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軍餉而封官 清朝石獅一商人建起皇樓大夫第

2020-12-22 東南網泉州頻道

捐軍餉而封官 清朝石獅一商人建起皇樓大夫第

qz.fjsen.com 2013-02-16 10:10  佔婷 來源:

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

東南網-石獅日報2月16日訊(記者 佔婷)在鳳裡東村有一座保存較為完好的皇樓大夫第,這座古厝建立之初,曾是一座豪宅,庭院、廂房、護龍、馬槽、後花園,一應俱全。如今的古厝已顯得破舊但經過後人的精心打理,卻也能叫人看出古厝當年的熱鬧輝煌。

記者詢問了東村的老街坊,很快就找到了皇樓大夫第。據史料記載,這座古厝佔地面積約900多平方米,座北朝南,大小房間20來間。古厝門前的磚雕在文革時被敲壞了一大半,木柱上的漆已經脫落,後花園也僅剩殘垣斷壁,時間褪去了古厝的繁華。古厝的後人王先生告訴記者,古厝大門上本有一塊牌匾,上書「皇樓大夫第」。只可惜,這些珍貴的文物都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棄。而現在古屋內仍存有精緻雕花刻鳥門窗,裝飾巧妙華麗,並有敕封聖旨及碑記大門的上方還掛著一塊牌匾,上書:「大夫第」。大廳上方也掛著一塊牌匾,上書:「皇恩存錫」,大廳內還有一張「奉直大夫」身穿清五品官服畫像,畫像高約2米,寬1米。

這座皇樓大夫地的建造者是王廷獻,號憲齋,生於嘉慶年間,卒於同治年間。清皇帝曾誥封其為「奉直大夫」,官居布政司理問。奇妙的是王廷獻並非因考科舉而當官,而是因為他為朝廷捐過一筆軍餉。據王廷獻的墓志銘記載,王家世代經商,王廷獻雖讀過詩書,有一定的文化修養,而子承父業,他依舊以經商為主。家有巨財的王廷獻不忘報國,曾給朝廷捐過一筆軍餉,至於軍餉的數額和捐贈的年代,墓志銘上沒有明確記載。

古厝既名「皇樓大夫第」,可以推斷出是王廷獻受封后才興建的。古厝大致於鹹豐至同治年間興建,距今約150多年。值得一提的是,王廷獻在興建古厝的同時,還建了個書院。「家中曾有家規祖訓:凡能文之人,當竭盡家產供其讀書。」王先生說,這座書院還在,書院與古厝僅一牆之隔,但通往古厝護龍的門已經被封鎖。古時候的書院相當現在的學校。也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大事,有著上百年歷史的書院保存到現在也算是稀有的珍貴文物。

據墓志銘記載,王廷獻是個樂善好施之人。他不僅鋪路造橋,捐資修葺石獅城隍廟和承天寺的三王祠,還捐贈修建了文昌祠。如今,文昌祠已不復存在,但「皇樓大夫第」依然訴說著當年的輝煌。這座百年古大厝「大夫第」參與泉州市文物普查對象,據市博物館館長李國宏採訪透露,此古大厝有著重要文物保護,將制訂修繕方案,同時申報市級保護文物,將它永久保護起來。

