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多棟「大夫第」古建築驚現廣東

2020-12-22 搜狐網

  新華網廣州8月8日電(王凱蕾)有關方面近期在廣東省河源市和平縣發現了留存的300多棟客家風格「大夫第」,但目前這一罕見的建築群生存狀況堪憂,亟待開發式保護。

  據史料記載,「大夫第」是中國古代高級官吏修建府邸的通稱。

在河源市和平縣林寨鎮的興井村,2公裡範圍內集中了3萬多平方米的古建築,氣勢恢宏、錯落有致。每座「大夫第」佔地1000平方米至3000平方米不等,外立面高達8米至10米,四角均設置有碉樓,用於對外防禦。主體建築一般為三進院落式廳堂式布局,鑲嵌有精美的石雕木雕。

  根據不同的歷史淵源,興井村的每一座「大夫第」都被冠以儒雅的稱謂。如謙光樓、光遠第、中憲第等。其中謙光樓建於1920年,建築呈方形,為三層走馬樓式樓房,佔地2700多平方米,建有110多間房屋。

  河源市和平縣委宣傳部部長朱仁恩說,興井村的不少「大夫第」古建築有著獨特的建築、文化內涵。「不同於傳統的"四點金"式圍屋,謙光樓的防禦性已減弱,設計上更注重美觀實用,屋內的精美雕刻和楹聯到處都體現了深厚的傳統多元文化底蘊,包括儒教、道教、佛教。」

  氣勢磅礴的「大夫第」古建築群吸引了省內外眾多專家學者。「我還是第一次見到如此密集規模、設計精美的東方古建築群,堪與世界各地古建築群媲美,應該儘早申請列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香港特區政府康樂文化事務署蕭麗娟在參觀完興井村古建築群後驚嘆不已。

  但由於年代久遠,又缺少必要維護,大多數「大夫第」古建築已是「風雨飄搖」。

  謙光樓黑瓦白牆的高大古宅已不復往日的輝煌,「每到下雨的日子,樓內各個角落就擺滿了接水的臉盆。」68歲的陳阿婆已經在謙光樓裡生活了30多年,「也許有一天,這屋子也會像外面的那些一樣。」順著陳阿婆的手向外望去,只見大片散落在田間的斷壁殘垣。

