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本版報導了《赤湖蔡心正墓志銘裡隱藏的「奧秘」》,通過解讀墓志銘展現豐田蔡氏的優良家風,梳理兩岸人文淵源,文中提到的赤湖大夫第引發讀者興趣。這座遠近聞名的大夫第,不管是它的建築規模還是它的主人,都不同凡響。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座古大厝,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1 閩南最大的埕腺石
赤湖大夫第,寬50米,縱深20多米,建築面積超過1000平方米。它的外表和一般的閩南紅磚大厝沒有什麼兩樣,都是出磚入石,不一樣的是,它由兩座五開間二落的古大厝相連而成,俗稱「雙連」,兩邊再配以護厝,不計廳堂,共有房屋40間,這樣的規模在閩南極其少見。而讓這座大夫第聞名遐邇的是它的埕圍石,俗稱「埕腺石」。雖然如今石埕四周雜草叢生,但我們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這條「埕腺石」正好在石埕的前面。50米長的「埕腺石」由六塊長方形條石組成,條石高和寬約40釐米,長度不一,長度約在7至8米之間,每條重量都在3000公斤左右,最長的一塊接近10米。
這六塊長短、重量相近的長方形條石,當年是怎麼被運送到這個小村莊的呢?「我們從小就聽長輩說,那些大石條是從對面山兜村山上的石窟打岀來的,是用一根根橫木鋪在地上,然後用人力拉,利用橫木的滾動讓石頭前進。一塊石頭就要拉好多天,當時全村的人都岀動,小孩子在旁邊看都有分銅板。」該大夫第主人的後代蔡鹹楓介紹道,「小時候,經常有惠安石匠師傅來參觀,均表示無論整體還是單個,這些都是閩南最大的『埕腺石』。」
遺憾的是,因已好些年沒人住,大夫第內的磚雕、木雕已被盜,如今該房屋內已破敗不堪,房屋主人的後代正打算修舊如舊,讓其重煥光彩。
2 最大的「當」字招牌
這座與眾不同的大夫第的主人叫蔡心正。據族譜記載:蔡心正早期是國學生(又稱「國子生」,中國古代最高學府國子監裡的學生),後放棄科舉,改為經商,並經營一家典當行,後來在祥芝一帶赫赫有名。
由於赤湖典當名聲太大,有不服氣者聯合附近十三間典當行約好在農曆六月初七(天媽生)那一天來赤湖典當物品,結果因典當庫房資金充足,主人從容應對,來者失敗而還,俗語被稱作「當不倒」。因當天來的人太多,人手不夠用,所有的家人傭人全部出動,沒法騰岀手做「天媽生」,後改在農曆六月十五補做。從此,赤湖典當房做「天媽生」便與鄉鄰不同,每年都在農曆六月十五才做,時至今日仍然如此。
經此一事,赤湖典當行聲名更旺。為此,蔡心正的兒子蔡以哲就在赤湖典當外面豎立一個大石牌坊。其形制是:中間是一整塊巨石板,外鑲嵌石框,高約3米,寬2米出頭,厚約30釐米,巨石板當中書一「當」字,字高有1.5米左右。「可惜這石牌坊在1958年被毀,否則,絕對是當今最大的一塊『當』字招牌。」蔡鹹楓惋惜地說,「典當行就在大夫第東北角約50至60米處,早已被湮沒。」
3 蔡心正父子樂善好施
據族譜記載:蔡心正生前樂善好施,四處捐資,泉州洛陽橋蔡襄祠、東石蔡忠毅公祠、泉州清源洞、元妙觀、城隍廟、虎岫院,都留下他的芳名。
到蔡心正的兒子蔡以哲承接父業後,典當事業更加發揚光大,又增加油園、布房等行業,並且在泉州也開有典當行,盛極一時。族譜記載:「公乃當世之大富豪也,名貫鄉都。」蔡以哲在商界縱橫捭闔,時值清朝道光初期,國庫空虛,他屢次捐巨金予清政府,官授「直隸州州同」,其父蔡心正、祖父蔡應勇因此得到封蔭,誥授奉直大夫。因此,在赤湖興建大夫第。
同時,蔡以哲長袖善舞,結交頗廣,和駐守永寧衛的泉州右營遊擊將軍張琴成莫逆之交。張琴升任臺灣總兵要去臺灣赴任前,從永寧衛回泉州述職時,還專門到赤湖和蔡心正敘舊告辭,足見私交甚篤。第二年,蔡心正逝世,在臺灣的張琴為他親筆撰寫墓志銘。
(王秀婷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