相關新聞

相關焦點

  • 閒說「大夫第」
    現將我的淺見,簡述如下:2015年出版的《閩西古宅》一書中,有一篇《黃家地大夫第》,是介紹長汀鐵長黃家地村一座傳統民居「大夫第」的,文字為本人所寫。我在介紹中這樣寫道:「大夫第」,顧名思義是士大夫的宅第,主人不是「平民百姓」。清代的「大夫第」,一般是指從五品 「奉直大夫」以上的官員的宅第。
  • 赤湖大夫第裡的傳說
    10月15日,本版報導了《赤湖蔡心正墓志銘裡隱藏的「奧秘」》,通過解讀墓志銘展現豐田蔡氏的優良家風,梳理兩岸人文淵源,文中提到的赤湖大夫第引發讀者興趣。這座遠近聞名的大夫第,不管是它的建築規模還是它的主人,都不同凡響。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座古大厝,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 西街「大夫第」
    一位老嫗懷抱一床棉被,坐在街邊哭哭啼啼,應該是受災戶。我上前安慰她,她眼淚鼻涕一大把,沙啞著聲音跟我說:「沒了,上百年的大夫第沒了!」    大夫第,這座我兒時樂園之一的宅院叫「大夫第」?憑著自己掌握的一些文史知識,知道「大夫第」的稱呼非同一般,同「進士第」一樣,是古代士大夫的門第,都是一種身份的標榜、一個家庭的顯赫。
  • 皇帝御批「大夫第」 利溪伍氏今安在
    近日,筆者在利溪鎮以南1.5公裡的地方,見到了這座由清朝嘉慶皇帝御批的「大夫第」。一門三「大夫」    據《伍泰信——支族譜》記載,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伍泰信從湖北遷徙至四川蓬安縣利溪場,成為利溪場伍氏始遷祖,時年22歲,公元1746年,與羅田來川的趙氏婉秋共結連理。    伍氏入川第二代先祖伍德全與侄兒伍桂芳、伍蘭芳,清廷授朝議大夫。
  • 曾國荃故居——雙峰大夫第
    曾國荃是清朝著名大臣曾國藩的九弟,湘軍主要將領,字沅甫,號叔純。鹹豐二年(1852年)舉優貢。1856年招募壯勇3000人增援江西吉安,助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所部稱吉字營,成為曾國藩的嫡系。1857年秋,奉命統領江西各軍圍攻吉安,12月擊敗增援太平軍之石達開部。次年9月陷吉安,升知府,加道銜。1859年佔景德鎮,升道員。次年5月圍攻安慶,為湘軍主力,屢敗太平軍援軍。
  • 石獅慈濟宮裡的石龍柱 一對兩岸的"定情信物"
    石獅慈濟宮裡的石龍柱 一對兩岸的"定情信物" qz.fjsen.com 2011-12-08 06:47  佔婷 來源: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 位於慈濟宮內的石雕龍柱東南網-石獅日報12月8日訊(記者 佔婷
  • 福建廈門大夫第旅遊景點文化之旅遊記心得
    廈門大夫第旅遊景點實拍圖一大夫第是院前社區學院傳統漢語學習論壇教室,每個周末院前社的孩子們都會學習福建和臺灣的童謠、木偶戲表演、手工製作、繪畫,並了解顏氏文化。大夫第肩負著傳遞懷舊的使命,不僅因為它是閩南的傳統民居,而且因為它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遺產。
  • 重修百年豪宅「大夫第」 以期再現完整風貌(圖)
    上圖:五代傳人郭師傅正在刻木雕圖案  坐落於河源客家古村中的這座古建築請來省外雕刻大師操刀  河源最具代表性的一個客家古村落東園古村近日開工重修百年古豪宅「大夫第」的右巷和右廂房,以期再現「大夫第」完整的風貌。據了解,由於此次重修部分工程質量要求高,做工精細,該公司特地請來了省外雕刻大師前來操刀。
  • 民國時期的泉州商人
    有必要說明的是,雖然中華民國的成立宣告了清朝封建專制王朝正式退出中國歷史舞臺,但是朝代嬗變更替之際的種種所謂變革,實際上與前朝仍然存在千絲萬縷的關聯,不可能一夜之間萬象更新———從意識形態到經濟基礎,無不如此。因此,在述及民國時期泉州商人時,為對其商業活動作儘可能的完整表達,在時間上就不得不涉及晚清時代,甚至解放初期。
  • 廣東省徐聞發現清代「大夫第」 為當地規模之首
