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國聲
沉香又名沉水香,產自交趾(雲南)、二廣、崖州(海南島)等地,屬於香料。據明《本草綱目》載:「木之心節,置水則沉,故名沉水,亦曰水沉。梵書名阿迦盧香。」又云:「嶺南諸郡悉有,傍海處尤多,交幹連枝,岡嶺相接,千裡不絕。葉如冬青,大者數抱,木性虛柔,……有香者百無一二。蓋木得水方為結,多在折枝枯乾中,或為沉,或為棧,或為黃熟。……山民入山,以刀砍曲幹斜枝承坎,經年得雨水浸漬,逐結成香。乃鋸取之,刮去白木,燔之極清冽。香之良者,惟在瓊崖等州,俗謂之角沉。黃沉,乃枯木得者,宜入藥用。依木皮而結者,謂之青桂,氣尤清,在土中歲久,不待剜剔而成。
沉香木還產於印度、馬來西亞、柬埔寨、越南,伊朗等國家。又云:沉香木生長於山地森林之中,它的長成是由蟲蟻、蛇蠍等不斷地侵蝕,它們代謝分泌出來的唾液脂汁粘附於殘樹的枝杈上積聚凝固後,年長日久便質變而為沉香。具堅硬、滋潤、體重而重於水,以火點之易燃,燃燒時油脂滲出……
自明代的永樂年間開始,南方諸國每三年即派使臣前來朝廷進貢,朝中也時常出動商船前去南方諸地購買。明代中前期,此木主要用作香料,後期則多用以刻製成各類的杯、碗、香插、筆筒、臂擱、如意、瓶、盒、簪釵,配飾等,作品精緻細潤,尤以筆筒、杯、如意、山子等器型為佳。
沉香木的形成決定了它少有大塊之材,最大之塊也只在一、二尺間,它本是千年枯木所結,焚一片則盈室香霧,經日不散,當地人亦謂之「無價之寶」。
沉香木的紋絲似櫸,似柚,結構不很緊密,亦非硬木,歸南方的雜木類。據葉廷圭的《南番香錄》載:「香之大概,生結者為上,熟脫者次之;堅黑為上,黃者次之。然諸沉之形多異而不一,有狀如犀角者,有如燕口者;如附子者,如梭子者,是皆因形而名。……大抵以所產氣色為高,而形體非以定優劣也。」
沉香木之外表多有未結成香之皮,其香的皮肉枝根色澤亦各不相同,須刳去其皮,入水才沉。
現今我們所見到的沉香木雕的各類物件,時間上大致均在明晚期至清中期間。此時在江南一帶的各類工藝雕刻興起,尤以(上海)嘉定地區的竹刻和金陵竹刻最富盛名。其雕刻藝術與中國的文人書畫相結合,把作品的造型布局,刀法,書法,章法及詩情畫意彼此交融在一起,賦予了雕刻藝術的新的生命力,從而把雕刻工藝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其影響之廣波及到牙雕、犀角雕、竹木雕、磚雕、石雕、玉雕、漆雕等各類雕刻工藝美術品。產生在這一時期的沉香木雕刻品,其工藝特色不可避免地蓋上了這一時期雕刻的深刻的烙印。
當時從事小件雕刻(沉香木)的工藝家,大致分三種情況:一是為朝廷官府管理的藝人,專門從事製作為統治階級享樂的作品;二是民間的作坊,包括單門獨戶的藝人的生產;三是文人雅士的生產,他們不計工本,放浪形骸,寄情山水,故所刻之物,富於文人的詩情畫意和審美情趣,器型大多生動自然,多文房用品,並且賦予器物眾多的文化意義。這一類作品,反過來又影響到宮廷藝人和民間作坊藝人的作品的風格。比較著名的沉香木雕的工藝家有明末江蘇吳縣人江春波,現北京故宮博物館即藏有他作的一隻沉香木山水杯,上有江春波的陰文行書落款,秀麗端正。
