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說「大夫第」

2021-01-20 大美長汀



不久前,我因參加「研討會」等有關學術活動,到了閩西、閩南的幾個傳統村落參觀,發現了一些村落都有「大夫第」建築。廈門海滄青礁院前社的「大夫第」是當地傳統民居的代表,保護得比較好,現在用於展示。而連城曲溪羅勝的「大夫第」已是一片殘垣,只是門樓殘牆橫額上的「大夫第」三字仍清晰可見。在連城曲溪這樣大山裡的小鄉村,竟然還有「大夫第」,本是稀罕物,不想沒有得到保護,成了廢墟,實在可惜。

我前兩年在閩西各地調查採訪「傳統村落」,也發現了不少「大夫第」這種獨特的府第式民居,即便是極其偏僻的山區農村,也可見到它的蹤影。「大夫第」在閩西地區,似乎並不稀少,但各地對於「大夫第」的解說,卻不盡相同。何為「大夫第」和「大夫」?說法不一。現將我的淺見,簡述如下:

2015年出版的《閩西古宅》一書中,有一篇《黃家地大夫第》,是介紹長汀鐵長黃家地村一座傳統民居「大夫第」的,文字為本人所寫。我在介紹中這樣寫道:

「大夫第」,顧名思義是士大夫的宅第,主人不是「平民百姓」。清代的「大夫第」,一般是指從五品 「奉直大夫」以上的官員的宅第。但是,那時候的「大夫」,是包括「蔭封」和「例捐」得來的「名譽官職」在內的,很多不是正職官員。在專制時代「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體制下,一個人當上了官,父母兄弟以致叔伯、祖父母都可以受封。有的人雖當了官,但品級較低,也可以通過「例捐」或「受封」得到較高的「榮譽品級」(即沒有實際權力的「散階」),很多「大夫」就是這樣得來的。




長汀鐵長黃家地村「大夫第」,是一座很有文化品位的傳統民居,可惜已經嚴重損壞



閩西一帶,有很多的「大夫第」。相當一部分是上述「名譽官員」的住宅。但不管怎麼說,「大夫第」的主人,是有身份、有地位、有文化品位的人,這一點是不假的。

黃家地「大夫第」的主人姓曾,獲有功名,曾任福州「閩縣學政,儒學正堂」,是一個文官。「閩縣學政」究竟是一個什麼級別的官?當地有關介紹說他相當於「省教育廳長」,這其實是錯誤的。清代的「閩縣」即福州,不包括閩侯(當時稱為「侯官」)、長樂等地,是一個屬於「福州府」管的「小市」,不像現在的「福州市」,管了好幾個「區」、「縣」,是「大市」。當年,福建省有福州府、泉州府、漳州府、汀州府……等「八府」(相當於八個地級市),「八閩大地」就是這樣來的。黃家地的曾先生所任的「閩縣學政」,應為福州的主管文化教育的官員(稱為「學官」),「學政」是「學正」之誤。真正的「學政」是「提督學政」的簡稱,省一級才有,由朝廷直接任命,職權有點像「省教育廳長」,但由於不屬於」省裡管「,所以比「教育廳長」牛。乾隆年間,紀曉嵐就由皇帝任命為「福建提督學政」,威風得很,和「巡撫」等」省部級「官員幾乎是平起平坐。當然,古代沒有那麼多的官員,什麼「四套班子」,各「部、委、辦」,這個局那個局的。明清兩代特別重視文化教育,「學官」(府州縣分別稱為「教授」、「學正」、「教諭」)是除了「知府」、「知縣」等「一把手」(行政主管兼管司法)以外,最主要的官員。「閩縣學正」是福州有職權,受人尊重的官員。但他只是一個比「縣」大一點的地方「學官」,和「省教育廳長」那樣的級別,相差還是很大的。也就是說,這位曾姓的官員,按其實際職位,並沒有達到「大夫」(從五品以上)的級別。

但為什麼黃家地有這樣一座「大夫第」呢?既然是「大夫」(從五品以上),不就是「廳級」了嗎?難道這「大夫第」是自己亂建的?