    昨日,徐聞考古工作者在該縣徐城南門塘發現一座清代豪宅———「大夫第」。據悉,這是迄今為止當地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古代豪宅。  發現「隱身」密集民居中百多年  據有關專家考證稱,該豪宅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公元1736年-1795年),為清代徐聞望族潘氏家族所建,清代嶺南古建築風格明顯。它的發現對進一步研究我國海上絲路始發港———徐聞縣的歷史文化內涵具有重大意義。
  • 為什麼說胡雪巖是清代的紅頂商人呢?
    終其一生,他以『仁』、『義』經商,對當今的商人仍有借鑑意義。為什麼說胡雪巖是「紅頂商人」呢,這就要從他和左宗棠合作開始說起了,他是一個商人和左宗棠合作,當然是為了賺錢。胡雪巖託人找關係終於有一次拜見左宗棠的機會,他帶去的見面禮便是十萬兩現銀,「報效軍中」。
  • 石獅的老街
    而到了清朝乾隆年間,永寧老街已非常繁榮。永寧衛志記載:其時盛況,「君子弦歌,小人負米,鵾騰鵲起,甲於此都之盛。賈陶商販,推我邑之多。」 車來人往、商行林立,足見當時盛況。到了清末,這老街猶有商店200多間。
  • 四世同堂「大夫第」
    ⊙沈建聰 文 沈茂雄 圖山河村「大夫第」清道光二年石匾山河村「大夫第」祖祠近日,詔安縣山河村「大夫第」祖祠修葺一新。嘉慶18至24年,又先後任廣東香山、鬱南正堂,其間還奉旨督造朝廷專用硯臺「老坑硯」,三年期滿「不帶一硯歸」,朝廷下旨表彰。道光元年,經文華殿大學士蔡公舉奏,沈寶善被朝廷授予奉政大夫,朝廷依例晉贈其父親沈之驍為武德大夫、祖父沈啟源為昭武大夫、曾祖父沈雍穆為中憲大夫。這就是山河村沈氏一門清朝時的「四世大夫」。
  • 走進瓊洲文化風情街「大夫第」民俗博物館
    「大夫第」就是士大夫的門第,如同「進士第」「翰林第」一樣,都是一種身份的標榜,體現了一個家庭的顯赫。清代的「大夫第」,一般是指從五品「奉直大夫」以上的官員的宅第,對於研究古建築文化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本報記者 陳德文    「大夫第」位於海口市濱江路老鐵橋邊的瓊洲文化風情街,是一個展示徽派建築藝術與海南民俗文化的博物館。
  • 品味石獅永寧老街 感受僑鄉歷史文化(組圖)
    品味石獅永寧老街 感受僑鄉歷史文化(組圖) 2017年05月25日 11:01   來源:石獅日報
  • 紅頂商人胡雪巖為什麼臨終前告誡後人「勿近白虎」?
    022.結交左宗棠,官場隱患也逐漸顯露在王有齡身亡後,胡雪巖開始尋找新的依靠,同治元年,胡雪巖幫助左宗棠籌措軍費,很快取得了信任,周旋於錢糧和軍餉之中左宗棠在收復新疆時,軍餉得不到解決,在危機時刻胡雪巖解囊相助,通過聯絡富商和洋行,籌措資金800多萬兩,左宗棠取得了最後的勝利離不開胡雪巖的支持。因為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左宗棠的舉薦下,胡雪巖被封官至二品,商人進入官場,雖事業巔峰,但危機已至。
  • 紅頂商人胡雪巖:半生行商富甲天下,依舊逃不出權位之爭
    胡雪巖沒有任何家世背景,白手起家,用30年時間成為了晚清時期的中國首富,並且頭戴紅珊瑚,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紅頂商人。胡雪巖的人生經歷,堪稱近代史中的商業傳奇。民間流傳著一句話「 從商要學胡雪巖」,這是對於胡雪巖生平最大的肯定,而他的發家故事,要從另一個人說起。
  • 大夫第的女人
    大夫在古代位於卿之下,士之上的官職,大夫的住宅大院才叫做大夫第。
  • 大夫第,被時光雕刻的院落
    大夫第,始建於明萬曆年間,佔地365平方米,一進一廳二層,左右各有樓梯,品質精美。大夫第顧名思義乃是大夫官邸。歲月滄桑,幾經修繕,明代風格原貌未變,傳承歷史文化。近現代遭到過人為破壞,但一些木雕經過修復後,已經恢復了它原來的面目。
  • 清朝末年為什麼有那麼多的「文盲父母官」?
    其實,這種「文盲父母官」在清朝的史料記載中並不鮮見。曾爆料清末朝廷諸多內幕的《崇陵傳信錄》載,北京城一個木材商人玉崑,「以入資助園工,得道員,忽授四川鹽茶道」。四川鹽茶道可是個重要的位置,更是肥缺,上任前光緒皇帝例行要召見。玉崑的言行舉止十分粗鄙,光緒問他讀過什麼書,他說讀過《三字經》與《百家姓》,光緒看著起疑,叫他寫幾個字瞧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