圖中晚明沉香木雕山水人物劉海戲金蟾筆筒高12.,5釐米,口徑13釐米,平底,底之中心約5.5釐米處微凹。沿筆筒外部的壁作山水環繞。層巖疊嶂。巉巖懸空。其間蒼松翠柏,茅亭溪流,野藤枯樹,劉海仙與石妖——三足金蟾,悠然的嬉戲其間,情景交融,動靜相配。雕刻技法採用深雕即高浮雕和拼接的技法,用一塊較大的中空,周壁光素的自然形沉香作主體,外部將刻成山巖,景物的小塊沉香自下而上有順序地粘接在筆筒的主體之上,這樣整個筆筒便顯現出凹凸起伏的高浮雕的強烈的藝術效果。這些小塊沉香的拼裝組合要求有高超的拼鑲功夫和藝術的修養,期間深厚的繪畫功夫,和精湛的雕刻技術組合,如用斧劈皴作成山石錯落起伏,雄偉峭奇,疊嶂如屏。中間的奇松古柏交接龍幹虯枝,針葉如輪,夭矯攫拿聳立於山石崖壁間。而對於劉海仙子和金蟾的刻劃十分傳神,恰當地運用了藝術誇張的手法,著力於劉海的頭部,大而光的頭突出他的仙佛形象,其古拙而慈祥的臉龐笑容可掬,袒胸露臂手執仙拂凸肚體現出他的仙野之趣。雙目斜視,含笑著注意左側的金蟾。
劉海戲金蟾的故事據《陝西通志》載:「劉海名哲,字元英,號海蟾子。相燕王劉守光,好黃者之學,後棄官。從正陽子(即漢鍾離)隱修於終南山成仙去。」湖廣總志載:「劉元英,號海蟾子,廣陵人,仕燕王劉守光為相。有道人求謁,索雞卵十枚,金錢十枚,置几上累卵於錢,若浮屠(即塔)狀,海蟾驚嘆曰:「危哉!」道人曰:「居歡樂之場,其危有甚於此者。」復盡以錢掰為二,鄭之而去。海蟾由是大悟,易服從道,歷遊名山。所至多有遺蹟,宋初於潭州壽寧觀題詩,仍自寫真其旁。」後為道教全真道北五祖之一,元始祖時封為「明悟弘道真君」。在旁的金蟾則活潑靈動,溫順可馴,正跳躍於石溪山水之間。……此情此景若是鋪展開來儼然是一幅有章有法的山水人物畫。
沉香木雕刻精細潤澤,製造精妙,刀筆流暢,雕刻於銜接工藝相結合,色澤與犀牛角近似,可以說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
沉香木雕刻的特色是為了掩其小塊木料組合拼鑲的痕跡,在其雕刻的人物山水筆筒,酒杯,等的內部必然嵌填面漆,髹以生漆,這樣做即可防水防潮,又可增加沉香木雕刻的硬度和美觀,當然外表髹漆之後,香味也隨之被籠罩住,這是它的弊端之處。至於明清的沉香雕件,至今均有數百年之久,髹漆之處難免出現斷裂脫膠的痕跡,從中我們可以覓見當初的沉香雕刻藝人高超的銜接技巧,雕刻工藝和一片匠心。
清初至清中期的高官階層中還多有用沉香小塊車製成朝珠、佛珠和手珠。佛珠、朝珠108顆,手珠18顆,顆粒直徑均在1.2釐米左右,其外部不髹漆,用絲線穿接成串,絲線的交匯處則編紮成辮狀以為飾,清中期後亦無再現。
沉香自清中期以後,由於沉香料的匱缺,逐漸絕響,清末民國的檀香木興起取代了沉香,然其品質、產地、珍稀等兩者相差甚遠。
改革開放以後藝術品市場上也出現了新雕刻沉香木製品,真假優劣混跡其中,然凡舊的沉香木雕刻年久漫患表面都有一層厚厚的包漿,使沉香的色澤深沉厚重,且舊物表皮大多髹有生漆,而新制之品表皮皆不髹漆,色淺淡無有包漿。當然香味的濃重與否與品種的好壞、年代形成的久遠等有直接的關係,但入水必須要沉,否則難稱沉香矣!
沉香又是一味名貴的中藥材,可補脾,益腎,止痛,喘氣,心絞痛,胃寒,嘔吐,及治痢症。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