這就是本文前面所說的情況。「大夫第」並非是亂建,主人也確實得到「大夫」名譽,只是這「大夫」是虛銜,不是「閩縣學正」那樣的實職。

科舉時代,講究「讀書做官」,專制社會的統治者也希望以此來穩定社會。然而,通過科舉考試走向仕途,是很困難的。所以統治者一方面極力宣揚「耕讀傳家」、讀書做官、「光宗耀祖」,另一方面對於「科考成功」者和「入仕當官」者採取「封妻蔭子」、「加官進爵」等等手段以籠絡人心。

專制社會,「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和「一人獲罪株連九族」是相輔相成的統治手段。而這前一點,對一些官員的「蔭封」,基本上是玩虛的,封你什麼「大夫」之類的,並沒有任何待遇和職權。而後一條,則又實實在在的,一個人「犯罪」,一家人遭殃。這種做法,對於專制統治相當「有效」,因此,歷朝歷代一直效仿。

我們所看到的祠堂門口林立的桅杆,是這個家族有人「功名成就」的象徵;看到大門口有「大夫第」匾額,即這家人(或家族)是當官入仕的「不一般人」。當然,如前所說,這個「大夫」並非和其實職相符。

到了晚清,有些官員為提高「名譽等級」,還可以通過「例捐」,即花一點錢(不多),捐一個比自己職位高的虛銜,很多的「大夫」之類的「官銜」,除了「蔭封」以外,就是由「例捐」得到的。但應該說明,這種「例捐」和現在的「買官賣官」是不同的:1、以前是公開的,不像現在是暗箱操作;2、錢由「財政」收去,不似現在落入個人腰包;3、捐得的「官銜」大多是虛銜,沒有實職和待遇。而現在買來的官一樣有實權有待遇,許多買官者實際是為權而來。所以,以前捐得的「官銜」沒有像現在一樣見不得人。

據我看,閩西一帶可以看到的「大夫第」,其主人的「官銜」大多是通過「蔭封」和「例捐」而得到的。本人是實實在在的「五品以上官員」的很少。因為,據我所知,由於經濟狀況和交通條件限制,「汀州府」範圍內,科考成就並不突出(有史以來,狀元兩個,一文一武,文的在寧化,武的在上杭;進士三百多個。而泉州晉江狀元十多個,進士多達一千八百多個)。閩西通過科考而「入仕」的並不多,當上「五品」以上官員的就更少。

如前所說的黃家地「大夫第」就是這樣的情況:本人為一般官員,通過「蔭封」或「例捐」獲得從五品以上的「大夫」的名譽官銜,在老家建起了「大夫第」,以示榮耀。其他各地的情況估計也差不多。

一座「大夫第」,記錄的是封建專制時代的「歷史」,這樣的歷史,怎樣去解讀,完全在於各人對於專制統治和科舉時代理解不同而不同,沒有必要去統一。但是,我想要說的是,科舉考試已經廢除一百多年後的今天,我們不用把當年包括「大夫」在內的「功名」看得過重(尊重歷史是另一回事)。準確的理解「耕讀傳家」,學好科學技術,掌握現代知識或一技之長,發展經濟,改變自己和建設自己的家園,這才是更為主要的。 






培田的繼述堂·,也是一座「大夫第「。主人吳昌同是培田富商,因子侄為官,」誥封奉直大夫,晉贈昭武大夫「而成為」大夫「,繼述堂內門就掛上了」大夫第「的牌匾。




廈門海滄青礁村的一座大夫第,當地導遊介紹是」六品大夫「的府第,似為有誤,」六品「是夠不上」大夫「的。




連城曲溪羅勝的一座」大夫第「,已是殘垣斷壁了。偏僻山村,居然有一座」大夫第「,不容易了。






連城芷溪的」大夫第「,芷溪是」歷史文化名村「,歷史上出過不少人才。




武平十方鎮黎畲村的一座」大夫第「


作者介紹:

