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因參加「研討會」等有關學術活動,到了閩西、閩南的幾個傳統村落參觀,發現了一些村落都有「大夫第」建築。廈門海滄青礁院前社的「大夫第」是當地傳統民居的代表,保護得比較好,現在用於展示。而連城曲溪羅勝的「大夫第」已是一片殘垣,只是門樓殘牆橫額上的「大夫第」三字仍清晰可見。在連城曲溪這樣大山裡的小鄉村,竟然還有「大夫第」,本是稀罕物,不想沒有得到保護,成了廢墟,實在可惜。
我前兩年在閩西各地調查採訪「傳統村落」,也發現了不少「大夫第」這種獨特的府第式民居,即便是極其偏僻的山區農村,也可見到它的蹤影。「大夫第」在閩西地區,似乎並不稀少,但各地對於「大夫第」的解說,卻不盡相同。何為「大夫第」和「大夫」?說法不一。現將我的淺見,簡述如下:
2015年出版的《閩西古宅》一書中,有一篇《黃家地大夫第》,是介紹長汀鐵長黃家地村一座傳統民居「大夫第」的,文字為本人所寫。我在介紹中這樣寫道:
「大夫第」,顧名思義是士大夫的宅第,主人不是「平民百姓」。清代的「大夫第」,一般是指從五品
長汀鐵長黃家地村「大夫第」,是一座很有文化品位的傳統民居,可惜已經嚴重損壞
閩西一帶,有很多的「大夫第」。相當一部分是上述「名譽官員」的住宅。但不管怎麼說,「大夫第」的主人,是有身份、有地位、有文化品位的人,這一點是不假的。
黃家地「大夫第」的主人姓曾,獲有功名,曾任福州「閩縣學政,儒學正堂」,是一個文官。「閩縣學政」究竟是一個什麼級別的官?當地有關介紹說他相當於「省教育廳長」,這其實是錯誤的。清代的「閩縣」即福州,不包括閩侯(當時稱為「侯官」)、長樂等地,是一個屬於「福州府」管的「小市」,不像現在的「福州市」,管了好幾個「區」、「縣」,是「大市」。當年,福建省有福州府、泉州府、漳州府、汀州府……等「八府」(相當於八個地級市),「八閩大地」就是這樣來的。黃家地的曾先生所任的「閩縣學政」,應為福州的主管文化教育的官員(稱為「學官」),「學政」是「學正」之誤。真正的「學政」是「提督學政」的簡稱,省一級才有,由朝廷直接任命,職權有點像「省教育廳長」,但由於不屬於」省裡管「,所以比「教育廳長」牛。乾隆年間,紀曉嵐就由皇帝任命為「福建提督學政」,威風得很,和「巡撫」等」省部級「官員幾乎是平起平坐。當然,古代沒有那麼多的官員,什麼「四套班子」,各「部、委、辦」,這個局那個局的。明清兩代特別重視文化教育,「學官」(府州縣分別稱為「教授」、「學正」、「教諭」)是除了「知府」、「知縣」等「一把手」(行政主管兼管司法)以外,最主要的官員。「閩縣學正」是福州有職權,受人尊重的官員。但他只是一個比「縣」大一點的地方「學官」,和「省教育廳長」那樣的級別,相差還是很大的。也就是說,這位曾姓的官員,按其實際職位,並沒有達到「大夫」(從五品以上)的級別。
但為什麼黃家地有這樣一座「大夫第」呢?既然是「大夫」(從五品以上),不就是「廳級」了嗎?難道這「大夫第」是自己亂建的?
這就是本文前面所說的情況。「大夫第」並非是亂建,主人也確實得到「大夫」名譽,只是這「大夫」是虛銜,不是「閩縣學正」那樣的實職。
科舉時代,講究「讀書做官」,專制社會的統治者也希望以此來穩定社會。然而,通過科舉考試走向仕途,是很困難的。所以統治者一方面極力宣揚「耕讀傳家」、讀書做官、「光宗耀祖」,另一方面對於「科考成功」者和「入仕當官」者採取「封妻蔭子」、「加官進爵」等等手段以籠絡人心。
專制社會,「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和「一人獲罪株連九族」是相輔相成的統治手段。而這前一點,對一些官員的「蔭封」,基本上是玩虛的,封你什麼「大夫」之類的,並沒有任何待遇和職權。而後一條,則又實實在在的,一個人「犯罪」,一家人遭殃。這種做法,對於專制統治相當「有效」,因此,歷朝歷代一直效仿。
我們所看到的祠堂門口林立的桅杆,是這個家族有人「功名成就」的象徵;看到大門口有「大夫第」匾額,即這家人(或家族)是當官入仕的「不一般人」。當然,如前所說,這個「大夫」並非和其實職相符。
到了晚清,有些官員為提高「名譽等級」,還可以通過「例捐」,即花一點錢(不多),捐一個比自己職位高的虛銜,很多的「大夫」之類的「官銜」,除了「蔭封」以外,就是由「例捐」得到的。但應該說明,這種「例捐」和現在的「買官賣官」是不同的:1、以前是公開的,不像現在是暗箱操作;2、錢由「財政」收去,不似現在落入個人腰包;3、捐得的「官銜」大多是虛銜,沒有實職和待遇。而現在買來的官一樣有實權有待遇,許多買官者實際是為權而來。所以,以前捐得的「官銜」沒有像現在一樣見不得人。
據我看,閩西一帶可以看到的「大夫第」,其主人的「官銜」大多是通過「蔭封」和「例捐」而得到的。本人是實實在在的「五品以上官員」的很少。因為,據我所知,由於經濟狀況和交通條件限制,「汀州府」範圍內,科考成就並不突出(有史以來,狀元兩個,一文一武,文的在寧化,武的在上杭;進士三百多個。而泉州晉江狀元十多個,進士多達一千八百多個)。閩西通過科考而「入仕」的並不多,當上「五品」以上官員的就更少。
如前所說的黃家地「大夫第」就是這樣的情況:本人為一般官員,通過「蔭封」或「例捐」獲得從五品以上的「大夫」的名譽官銜,在老家建起了「大夫第」,以示榮耀。其他各地的情況估計也差不多。
一座「大夫第」,記錄的是封建專制時代的「歷史」,這樣的歷史,怎樣去解讀,完全在於各人對於專制統治和科舉時代理解不同而不同,沒有必要去統一。但是,我想要說的是,科舉考試已經廢除一百多年後的今天,我們不用把當年包括「大夫」在內的「功名」看得過重(尊重歷史是另一回事)。準確的理解「耕讀傳家」,學好科學技術,掌握現代知識或一技之長,發展經濟,改變自己和建設自己的家園,這才是更為主要的。
培田的繼述堂·,也是一座「大夫第「。主人吳昌同是培田富商,因子侄為官,」誥封奉直大夫,晉贈昭武大夫「而成為」大夫「,繼述堂內門就掛上了」大夫第「的牌匾。
廈門海滄青礁村的一座大夫第,當地導遊介紹是」六品大夫「的府第,似為有誤,」六品「是夠不上」大夫「的。
連城曲溪羅勝的一座」大夫第「,已是殘垣斷壁了。偏僻山村,居然有一座」大夫第「,不容易了。
連城芷溪的」大夫第「,芷溪是」歷史文化名村「,歷史上出過不少人才。
武平十方鎮黎畲村的一座」大夫第「
作者介紹:
吳念民,培田人,高級建築師,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出版作品《大屋碎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