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寫過《官場現形記》的李伯元,也寫過一本《南亭筆記》。這部筆記集記錄了不少清末官場遺聞軼事,頗具史料價值。筆記集卷九有一篇「趙爾巽考官」的文章,讀來生動有趣,亦發人思考。
趙爾巽,清代同治年間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歷任安徽、陝西按察使,甘肅、新疆、山西布政使,湖南巡撫、戶部尚書、湖廣、四川、東三省總督。
民國以後趙爾巽任奉天都督、清史館總裁,主編《清史稿》。他在初任四川總督時,對縣級官吏進行了一次考察,鬧出了不少笑話。
趙爾巽考官的辦法很簡單。在官員們進見時,將每八個人分成一組,先問一些平常問題,然後就隨便抽取幾份公文,發給他們批答,以此觀察他們的才華和能力。辦法雖然簡單,「然因此貽笑者甚夥」。
除了集中性的考核以外,趙爾巽在平時與下屬接觸中也注意對他們進行「詢事考言」,「以覘才識」。
一天,有一個縣令來拜見。他剛剛坐定,趙爾巽就給他一份訴狀,並且說自己近日公事繁忙,這份訴狀很久沒有批示了,借重縣令大才,代寫一下批語吧。
這位縣令反覆地審視這份訴狀,很久也沒有寫出一句批語,額頭上「汗沈涔涔若時雨下」。
幸好這位縣令與這裡的一個文書是舊友,那人趁機會悄悄地暗授了「遵式另呈」四個字,縣令抄上後才算搪塞過去。可是,即使這樣,縣令在倉促之間,卻把「式」字誤寫成「示」了。
另有一次,有一個以頗有才幹而聞名的縣令來拜見趙爾巽。
趙爾巽有意考察一下他的才能,便說:「久仰您的才華,只是有人傳言說您不識字,我想未必吧。這裡有一卷書,請您大略地給這篇文章加一下標點,把句子斷開。」
這個縣令推辭說自己近視,無法讀。
趙爾巽立即說:「沒關係,這好辦。」
隨即命令僕人去集市上買來幾副眼鏡,讓縣令選擇一副合適的戴上。這個縣令驚慌失措,但還是舉著筆裝模作樣看書。
趙爾巽見此情景,大笑說:「你真是目不識丁,徒有虛名啊!哪有不學無術之徒可做父母官的道理,請你趕快寫一份請求回家修墓的公文來,免得我罷斥你。」
這個縣令自感羞愧,惶恐地退了下去。
據有限的史料,我們無法得知在趙爾巽手裡考掉了多少庸官。趙爾巽久居官場,深諳此中弊端,依其眼力和秉性,在他手中「烤糊」的庸官應該為數不少的。其實,這種「文盲父母官」在清朝的史料記載中並不鮮見。
曾爆料清末朝廷諸多內幕的《崇陵傳信錄》載,北京城一個木材商人玉崑,「以入資助園工,得道員,忽授四川鹽茶道」。
四川鹽茶道可是個重要的位置,更是肥缺,上任前光緒皇帝例行要召見。
玉崑的言行舉止十分粗鄙,光緒問他讀過什麼書,他說讀過《三字經》與《百家姓》,光緒看著起疑,叫他寫幾個字瞧瞧。
磨嘰了好長時間,玉崑只寫出了兩個字「玉崑」,其它什麼字都不會寫了。光緒「怒斥出,即日罷之」,把一個行將上任的副省長級別的文盲捐納道員給撤了。
清朝的「文盲父母官」到底有多少,我尚不得知,僅查有一條史料載:雍正年間,國子監對那些納捐後正在等缺的候補官員進行考試,大為吃驚的是,參加考試的萬餘候補官員,竟有9500餘人不及格,其中接近60%交了白卷。
那麼,人們不禁要問,清代當官都是考科舉上去的,怎麼會有如此識字不多甚至目不識丁的「文盲父母官」呢?這就要講到清朝的「制度性賣官」——「捐納」制度了。
清朝的文官入仕途徑分為「正途」與「異途」,科目、貢監、蔭生為正途,薦舉、捐納、吏員為異途,特別是捐納一項。
就捐納而言,又分為現行事例和暫行事例兩種。
現行事例主要限於捐職銜、貢監,以及指加級、紀錄、封典之類,因其經常進行故常稱為常捐。現行事例作為清朝政府中的非經常性收入之一,對吏治影響並不十分明顯。
暫行事例也叫大捐,多是遇到重大的軍事行動,或河工、賑災等需要巨額款項而特開的限期捐例。在暫行事例中,除常捐所涉及項目外,最突出的是捐實官。
雍正時開「武職捐」,乾隆年間又訂立「常例捐納」,將其作為了一項正常制度。京官自郎中、員外郎,外官文職自道府、武職自參將以下,直到從九品、未入流官,都可以捐買。
捐納之設,無異為在經濟上日益強大起來的富者大開方便之門。從白丁捐得知縣需銀3700兩,相當於1850畝土地一年的收入。
捐納的大門開向了擁有重資的地主、商人、高利貸者和有權的官僚。乾隆四年,雲南共捐生俊71名,其中官員子弟29名,商人、地主子弟42名,有的捐納者甚至官升總督、巡撫。
據史料記載,康熙十三年到十六年,因三藩戰事而軍費浩繁,三年之內報捐知縣多達500人,捐款收入200餘萬兩。
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六年,因倉儲不足為由開捐,共收捐監生27萬餘名,所捐粟米核抵銀1224萬餘兩。
如果說,廣開捐例有解決大批「士者」出路理由的話,還算得上統治者一個補救措施。
清朝時期,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人數有了大量增長,但不論政府公職人員的法定數額,還是科舉考試錄取的名額,均未按人口增長速度而加增,他們的子弟在讀書求仕的道路上遇到了嚴重困難。
捐納推行二百多年中,還為那些懷抱經世之志、屢試不中的士人提供了從政機會。在這些捐員中,不乏「懷理繁治劇之才」、「抱禦侮折衝之器」的人。
再退一步說,清朝早、中期那些通過「士者」捐納入仕的人,多少還讀過一些書,那麼晚清允許那些「文盲」通過花錢捐納來當官,無論如何是說不通的。
無論清朝統治者將捐納冠以「輸捐助餉「」納粟報效「的美名,但捐納就是賣官鬻爵!
考察清代捐納制度的全過程,它對晚清社會的政治、經濟、洋務新政所起的促進作用遠不及它對中國社會所帶來的嚴重危害。
如清代有識之士所言:」近十數年來,捐途多而吏治益壞;吏治壞而世變益亟,而度支益蹙;度支益蹙而捐途益多,是以亂召亂之道也。「尤其那些」文盲父母官「,」捐納得官,其心惟思撈其本錢,何知有皇上之百姓「?!
其實,歷代清朝皇帝不是沒有看到」文盲父母官「的危害。
乾隆就說過:」納資授官,本非善政「,道光皇帝也不止一次地說過:「我最不放心者是捐納,他們素不讀書,將本求利,廉之一字,誠有難言。」但他又說:「我既說捐官不好,何以又準開捐?」「無奈經費無所出」。
捐納制度雖弊竇叢生,但統治階級卻無法停止開辦。由此可見,晚清吏治存在的問題,在官員的來源中就已經潛伏著危機了,如此,晚清焉能不衰?!