吳念民,培田人,高級建築師,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出版作品《大屋碎影》。



相關焦點

  • 大夫第的女人
    大夫在古代位於卿之下,士之上的官職,大夫的住宅大院才叫做大夫第。
  • 西街「大夫第」
    我上前安慰她,她眼淚鼻涕一大把,沙啞著聲音跟我說:「沒了,上百年的大夫第沒了!」    大夫第,這座我兒時樂園之一的宅院叫「大夫第」?憑著自己掌握的一些文史知識,知道「大夫第」的稱呼非同一般,同「進士第」一樣,是古代士大夫的門第,都是一種身份的標榜、一個家庭的顯赫。
  • 大夫第,被時光雕刻的院落
    大夫第,始建於明萬曆年間,佔地365平方米,一進一廳二層,左右各有樓梯,品質精美。大夫第顧名思義乃是大夫官邸。歲月滄桑,幾經修繕,明代風格原貌未變,傳承歷史文化。近現代遭到過人為破壞,但一些木雕經過修復後,已經恢復了它原來的面目。
  • 曾國荃故居——雙峰大夫第
    大夫第敦德堂       「大夫第」坐落在今雙峰縣荷葉鄉大坪村,它不是一次性修成的。鹹豐九年六月,曾國荃率湘軍攻克江西景德鎮、浮梁等州縣之後,回家建起「大夫第」新居。鹹豐十一年八月初一,曾國荃破安慶,掠得英王(陳玉成)府的金銀財寶,將「大夫第」擴建一次。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曾國荃率軍攻陷了太平天國首都天京(今南京),功成身退後,更是大規模擴建「大夫第」。
  • 巫氏族人的「大夫第」
    (原標題:巫氏族人的「大夫第」) 姚雲書成都市洛帶古鎮
  • 洛陽張氏大夫第背後的商行傳奇
    ­  張氏大夫第後院古井,此間人口最多時,近200人的用水全靠它。其中宗儀一生辛勤儉樸,努力創業經商,在世時主持了大夫第的杉行、船運業、「太和春」行(包括藥行、典當行、百貨商行)等生意,是創建大夫第家業的核心人物。­  《洛陽張氏大夫第》一書中,收藏著當年斐齋公建造大夫第時所設計的兩張平面圖,從圖上不難看出,建造者對於家族宅業的安排實在是用心良苦。
  • 赤湖大夫第裡的傳說
    10月15日,本版報導了《赤湖蔡心正墓志銘裡隱藏的「奧秘」》,通過解讀墓志銘展現豐田蔡氏的優良家風,梳理兩岸人文淵源,文中提到的赤湖大夫第引發讀者興趣。這座遠近聞名的大夫第,不管是它的建築規模還是它的主人,都不同凡響。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座古大厝,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 散落荷葉鄉間的萬宜堂和大夫第
    離「富厚堂」10餘裡,在荷葉鎮大坪村橫臥的虎形山下,你會看到一座氣派豪華的建築群,這就是曾國荃的「大夫第」。湘軍當年打下太平天國重鎮安慶之後,曾國荃帶著擄掠來的大量金銀財寶回到家鄉荷葉,廣置田產。他在大坪大建華宅,取名「大夫第」。 大夫第是由曾府家廟、獎善堂和敦德堂三部分組成的一個龐大的建築群,據說有九進十八廳,共148間房屋,是當時湘鄉境內最豪華的官僚別墅。
  • 長沙「大夫第」籤約入駐寧鄉灰湯相裡
  • 嶺南寫真:廣東德慶發現康熙年「大夫第」建築
    嶺南寫真:廣東德慶發現康熙年「大夫第」建築 2008年05月05日 00:47 來源:中國新聞網 」建築  作者 黃耀輝 李文華  日前,清代康熙年間建築「大夫第」驚現廣東德慶城區後,引來了專家學者的關注。
  • 廣東現「大夫第」古建築群 開發式保護刻不容緩
    廣東河源市和平縣林寨鎮興井村「大夫第」古建築群。(王凱蕾 攝)具有典型客家圍屋風格的四角樓「大夫第」。每座「大夫第」佔地1000平方米至3000平方米不等,外立面高達8米至10米,四角均設置有碉樓,用於對外防禦。主體建築一般為三進院落式廳堂式布局,鑲嵌有精美的石雕木雕。  根據不同的歷史淵源,興井村的每一座「大夫第」都被冠以儒雅的稱謂。如謙光樓、光遠第、中憲第等。其中謙光樓建於1920年,建築呈方形,為三層走馬樓式樓房,佔地2700多平方米,建有110多間房屋。
  • 300多棟「大夫第」古建築驚現廣東
