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巖連城:新泉鎮修復「大夫第」謙吉堂
日前,連城縣文化部門在新泉鎮發現一座「大夫第」——謙吉堂,這座破敗不堪行將傾塌的古宅,維修後再現昔日風採。 謙吉堂建於清光緒三年(1877),為新泉北村張氏第十七世祖竇坡公祭祀十六世祖信峰公而建。至第十八世張讓南(1849-1914)中光緒丙子科(1876)鄉試第五名舉人。光緒丁酉年(1897),張讓南任廣東仁化縣知縣,誥授奉政大夫(正五品),後由同知加六級奏請朝廷封典其上三代為資政大夫(正二品,虛銜),後裔亦將此堂稱為「大夫第」。 謙吉堂為典型的堂祠合一式建築,主體坐西朝東,建築面積800餘平方米。
-
皇帝御批「大夫第」 利溪伍氏今安在
皇帝御批「大夫第」 利溪伍氏今安在 □郭安平 文/圖 在蓬安縣利溪鎮,至今保留著一座清代建築——伍氏「大夫第」,伍氏祖先曾以「一門三『大夫』,世代都為仕」而遠近聞名。 告老還鄉的伍德全並沒有精力修建「大夫第」,直到伍德全的孫子伍善甫時,才將修建 「大夫第」的事情提上議事日程。 伍善甫任貴州省黎平府古州廳同知時,見苗族人民衣服襤褸、無食者多,於是,他先購入紅花種子,教當地人播種,使當地人銷售紅花獲利,改善了生活。繼而修文廟,置學田,建書院,當地風俗為之一變。
-
捐軍餉而封官 清朝石獅一商人建起皇樓大夫第
東南網-石獅日報2月16日訊(記者 佔婷)在鳳裡東村有一座保存較為完好的皇樓大夫第,這座古厝建立之初,曾是一座豪宅,庭院、廂房、護龍、馬槽、後花園,一應俱全。記者詢問了東村的老街坊,很快就找到了皇樓大夫第。據史料記載,這座古厝佔地面積約900多平方米,座北朝南,大小房間20來間。古厝門前的磚雕在文革時被敲壞了一大半,木柱上的漆已經脫落,後花園也僅剩殘垣斷壁,時間褪去了古厝的繁華。古厝的後人王先生告訴記者,古厝大門上本有一塊牌匾,上書「皇樓大夫第」。只可惜,這些珍貴的文物都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棄。
-
嶺南寫真:廣東德慶發現康熙年「大夫第」建築
嶺南寫真:廣東德慶發現康熙年「大夫第」建築 2008年05月05日 00:47 來源:中國新聞網 」建築 作者 黃耀輝 李文華 日前,清代康熙年間建築「大夫第」驚現廣東德慶城區後,引來了專家學者的關注。
-
大夫第的女人
大夫在古代位於卿之下,士之上的官職,大夫的住宅大院才叫做大夫第。
-
西街「大夫第」
我上前安慰她,她眼淚鼻涕一大把,沙啞著聲音跟我說:「沒了,上百年的大夫第沒了!」 大夫第,這座我兒時樂園之一的宅院叫「大夫第」?憑著自己掌握的一些文史知識,知道「大夫第」的稱呼非同一般,同「進士第」一樣,是古代士大夫的門第,都是一種身份的標榜、一個家庭的顯赫。
-
洛陽張氏大夫第背後的商行傳奇
洛陽張氏大夫第的磚雕 據洛陽翀霄張氏家廟宗親會會長張詩祖介紹,洛陽翀霄張氏的一世祖應科公,號西橋,生於明朝天啟年間,敕贈承德郎。大夫第裡的祀廳上高掛著「明府」、「文魁」、「優元」、「拔元」等與科舉功名有關的牌匾,時刻提醒著人們,張氏族人在歷史中留下的輝煌成就。 據介紹,張氏八世祖斐齋公生於清嘉慶辛酉年(1801年),卒於鹹豐壬戌(1862年),舉人出身,例授修職郎,敕贈文林郎,對地方貢獻頗豐。斐齋公有五個兒子:宗韓、宗澍、宗儀、宗瀛、宗浩。
-
湖北孝昌發現清代光緒年間石板橋 保存完好
湖北孝昌發現清代光緒年間石板橋,保存完好 宋俊初 攝中新網孝感5月7日電 (宋俊初)湖北孝昌縣周巷鎮近日發現一座至今保存完好、橋面平整的清代古石板橋。據碑文記載,該橋建於清光緒34年。是迄今為止,在孝昌境內發現保存最完好的古石板橋之一。
-
閒說「大夫第」
不久前,我因參加「研討會」等有關學術活動,到了閩西、閩南的幾個傳統村落參觀,發現了一些村落都有
-
廣東省徐聞發現清代「大夫第」 為當地規模之首
昨日,徐聞考古工作者在該縣徐城南門塘發現一座清代豪宅———「大夫第」。據悉,這是迄今為止當地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古代豪宅。 發現「隱身」密集民居中百多年 據有關專家考證稱,該豪宅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公元1736年-1795年),為清代徐聞望族潘氏家族所建,清代嶺南古建築風格明顯。它的發現對進一步研究我國海上絲路始發港———徐聞縣的歷史文化內涵具有重大意義。
