不相接水紋會連接上,但到了乾隆時期,山水都不相連。到了嘉慶、道光以後的繪畫風格,有些甚至中間直接留空白,這只是一個大致的趨勢,而且所有的趨勢都不是絕對的。因此,從以上幾點來看,這件筆筒有點像乾隆時期山水不相連的特徵。
在康、雍、乾三朝的筆筒中絕大部分(百分之九十點九點五)的筆筒口都不會有臺,筆筒口一定是直壁的,一旦筆筒口出現有臺,就屬於清中後期的。
因此,既然筆筒口有臺,又畫乾隆時期風格的片,顯然就有衝突了。這件筆筒的底足也很寬,一般的筆筒底足不會這麼寬,估計有一半寬就不錯了。
其實,這件筆筒不是很難辨識,當猛看筆筒上的畫時確實有點神奇,而且畫面也很完整,但是仔細看的話就能看出問題了。比如畫中的三座山就畫得很死板,直接用三大塊來表示,還有畫中的樹也是很死板。所以這件筆筒就純屬於仿品。
民間藏品
這件筆筒(筆海)是一位先生在香港逛古玩城時,一位老先生勻給他的。這件筆筒相對上面那個筆筒來說,筆筒口一摸就是直壁的,很清晰,還帶有一點弧度,一上手感覺非常好。
這個筆筒的畫法跟以上的畫法風格完全不同,遠看非常清淡,所以叫「淡描青花」,它的典型特徵就是不做色塊的處理,沒有大面積的平塗,即便是深顏色的地方也是用線條一條條畫出來的,這就是康熙後期到雍正早期最流行的淡描青花。
康熙的繪畫風格就是整圈筆筒都是相連的,中間不會斷開,展開的話就是一幅畫,筆筒上畫的是二十四孝中「鹿乳奉親」的一個經典典故,二十四孝其實就是二十四個故事,主要傳遞的是一種孝道。
從理論上講,這件筆筒的年代應該是康熙時期的,從偏重的角度判斷也是康熙時期的特徵,底部瓷胎的硬度看得很清楚,包括整個筆筒的釉面以及繪畫風格就是康熙後期的,說雍正早期也行。
筆筒非常精美,更難得的是這種淡描青花,在康熙時期做得如此精美,題材又好的筆筒是非常難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