相關焦點

  • 嶺南寫真:廣東德慶發現康熙年「大夫第」建築
    嶺南寫真:廣東德慶發現康熙年「大夫第」建築 2008年05月05日 00:47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社肇慶五月四日電 題:廣東德慶驚現康熙年
  • 廣東現「大夫第」古建築群 開發式保護刻不容緩
    廣東河源市和平縣林寨鎮興井村「大夫第」古建築群。(王凱蕾 攝)具有典型客家圍屋風格的四角樓「大夫第」。  有關方面近期在廣東省河源市和平縣發現了留存的300多棟客家風格「大夫第」,但目前這一罕見的建築群生存狀況堪憂,亟待開發式保護。  據史料記載,「大夫第」是中國古代高級官吏修建府邸的通稱。在河源市和平縣林寨鎮的興井村,2公裡範圍內集中了3萬多平方米的古建築,氣勢恢宏、錯落有致。
  • 中國最美古村之一,保存了南方最好的古建築,被贊「民間故宮」
    這個僅13.4平方公裡,一千多人口的小村莊,卻有著如此豐富的文化遺產:村莊內至今保存著30多棟古宅、20多座古祠堂、6處書院以及一條千米古街,還有其他各種人文遺址,保存的古建築數量之多,文化底蘊之豐富,令人嘆為觀止。且800年歷史匆匆流去,這些古建築仍舊完好,有著極高的參觀價值。
  • 重修百年豪宅「大夫第」 以期再現完整風貌(圖)
    上圖:五代傳人郭師傅正在刻木雕圖案  坐落於河源客家古村中的這座古建築請來省外雕刻大師操刀  河源最具代表性的一個客家古村落東園古村近日開工重修百年古豪宅「大夫第」的右巷和右廂房,以期再現「大夫第」完整的風貌。據了解,由於此次重修部分工程質量要求高,做工精細,該公司特地請來了省外雕刻大師前來操刀。
  • 連州這間清朝「大夫第」成了特色民宿!
    2018年7月,廣州嶺南集團在對口幫扶工作中將這座古宅大院進行保護性開發,投資600多萬元打造鄉村民宿,於2019年1月29日試業。該民宿保留了粵北客家民居古建築和大戶人家的庭院布局,具有濃鬱的嶺南風格,一經試業客似雲來,客房已被預訂到9月份。「大夫第」除了是「特色民宿」,還是廣州嶺南集團的「精準扶貧樣板工程」,肩負著帶動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重任。
  • 洛陽張氏大夫第背後的商行傳奇
    大夫第中共有多達7個「深井」,顯得十分通透,藏風聚氣,五房子孫的住所在平面圖上更是一一進行了標註,甚至後樓的閨房、書房也安排得妥妥噹噹,這麼細緻的安排顯然是為了家族的團結。同時,「靈應石」的位置也出現在平面圖上,與現在分毫不差。張詩祖稱,「靈應石」外就是大夫第的廚房與後院,那裡鑿有一口井,「大夫第內人口多時達到150人,加上傭工人員30多人,全靠這口井用水、煮飯。」
  • 攸縣故事—大夫第
    ↑↑↑ 點擊以上文字查看詳情 ↑↑↑歷史沿襲:大夫第座落在淥田村錫陂隴田壠灣,始建於明朝萬曆後期,封建社會必須為三公九卿建房才能稱「大夫第」。當時蔡槐庭官至大僕寺卿完全符合大夫第之稱謂。「大夫第「在明崇禎戊辰(1628年)淥田蔡氏十代孫之駿主持下重新擴建,將本族進士、魁元、亞元,貢士等人的匾兀掛滿一堂,上下廳上共二十餘塊,滿堂輝煌,眩耀鄉裡。  典故軼事——蔡槐庭其人:蔡槐庭名承植,號以仁,生於明嘉靖丁已(1557年)。五歲入學讀經史,十歲潛心禪學,崇尚從善為本樂善好施。
  • 廣東省徐聞發現清代「大夫第」 為當地規模之首
    昨日,徐聞考古工作者在該縣徐城南門塘發現一座清代豪宅———「大夫第」。據悉,這是迄今為止當地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古代豪宅。  發現「隱身」密集民居中百多年  據有關專家考證稱,該豪宅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公元1736年-1795年),為清代徐聞望族潘氏家族所建,清代嶺南古建築風格明顯。它的發現對進一步研究我國海上絲路始發港———徐聞縣的歷史文化內涵具有重大意義。
  • 皇帝御批「大夫第」 利溪伍氏今安在
    告老還鄉的伍德全並沒有精力修建「大夫第」,直到伍德全的孫子伍善甫時,才將修建 「大夫第」的事情提上議事日程。    伍善甫任貴州省黎平府古州廳同知時,見苗族人民衣服襤褸、無食者多,於是,他先購入紅花種子,教當地人播種,使當地人銷售紅花獲利,改善了生活。繼而修文廟,置學田,建書院,當地風俗為之一變。
  • 走進瓊洲文化風情街「大夫第」民俗博物館
    「大夫第」就是士大夫的門第,如同「進士第」「翰林第」一樣,都是一種身份的標榜,體現了一個家庭的顯赫。清代的「大夫第」,一般是指從五品「奉直大夫」以上的官員的宅第,對於研究古建築文化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本報記者 陳德文    「大夫第」位於海口市濱江路老鐵橋邊的瓊洲文化風情街,是一個展示徽派建築藝術與海南民俗文化的博物館。