-
大夫第,喧鬧中的寧靜小館
嶽麓區的文藝小街愛民路上有一間「明清博物館」,名曰大夫第。青石磚牆,雕花木窗,前人古訓,小橋流水……推開帶有歷史印記的木門,「吱呀」一聲,一門兩世界,置身於滿是明清時古物的老宅裡,喝一杯好酒,嘗一口珍饈,縱使門外霓虹閃爍,也不及門內沉澱了千百年的繁華。
-
大夫第,被時光雕刻的院落
大夫第,始建於明萬曆年間,佔地365平方米,一進一廳二層,左右各有樓梯,品質精美。大夫第顧名思義乃是大夫官邸。歲月滄桑,幾經修繕,明代風格原貌未變,傳承歷史文化。近現代遭到過人為破壞,但一些木雕經過修復後,已經恢復了它原來的面目。
-
光緒皇帝御賜《神威普佑》牌匾亮相香港文化博物館
此次將展示200多項珍貴文物和豐富歷史圖片,包括曾被譽為「香港開心果」的已故藝人沈殿霞在綜藝節目《歡樂滿東華》時穿著的服裝,以及由清朝光緒皇帝御賜的「神威普佑」牌匾。值得留意的是,東華三院是全港唯一獲光緒皇帝頒發御匾的慈善組織。讓觀眾從東華三院籌募文化的角度,了解香港社會發展,並重溫承載在當中的集體回憶。該展覽是免費入場,為期3個月將於2021年1月25日截止。
-
香港著名歷史建築"大夫第"發現4處重要古蹟
東方網消息,香港康樂文化事務署古物古蹟辦事處今天介紹說,由於計劃在「大夫第」屋前空地進行美化工程,為確保該府第地下埋藏的古蹟得以保存和保護,於5月開始進行了此次考古發掘工作。考古工作組巴德博士說,發掘工作進展順利,至今共發現了4處重要的古蹟。
-
湖南永興縣發現清朝「誥封」大夫第
湖南永興縣發現清朝7) "← →"翻頁 湖南省永興縣馬田鎮的羅尾史家村近日發現一座清朝年間
-
迷你《四書》比身份證還小 為光緒年間石印本(圖)
定西市臨洮縣政協文史資料和學習委員會在近日開展文史資料徵集過程中,發現了一套只有兩個火柴盒大小、頁面比身份證還要小的《四書備旨增注詳解》。據初步判定,該書為光緒年間的石印本,距今已有百餘年。 據初步判定,該書為光緒年間的石印本,距今已有百餘年。全書紙張是很薄的宣紙,正文152頁,全部為宋體字,最大的字不到兩毫米見方,最小的只有1.2毫米見方,小小的一面紙上竟然印有近千字,而且字字都比較清晰,用肉眼就可以看清。
-
【特區40周年 · 印象濠江】:【第二十九章】八房巷大夫第
其實除了古城牆外,古城的周邊還存在一大片明清時期遺留至今的傳統民居,它們集中體現了潮汕建築、雕刻、繪畫等傳統技藝,是人們了解濠江歷史底蘊的重要文化載體,達濠八房巷大夫第便是其的重要代表……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八房巷大夫第」!【第二十九章】八房巷大夫第八房巷大夫第位於達濠街道八房巷14號,被傳統民居包圍。
-
走進瓊洲文化風情街「大夫第」民俗博物館
「大夫第」就是士大夫的門第,如同「進士第」「翰林第」一樣,都是一種身份的標榜,體現了一個家庭的顯赫。清代的「大夫第」,一般是指從五品「奉直大夫」以上的官員的宅第,對於研究古建築文化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本報記者 陳德文 「大夫第」位於海口市濱江路老鐵橋邊的瓊洲文化風情街,是一個展示徽派建築藝術與海南民俗文化的博物館。
-
揭秘永春這塊清朝牌匾背後的國粹故事
桃城鎮桃東社區居民鄭成才家中留存著一副清朝光緒年間遺傳下來的匾額,「鶴家正法、杏林流芳」八個字揭開了鄭家弘揚永春白鶴拳武術和利用中藥治病救人的故事。一起去了解一下。時間的磨礪,這方牌匾邊框的油漆已經剝落,但牌匾上的金色題字還清晰可辨。
-
從康熙雍正到鹹豐光緒,200年間狀元書法
鹹豐十年(1860年):鍾駿聲(浙江杭州府仁和縣人) 同治年間同治十三年(1874年):陸潤庠(1841年-1915年,江蘇蘇州府元和縣人) 光緒年間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王壽彭(山東濰縣人)光緒三十一年(1904年):劉春霖(直隸肅寧人)點擊下方圖片,進入商品詳情頁商務洽談微信:83293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