    每座「大夫第」佔地1000平方米至3000平方米不等,外立面高達8米至10米,四角均設置有碉樓,用於對外防禦。主體建築一般為三進院落式廳堂式布局,鑲嵌有精美的石雕木雕。  根據不同的歷史淵源,興井村的每一座「大夫第」都被冠以儒雅的稱謂。如謙光樓、光遠第、中憲第等。其中謙光樓建於1920年,建築呈方形,為三層走馬樓式樓房,佔地2700多平方米,建有110多間房屋。
  • 攸縣故事—大夫第
    ↑↑↑ 點擊以上文字查看詳情 ↑↑↑歷史沿襲:大夫第座落在淥田村錫陂隴田壠灣,始建於明朝萬曆後期,封建社會必須為三公九卿建房才能稱「大夫第」。當時蔡槐庭官至大僕寺卿完全符合大夫第之稱謂。「大夫第「在明崇禎戊辰(1628年)淥田蔡氏十代孫之駿主持下重新擴建,將本族進士、魁元、亞元,貢士等人的匾兀掛滿一堂,上下廳上共二十餘塊,滿堂輝煌,眩耀鄉裡。  典故軼事——蔡槐庭其人:蔡槐庭名承植,號以仁,生於明嘉靖丁已(1557年)。五歲入學讀經史,十歲潛心禪學,崇尚從善為本樂善好施。
  • 葉選寧先生回曾國藩故裡大夫第參觀考察
    葉選寧先生回曾國藩故裡大夫第參觀考察 核心提示:10月13日,葉劍英元帥次子葉選寧先生偕夫人錢鈴戈女士滿懷思鄉之情回到了闊別多年的雙峰縣荷葉鎮曾國藩故裡大夫第參觀考察。
  • 皇帝御批「大夫第」 利溪伍氏今安在
    皇帝御批「大夫第」 利溪伍氏今安在 □郭安平 文/圖    在蓬安縣利溪鎮,至今保留著一座清代建築——伍氏「大夫第」,伍氏祖先曾以「一門三『大夫』,世代都為仕」而遠近聞名。    告老還鄉的伍德全並沒有精力修建「大夫第」,直到伍德全的孫子伍善甫時,才將修建 「大夫第」的事情提上議事日程。    伍善甫任貴州省黎平府古州廳同知時,見苗族人民衣服襤褸、無食者多,於是,他先購入紅花種子,教當地人播種,使當地人銷售紅花獲利,改善了生活。繼而修文廟,置學田,建書院,當地風俗為之一變。
  • 桐木大夫第134㎡戶型解析
    //生活可以隨意////家不可以隨便//懷著對恬靜美好生活的嚮往「大夫第」把理想的生態居所搬進了園林進可享城中繁華,退可享園林庭院,離塵不離城大夫第採擷千家萬戶實際生活所需、所想以方正格局,高使用空間打造134㎡朗闊三房空間努力探尋生活中的每一處華彩戶型方正 全明通透大夫第精心打造134㎡朗闊三房戶型
  • 福建廈門大夫第旅遊景點文化之旅遊記心得
    廈門大夫第原來是同安人黃旭齋的住處,建於清代嘉慶年間,因為他的兒子黃昆石崇拜中憲大夫,他被稱為大夫第,它有近200年的歷史,是鼓浪嶼最早的民居建築。黃昆石為他的七個孩子在大夫第的右邊建了四隻大腳,大夫第和四落大厝是許多西方建築中的佼佼者,可以說是鼓浪嶼建築的瑰寶。鴉片戰爭期間,英國軍隊曾指揮過這個營地,所以在大夫第的石上刻著英國軍隊的三角旗。如今,經過百年的修繕,大夫第把老房子的灰塵都掃走了,變成了春風瀰漫的圓洲茶館。
  • 香港著名歷史建築"大夫第"發現4處重要古蹟
    東方網消息,香港康樂文化事務署古物古蹟辦事處今天介紹說,由於計劃在「大夫第」屋前空地進行美化工程,為確保該府第地下埋藏的古蹟得以保存和保護,於5月開始進行了此次考古發掘工作。考古工作組巴德博士說,發掘工作進展順利,至今共發現了4處重要的古蹟。
  • 重修百年豪宅「大夫第」 以期再現完整風貌(圖)
    上圖:五代傳人郭師傅正在刻木雕圖案  坐落於河源客家古村中的這座古建築請來省外雕刻大師操刀  河源最具代表性的一個客家古村落東園古村近日開工重修百年古豪宅「大夫第」的右巷和右廂房,以期再現「大夫第」完整的風貌。據了解,由於此次重修部分工程質量要求高,做工精細,該公司特地請來了省外雕刻大師前來操刀。
  • 【特區40周年 · 印象濠江】:【第二十九章】八房巷大夫第
    其實除了古城牆外,古城的周邊還存在一大片明清時期遺留至今的傳統民居,它們集中體現了潮汕建築、雕刻、繪畫等傳統技藝,是人們了解濠江歷史底蘊的重要文化載體,達濠八房巷大夫第便是其的重要代表……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八房巷大夫第」!【第二十九章】八房巷大夫第八房巷大夫第位於達濠街道八房巷14號,被傳統民居包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