  • 吉林一景區內的清代大夫第,競拍而得,從外地搬運還原至此
    吉林聖鑫景區內布局著古代徽式風格建築群,宏偉精緻,其中還有一處特別醒目的大夫第,關於這座建築還頗具來歷。沿著聖鑫景區的葡萄酒莊園通往溫泉區域的花園小路走進深處,便可以到達這裡。飛簷翹角、雕梁畫棟,從進入大門開始那刻,便能嗅覺到古建築的氣息。這座建築不僅外觀富有美感,而且內部細節處裝飾精美。踏過門檻後便是氣派的廳堂,而屋內各處的木雕精巧奪目。從桌椅、屏風、牆壁、梁柱上巧妙合理搭配布置,不少雕飾圖案更是精美細膩、栩栩如生。左右對稱設置功能空間,既布局嚴謹,又高大開敞,盡顯大夫第建築的尊貴風範。
  • 巫氏族人的「大夫第」
    (原標題:巫氏族人的「大夫第」) 姚雲書成都市洛帶古鎮
  • 四世同堂「大夫第」
    ⊙沈建聰 文 沈茂雄 圖山河村「大夫第」清道光二年石匾山河村「大夫第」祖祠近日,詔安縣山河村「大夫第」祖祠修葺一新。山河村大夫第祖祠建造於清道光二年(1822年),由山河村二十一世祖,時授廣東南雄州知州、正五品官員沈寶善建造,至今歷時二百年。清雍正10年(1732年),山河村二十世祖沈之驍壬子科鄉試中武舉亞元,4年後,又在乾隆元年丙辰科會試中武進士。後歷任廣東石營鎮副總府、石樓鎮總府、新會營恭府、增城守備等職。
  • 大夫第周邊的配套齊全嗎?
    大夫第周邊的配套齊全嗎?大夫第位於懷化市湖天區天星東路天星橋東,距離高鐵南站十分鐘車程,前往河西、城北,城東都十分快捷。項目總建築面積約40萬方,總共15棟住宅和1棟幼兒園,項目北面規劃有小學,同事周邊學校林立,錦園路小學、紅星路小學、實驗學校、鐵二中、五中等。
  • 黃山月潭水庫淹沒區17棟古建築開始拆除搬遷
    此次,要搬遷的是其中17處(棟)古民居。根據服務要求,成交商要負責做好此次月潭水庫17棟古民居建築構件的編號、拆卸、運輸和堆放工作。自該項目服務合同籤訂之日起20天完成古民居拆運、編號及堆放服務。妥善拆除搬遷,後期保護利用根據約定,對於這批古民居的拆除運輸、堆放等,成交商要嚴格按照規定要求進行,對拆運工作要合理制定技術方案及工作計劃,對17棟古建築構件進行整理,列出構件清單;按照編制的構件清單對17棟古建築構件進行編號,並將編號標註在現狀圖上;梳理17棟古建築內所有的雕刻構件,提供雕刻構件清單
  • 閒說「大夫第」
    我前兩年在閩西各地調查採訪「傳統村落」,也發現了不少「大夫第」這種獨特的府第式民居,即便是極其偏僻的山區農村,也可見到它的蹤影。「大夫第」在閩西地區,似乎並不稀少,但各地對於「大夫第」的解說,卻不盡相同。何為「大夫第」和「大夫」?說法不一。
  • 大夫第,喧鬧中的寧靜小館
    嶽麓區的文藝小街愛民路上有一間「明清博物館」,名曰大夫第。青石磚牆,雕花木窗,前人古訓,小橋流水……推開帶有歷史印記的木門,「吱呀」一聲,一門兩世界,置身於滿是明清時古物的老宅裡,喝一杯好酒,嘗一口珍饈,縱使門外霓虹閃爍,也不及門內沉澱了千百年的繁華。
  • 福州:梁厝特色街區37棟古建築下月完成修繕
    據悉,梁厝特色歷史文化街區一期項目的37棟古建築已完成外立面修繕,轉入內部修復提升,下月可全面完成。梁厝特色歷史文化街區地處海峽文化藝術中心片區內。走進街區,陽光下的一幅「夏耘圖」已然展現。錯落有致的古建築旁,有玉米、長豆角、西瓜合力營造的田間趣味;石板路上,多名施工人員正埋頭「耕耘」,將一簇簇草籽塞入石縫,靜待萌芽。
  • 龍巖連城:新泉鎮修復「大夫第」謙吉堂
    日前,連城縣文化部門在新泉鎮發現一座「大夫第」——謙吉堂,這座破敗不堪行將傾塌的古宅,維修後再現昔日風採。  謙吉堂建於清光緒三年(1877),為新泉北村張氏第十七世祖竇坡公祭祀十六世祖信峰公而建。光緒丁酉年(1897),張讓南任廣東仁化縣知縣,誥授奉政大夫(正五品),後由同知加六級奏請朝廷封典其上三代為資政大夫(正二品,虛銜),後裔亦將此堂稱為「大夫第」。  謙吉堂為典型的堂祠合一式建築,主體坐西朝東,建築面積800餘平方米。整棟建築為磚木結構,平面格局由三進三開間兩直橫屋組成。大門外開八字形、青磚砌築空鬥磚牆,屋脊脊首堆塑祥雲瑞獸、卷草紋飾。
  • 西街「大夫第」
    我上前安慰她,她眼淚鼻涕一大把,沙啞著聲音跟我說:「沒了,上百年的大夫第沒了!」    大夫第,這座我兒時樂園之一的宅院叫「大夫第」?憑著自己掌握的一些文史知識,知道「大夫第」的稱呼非同一般,同「進士第」一樣,是古代士大夫的門第,都是一種身份的標榜、一個家庭的顯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